张朝昌
(贺州学院 教学部,广西 贺州 542899)
语文教学思维方式是指建立在语文教学策略基础之上,并在教学实践中追求的一种更加符合语文认知规律、教学规律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模式。具体表现为在不同时期的语文教学理念、教学主张、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等理论与实践中所呈现的思维形式。过去的70余年,是新中国语文教学思维方式从演化到发展,再到重构与革新的艰难历程。为了更好地展望我国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美好未来,我们亟须对70余年来的语文教学思维方式予以深入探究。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文化的发展与变迁,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理论与实践形态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发展轨迹如下。
根据语文教学思维方式不断萌芽发展的内在规律,将1949年至1957年视为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演化时期。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思维方式奠定了语文教学思维史的源头活水,凸显了语文教学思维史向语文学科教学思维史的有机融合与渗透。厘清这一历史时期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发展脉络,有利于我们从中去粗取精,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符合语文学科教学特点的科学的语文教学思维体系。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受西方教育家赫尔巴特、杜威、克伯屈等人教育理论及西方教育新思潮的冲击和影响,我国的语文教学思维方式开始孕育属于自己的生命。换言之,有了西方以“科学思维”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引进,则产生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思维方式。在赫尔巴特的教学思维方式四阶段理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克伯屈的教学思维方式“设计教学法”、柏克赫斯特“道尔顿制”等教学思维模式理念影响下,我国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的阅读教学三阶段“预习、讨论、练习”、黎锦熙的“三段六步教式”及龚启昌的“精读教学程序”等教学思维方式相继诞生,这为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萌芽与演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初,语文教学研究者与实践者联系时代特点对教学思维方式进行了多角度探索,提出了各自的主张。1950年,董纯才指出:“要使学生学会了解与运用中国语文,获得一般的文学教养”[1]20,其教学思维方式将学习者的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视为教学的重中之重。江山野“预习—检查预习—解决问题—整理、总结—复习”[2]53-56五步法教学方略可谓典型代表,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民主性和主体性,提升了学习者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我国的语文教学思维方式受苏联教学模式的影响,尤其是被当时称为“红领巾教学法”的凯洛夫教育思想影响极其深远。1953年,北师大中文系实习生在北京第六女中的《红领巾》语文教学模式试教获得成功后,在全国广泛推广。其教学步骤是先讲述课文时代背景,后介绍作者,再分析文章的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最后总结概括文本的写作特点。这样的语文教学思维方式,其实质就是凯洛夫“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环节之具体体现,新中国成立后被首部语文教学大纲借鉴。1956~1958年,我国极力强调分科教学并从苏联引进了文学教学相关程序,严重影响了后来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发展。1956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五步教学法”,即作者与时代背景介绍—阅读—内容分析与写作特点—总结—复习。从此,这一教学思维方式主宰和影响了我国语文教学思维方式数十年的发展,成为我国语文教学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元素。一方面,它的存在和影响有其科学、合理之处,即充分体现了学生心理认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由分析到综合的思维发展过程,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相应提高了学习者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因此,不得不说,它是一种语文教学思维方式演化的结果。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思维方式也存在弊端,如以讲授为主的“满堂灌”,忽视了学习者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他们视为装载知识的容器,不利于学习者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故,新中国成立之初(1949~1957年),我国的语文教学思维方式大多呈学习借鉴之态,尚处于演化期。
1958~1976年,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发展基本承续了此前近十年的观点,并对其作了进一步探索。就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发展而言,从儒家义理、唐诗宋词、元曲汉赋、明清小说及近现代文学文本的解读到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强调了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标志着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黎锦熙《新著国语教学法》针对学习者语文核心能力的培养提出要“启发想象与思想”[3]12-13,促进了他们思维的培植与发展,体现了语文界研究者对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清晰认知和理性思考。然而,1958年的“教育革命”思潮导致了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政治化。直至1959年中央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贯彻教学为主的原则”[4]239-240;196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积极组织调研,形成了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指导思想[5]433-436;1962年,吕叔湘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6]1-6,强调了“双基训练”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运用。1963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两者相统一的主体性,教师要给予学生有意识的思维引领,让学生“处在语感的状态中”[7]19,并倡导要与“双基教学”相结合,才能把学生自觉的、感性的学习主体提升到理性思维的高度。这些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鲜明特点在于:注重语文实践,强调语文运用,重视教师的严格要求与学习者的勤学苦练紧密结合,体现了师生双方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同年10月,张志公先生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要遵循其“工具”特征、贯彻“文道统一”的教学观念[8]206-213,为语文教学思维方式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基础。1965年,《人民日报》载发了《教学工作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一文,之后《光明日报》也发起了“启发式教学”的讨论,教学研究呈积极态势,促进了良好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形成。然而,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语文教育被政治教育所取代,语文教学完全淹没在政治教学之中。语文教学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被政治化和行政化,由此削弱了语文教学自身应有的本质性和独立性,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教学思维方式被淡化或边缘化。这样的语文教育基本决定了这一时期语文教学思维方式发展的特殊形态,从语文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都是“文化大革命”影响下的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踪影。执教者难能以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启发者、传授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更不可能将学习者带入语文学科知识领域,有效训练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等。由此可见,“语文教育的前进,磕磕碰碰,有耽误,也有延缓”。[9]4-5考察、审视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方法现状,必将有利于厘清其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发展脉络。因此,1958~1976年,我国语文教学思维方式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有浮有沉,有动有静,有生机也有荒漠,教学之路上下求索,可视其为发展期。
面对“文化大革命”结束之际的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现状,语文界亟须重新耕耘、反思建构。1977年,我国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由此迎来了语文教学的曙光。在语文教学思维方式上,以语文能力的培养为教学的根本目标,极力实现教学思维方式的科学化、高效化和现代化。无数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反思中重构,在重构中进取,如张棣华率先提出“精讲多练”[10]47-49的语文教学方法,就是对过去传统意义上讲读式和练习式教学思维方式经验的反思成果。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反思过去中学语文教学思维现状的前提下积极倡导启发式的教学思维方式。1978年,吕叔湘的“少、慢、差、费”之说和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教”等著名观点,彰显了那个时代语文界专家对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理论关注与思考。进入80年代,语文教学在不断反思过去经验教训的同时,在语文教学思维方式上也做了一些试验与探索。1980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以培养学习者的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为主。1981年,刘国正指出了语文教学的作用是“学生从中获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11]23一些语文教育者注重培养学习者的独立探究能力,如以钱梦龙倡导的“三主四式”教学法、魏书生创立的“六步”教学法等,既发展学习者思维能力,又提升其思维品质,“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12]49,突出了教师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指导意义。1982年,蔡澄清提出“点拨法”[13]27-29,注重学习者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激情感染激情,兴趣激发兴趣”[14]3-13引导学习者主动思考。点拨法,既是一种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又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思维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15]251986年,钱梦龙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维方式[16]68,意在充分挖掘学习者的思维潜能和智慧。而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以确定学习方向,指导学习者独立学习、讨论答疑、自我检测与反思为主,进而达成其思维训练等,无疑不是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有益尝试。他们从不同侧面反思过去、开阔教学视野,秉持“大量可读的‘江河湖海’”[17]11式的阅读理念拓展学习者思维,培养其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核心素养。
90年代以来,语文界将语文教学思维方式关注的重心转向了“素质教育”,开始思考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习者的综合素质,这激发了语文教育战线上众多执教者的浓厚兴趣和探索意识。于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流的语文教学思维方式应运而生,如华东师大附中的“小课题研究课程”、北京五中梁捷的“专题研究课”等都视为研究性学习教学践行的典范。之后,1993年5月,洪镇涛提出了“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的教学主张[18]4-6;1996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反思中重构“双基教学”思维模式,强调了“精要、好懂、有用”的语文教学思维方式;1999年5月,北京全国中语会论坛积极倡导自主性教学思维方式,为扭转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局面开辟了一条新路。不言而喻,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理念、教学主张及教学模式等,都从不同视角对过去的语文教学思维方式进行了拨乱反正、开拓进取和理论重构,彰显了我国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生机与活力。
2000年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思维方式步入了深化发展、革新繁荣的关键时期,语文界有识之士再度审视当下的教学思维方式,一些新理念、新课型、新教法的探究与实施成为研究的热点,其主要标志有“合作学习”[19]45“‘探究—发现’式教学”[20]44等教学模式的涌现,使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革新不断深化。然而,“实现从传统教学到现代教学的全面转型,是所有改革者的共同愿景”。[21]22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在教学上反对“满堂灌”,反对“标准统一”,主张建构与生成,积极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思维方式,重视学生思维发展等,凸显了语文教学思维方式之变革。于是,“‘满堂灌’的讲解变少了,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语文课程的活力逐渐增强”。[22]26-312003年,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深入研究了语文教学内容及其观课评教标准,从现代课程论的视角阐明了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革新理念及其主张。2005年,李海林《语文教学的自我放逐》和《无中生有的创造性阅读批判》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学的种种误区,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革新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独到见解。2007年,出现了在线语文沙龙论坛的“初中语文网上教研组”,以“提升个性、共同进步”为基本追求,打破了沉闷的语文教学思维氛围,促进了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革新。同年9月,窦桂梅立足语文课程的完善理念,围绕主题教学思想,比较系统地构建了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四位一体的语文主题教学思维体系,引领了全国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革新,促进了学习者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提升。2010年7月,北京市经过十年的语文教改实验,主张在语文教学思维方式运用上要注重动态生成、有效互动及学习者创新思维的培养。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思维方式上,建构了语文课堂教学新范式和语文教学思维新体系,直接指向基于“语用观”的理解式、迁移式、创生式、学用型和积累型运用。[23]55-60但不可忽视的是,有的教师对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选择随意而盲目,调查发现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比较单一,或“满堂讲”,或“满堂问”,或“满堂读”,或“满堂论”,或“满堂ppt”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名存实亡,有的地区及学校的教改活动陷入标新立异,“搞猴摘瓜式”的创新,缺乏领域前沿实践研究成果的学习与继承,于是出现了讲给听课老师的“教师表演派”以及由文本中的某句话而无限引申的“借题发挥派”式的所谓“公开课”“观摩课”的教学思维方式,这种表面高举革新大旗的语文教学思维模式,看似热闹而生机盎然,其实热闹的背后是肤浅和无效。
诚然,革新语文教学思维方式不能局限于语文教学模式的修修补补,或寄托于某一教学方式的改革,而应实现语文教学思维结构的科学性变革。2014年,语文教学思维方式呈现出让写字教学回归语文课堂,以写作促阅读、弃浮躁、重理性、求务实,加快语文课堂教学的转型发展。2017年,语文新课标在凝结诸多智慧、彰显时代特点和体现创新精神的前提下,视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奠定了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要求。同年9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课堂革命”[24],这无疑给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革新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洗礼。坚持语文教学的内涵式发展,加快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转变,语文教学须从过去仅重视“教”到重视“教、学、考”的统一,实现由量的转化上升到质的飞跃。2018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持续推进,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革新迈入了核心素养的新时代。如何转变教学思维观念并付之行动,将思维理论应用于语文教学实践,成为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研究者所关注的共同话题。特别是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正式发布,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其“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成为当下语文教学话题的高频词和热门词,助推了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持续革新。如要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就需提升学习者语文能力的教学思维方式;将文学学、文章学、阐释学、解读学和思维科学等理念贯穿于语文阅读教学思维方式之中,培养和发展学习者的语文思维;遵循语文教学从“点”到“面”,从“易”到“难”,从“低”到“高”,从“回归”到“超越”,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规律及路径,提升学习者语文素养;立足文本、尊重学生、启迪思考、张扬个性,构建开放、自然、生动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教学思维方式。与此同时,还涌现出“本色语文”的教学思维方式主张,以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为主的高阶教学思维方式及“语用”视野下的口语与习作教学思维方式革新,等等。时至今日,一些语文教学名师的经典课例,诸如郭初阳讲授的《老王》、郑桂华讲授的《安塞腰鼓》和范美忠讲授的《孔乙己》等,自然朴素,颇具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革新魅力。而且,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者参与到语文教学思维理论的研究中,促进了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有效变革和语文教学范式的多元化,语文教学思维方式视野开阔、内容丰富而深刻。尤其是步入新时代,语文教学思维方式呈现蓬勃生机,语文界积极呼吁语文教学须提倡“真教”,摒弃“假教”;强调学生“真学”为旨,让“核心素养”植根语文课堂教学;主张科学运用“互联网+语文”的教学新方式等。这一时期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发展透射出语文教改多元繁荣的新思维、新理念和新成就,为全面深化语文教学思维方式改革提供了新方略、新路径。
通过以上对新中国70余年来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回顾和梳理发现,语文教学客观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而言,无论在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在其实践应用领域,依然不令人满意。基于此,未来应立足于其理论研究的导向功能和视野拓展,并注重其科学建构,朝着语文教学思维方式走向成熟的目标奋进。
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理论研究具有科学性和超前性。这种科学性和超前性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极强的导向功能,即一方面能对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选择进行科学预测,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另一方面能对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实践应用提供正确引领,具有导向性和促进性;此外,还能科学遵循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25]91-92,规范语文教学模式,切实推动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不断革新。当然,无论是我国的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研究成果还是西方的语言教学思维范式研究成果,都应树立“扬弃”的教学思维观,从语文学科教学的性质及特点出发予以科学应用,有效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研究的新视野拓展,须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应在已有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研究视野的基础之上,加深理解而强化认知。如对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思想蕴涵、本质特点、思维理念、构成要素及教学模式等的研究需要不断深化,寻求更加符合语文教学认知规律的新理念、新视觉和新方法。其次,要拓展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研究的新视野、新领域、新热点。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数字化、科学化理论丰富了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研究的内涵,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逻辑起点。我们须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学会多元逻辑探究、秉持开放心态”[26]3,以历史的眼光考察古今,以理性的视觉洞悉教学,以辩证的思维看待教法,以崭新的理念引领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不断革新。再次,要重视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跨学科研究。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研究应打破传统意义上分门别类、按部就班的研究模式,要与文学、历史学、哲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阐释学、解读学、接受美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合作学习理论、蒙太奇手法等学科和理论互相联系,全面探寻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研究的新的元视点、生长点和启发点。
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研究,应将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母语教学思维方式走向融合,这是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我国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研究,一直受到外来母语教育理论或理念的影响,本土化的自觉意识还较薄弱。70余年来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研究,还可大概分为前后两个时段:前半段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学习和借鉴苏联的母语教学思维方式为主,并形成了自己“大语文教学观”的理论话语体系;后半段即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其重在学习和借鉴以英、美、澳为主流的教学理论,形成了“多元化的语文教学观”学科理论话语体系。诚然,此两者既没有以本土化为主的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研究方略,也没有其国际化的方略。而国际化的语文教学思维方式则是以主权国家之间的语文教育教学平等交流为基础,包括教育各领域的互动影响。无论是“大语文教学观”时期学习苏联母语教学思维模式,还是“多元化的语文教学观”时期学习美、英、澳的母语教学思维理念等,都是在国际化学术影响下的一种单向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研究视野。其研究取向对我国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研究领域的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构建与方法论选择的影响极为有限,其成果亦大多停留于母语国际比较教育研究的层面上。本土化须将国际上关于母语教学思维方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与适合中国国情的母语教学思维作调适,更需从母语语义学的层面与中国传统的方法论相结合,来阐释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理论范畴和方法论视野。从当下中国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具体实际出发,适当融合国际先进的母语教学思维理论、理念及方法,秉持走有中国精神、中国气派及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思维变革之路。本土化的语文教学思维方式与国际化的母语教学思维理念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理论创新,须立足于国际视野才能得以发展和优化,缺一不可。本土化的母语教学思维方式在继承与创新的同时,亦伴随着其教学思维方式国际化的过程,不仅能切实解决中国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革新问题,同时也能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并从本土的母语教学思维方式创新性实践中为国际母语教学思维方式的理论与实践贡献出中国智慧。
语文教学思维方式具有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多元性及指导性特点,它蕴含了自然、社会、思维等领域的科学理念,其建构应是科学的、合理的、自觉的且富有当代意义的。首先,做新时代语文教学思维方式革新的引领者。新时代要培养具有现代思维的创新型人才,教学亟须变革,而教师应积极担起领先者重任,潜心教研为革新语文教学思维方式创造条件。要善于学习、继承和借鉴国内外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研究的新理论、新成果,科学接受其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和新方法,并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深入探讨,掀起真正的“课堂革命”,将语文教学思维方式改革新策略落地生根。其次,坚持返璞归真而守正创新的语文教学思维原则。当下语文教学思维方式应在充分尊重语文学科性质及其特点的前提下不断探索与革新,关注学习者人生价值与自由发展,追求生活语文、本色语文、自然语文、绿色语文和生态语文,做到真教语文、实教语文、优教语文。再次,将现代科技与语文教学思维方式深度融合。新的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建构,需要现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参与,才能加快其思维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建构语文智能教学、交互式语文教学等新型教学体系,有力推动语文教学思维方式向信息化、数字化、现代化、科学化迈进。如厚植语文教学资源、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改革语文教学模式、创新语文教学方式等,真正实现科技施教、科学施教。
新的语文教学思维方式是将过于陈旧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模式等统整成新的教学范式,是在整合原有语文学科教学思维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与此同时,其评价相对于过去的语文教学而言,更加侧重于对学习者语文思维能力的整体性发展与提升,有助于培植学习者掌握和应用语文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素养。由此,传统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评价体系已不完全适应新的语文教学思维方式。为促进新的语文教学思维方式评价体系的建立,更好地培养学习者的语文核心素养,亟须建立与新的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相适应的多元评价体系。首先,需秉持该评价体系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的原则,基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评价方式。语文新课标也给不同的教学思维方式提出了不同的评价要求和建议,如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应综合运用纸笔测试、观察记录、问卷调查、客观描述、反思分享等评价方式;普通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须整合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考查学习者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情况,切实提高评价效率,增强其评价的科学性与可靠性等。事实上,语文教学倡导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早已有之,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却往往难以落到实处。因此,语文教学思维方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不能处于孤立状态,理应嵌于整个评价机制、评价领域中进行。语文教学思维方式评价应聚焦学习者的关键能力和综合素养,并将之纳入他们升学的评价体系之中,以获取学校、家长、教师乃至整个社会的支持。其次,在评价过程中,还应避免其评价的单一性、片面性和局限性。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各种评价手段应有其标准和权重,并辅以大数据平台的支撑,以规避其评价方式的随意性、模糊性及复杂性,有效促进语文教学思维方式评价体系的建立落到实处。这既是对落实语文新课标的精准回应,也是提升语文教学思维方式实施功效的有力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70余年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的发展,无论是演化期的学习借鉴、发展期的上下求索、重构期的反思进取,还是革新期的深化繁荣等,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教学思维特质。潜心回顾、认真考察、科学审视并不断总结这一历史时期的语文教学思维方式,我们将对语文学科教学思维方式的过去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同时激励语文教学研究者和执教者把握当下,在反思中革新,在革新中展望,在展望中升华。诚然,还应深化语文教学思维方式理论研究的新视角、新方略、新向度和新境界,立足本土、借鉴国外、重构理念、面向未来,以新的学科思维、教学思维建构科学的语文教学思维方式以及多元融合的评价体系,推动语文教学思维方式在理论与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从而让新的语文教学思维方式在语文学科的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