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述剑,何 凡
(1.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2.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质量监测与评价中心 重庆 40006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学习,懂得大数据,用好大数据,增强利用数据推进各项工作的本领,不断提高对大数据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使大数据在各项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1]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更要主动适应大数据对思政课建设带来的变革及影响,发挥大数据对思政课质量提升的驱动作用,把握好思政课建设的教师、教材、教法三个关键要素,以教师的新思维、内容的新拓展以及方法的新运用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新挑战,探寻大数据背景下提升思政课质量的可行性路径。
大数据技术给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挑战,如何有效应对、合理创新,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思政课的质量提升,是摆在高校思政课建设面前的现实问题。
大数据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人发明的数据库,是基于庞大的数据资源所采集、分析后得出的富含价值的各类信息集合,主要包括文本、图片、视频等类型,可用于指导和服务人们的实践活动。大数据具有容量大、多样性、速度快和价值多元等特征,其中容量大是指大数据巨大的数据量与数据的完整性,多样性是指数据间的内在关联多样化,速度快是指大数据处理数据的速度快、时效性高,价值多元是指大数据的最终意义即通过数据获得洞察力和价值等。对于思政课而言,学生的三大类数据可为思政课质量提升提供借鉴参考。一是学生的原始基础数据,比如家庭情况、学习经历、获奖情况及特长爱好等信息;二是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产生的数据,比如图书借阅、餐饮消费、上机上网、文体活动、健身休闲等信息;三是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直接产生的数据,比如课堂教学、考试评价、网络互动等信息。进入大数据时代,需要有高效处理大规模数据资源的大数据平台、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方法。提升思政课质量,就需要思政工作者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教学过程中收集大数据、分析大数据、运用大数据,动态、即时、全过程地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追踪式考察,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大数据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带来了重大影响。“如何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师运用大数据的能力和水平”“如何增强网络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如何实现由‘面对面’到‘键对键’的教学方式的转变”等,对思政课质量提升提出了挑战。首先,大数据的发展对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大数据的高速发展和广泛运用,高校思政课建设急需要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具备熟练处理大数据能力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但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数据意识、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完善。其次,海量的大数据信息削弱了思政课对学生的影响。一方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剧了世界的快速变革,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时有发生,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和冲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内容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另一方面,便捷的网络工具和海量的大数据资源,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手段和效率日益高效丰富,一部手机可以让学生快速查询、全面收集庞大的数据,传统“教材为王”的地位受到了一定挑战。第三,大数据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随着交互式网络传播的普及,学生对信息的自主选择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弱化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信息传播方式,使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受到了一定挑战。大数据以其交互性特点改变了过去学生一味被动接受信息的方式,使得每一位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成为信息的加工者和发布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由传统课堂的单一依赖性转为双向平等性,教学方法也由单方面的教师主导转向师生互动。
大数据以技术赋能的方式在思政课的教学结构、体系、方法、目标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成为推动思政课质量提升的技术工具。但是,大数据技术在给思政课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出现了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主体,虽然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但受传统观念、能力素养等因素影响,部分教师存在对大数据的内涵、特征的了解认识不多,对新媒体新技术的掌握使用不够,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大数据技术存在“不想用”“用不好”的情况。一方面,部分思政课教师缺乏大数据思维意识。大数据的特点之一是速度快,只有不断的学习、及时的补充最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部分教师仅能简单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形式,以为使用了网络技术就是适应了大数据要求,在从技术使用到价值引领方面的观念上没有转变过来。另一方面,部分思政课教师将大数据促进精准化教学的效果不明显。在传统思政课教学观念影响下,部分教师能保留采用板书、互动、练习等形式进行教学,但对信息化教学认知程度低,缺乏创造性转化的能力,导致课堂的吸引力不足。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新要求,思政课教师如果不能积极学习、主动融入、充分运用,就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教学需要,势必会影响思政课质量的提升。另外,部分思政课教师教学过程中按部就班、确少吸引力和生动性。大数据时代,思政课教师应全方位思考一系列教学问题:如果讲授的内容是熟悉的,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讨论的空间在哪儿?如面对的对象是固定,授课的过程是明显的,那么教师讲授的新颖性在哪儿?大数据时代,思政课教师需要打破固有的思维框架,主动完善教学内容,更新话语体系,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在立德树人中理想信念的铸魂者,核心价值的传播者,专业知识的讲授者等角色定位,让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工具为教学中心服务。
教材作为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元素,体现着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思想、知识、观念、价值和行为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属性、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当前全国统编教材为教师们提供了完整明确的教学内容,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以及时效性限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材的拓展性、超越性和创造性不够突出等问题。首先,受知识更新的时效性和及时性影响,教材内容的亲和力受限。思政课教材是最具历史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知识结构体系。然而,在知识大爆炸时代,各种大数据新知识迎面而来,给大学生获取信息知识带来了极大的便捷,教材的更新周期难以同步满足学生的需要,受此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对教材的依赖性逐渐降低,教材亲和力受到影响。其次,受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和呈现方式影响,思政课教材对学生的感染力存在不足。大数据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如果思政课的内容供给不能及时满足大学生现实需求,便难以对学生产生影响、引起共鸣,其认同感、信任度就会降低。再加上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个体的需求差异,一定程度上统编的教材内容对学生的针对性感染力会依次递减,降低思政课教学效果。第三,受社会思潮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影响,一定程度上导致教材结构内容对学生的引导性和说服力有限。思政课教师通过理解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开展价值引导和说理教育,但由于各类社会思潮的显性或隐形影响,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政课教材价值观塑造的作用发挥,导致教材结构内容对学生的说服力有限。
方法是达到目的的手段,目的需要借助方法来实现,教学方法总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最主要的衡量标准就是看这种方法对于达到教学目标是否起到应有的作用。[3]对于思政课而言,教法的有效性取决于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程度及作用发挥。首先,大数据应用于思政课的认识有待强化。由于各种主客观环境影响,教师群体的内卷和学生群体的淡化导致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思政课教学,信息技术提升思政课质量的认识还未引起足够重视,教育主体选择与之相匹配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思政课立德树人需要,有待进一步强化。其次,教法的鲜活度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来自现实环境的影响。在思政课教学活动中,教育主体一方面要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打造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小环境,同时还要考虑到各种社会思潮及网络空间对教学效果所造成的负面冲击,采取必要的应对方式和预案。另外,教材是静止的,教育对象的思想是不断变化的,教育主体把教材的内容和灵魂教授给学生,需要选择鲜活的教学方式和有意思的教育载体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把有意义的教育内容讲授得有意思。第三,教育教学方法与学生兴趣需要匹配度不高。高质量的思政课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普通教育教学活动,更是思想层面的价值塑造和精神引领。目前,由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不够,加之社会戾气和网络思潮的影响,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与学生兴趣需要存在匹配度不高、适应度不够的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予以改进和调整,以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
大数据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为思政课带来了技术性变革,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思政课的内容供给、话语体系和传播载体。面对大数据时代思政课质量提升过程中的主要困境,需要进一步深度解读数据、运用数据价值、实施数据驱动,为大数据赋能思政课质量提升开辟新的破解路径。
办好思政治课,关键在教师。《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提出了优化培训模式、创新培训举措、丰富培训资源的工作目标。大数据的海量资源对于更新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思维、扩大视野、提升能力创造了便利条件,有利于提升思政课精准化教学水平,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实效。首先,大数据海量资源增强了思政课教师讲好信仰、信念、信心的能力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大数据通过对学生“数据原矿”的提炼加工,获取大学生知、情、意、行等信息,可以尽可能还原真实需求,了解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将其更好融入思政课教学元素之中。一方面大数据的海量资源更新了“知”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大数据可以做到更好贴近学生,强化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不断完善其人格,提升其道德情感,将信仰外化于“行”,促进知识体系向行为体系的转变。其次,大数据海量资源提升了思政课教师精准化教学水平。在大数据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可以大数据技术为手段,以思政课教学活动实施的基本流程、结构为依据,实现教学过程的可视化、可量化和可传递化。通过对个体偏好、行为习惯、价值倾向等内容的分析和预测,全方位、多角度地探究教育对象需求的层次性和多样性,精准化定位其精神与文化需求,从而采取精准化的教学目标。如通过分析教育对象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时间投入等因素,建立起对该对象的学习预警机制,帮助其实现教育目的。第三,大数据海量资源推进了思政课教师开展课堂立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大数据海量资源促进了教学模式的组合、叠拼,思政课教师根据教育教学规律、特点和目标,以大数据技术手段融入,以数字化方式呈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内容,构建思政课崭新的立体化教学框架,生成个性化、时效化、连通化的思政课教学方案。
从教育内容看,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方法的运用可以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从理想信念、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文化素养等不同层面进行教育内容的丰富和重构,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到大数据的水平。[4]大数据高效特性有力推动了思政课在跨学科整合、专题化教育中的融入转化。首先,大数据的出现为跨学科资源的融入整合提供了可能。以大数据的海量资源为背景、快速便捷为手段,思政课在保持自身功能价值不变的基础上,快速高效地汇聚各学科有效资源为我所用,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最大限度地促使思政课的内容素材更具说服力和针对性。其次,大数据技术为专题教育内容的挖掘融入提供了便捷通道。利用大数据的高效特性和挖掘便利,可以在思政课教学活动中,通过对相关故事、案例和时事等资源的应用,实现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效融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促进思政课学习内容的融入和学习过程的转化,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及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
马克思指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思想地步。”[5]大数据的核心功能是智能预测,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以数据收集、识别、供给、评价、管理来提升思政课讲道理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可以根据“数据镜子”照出来的结果,抓住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具体问题,匹配相适应的教法,在教学过程中对教育对象实施个性化引导,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一方面,大数据智能计算可有效帮助思政课教师了解学生需求。思政课教师通过对教育对象学习、工作、生活的数据解读和分析,可实现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掌握,从而科学研判学生的喜好和需求。另一方面,在了解学生需求基础之上,思政课教师通过理论介入,对数据呈现出来的规律、本质进行解析、梳理,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使课堂学习变得生动、立体、鲜活,从而提升学生抬头率、入心率,进而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最后,思政课教师将数据分析解读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融入匹配,从而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贯彻于教育教学始终,最终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目标。
总之,大数据提升思政课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基础在内容,核心在教法,只有打通三要素之间的壁垒,合理而科学地运用大数据,以大数据信息充实教学资源,以大数据思维优化教学模式,以大数据技术完善教学结构,将大数据功能充分运用于思政课课前的预测、课中的监测、课后的评估等各个环节之中,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用新技术解决老问题,用新思路改进老办法,促进思政课质量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