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丹丹,王亚杰
(沈阳化工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b.人文与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42)
目前,大批的“00后”青年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生群体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00后”大学生具有个性鲜明、思维前卫的特点,但其也存在着人际关系困扰,因此帮助“00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已经成为高校帮助学生成长的重要工作。小组社会工作是通过招募具有相似问题的组员,以小组活动的形式来帮助成员认识行为,改变和提升能力,以此来达到自我改变的目的。对于人际交往问题而言,需要在群体下进行,因此选择小组社会工作来介入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研究是比较合适的。本文以“S大学倾听者行动”为例,探究小组工作在“0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中的具体应用,有利于促进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成长和发展。
“00后”进入大学离开父母和朋友,面对新的群体,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成为他们面临的重要问题。“00后”大学生的交往与高中时代有所不同,他们交往范围更广、交往频率更高、交往方式也越来越多样。随着“00后”大学生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再加上同龄人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为了避免孤单,需要获得同伴的认可、接受、尊重与信任。因此大多数“00后”学生处于渴望交往、渴望理解的状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减少心理压力,从而更好的应对大学生活。
虽然“00后”大学生群体自身青春蓬勃,个性独立张扬、好奇心强。受多元文化影响,他们视野更加开阔,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和新观点,同时也思维活跃,积极向上[1]。这些特点 及优势特征能够帮助他们在处理人际问题时带来一定的机遇和优势。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大多数“00后”大学生社交能力普遍较弱,从而产生多种交往困扰,严重者甚至影响心理健康。当前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面:
1.交往虚拟化
在网络时代,“0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发生了新的变化,微信、微博、抖音等开始占据“00后”大学生交往的大部分时间,也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方式多样化。这些变化为“00后”大学生带来了新的活力,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扩大了大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能力;在人际交往方面,扩大了人际交往范围,使人际交往更加便捷、自由,也提升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效率和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新的问题。他们往往忽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交往。网络交往的自由随意性成为 “00后”的特征,但同时它弱化了大学生在现实人际交往中的能力。在网络上面对一些泛泛之交,他们的交往态度随意率直,有失礼仪规范。长期如此,也使得它们在现实交往中缺少交流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对现实人际交往问题往往陷入焦虑、痛苦和自卑,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处于危机之中。
2.人际交往焦虑
“00后”大学生经历比较少,为人处事能力也比较有限,缺乏人际交往成功的经验,当遇到不顺畅的交往体验时,会让他们有失败感,产生焦虑情绪,出现紧张、害怕、与人交往时感到不自然、不舒服等情况[2]。很多“00后”大学生认为自己出现这种问题很“丢人”,产生一些错误的想法和情绪,再加上他们自身无法宣泄这种焦虑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焦虑状况越发严重,会影响正常交往行为。
3.逃避交往
面对集体生活,大学生之间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分歧。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问题得不到解决,这会给“00后”大学生思想上造成重大的压力和负担,从而出现交往焦虑感甚至交往恐感, 只有当他们独处或与人隔离时才会感到轻松[3]。因此,他们尽可能地回避交流。另外有些人不太愿意表达自己,自信不足,怕做错事、说错话,为了隐藏自己在群体中往往选择逃避,不愿意接触他人。
1.缺乏交往技巧
大部分“00后”学生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都有着很强的交往意愿,但在科技迅猛的时代他们更倾向于虚拟交往,缺乏现实生活中的交流技巧,因而无法对人际关系做出更好的处理。当在交往过程中与他人出现矛盾冲突时,很多人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因而导致沟通不畅、交流失败。再加上他们知识经验不足,能力欠缺,使得人际交往存在问题。
2.情绪管理能力差
“0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他们从小物质环境优越,父母长辈对其给予了无限关爱。由于家人的溺爱和迁就,往往忽视了“00后”大学生的情绪行为的引导,导致他们承受力差,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弱,缺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够及时调整自我情绪。长期的消极情绪往往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3.缺乏自信
导致人际交往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学生缺乏自信。“00后”进入大学,群体对个人的影响越来越强,学生之间经济、生活、学习状况各有差异,有些人认为自己能力、条件等都比不上别人,因而会对自己形成较低的评价,否定自身,从而导致自己在交往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以及羞怯心理。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不自信具体表现为公众场合讲话时不敢直视别人,在公众面前的言行和仪表缺乏信心,在集体生活中出现逃避交往、感到紧张有压力等情形。
“倾听者行动”项目是 LH 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和 S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于 2014年发起,在 S大学举办的成长项目小组。“倾听者行动”以该校学生为服务对象,通过开展一系列持续性的、 有目的、有目标的小组活动, 帮助大学生解决在校期间学习、生活、情绪问题。通过项目前测发现我校“0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丰富人际交往内容、巩固群体友谊、扩大朋友圈等需求。基于这些需求,倾听者行动将“改善人际关系”作为活动主题,发挥小组工作的优势,帮助组员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
1.服务对象
本项目将 S大学渴望交往但有很多困难、缺乏交往技巧、与他人交往平淡等存在一般性交往问题的学生作为重点服务对象。
2.实施方法
人际关系模拟、现场讲授、组员分享、经验交流。 一周一次,每次 90分钟,共 9次。
3.小组工作目标
一是在活动过程中增强和改善组员间的沟通交流、积极运用各种交往技巧;二是鼓励组员积极地面对人际交往问题,增强管理情绪的能力;三是引导组员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从而为寻求良好人际交往进行积极地自我探索,增强自信心。
4.具体的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活动的主题为“自我探索”。此阶段通过两次活动进行。第一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创造更多的交谈空间,让组员之间尽快熟悉,对彼此有初步的了解。此活动的开展拉近了组员之间的距离,能形成小组凝聚力,利于活动的开展。第二次活动主要通过分享经历,引导组员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主要内容包括让小组成员阐述自己的人际困扰,共同探索应该从哪些方面解决,设立自我目标。让组员写出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优缺点并进行自我探索,这可以增强自我认知,也为下一阶段活动做准备。
第二阶段活动主题为“提升自信心”。主要目的是改变组员对自己不正当的看法,了解到自身在交往中的优势,提升自信心。社工让组员回忆上次活动中自己写下的人际交往中的优势,然后将组员两两分组,让他们进行情景式交谈,这样能够为他们创造更多表达自我的机会,从而提升自信。在交谈结束后,让组员相互指出在交谈中哪些方面对方做的很好,将优点写到活动墙上。除了这一阶段活动,之后的活动中社工让组员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创造更多参与活动的机会来提升他们的人际自信。
第三阶段的主题是“人际交往技巧学习”。此阶段通过三次活动让组员进行技巧学习。目的是让组员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能够自己处理问题。主要包括沟通技巧和自我表达。社工向小组成员介绍五种沟通模式,了解自己是哪一种。鼓励组员分享人际问题事例,在小组中进行模拟,由社工和督导老师进行指导,让组员认识到自己在这种沟通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并在模拟中协助组员改变,掌握沟通技巧。并鼓励组员将这种沟通模式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体验效果并不断调整。
第四阶段活动主题为 “情绪管理”。其目的是通过让组员了解自己在人际中的情绪问题,了解恰当处理负面情绪的技巧,增加情绪管理的能力。活动内容主要是通过两次活动让小组成员认识到自己的不良情绪,并提供合理宣泄负面情绪的技巧与方式方法。让他们了解倾诉以及宣泄负面情绪的益处,感受被他人支持和鼓励对于管理情绪的作用。
第五阶段为结束阶段。刚开始社工通过游戏来调动活动气氛,然后社工将组员的成长制成手册送给他们,并一起回顾整个小组活动过程,让组员分享自己的变化和收获。并让组员之间在成长手册上相互留言,表达鼓励和支持,最后处理离别情绪,活动结束。
此次小组活动目的是帮助服务对象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技巧,为了检验小组工作在介入“00后”人际关系当中发挥的作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估。
1.认知的改变
在刚开始的自我探索阶段中,通过组员反映他们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缺乏自信,很难改变。面对这样的情况,社工开展了探索自我的活动,让他们改变对自己不正确的认知。活动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有 65%的组员认为通过小组活动,他们对自身有了新的了解,发现了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拥有的优势,并且认为活动中他们通过参与各种情景模拟,掌握了相关人际技巧,提升了他们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的自信。 “0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的理念和观点,通过活动的反馈,可以发现他们在自我认知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2.交往能力的改变
在此次活动中交往能力主要是指通过交往技巧方法的运用能够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在“沟通的艺术”环节中,小组成员小欣表示,之前她从来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一个沟通方式,通过此次活动,她不仅了解了自己的沟通模式,从而有效的避免自己不正确的沟通,也能够去判断别人的沟通模式,从而帮助她在与别人沟通时采取更有效的方式。在“人际技巧学习”环节中,将组员需要的技巧进行了学习和模拟。通过几次活动的对比,能够明显感受到组员在活动中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能力在不断提升。
3.消极情绪的改变
在人际交往问题中服务对象常常一个人面对负面情绪,且无法调节不理想的状态。在活动中通过情绪表达环节,社工让组员认识和抒发自己的负面情绪。因为在前期的活动中组员之间已经建立了友谊,所以面对自己的情绪困扰,组员们会主动的找成员沟通,来疏解情绪压力。另外在“面对情绪问题你应该做什么”环节中,组员除了学习一些调节和疏导情绪的方法技巧,也选择了适合自己抒发情绪的方法[4]。通过后期信息反馈,组员的消极情绪有一定的改变,并且也能通过一些方法发掘积极情绪。
作为人际关系小组,我们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要让小组成员掌握人际关系交往技巧。而作为社会工作者则更要如此。在一些情景模拟中,社工有时会发挥引导者的作用,但面对一些交往问题,社工有时也不知道怎么处理,因此会有些慌乱。在进行小组活动时,社工应该加强活动内容的学习,深入了解各种问题做好活动预案。在面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时,还要发挥社工的临场应变能力,可以让小组成员共同发挥想象去提出建议和想法。最重要的是及时向督导进行咨询,和督导老师一起进行学习,弥补不足,充分发挥小组工作的专业优势。
小组活动过程是为了目标而设计的。在此次小组活动中,社工在每次活动后不断的进行总结和反思,积极的去调整各个环节,想要使每一个活动都能够实现他的目标和意义从而达到预期效果。但由于活动次数有限,有一些活动环节效果并不明显,略显仓促。因此在设计活动的时候,社会工作者要多方考虑,让活动更具深意,更有针对性,不能只是一种表象。另外为了使活动深入、彻底地解决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活动的设计不能简单停留在相互倾诉以及相互提建议的阶段,要让大家有机会共同参与和经历[5]。并且在活动开展中更多的融入老师的引导,使内容更加丰富并具有针对性。
在人际交往小组活动中组员之间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想法,相互进行探讨和帮助,因此会存在不同的观点。社会工作者为了活动进度往往会忽视,只打圆场而不解决问题,这会导致组员之间产生矛盾,想法意见不统一,不利于活动开展。因此组员在出现意见不合时,对于一些非常重要的内容,社工需要在活动中进行调解,可以征求大家的意见尽量达成一致。对于不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社工可以选择在活动之后和组员进行沟通和讨论。另外对于活动中组员一些明显的情绪问题,社工要懂得引导,鼓励组员抒发情绪并时刻关注组员情绪的变化。
运用小组工作介入“0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可以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其人际交往技巧,有助于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同时,高校在解决大学生人际问题时应了解和分析大学生群体特点和实际需求,以此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学习交往技巧,从而树立自信心,建立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