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则杰
(浙江大学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杭州 310058)
在清代诗歌(包括散文)的文献学研究领域,世纪之交相继出版了李灵年、杨忠两位先生共同主编的《清人别集总目》和柯愈春先生所撰《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两种巨著。两书均为16开三大册,各著录清代作家近两万人,别集约四万种。特别是《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以下简称《提要》),更可以说是后出转精,代表着目前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
但不难想见,涉及这么多的对象,即以《提要》而论,这里面的各种疏忽、缺漏乃至错误,自然也是难以尽免的。并且遗留下来的这些问题,一般说来,其难度恰恰也是最大的。对这些问题进行订正和补充,正可以使两书更趋完善。特别是关系到《提要》本身以及日后《全清诗》《全清文》等内部排序的作家生卒年问题①《清人别集总目》虽然按作家姓氏笔画排序,但各家小传也力求注明生卒年。,更是解决一处是一处,完成一家多一家。因此,笔者在日常读书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即随时将它们记录下来,并陆续整理成文,相继分组发表,提供给编撰者以及其他有关读者参考。本篇取沈豹等五位江苏籍作家,仍旧按照《提要》著录的先后立目排序,依次考述;有些同时涉及《清人别集总目》的问题,也附此一并予以指出。
沈豹,《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缺生卒年[1]第二册,1020。
按沈宜《竹云堂稿》有许多作品涉及沈豹,能够考知沈豹的生年乃至生日。
先说《竹云堂稿》文集卷二《恒文诗序》,有关叙述说:
恒文少予三岁,以勇略冠军中。……今年夏,握手石头,乃尽出数年诗。……独是诗人四十年而不能识,则予实愧恒文矣。[2]24-25
沈宜是湖北孝感人,但祖籍恰巧与沈豹(恒文其字)一样是江苏南京(“石头”即“石头城”,与下文“白门”均系南京别称)。沈宜生年已知为明万历三十九年辛亥(1611)①可见《提要》卷五,上册第76页。,则沈豹出生于万历四十二年甲寅(1614)。
再说《竹云堂稿》文集卷一,有一篇寿序《祝沈恒文四十初度序(代)》,具体写作时间不详,仅大致提到从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壬午之秋,盗自成陷洛阳”等等以来“今一星周矣”[2]15,亦即十二年左右;现在由沈豹生年下数,可知其作于清顺治十年癸巳(1653)。
又《竹云堂稿》诗集卷二,有一首寿诗《八月三日,祝恒文四十初度》[2]162。其后面第八题《拟七歌》七首,小序明确说:“癸巳,以诬羁白门……”[2]164可见寿诗与寿序以及前引《恒文诗序》均为同年所作,由此可以反复印证沈豹生年以及沈宜生年都是可信的。而沈豹的生日“八月三日”,放到万历四十二年甲寅(1614),公历则为9月6日。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竹云堂稿》诗集卷二所收诗歌小集,称作《江南诗》;其卷端所注写作时间“壬辰[顺治九年,1652]秋冬”[2]149,实际后面脱漏了“癸巳”这一整年。这不但从上引诗歌作品中能够看出来,而且卷首沈宜“癸巳除夕”所撰《江南诗自叙》也已经说得很清楚[2]148。另外,《竹云堂稿》全书的错别字特别多,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应当加以注意。
李藻先,《提要》著录其《湖外吟》(又名《湖外野吟》)一卷,小传说:
藻先字黻臣,号讷庵,江苏宝应人。顺治十四年举人。此集一册,有钱谦益序,顺治十二年刻……。《渔洋感旧集》小传,载其另有《甲申诗》、《南游草》,皆未见传。
按这里关于李藻先表字“黻臣”的介绍,盖依据康熙年间王士祯(渔洋其号)辑《感旧集》卷四小传[3]。同时代魏宪辑《百名家诗选》,卷六所收王熙诗歌有《望宝应,怀李黻臣、张韫仲》一题[4],亦可为证。
但是,李藻先还有另外两个表字“黼臣”“素臣”,并且比“黻臣”更为常用、多见。即如所说《甲申诗》《南游草》,钱谦益也都撰有序文,分别为《牧斋有学集》卷十八《李黼臣甲申诗序》[5]中册,802-803、《牧斋初学集》卷三十三《南游草叙》[6]960-961。《感旧集》小传称李藻先在《湖外吟》之外还有《甲申诗》《南游草》,这既有可能是编者当时确实见过两书,也有可能正是从钱谦益序文推测来的。这就首先提示我们,《提要》所谓 “ 《渔洋感旧集》小传”云云,最好也就直接改据钱谦益序文。其次,这里的“甲申”为改朝换代的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钱谦益的“初学”“有学”两集即以此分界;而《南游草叙》收在《牧斋初学集》中,可知《南游草》必然成书于明朝末年,早于《甲申诗》,因此有关排序应当移到《甲申诗》之前。再次就是涉及李藻先的表字,《李黼臣甲申诗序》可见标题,《南游草叙》则开头说得更加明确:“同年友淮南李公……其子藻先,字黼臣。”[6]960而《李黼臣甲申诗序》同卷下一篇《湖外野吟序》[5]中册,803-804,与《牧斋有学集》卷六《宝应舟次,寄李素臣年姪》[5]上册,252-253、《竹溪草堂歌,为宝应李子素臣作》[5]上册,256-257两诗以及卷二十六《竹溪草堂记》一起②钱谦益《牧斋有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中册第1004-1005页。末尾有署款:“乙未嘉平月记。”,正如《提要》所示,都作于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而都称李藻先为“素臣”。如此综合起来看,关于李藻先的表字,最好表述为“字黼臣,一作黻臣,更字素臣”。《竹溪草堂歌,为宝应李子素臣作》最末两句云:“春秋素臣竹素长,老夫耄矣吾子强”[5]上册,257,不但隐约透露出李藻先改字的用意,而且大致可以推算李藻先出生的时代③李藻先本年四十岁左右,也许正是《提要》本卷排序的依据。。
现今收录清人字号别称之类最为丰富的著作,是杨廷福、杨同甫父子两位先生合编的《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增补本。该书下册《乙编》的“补编”李姓倒数第二人为李藻先[7],但籍贯之外只有字“素臣”,号“讷庵”,估计是依据道光年间王豫、阮亨两人合辑的《淮海英灵续集》巳集卷一小传[8]。而如同上引钱谦益诗文所示,李藻先在若干表字之外,至少还有室名“竹溪草堂”。并且,龚鼎孳《定山堂文集》卷六《送李素臣南归序》开头曾说:“ ‘荒淫隐蓬蒿’,青莲语也,素臣李子以自颜其居。”[9]第三册,1690又宋琬《宋琬全集·安雅堂诗》“七言律”有《送别李素臣归荒隐草堂》一题[10],则可知李藻先另有室名“荒隐草堂”,可能属于“竹溪草堂”的原名或别名。与此相应,龚鼎孳《定山堂诗集》卷二十一有《送荒隐主人归蓬蒿,同见末、圣秋赋》二首[9]第二册,772-773,这个“荒隐主人”正是李藻先的别号。凡此种种,都可以作为补充。这样,有关李藻先的各种资料线索,也将随之更加丰富起来。
至于《清人别集总目》著录李藻先,因姓氏形近而误作“季藻先”[1]第二册,1408,则江曦先生《〈清人别集总目〉订误》一文第五部分“作者姓名错讹”已经予以指出[11],读者同样应当引起注意。
吴时德,《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缺生卒年[1]第一册,889。
按吴时德生卒年未能确考,但各有相关资料线索可以做些考察。
先说生年所关。
今人陈永正等先生所著《屈大均诗词编年校笺》卷二《北游初什》有一首《过吴不官草堂赋赠》,末尾自注叙及:“今不官年六十,其两尊人皆八十余岁。”“笺”说:
吴时惠[德],字不官,吴县人,著《胥母集》。[此诗屈大均]顺治十六年游吴时作。[12]
吴时德家在江苏苏州的洞庭东山。屈大均是广东人,清顺治十六年己亥(1659)确实游历过吴中地区①屈大均传记资料十分常见,此类内容不再出注。。但是,假如依此逆推,那么吴时德出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庚子(1600)前后;这与他的几位同乡挚友叶松、许濬年龄差距太大②叶松、许濬生年另见本篇最末第五条“许濬”。,因此不太可能。倒是《提要》本条曾经提到清康熙七年戊申(1668)吴时德大概寓居南京,“辑龚贤……屈大均……诸人和作为《同声集》一卷,六合孙汧[如]为撰序”③参见已故张慧剑先生编著《明清江苏文人年表》该年记载,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41页。;而当时屈大均正好又一次“北游”南归在南京停留,这个时候“赋赠”的可能性比较大。由此逆推,吴时德大约出生于万历三十七年己酉(1609)前后。
吴时德作为清初遗民,为了表示自己的气节,曾经借用南朝诗人谢朓的诗句,敷演成一首五言排律《(赋得)敛性就幽蓬》④可见吴定璋辑《七十二峰足征集》诗集卷六十九,《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44册,齐鲁书社2001年版,第65-66页。,逢人索和。屈大均这首诗歌,与之虽然韵字不尽相同,但韵部同为下平声“一先”,因此正属于上文所说的和作。有趣的是,最近从互联网上检索到,广东崇正拍卖有限公司“广东崇正2020春季拍卖会——古欢·中国古代书画”有一幅编号为“LOT0391”的所谓“屈大均吴不官草堂立轴水墨纸本”⑤网址:https://www.artfoxlive.com/product/4361753.html,2021 年 3月 15日。,文字就是这首诗歌的正文,署款:“丁丑春中,偶过吴不官草堂,作此,并赋诗以赠。大均。”并且还钤有屈大均表字的印章“翁山”。然而这里的“丁丑”,要么是明崇祯十年(1637),屈大均还只有八岁;要么是康熙三十六年(1697),屈大均已经去世一年。可见,这幅作品一定属于赝品,其时间对于推算吴时德的生年自然也没有意义。
再说卒年所关。
许濬《许子诗存》“七言律”有一首《哭吴子不官》:
九旬老母尚临棺,陌路声闻也自酸。
辰巳岁交天梦梦,少微星坠夜漫漫。
名山有业心难朽,吾党无君道转寒。
扇上一诗留绝笔,几回欲读不能看。[13]762
这首诗本身的写作时间不详,其中的“辰巳岁交”用地支纪年,每隔十二年就会出现一次,所以需要考察它所在的时间范围。上文推算康熙七年戊申(1668)吴时德与屈大均还有诗歌唱和,当时吴时德的双亲都还健在,并且已经“八十余岁”,而如今其“老母”年届“九旬”,则这个“辰巳岁交”应该是指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与十六年丁巳(1677)之交,吴时德即卒于此时。又这个丁巳年的立春在正月初二日,不知吴时德具体的谢世时间是否就在正月。
另外,《提要》本条所说整理吴时德诗集的从孙吴庄(原名吴定璋),其《豹留集》内也有一篇《不官先生诗集序》,叙及“先生殁后五十余年,定璋始得读其集”,并在“雍正戊申春,于先生之孙定鹤家搜得残稿一卷,而先生之诗稍备”[14]。这里“戊申”为雍正六年(1728),即使由此上推“五十余年”,吴时德谢世也在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以前。所以,上文推测的“辰巳岁交”,确实不可能再迟了。
周景濂,《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均缺生卒年[1]第二册,1476。
按周景濂生卒年仍旧不详,但大致生活时代可能需要重新考察。
《提要》本条曾引及周亮工《赖古堂集》卷十五《袁周合刻稿序》,该文开头说:
吾邑袁圣衣太史,与金陵周子仍叔,素未谋面也。仍叔有声诸生间三十年,至己卯以第二人举于乡,又十六年乙未始成进士。[15]605
这里的“己卯”“乙未”分别为明崇祯十二年(1639)、清顺治十二年(1655)。周景濂(仍叔其字)在成为举人之前,做过长达“三十年”左右的“诸生”,即秀才,则其中举之时,年龄正常应该在四十岁左右,亦即出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庚子(1600)前后。而《提要》正如同卷稍前“周再勲”条一样①见《提要》上册第109页。,只按中举年份净减二十(相当于该年二十一岁),将周景濂大致归入本卷,并附在生年为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的作家之后,这就明显不符合周亮工该文的相关叙述——尽管它可能也存在一定的夸张成分。至于江庆柏先生《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依据《顺治十二年乙未科会试进士履历便览》定周景濂生年为明天启元年辛酉(1621)[16],则推算其中举那年才十九岁,恐怕误差更大。
另外,关于周景濂的仕履,周亮工该文也曾经叙及:“仍叔虽博一第,未通仕籍,及[仅]授职司李而已,赍志没矣。”[15]606这里“司李”或曰“司理”,是推官的别称。康熙《上元县志》卷六《贡举表》“大清·进士”栏周景濂名下,就记其官为贵州“石阡府推官”②康熙《上元县志》,康熙六十年辛丑(1721)刻本,第92a页。复旦大学图书馆藏。。但检同治《石阡府志》卷三《职官志·推官》,不知何故清朝有记载者仅有三人,最早一人董国柱始任于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③同治《石阡府志》,光绪二年丙子(1876)刻本,第68a页。上海图书馆藏。,所以周景濂履任的具体情况不详,很可能不久就去世了。不过这个官职,《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还是应当予以补充。
附带关于该文提到的周亮工河南祥符同乡“袁圣衣”,名襜如,“圣衣”系其表字,《提要》误称“圣裔”。
许濬,《提要》定其“约生于崇祯四年(1631)”,依据为:“文集前有康熙二十年自序,称‘余今年过半百’。又康熙九年《悼子》诗,谓‘我今年四十’。”《清人别集总目》同样依据该自序,大略称其“康熙20年50余岁尚在世”[1]第一册,591。
按许濬《许子文存》卷首该自序,确实作于清“康熙岁在重光作噩”,即二十年辛酉(1681)[17]772,正文提到“余今年逾手[半]百”[17]771。据此逆推,可以知道许濬大致出生于明崇祯四年辛未(1631)以前,但具体哪一年无法断定。至于《提要》所说的《悼子》诗,见于《许子诗存》“五言古”[13]742-743。该集作品总数不多,分体编排之后各体裁作品为数更少,所以同一体裁内部即使严格按照写作时间排序(另参下文),各题之间也很可能跳跃性比较大。《悼子》诗本身,并没有明确说是作于康熙九年庚戌(1670);其前一题《顾列女诗》,据小序只知道所写女子“殉节之时,在康熙九年上巳日也”[13]742;而其后一题《偶作》,却一下子叙及“马齿行渐长,屈指四十九”[13]743,可知跳跃性确实相当大。更何况所谓“我今年四十”[13]743,“四十”本来就很可能是一个比较笼统的约数。《提要》之所以在据以逆推的“生于崇祯四年(1631)”之前加上一个“约”字,显然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
倒是《偶作》后面第二题《挽叶子梅友》,内有“我少公一纪”之句[13]743,这就是说,许濬小于叶松(梅友其字)十二岁。叶松生年已知为明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18]108,则许濬应该出生于天启七年丁卯(1627)。如此至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前后,许濬为四十四岁上下;而至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许濬为五十五岁,仍然在“年逾手[半]百”的范围之内。至于《提要》提及的诗文作品“所止之年”康熙二十八年己巳(1689)——例如《许子文存》内《雨花亭纪游》曾经写到“己巳春暮”[17]792,则当时许濬已经六十三岁。
附带关于《许子诗存》各体裁内部的作品排序,除了上文所说的很可能时间跳跃性比较大之外,还见有明显混乱甚至前后倒置的。例如“五言律”内,康熙十九年(1680)《庚申九日,寓中即事》排在康熙十六年(1677)《丁巳夏五,社集高峰卧佛禅院》前面第三题[13]757,这就属于典型的失误。其他如“五言排律”《丙风[辰]岁暮,同施佩宜访岑公于橘香庵,因游蒋佐之园亭,联句》[13]767,标题中的“辰”字误刻作繁体形近的“风”字,这种情况也会给考察作品排序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又,关于许濬“生平”所有“ 《许子诗存》、《文存》两刻”①吴定璋辑《七十二峰足征集》诗集卷六十二许濬小传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43册,第725页。,原书稀见,现今则有《四库未收书辑刊》影印本。而所见今人相关论著,每每称其已经失传。例如杨维忠、金本福、薛利华三位先生共同主编的《东山艺文志》,“清代”许濬(浚)名下依据乾隆年间吴定璋辑《七十二峰足征集》诗集卷六十二许濬小传著录这两集,就注称“佚”②杨维忠、金本福、薛利华《东山艺文志》,广陵书社2008年版,第38页。另外,许濬原姓郑,《东山艺文志》已经交代为“郑圃弟”,却把郑圃排在许濬后面(见第45页),也不妥。。由此看来,有关论著编撰者至少没有查阅过《提要》或者《清人别集总目》,今后应当予以更正。
此外,关于许濬自撰别集,《提要》已经提到的序言作者之一朱用纯,其《愧讷集》卷十二还有一篇《书许致远词后》③朱用纯《愧讷集》,《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04册,第154页。另《许致远诗文序》见于卷三,第37-38页。。据此推测,许濬(致远其字)在“诗存”“文存”之外本来还应该有一种“词存”才是,只不过当初很可能没有付刻,现今或许真的遗佚了④今人编纂的《全明词》《全明词补编》《全清词·顺康卷》《全清词·顺康卷补编》均无许濬其人,诸书版本从略。。
另外,《许子文存》内还有一篇《同声草序》[17]779,说许濬与张明俊(字伯圣)两人在康熙二年(1663)“癸卯冬”曾经各录自己的一部分诗歌,合编为《同声草》。这对于考察许濬以及张明俊的诗集,同样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