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下育人方式变革思考

2022-03-17 20:36:56刘霞马志颖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高质量育人学科

■刘霞,马志颖

当前,全国教育战线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主题,谋划“十四五”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成教育强国,既需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同时需要优化教育体制机制,还需要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壮大优秀教师队伍。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一目标,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新理念,构建新格局,创设新模式,为建设教育强国奠基固本,以育人方式创新为动力,着力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的内容分析

教育质量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建成教育强国”的远景目标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大任务,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描绘了清晰蓝图,提供了根本遵循。2021年1月7日至8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会议指出2021年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教育系统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为“十四五”时期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1]。首先,深入实施“百年行动”,提升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质量。不仅要完善教育体系相关机制建设,更要加强理论创新,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其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到健全家校社会协同育人,管控校外培训机构的不合理现象,从而为落实立德树人创造更灵活的方式。同时,打好服务能力跃升攻坚战,推动教育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振兴乡村教育并建立终身学习体系。此外要全方位高水平推进教育对外开放,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增活力、添动力。最后,需要壮大优秀教师队伍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严格落实师德师风要求,提升保障能力,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下育人方式变革的必要性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之一,虽然2018年我国学生曾在PISA 测试中取得过世界第一的成绩,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其他国家教育方面的优势之处,因此,这并不能说明我国基础教育体系就是健全的、不存在问题的。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应该知道高质量的基础是什么,申继亮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向的就是高质量的基础。其次,要转变育人方式,要从注重教什么转变到关注为什么教、怎么教,从注重共性转变到关注学生个性需求,从注重学科逻辑转变到关注生活逻辑,并延展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推动我国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2]。顾明远提出,我们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发展中国特色基础教育,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要把握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新使命,聚焦育人方式变革,加快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3]。

如今,我们面临着既要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果,又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对教育的影响,因此,为了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就得准确把握教育首要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而基础教育又是教育体系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国民文化素质的基础体现。要进一步推进教育体系和教育能力现代化发展,从而为建设教育现代化强国开好局、起好步。

三、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下育人方式变革的思考

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中心问题是育人方式如何变革。余文森认为,育人方式变革集中体现在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从学科分裂走向学科统合,从重智轻德转向德才兼备四个方面的变化上[4]。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育人方式的变革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变革的思考

纵观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在教学目的方面就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三个阶段,它体现了教学目的从知识到学科认识再到人的转向。因此,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教学目标是以人为本,强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学科素养。“双基”的教学目的实质上是忽视了一种教学现象,就是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他们实际生活相偏离,以至于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较弱。“三维目标”则是一种学科层面的进步,但它仍然是一种忽视“人”本质的认识,三个维度的目标呈现简单的叠加,没有体现育人目标的整合。而“核心素养”正是体现出教育目的是通过知识的教育来提高人们的素养,是真正回归“人”的本质教育。在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新时代,育人方式转变从课程体系来说,要体现出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要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在做到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社会需要的共性的培养。因此,今后应该更注重以学科的独特性和育人价值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

(二)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的思考

教学是一种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向互动的活动。传统的教学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不关注学生是否学会知识、理解知识,只是一味地讲授知识。而学生学习中也多是为了取得优异成绩而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去理解知识的深意。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完善,课堂教学的重点和核心须针对教与学的关系做出根本性调整。虽然在实际教学中还没达到理想状态的转变,这一调整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落实到实际教学中,但是,在目前教育教学中已然在不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教学活动设计基础,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新时代,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最好能做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教学目标体现着育人方式,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来启发引导学生,利用教学环境氛围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另一方面,学生的学需要一个衡量标准去评估学生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从而反映教师的教是否有效果。

(三)从学科分裂走向学科统合的思考

从宏观角度思考,我国传统教学把学科知识分割成为一个个知识点,教学内容之间衔接不够明显,学生所学的知识多而杂,有的教师也对繁重冗杂的知识点所要达成的目标把握不够准确。而随着国外“STEAM”教学理念的传播,我国教育理念从学科分离转向学科融合,体现为国家培养“全科型教师人才”,开展跨学科融会贯通以及“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打通相关学科的连接点和衔接点,在教学目的上实现学科之间的统整。从学科分裂向学科统合有助于学生探索各门学科之间的内部联系,发展新知识新世界。新的育人方式鼓励学生开发自我潜能,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问题,培养创新人才,具备创新思维,拥有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综合性解决问题,以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社会飞速发展的变化需要。

(四)从重智轻德转向德才兼备的思考

传统的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科学习仅仅局限于听、看、思、记、背、练等“静态式”的学习方式上。加之“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导致在社会实践中出现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甚至存在学生成绩优异能够进入名校,但道德品行和实际动手能力差,缺少灵活的应变能和创新性。德才兼备强调学生不仅要学会理论知识,更能够把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当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它的实质是要实现学生知识学习方式和路径的翻转,让学生在学科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实践、探索和思考。还要注重学生品德修养的锻炼,育人方式的变革主要任务是以德为先,坚持立德树人,把德育作为核心,以能力为重,基础为本,创新为追求,加强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具有正确价值导向、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让学生成为更能适应与创造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的终身学习者。

四、结语

总之,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必然选择,也是基础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战略体现在基础教育层面,同时也是宏观层面高质量发展机制的变革体现。时代发展要求完善基础教育体系建设,探索育人方式的变革,真正做到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引导育人方式走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并实现自我的方向,而非单一地唯成绩唯升学。要勇于打破传统学业成绩为标准的育人方式和评价方式,促进高质量基础教育多样化发展。

猜你喜欢
高质量育人学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学科新书导览】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2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02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 01:43:10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