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萍
党的十八大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学校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文化建设的相关文献,对于把握我国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的趋势具有积极意义。
学校文化作为宽泛文化概念中的一个专有概念,不是“学校”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学校文化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
组织文化观。学校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组织文化,是有关人及人之关系的,是在学校外部适应与内部整合过程中形成的[1]。学校文化既有教师文化也有学生文化,更有反映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互动关系的学校组织氛围[2]。
文化价值观。石中英认为学校文化是围绕学校价值观建立起来的[3]。他认为学校文化不是存在于学校围墙之内的闭环系统,而与时代文化变迁有着紧密的功能性联系。还有观点表明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的共同的价值体系——办学理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精神与环境氛围的集中体现。
物质精神综合观。张东娇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及其主导下的行为方式、物质形态的总和[4]。学校文化既有物质内容,如建筑风格、生活设施等,也有精神内容,诸如价值追求、师生心理等,这些文化元素整合起来构成完整而复杂的学校文化系统。也有人认为学校文化既包括学校建筑、校园活动等外显的视听文化,同时涵盖学校人际关系氛围及成员在学校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方式、心理取向等内隐的心灵文化[5]。
石中英认为学校文化的特征包括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先进性和教育性[3]。陈学军指出学校文化的特征是人本化、合作化、生成性、有意义和学习化。也有人认为学校文化是一种“意义—价值”结构的交往实践体系[6]。还有人指出学校文化的两个特征就是积累性和全员参与性。
学校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前提。已有研究主要从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来阐述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的载体。学校物质文化是经过一定时间由校内人员共同创造的物质产品,是学校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综合表现,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科学性、艺术性与教育性。优秀的学校文化总是通过学校的独特建筑、布局、标识等显性特征来体现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一些学校校园里有校训、校徽等文化符号,有校园景观布置、功能大楼、功能教室,体现出主题式的楼层文化、教室文化建设[7]。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包括学校校风、办学理念等,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学风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治学态度、生活和行为习惯等。针对学生的学校礼仪文化建设,学校礼仪文化是学校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因此很多学校为学生开设了学校礼仪课程[8]。教风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特点、作风、风格等。由于教师流动所带来的轮岗引发了“学校人”到“系统人”二元教师管理概念,引发了内在的学校文化建设危机[9]。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而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是学校课程文化建构的重要依据[10]。有人从“快乐教育”课程建设中凝聚学校“乐学”文化,而文化自觉的学校课程建设需要树立课程建设的责任意识,需要厘定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11];还有人探索“竹文化”等学校特色课程。
制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既包含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也包含教育管理过程中的管理方法。学校文化管理制度需要刚性文化与柔性需求两大支撑的共同发展,而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在学校文化的管理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基本途径是通过校长自身的管理领导将其传播到师生中。此外,和合共生是一种走向生态管理的学校文化建设,而依法治校背景下的学校廉洁文化建设也是新时代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新走向。
当前我国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较普遍存在重外化、轻内化,重硬化、轻柔化的问题。有的学校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学校文化建设只重形,而非神,关注外显的设计,注重物化的表象[12]。如一些学校单纯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就想打造学校文化,有的甚至请专家名人为学校增加宣传以及美化校园的物理环境,而对学校文化基本概念却认知不清,固有观念无法突破[13]。有一些学校利用虚无的历史、人物或事件作为自己学校的特色文化,导致学校本身也讲不清自己的学校文化。很多学校文化建设中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发挥了较大作用,而作为学校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并不是很高,导致依据部分人偏好演化而来的“给定”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建设的文化根基不深,对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挖掘不够;学校文化建设的评价监督机制尚未建立[14]。李华和张详兰调查发现,有的学校文化建设在育人目标上存在一些问题,如制定过程缺乏合理性和定位不明确,有的学校文化发展有偏离“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倾向。
学校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学校章程为载体,充分发挥不同主体作用,准确理解文化内涵[14]。应该注重系统规划,学校文化建设新路径是共同构筑而非领导建构[15],应充分发挥学校领导者、全体师生、家长等各方面的作用。发挥校长的空间领导力,构建校长、师生和设计师三方共同体,打造独具特色的美丽学校文化,注重各主体间真诚地对话交流。要提高育人目标制定过程的参与性、民主性,需要在构建育人目标的定位上体现可行性、独特性以及与时俱进等特点[16]。总体而言,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文化建设的路径有学校特色的发展、凝聚力量、师生发展[17]。学校文化建设要从根本上摆脱困境,需要学校文化从师生心灵中长出来,不断由内而外地沉淀发酵。
概括以上文献梳理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虽然许多有关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角度不同,但很多方面又存在相似之处或者说在某些方面所要达到的目的是高度一致的,像对学校文化内涵的分析方面有重合的地方。其次,“以人为本”是始终贯穿于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的主题,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是提供给学生、教师等适宜的学校文化氛围,更好地实现学校育人的真正目的,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策略等的研究应渗透着人性的关怀,体现着学校文化建设的温度。此外,很多研究者关于近年来学校文化建设所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的研究也具有同一性。
概括来看,我国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仍存在片面强调学校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忽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等不足。有的学校局限于让学生死记硬背古文经典,学校本身文化特色的挖掘也浅尝辄止,学校文化的管理主要集中在校长文化管理、班级文化管理,并且关于学校文化建设途径多是学理性探究,缺乏实际操作的价值。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究应在坚持学校特色的同时,注重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时代性特征,不仅关注文化建设的硬性需要、学校文化建设的学理性探索,还要强调学校文化建设的柔性需求、学校文化建设途径的实践性取向。
我国不少中小学关于学校文化建设仍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的硬性需求,如主要集中于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形象工程”,因此,还需要更加关注学校内部的柔性需求,像对学校教学文化、课程文化、传统文化的渗透等。所以,学校理应处理好这种“刚柔”发展的矛盾性,这样才能达到学校育人的最终目的。
在当前多元化发展的智能技术时代,学校文化建设不应再拘泥于某种文化形式的简单呈现,而应更加注重学校特色文化的发展,每所学校都有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主题,如将“竹文化”、地方文化、区域文化融入学校文化以及“和文化”等的渗透,体现出学校特色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因此,在以后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中,在重视学校个性挖掘的同时,也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地方文化特色的发展,坚持经典与个性的完美融合。
以往部分学校文化管理建设更多集中于校长文化管理、班级文化管理等陈旧话题,较少提及学校生态文化管理和学校廉洁文化建设。“生态”作为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存在,学校文化建设理应加大对其重视度,而学校廉洁文化建设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反腐倡廉”政治工作的大力开展应运而生的,学校廉洁文化建设与学校生态文化管理的目标不谋而合。因此,未来有关学校文化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和廉洁性管理研究。
当前我国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比较多而且复杂,尽管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有了相对清晰的认知,但相对应的解决途径并不具体,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当然这与文化本身的复杂性有一定关系,但是未来不仅要精准地抓住学校文化建设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更应该为解决文化建设问题寻找适切的解决策略,而不只是理论上的泛泛而谈,体现出学校文化建设途径的针对性和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