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观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

2022-03-17 20:18申芳妮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培育劳动

张 蕾 申芳妮

(沈阳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87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1]。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养成和培育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劳动教育要达到的重要目标。马克思劳动观强调劳动对人的发展以及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2]。

一、马克思劳动观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意义

马克思劳动观是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劳动创造了社会历史以及人本身。马克思认为,人为了按照自己的意愿占有自然物质,就必须通过劳动来完成,而人在劳动的过程中也改变了自然和人本身[3]。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生产满足人生存下去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是人类历史产生的第一个前提[4]。因此,劳动对人和社会历史的产生起着根本性作用。第二,在政治经济学方面,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认为,在商品生产中,只有加入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这一论断凸显出人的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第三,在教育学原理方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正是有了劳动,人类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在劳动过程中,人身上所展现的良好精神风貌即劳动精神发挥着积极作用。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而言,只有不断继承、弘扬和践行劳动精神,才能有意识地纠正自己不合理的劳动观念,从而依靠自己的劳动实现目标并能够独立生活。在马克思劳动观的指导下,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一)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就是要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获得完整发展。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可以使人的体力和脑力得到充分发展,进而实现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是坚持马克思劳动观的逻辑依归。弘扬和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有利于深化大学生对劳动概念的认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并付诸劳动实践,让他们在实际的劳动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自己的机会,逐渐达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效果。“正是有了劳动,学生的身体、品德、智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均衡性的全面发展。”[5]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劳动精神,能够让他们在劳动中更积极地发展和表现自己,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社会风尚

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劳动价值取向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对社会的发展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劳动观念以及劳动价值取向是否正确,将决定其个人,甚至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前进和发展。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价值取向。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能够让大学生对劳动的意义有更深刻的思考,对劳动者的情感更加深入,有利于他们将尊重劳动的理念内化于心,勤于劳动的习惯外化于行,让他们在对劳动行为的感悟和身体力行中进一步弘扬劳动精神,助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社会文明风尚的形成。

(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

劳动群众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已经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前行。要在新形势下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依然要依靠广大劳动群众。大学生是未来的劳动者,尤其是未来社会中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组成部分,迫切需要树立劳动精神,培养劳动习惯,提高劳动技能。加强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能够让他们逐步树立起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让他们始终明白,只有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能切实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只有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才能为祖国的发展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

劳动精神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当前,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实践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生劳动认知产生负面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在生产和分配环节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资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有所显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劳动的挤压[6]。在这种趋势下,过分追求物质利益、金钱至上、漠视劳动成果的不良风气凸显,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盛行,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成就美好生活的传统观念受到挑战,而在现实生活中,靠中彩票、打赏、营销炒作等手段达到一夜暴富的现象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部分大学生因缺乏辩证看待这些现象的能力,渐渐产生坐享其成、贪图享乐、不劳而获的想法,“啃老族”“咸鱼族”“佛系青年”时有出现。受社会环境中这些不良风气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往往无法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也无法真正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劳动精神的追求。

(二)高校缺乏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

近年来,高校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逐渐重视起来,但仍未形成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很少有高校通过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来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大部分高校对劳动教育的内涵、目标和内容并不很清晰,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每学年的劳动周活动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劳动教育表现为对劳动理论内容以及对劳动模范事迹的讲述,但这只作为理论课中极少的一部分内容出现。而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劳动周活动,很多人也仅仅把它们当成一次作业或一项任务来完成,很难有真真切切的劳动体验。因此,很多大学生没有接受专门劳动教育的机会,无法形成对劳动概念的正确认识,更无法通过劳动锻炼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7],劳动精神弱化甚至缺失,更是难以在他们当中弘扬和培育劳动精神。

(三)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念

由于社会不良观念的负面影响和学校劳动教育的缺位,部分大学生存在劳动观念偏误、劳动意识不强的情况。与此同时,父母的劳动观念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劳动认知。受应试教育和“唯分数论”的不良影响,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在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父母对家务大包大揽,很少甚至从来不让自己的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孩子从小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有些父母从孩子小时起就向他们灌输长大后应该找一份干净体面的工作,最好能够从事脑力劳动工作……受这些观念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对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产生某种抵触心理,甚至存在轻蔑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现象。因此,要培养他们艰苦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还面临着很大困难。

三、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路径

新时代,要破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劳动观为指导,形成社会、高校、家庭全方位协同配合的综合育人格局。同时,也需要强化大学生自身的认识和参与。

(一)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形成崇尚劳动的文明风尚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形成崇尚劳动的文明风尚,能够为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提供积极有利的环境氛围。新闻媒体要加强正面舆论引导,做好宣传工作,牢牢坚持马克思劳动观,在全社会奏响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提升劳动和劳动者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让大学生在浓厚的社会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并能从内心真正认同、接受并自觉树立起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劳动精神。同时,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还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好逸恶劳的错误观念。

大力弘扬劳动精神要和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相结合。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鼓舞广大劳动群众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全社会要加大对劳动模范的宣传力度,讲好劳动故事、劳模故事、工匠故事。鼓励和支持创作更多歌颂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劳动者、传递劳动人民劳动情怀的优秀文化作品,广泛宣传弘扬展现劳动人民劳动精神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发挥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的正面激励作用,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创作热情,提高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将来能够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

(二)构建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加强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建设

高校要切实地承担起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的重要责任,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基本遵循,通过构建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有效促进大学生树立劳动精神。要以马克思劳动观为指导,促进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学科知识教育中,做到学以致用;让马克思劳动观入教材,形成科学的劳动教育指导手册,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劳动观的学习和掌握,尤其要促进他们正确理解和把握劳动概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制定详细、可操作的劳动素养评价机制,加强对劳动价值体认情况和劳动技能的考核,将弘扬和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除了建立科学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外,高校还要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依据地方特色,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充分挖掘农业生产、企业集团等可利用资源,加强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建设。依托这些基地,对学生有效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不断激发他们劳动、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与校外劳动基地形成长期合作,促进大学生劳动教育规范化、常态化,使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劳动精神风貌。

(三)父母要言传身教,树立崇尚劳动的家风

在家庭中,父母的劳动观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劳动观念。正确的家庭劳动观念对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父母要身体力行地教会孩子劳动,给孩子做好榜样,鼓励孩子主动参与到家务劳动中,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在潜移默化中使他们树立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让他们在劳动中成长,感受劳动所带来的收获和快乐。

大学生劳动精神需要通过家风建设来引领和传承。父母要注重家风建设,树立崇尚劳动的家风,要让孩子在崇尚劳动的家庭氛围中逐渐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不能因为怕耽误孩子的学习,就为孩子包办一切,而应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分担家务,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家风的感染和熏陶,逐步树立劳动精神。只有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热爱劳动、积极劳动,才能创造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要让崇尚劳动的家风成为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重要助推器。

(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自身劳动素养

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体现自己的独特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大学生要通过劳动实现自己的价值,离不开劳动精神的推动。要树立劳动精神,首先要形成对劳动的正确认识。一是要想劳动、会劳动、爱劳动,能够珍惜劳动成果;二是要树立劳动平等观,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劳动仅限于分工、专业、条件和环境等方面的差别,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是人类本质的体现;三是要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不能简单地把获取金钱和物质的多少作为衡量劳动价值大小的唯一标准,不仅要重视劳动的物质回报,更要重视劳动给我们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劳动素养的提升,更有利于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一个拥有良好劳动素养的人,既能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又能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对劳动常怀一种积极的态度。因此,大学生要自觉提高自身的劳动素养,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密切关注所学专业前沿知识,深入钻研,积极投身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劳动能力;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劳动态度;注重培养自身创新意识,勇于进行创新性劳动;努力提高综合素质、获得全面发展。

四、结语

马克思劳动观强调劳动对人的个体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价值引领。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社会风尚,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当前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也面临着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大学生对劳动精神的追求、高校缺乏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以及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念等现实困境。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需要社会、高校、家庭形成合力,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劳动机会,让大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劳动的意义和价值[8]。同时,大学生个人也要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创造和利用各种机会参加劳动实践,培养和提高各项劳动技能,不断提升自身劳动素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猜你喜欢
马克思培育劳动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热爱劳动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