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琦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加强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多的模式在不断出现与发展。中职与高职“3+2”分段培养模式是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探索,其关注的重点也就是两个阶段的衔接问题,学生在中职学校进行三年的相关专业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经过阶段考试合格后,对接升入高职学校继续两年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处理好两个阶段的各方面的衔接才能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高技能的应用人才。
中高职分段培养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各有自己的体系,存在教学内容重叠、教学方式差异大等问题。根据就业岗位及要求,分阶段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成为中高职衔接需处理的首要问题。
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的学生在基础知识、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中职和高职的教学目标是应该不同但有所联系的,也就是要有一定的衔接性。一般来说,中职学校比较注重能力的锻炼,但同时要完成高中阶段的基础课程; 高职学校是对中职教育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知识面更广,技能也更专业。要想实现对中职和高职教学目标的优化,就要关注两个阶段的沟通和对接。首先,中职学校要加强对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不要一味注重升学率以及学业水平测试,这样不管学生是直接就业还是进一步接受教育,都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去面对。其次,高职院校在生源渠道方面,要加强对中职学生的重视,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将普通高中生源和中职生源做出区分,普通高中的学生一般知识学习能力更强,中职的学生则技能学习更强,要有针对性的培养才能避免由于水平差异导致的 “消化不良”,人才培养的目标越科学,人才培养的效果才能越好。
教育部对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专门的说明,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会计核算人员”,对于高等职业学校来说,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会计管理人员”。从这两个目标中就可以看出两个阶段的培养目标虽然有区别,但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之间有着共同的理论知识基础,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又各有侧重点。所以中职阶段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一线操作人员,需要掌握的技能是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会计核算等具体技能,并会熟练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就业岗位主要是中小企业的会计和出纳等,从事的主要工作任务是结算款项、资产管理、工资核算等操作性强的工作,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高职阶段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一线高技能人才,掌握的技能包括复杂的业务核算、纳税计算、成本分析、财务管理等;就业岗位主要是在企业或事业单位担任一般会计、审计或者是税务会计、会计主管等,日常工作内容主要是对往来账务的整理、财务报表分析等,对综合计算分析和企业管理能力要求比较高。
中高职分段培养要立足学生实际优化教学模式,根据学生毕业去向和入学生源的不同实行分层次教学,并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中职阶段,从培养目标以及毕业去向上来看,可以将学生分为直接就业和继续升学两个层次。直接就业学生的专业课比例较高,继续升学学生的文化课比例较高一些。但需要注意的是,继续升学的学生专业课也不能低于50%,这样的课程设置是比较适合升学考试的。在高职阶段,根据生源的不同进行划分,中职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可以适当侧重文化知识的补充;普通高中学生,在高中期间一直学习的都是基础文化课,所以需要加强对会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可以适当降低文化课的比重。
分层次教学是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对待所有的学生都要保证一视同仁。所有学生受教育的权利都是平等的,分层次教学并不是差别对待,不管是直接就业还是继续升学,都应该配备水平相近的教师团队,不能因为继续升学的同学能够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就在教师分配上有所倾斜。教学最重要的就是以人为本,同样,在高职课堂上,中职毕业生和普高毕业生也不应受到差别对待。
会计课程教学可以说是既通俗又抽象,会计是大家都熟知的职业,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不管有没有学过或者做过,都大致了解会计的方法与思想。但真正学习开始的时候,会发现“基础会计”课程并不是那么简单,蕴含着它自身的思维与魅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存在一定困难的。中职阶段的学生年龄还比较小,接受的教育还是偏基础,面对实际的应用尤其是综合的分析、决策时容易不知所措,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很容易失去信心和兴趣。但在高职阶段,学生的心智更加成熟,自主学习和认知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也越来越接近就业,所以他们主动去实践、去练习的意愿也会更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进一步提升,对于他们的学习和就业都很有帮助。针对这样的特点,中职与高职的教学也应该有所不同。
在三年的中职阶段,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翻转课堂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对会计学科的兴趣,帮助他们打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与提升做好准备。另外,小组合作模拟会计业务流程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分录、财务报表的编制等都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合作或者角色扮演等形式亲自去体验会计中的各个流程,更全面地了解会计业务。因为书上的知识往往是分块或者分业务流程来讲的,但其实很多内容之间都有联系,如果前面的基础没有打好,后面的综合分析是很难实现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成员亲身参与到具体的环节中,比听教师讲课的效果要好很多,也能加深对会计的理解和认知。
在两年的高职阶段,案例教学法则更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学生与以后的工作情境相联系。教师上课的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小的案例,也可以利用整堂课的时间来做一个大案例,大案例就需要学生提前进行准备,搜集资料,进行讨论与总结。通过这种案例分析的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主动性并且提高教学的互动性,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当然,案例分析的前提基础一定是理论知识,所以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不能忽视的。另外,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也要尽可能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除了经典案例之外,很多当下最新、最热的事件往往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且与现实联系更为紧密。甚至教师可以根据自己讲解的内容来编写案例,这样与知识点的匹配程度更高,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消化。在高职阶段,实践与应用则显得更为重要,首先是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延伸和理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知识,将书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其次就是在高职阶段会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就业,那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尽早适应和了解工作和市场是很重要的,而且不管接受多少教育,最终都会走向就业,实践和应用是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渠道。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明确各阶段的教学重点,分阶段开设不同的专业课程,通过同建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有效共享。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学生基础、社会需求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学生在两个阶段的课程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内容上的分割,其实很多的关键知识点都是交叉在一起的,只是不同阶段的要求和侧重点不同,所以要明确每个阶段的教学重点,解决教学内容重复设置的问题。
中职阶段,培养的是会计员即基层的从业人员,但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一般稍弱,所以在教学内容上要更多侧重基础知识,并且要强调知识的灵活应用,真正会应用才算是把知识学到手了。中职阶段的学生往往还没有特别清晰的职业规划以及目标,学习兴趣也不是很高,很多人学习会计可能都是因为好找工作,那么教师就需要围绕专业发展的目标和规划,培养学生对会计学科的兴趣。学习总是需要付出努力的,有所收获同样是令人快乐的,帮助学生体会到会计的魅力,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应用,在生活中发现会计的价值。
在高职阶段,学生对于会计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掌握,所以在一些关键的知识点上,“是什么”以及“怎样做”已经不重要了,学生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在这个阶段就可以侧重“为什么”,这样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有利于他们以后的应用和转化。同时,设计一些模拟场景,让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尝试对知识的应用,加深理解。最后,鼓励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或者自主创业,提前帮学生进行一些职业规划,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联系一些社会的实际需求,课堂不会过于枯燥乏味,学生的兴趣也会更高一些。
在“3+2”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内容的衔接很大程度上体现着技能的对接。会计人员在就业时用人单位不仅会看职业资格证书,同时更关注专业技能素养,可以说职业资格证书更像是一块敲门砖,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及素养才是能提供竞争力的硬实力。因此,在会计的职业教育中也要关注技能的培养。
在中职教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珠算、点钞、小键盘录入、登记账簿等基本技能,强调能熟练掌握并不断提升;在高职教学阶段,除了这些相对基本的操作之外,还需要掌握报表分析、纳税申报等操作。也可以说,中职学校培养的是会计员,高职学校培养的是初级会计师,对于学生的要求也会从课内实践转到顶岗实践,从单一岗位技能到多岗位的综合技能,这也是在衔接中不断提高的过程。
会计专业的学习体现的是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在课程设计上需要结合会计职业标准、就业岗位分析等因素,将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实现更好衔接,帮助学生更快地度过适应期。比如,中职阶段专业课开设基础会计、出纳基础、财经法规等课程;高职阶段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并开设财务会计、会计信息化、财务会计等专业课程以及一些相关的实践课程。
中职阶段的教学是高职教学的重要基础,而高职教学是中职教学的拓展,两个阶段的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不管是课程体系设计还是教学内容调整,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都应该做到教学资源的共享。尤其很多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都是合作伙伴关系,中职学生经过考试都是升入对口的高职学校,所以中职的生源对于高职学校来说也很重要,教学资源的共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源质量。
中职阶段的教师要按照教学大纲授课,加强对线上以及线下教学资源的建设,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平台。教师也需要强化自己的衔接意识,增强交流,不仅要了解中职阶段的教学指标、任务,也要关注非本学段的课程教材,在教学中适当为学生增加一些拓展内容,促进学生的发展。高职的教师则需要对基础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对于重点、难点的知识进行着重讲解,帮助学生尽快的度过新环境的适应期,实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会计专业中高职分段培养要根据行业特点统一课程标准,引入行业专家共同编写会计教材,结合职业资格考试优化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工具,好的教材能够为教学提供更好的指导作用,统一的课程标准才能为中职与高职的教材对接提供依据。课程标准是开展会计教学的基本文件,是教材选择和开发的指南和依据,是评价和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因此,教材的选择和对接离不开统一的课程标准。首先,国家或省级教育部门应该统筹规划,制定中职高职分段培养以及衔接贯通的课程标准,为不同阶段的衔接教育做出明确的界限规定。其次,联办学校的教师、财会行业专家等人要定期召开研讨会,以不同层次的会计职业资格标准作为依据,按照不同层次的技能和知识点不断调整课程标准,使之与行业发展情况同步。
为了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职业教育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受具体岗位要求的影响。比如,按照会计的工作任务确定教学内容等。所以,在会计专业的教材体系内,教材内容会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初级或中级会计师资格证考试的知识点都会体现在教材中,实现教学与资格考核的对接,既能够满足教学需求,又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有很大帮助。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最基本的,甚至很多非会计专业的学生都会选择考取会计职业资格证,所以会计专业的学生面临的压力并不小,在教材中融入一些职业资格证的知识点和技能,有利于帮助他们更轻松地考取相关证书,以便用更多的时间来充实自己,提高综合能力。
教育不仅是教师的责任,更是全民族所关注的重点,每个行业都非常关注青年的培养,会计行业也不例外,除了教师关注教材的设计以外,很多会计行业的专家对会计知识的了解程度也很深,他们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对于教材的开发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教材设计上也可以考虑校企共建,建设一支既有专业性又有职业性的会计专业教材设计团队,在理论知识、实际案例以及技术指导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应深入企业一线进行调研和学习,收集相关资料,掌握行业的最新变化和动态,分析会计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以此来确定教材的内容,确保教材的实用性以及专业性。
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有了更多的关注,不管是中职学校还是高职学校都在努力调整和转变,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输送更多的会计人才。实现中高职会计专业“3+2”分段培养衔接虽然面临着很多问题,但作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其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仍需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材开发等多方面共同协调和努力来推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