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佳宁
2020年初,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一步细化了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的育人目标,凝练出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和公共参与。与普通高中相比,增加了职业精神和健全人格两种素养,其中职业精神素养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价值主体[1],是达成政治认同素养、形成法治意识素养、实现公共参与素养的基础和条件[2],因此,职业精神素养的培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基于此,本研究探究中职生职业精神素养的内涵、中职生职业精神素养培育的价值意蕴以及培育路径,为中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寻求路向。
分析职业精神素养的内涵,必然离不开对职业精神的辨析。从当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来看,职业精神的内涵丰富,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界定。学者陈长生从职业情操角度界定职业精神,他认为职业精神是职业界共同认可的一种职业情操[3]。学者邱吉从精神境界角度界定职业精神,他认为职业精神是职业人在具备职业技能和遵守职业道德基础上形成的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4]。钟建华从职业活动角度界定职业精神,他认为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5]。综合来看,职业精神是针对职业人在职业活动中展现出来的职业情操。
而职业精神素养作为中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对其内涵的理解和界定便要立足于这门思想政治学科。《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对职业精神素养有明确的界定:中职生的职业精神,主要表现为具有积极劳动态度和良好劳动习惯,具有正确职业理想、科学职业观念、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具备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并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6]。概括来说,职业精神素养是中职生通过思想政治课程逐步掌握科学的职业知识、养成良好的职业能力、追求高尚的职业品格的学习和成长的综合能力。
承前所述,职业精神素养不是指职业知识、职业能力或职业品格单一层面的要素,而是一种综合性的职业品质。其一,职业知识是职业精神素养的基础。中职生对职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培育职业精神素养的起点,职业知识积累越丰富,职业精神素养积淀就越深厚。职业知识具有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特征,职业精神素养的知识包括了解践行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掌握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学习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的基本知识等多个方面。其二,职业能力是职业精神素养的关键。职业能力以职业知识为指导,是职业知识的外在表现。职业精神素养的能力不是指职业专业技能,而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提升辩证思维的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制定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职业判断和职业选择的能力、适应岗位的能力、处理职业人际关系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等。其三,职业品格是职业精神素养的归宿。培育中职生职业精神素养的最终归宿是中职生形成职业必备品格。职业品格是中职生通过职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锻炼,逐渐形成的内在职业修养,包括职业情感、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品格能体现出人的职业价值,具体表征为爱岗敬业、执着专注、团队协作、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
培育中职生的职业精神素养,是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诉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是中职生胜任未来工作岗位的重要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需求,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与新时代需求相契合。中职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中职思想政治课程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共同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在中职生职业精神素养的培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来看,四大基础模块中的“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职业道德与法治”是中职生特有的内容。只有通过中职思想政治课程加强对中职生职业精神素养的培育,才能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加强对中职生职业精神素养的培育,积极引导中职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观,使他们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意识,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仅是当前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更是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育人也要注重育才,并且育人是根本,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7]。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中职生职业精神素养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中职生职业精神素养的培育状况直接关系到中职学校立德树人的成效。思想政治课程是中职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它作为各专业中职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承担着传授学科知识和进行品德教育的双重任务。只有将中职生职业精神素养的培育与思想政治课程紧密结合,才能引导中职生增强遵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提升职业道德境界;才能提升思想政治课的育人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培育中职生的职业精神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中职阶段是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重要阶段。从当前的社会评价体系来看,中职生往往因为文化成绩低于其他类型、层次的学生,所以承受较多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这导致他们的精神世界更敏感、脆弱,对职业观缺乏正确的认识。然而,如果职业学校的课程只注重技能的训练,轻视职业精神素养的培育,这会导致中职生只是机械地从事某一份工作,缺乏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进而无法胜任工作岗位。这样的教学会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因此,强化通过中职思想政治课程培育中职生的职业精神素养,深化中职生的职业认知,塑造中职生的职业品格,使中职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这将有利于中职生胜任未来的工作,在工作岗位中充分实现自我价值,促进自身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职业教育兼具教育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所以中职生职业精神素养的培育不应仅仅停留于课堂教学,而要充分利用课外实践、学校环境、家庭教育、企业支持等多重手段和多元环境,优化职业精神素养培育的教学过程,打造职业精神素养培育的社会大课堂,营造职业精神素养培育的教育生态,共同培育中职生的职业精神素养。
中职思想政治课的新课标除了凝练学科核心素养,还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构建了本学科的课程体系和议题式教学的活动型课程,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因此,要以此作为理论支撑,将培育中职生的职业精神素养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
1.采用议题式教学,深化中职生的职业认知
职业认知是中职生在知识层面对各种职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包括认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理解职业理想对自己人生发展的价值,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对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性等。面对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方式,中职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容易产生抵触心理,而议题式教学强调中职生主动构建知识,通过设置争议性或思辨性议题,强化中职生的职业认知,从而培育中职生的职业精神素养。因此,一方面,议题的选择和设置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和中职生的职业认知水平,体现职业性的特点。议题分为主议题和子议题,主议题的选择和设置要符合中职思想政治课程目标,选择具有职业特征的议题,培养中职生职业道德,树立职业平等观的意识等;子议题的选择和设置要符合中职生认知规律,根据中职生已有的职业认知水平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设置议题。另一方面,议题的课堂实施要深化中职生的职业认知。在课堂中,中职生要参与到争议性或思辨性议题中,共同探讨、分享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
2.创设生活化情境,丰富中职生的职业情感
提升职业精神素养的培育效果,需要借助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这就要求在课堂中创设生活化情境。生活化情境应以中职生的生活实际为导向,以真实的社会事件为素材,有利于吸引中职生的学习兴趣,陶冶中职生的职业情操,激发中职生的职业情感。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中职生的职业情感应注意挖掘出课程内容的情感因素。中职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不仅有理论性知识,也蕴含了大量的情感因素,所以要挖掘出课程内容的情感因素。例如,在学习“劳动没有贵贱之分”的内容时,创设“怎样才能在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业绩” 的主题演讲情境,激发中职生感受辛勤劳动的情感。另外,情境的创设要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力求与学科知识的教学高度匹配。例如,在学习“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时,可以观看榜样人物的事迹,让中职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引导中职生向榜样人物学习,并且理解爱岗敬业的意义。
3.构建活动型课堂,塑造中职生的职业品格
活动型课堂是学科内容采取基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课堂模拟活动、探索活动和思维活动等呈现方式,即所谓“课程内容的活动化”[8]。活动型课堂的教学模式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是培育中职生职业精神素养的重要载体。其中,教师是活动型课堂的组织者,中职生是活动型课堂的参与者。具体来说,活动型课堂需要教师组织中职生在课堂中参与一些互动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让中职生理解和掌握职业知识,在师生互动中激发中职生的职业情感,进而促进中职生形成内在的职业修养,塑造中职生的职业品格,不断养成中职生以后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认同职业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职业规范,并且具有符合职业要求的职业行为习惯。对中职生职业品格的塑造需要借助一定的实践活动,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构建活动型课堂。在中职思想政治课中构建活动型课堂,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引导中职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科内容和课堂活动的有机结合,在探究活动中理解职业精神的真谛,提升中职生的职业品格。
学校、家庭、企业都肩负着培育中职生职业精神素养的责任,要协同营造培育职业精神素养的教育生态,为培育职业精神素养凝聚力量。
1.学校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9]。在学校,除了通过思想政治课培育中职生的职业精神素养,还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促使校园文化环境成为职业精神素养培育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包括校园建筑、校园绿化、校风、学风等,引领着中职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中职生起情感陶冶的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课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职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是培育中职生职业精神素养的重要课程资源。一是应充分利用教学楼、实训楼及文化长廊,张贴体现职业道德的名人名言或绘画作品,强化中职生的职业认知,涵养职业道德,提升职业道德境界。二是学校可组织主题演讲、论文竞赛等活动,引导中职生在活动中感受劳模精神,从日常点滴做起,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2.家庭进行积极的职业熏陶
家庭教育对中职生职业精神素养的培育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积极的、正面的家庭教育,对职业精神素养的培育具有促进作用。很多家长可能不了解职业精神素养是什么,因此将培育职业精神素养的责任完全交给学校,没有发挥出家庭教育的力量。针对这一现状,学校要与家庭及时沟通,让家长明白其在培育职业精神素养中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对中职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家庭教育,履行培育中职生职业精神素养的职责。首先,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无论家长从事什么职业,都要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提高自我道德修养,增强职业道德意识,以便于引导中职生做出正确的职业道德判断。其次,家长要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家长要以身作则,在工作岗位中做到辛勤劳动、诚实劳动,通过自身职业行为去引导中职生的职业行为,并且鼓励中职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3.企业提供良好的实习平台
中职生在实习过程中,既可以巩固所学的职业理论知识,锻炼自身的职业技能,积累自身的工作经验,也可以认识到职业精神素养对实现职业理想的重要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培育中职生的职业精神素养需要企业提供良好的实习平台,在此过程中也可以为企业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最终实现互惠共赢。企业应对中职生进行岗前培训。在实习之前,企业要让中职生明确规章制度、学习安全规范、了解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使中职生在工作中遵守企业的管理、执行企业的规定、规范自身的职业行为。另外,企业对中职生进行考核评价。考核要做到综合考察,不仅要关注中职生的职业技能,还要对中职生进行职业道德评价,使他们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提升职业道德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0]。将思想政治小课堂的理论性同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性相结合,对塑造中职生的职业行为,进而培育中职生的职业精神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能够强化中职生对思政小课堂中关于职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化对职业理论知识的认识,发挥中职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带领中职生走进真实的职业中,在此过程中自觉践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真正做到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这要求中职学校重视社会大课堂的作用,完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制定实践教学的方案,包括开展思想政治第二课堂、开拓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打造社会大课堂对教师和中职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为中职生提供周末社会实践、假期企业实习的机会,引领中职生积极走进社会大课堂;中职生要有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能力,能做出正确的职业行为选择,有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自身才干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