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育”并举的高职生核心素养课程体系构建

2022-03-17 20:10:20李南杰霍颖扬沈绮云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五育课程体系核心

■李南杰,霍颖扬,沈绮云

当前,我国教育综合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良好教育局面正在形成。高职教育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教育改革中也面临如何落实“五育”并举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使命。本文试图厘清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现状,探讨“五育”并举与核心素养的内在关系,并就“五育”并举新形势下构建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体系提出参考和借鉴。

一、高职生核心素养内涵

1972年,德国学者梅腾斯在《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报告中最先阐述了“核心素养”,并将其定义为一种超越具体职业的、可广泛迁移的、对人的终身发展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能力,它在人的能力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除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1]。随后,英国、美国和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发达经济体和国际组织纷纷开展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并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构建本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并采用多种方式,把它融入课程体系中,渗透到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中去。

20 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潮深入人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成为21 世纪教育的基本主张。在此基础上,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掀起了核心素养的研究热潮。核心素养重新厘定了知识、学习和教育的内涵,意味着教育“新质量时代”的来临[2]。

我国教育部于2014年在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中首次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3]。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并细分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为各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内涵的确定提供了方向和框架[4]。核心素养事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国家意志,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

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高职生的核心素养内容和结构为何,也引发了国内研究者的关注。如孙晓玲、蒋涛(2017)在调研访谈基础上分析得出高职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包括社会参与(职业道德、人际关系)、自我行动(身心素质、人文素养)和工具运用(专业技能、创新能力)三大领域六大模块21 项具体指标[5]。王艳辉(2017)基于国外相关研究和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将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确定为工匠精神、技术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人际关系与团队合作能力、外语能力、职业规划发展能力等八大类[6]。尹春容、白易梅、马宏娟(2021)在深入分析影响高职阶段核心素养构建因素的基础上,将高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归纳为思想品格、个人成长、高阶认知和社会参与等四大类17 项内容[7]。

总的来说,国内研究者从国际比较、问卷调查和逻辑推理出发,对高职学生核心素养提出了诸多模型和框架,对推动该领域的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从后续研究来看,不同的研究者对“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框架”还无法达成共识,不同框架下的后续研究也较为缺乏,制约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笔者认为,核心素养并不等于职业核心素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发布的《反思教育》报告中指出,所有青年都要具备基础素养、可迁移素养和职业素养这三类素养。其中职业素养是指特定职业所需的专门性素养,如建筑师、会计师等特定职业都具有不同的职业要求与专业标准,彼此之间无法替代[8]。核心素养作为个体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超越具体职业的、可广泛迁移的能力。因此,两者并不等同。同时,核心素养贯穿于一个人“从出生到坟墓”的所有阶段[9],它的培养也不受具体学段的限制。高职学生和本科学生的核心素养可能会存在一定差异,但两者的内容仍旧应该是一致的,研究的重点应是探明高职学生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下各素养的发展水平,并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强化。

二、高职生核心素养现状和培养的重点

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群体呈现出区别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特点。探明高职学生在核心素养方面的短板将为构建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提供针对性的指引。

(一)文化基础薄弱,人文底蕴不足,科学精神有待加强

高职生在文化基础维度上突出表现为人文底蕴不足和科学精神有待加强两方面。当前,职业教育正面临着从“注重技能”到“关怀人格”的深刻变革[10],同时,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高职生不仅需要能够熟练运用新兴技术,还需要具有独立思维和科学意识,其科学思维素养亟待提升。

(二)自主发展滞后,学习动力不足,健康生活亟须引导

大部分高职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学习生活能力在基础教育阶段欠账较多,普遍面临发展不均衡、不健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学习倦怠突出[11]、体质健康水平偏低[12]等方面。因此,在高职阶段还应持续提升其学习能力和健康生活的能力。一是要重点培育其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使其养成乐学善学的好习惯,二是要加强其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三是要重点引导其形成健康生活的习惯,提升其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三)社会参与增多,责任担当强化,实践创新需求迫切

社会参与维度包含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两种核心素养,这体现了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陈向阳发现,企业家将责任担当列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首位[13]。师曼等人的调查也发现,企业最关注的学生素养排名前十位为“工作兴趣和积极性、责任心、职业道德、承担困难和努力工作、自我激励、诚实守信、主动、奉献、守法、创造性”[14]。高职学生肩负民族复兴大任,其责任担当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无疑是高职教育培育的重点内容。

三、基于“五育”并举的高职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育”并举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中的重要内容,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蕴含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两者之间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高职课程的构建应将二者融合贯通。

(一)“五育”并举与核心素养的内在契合

从目标上看,“五育”并举与核心素养均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前者旨在破解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深层次的“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所导致的“五育”分离问题[15],回归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后者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一宗旨。

从内容上来看,“五育”并举与核心素养之间彼此相互融通。如文化基础维度下的人文素养主要对应美育和德育的内容,科学精神则指向智育;自主发展维度的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两大指标,则体现了德育、智育和体育的融合;社会参与维度下的责任担当与德育有紧密关联,而实践创新则与劳动教育密切相关。

(二)“五育”并举融入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挖掘“五育”之中的核心素养内涵和要素,有助于破解育人价值缺失的困境。例如,专业课程(智育)不仅可以加强对学生科学态度、学习习惯、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培养,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其责任担当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音乐、美术、体育、心理等人文通识课程不仅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高雅情趣、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意识;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类(劳育)课程在加强学生劳动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同时,还可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关怀社会的责任意识;思政类课程(德育)、中华传统文化和外语类课程可通过对学生世界观、国家观、人生观、人民观的塑造,提升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拓展国际视野等。

(三)基于“五育”并举的高职学生核心素养课程体系建构

课程是实现教学工作的重要载体,因而要实现对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就需要构建基于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课程结构“五育失衡化”和课程内容“五育割裂化”现象[16]。同时,部分高职院校对毕业生缺乏明确的能力框架设定,难以有效衡量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长远发展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以“五育”并举为纲,以“核心素养”为魂,构建和优化符合时代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的高职课程体系,培育时代新人。

一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做好高职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五育” 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具体化为“德”定方向、“智”长才干、“体”健身躯、“美”塑心灵、“劳”助梦想[17],只有通过相互衔接,加强融合才能发挥出整体功能。“五育”并举融入高职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在学校层面研制并出台宏观指导意见,明确“五育并举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方案”的建设目标、指导原则、实施方式、评价标准和保障措施,指导各学院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并将之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调整和优化课程设计,减少已经落伍的专业知识理论内容,加强对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实践课的整体规划,例如增加课时数等,并促进有效落实,纠正专业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结构性失衡。

二是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于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和完备性,易使学科知识脱离生活而变得过于抽象,使得培养的学生“只会解题,不会做事”,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解决学生现实世界与知识世界的冲突,需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线,将核心素养分解到各个具体学科当中,使之形成明确的对应关系。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应首先明确每门课程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即具有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和质量标准;其次应设定明确的内容标准和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探寻行之有效的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方法和策略;最后还要明确教学的质量标准,有效评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

三是注重课程体系间的融合互渗,做到协同育人。各门学科在实现本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核心素养。通识课程不仅要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与文化底蕴,还应承担起培育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道德情操与人文情怀以及思考、判断、阅读与分析等素养的任务。基础课程是学生学好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基础,除了培养学生行业通用技能外,还应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学科拓展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方法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素养。专业课程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核心课程,除了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术与技能、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还应有效发展学生的创新与发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协作能力等岗位所需特定能力。

猜你喜欢
五育课程体系核心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体育教学(2022年4期)2022-05-05 21:26:58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