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吉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典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重视教育的发展,对于西藏的教育发展尤为关注。“人兴则国兴”,人才是立国的根本,是推进国家建设的基石,因而教育必须放置于国家战略层面上,必须成为区域改革建设的关键性任务。
当前,西藏教育事业正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人才的扶持、财政的支撑,无一不推动西藏教育环境的改善,这也使得西藏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升,具体表现在西藏民众对于教学支持度不断提升,控辍保学工作扎实开展,获得了较好的成效。教育的本质是改变人们的思想,这种改变不仅局限于西藏地区的学生,更需要倾向于西藏地区的家庭。鉴于西藏地区特殊的教育环境,每一位教师都需要致力于向“大先生”的目标而奋进,努力成为一名以学生为本、以教育为根的合格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推动西藏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教育成果的丰硕。
作为一名教师,于漪老师践行着为师者的责任,她致力于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也在时刻关心着学生的生活环境与成长环境。环境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支撑,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质量。关注学生的状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生活中存在的困难,是于漪老师关爱学生的重要表现,面对困难的学生,她倾囊扶助,帮助他们解决困境,从而能够让学生专心投入学习,而不会为一些琐事而拖累。凡是与于漪老师接触过的学生,都能够感受到她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挚爱。
在西藏地区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同样可以发现一些家境不好、家庭教育支持度不高的学生,对待这类学生,教师仅仅从言语上进行引导往往是不够的。行动的效果胜过言语的作用,我们需要向于漪老师学习仁爱精神,能够切身地了解学生的难处与家庭阻力,帮助学生解决烦恼,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将全部的精力用于学习。
陶行知先生告诫教师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倘若教师对待学生缺乏仁爱之心,缺少对于学生的尊重,那么就会对学生区别看待,就无法关注学生所需,也就无法点燃学生的热情。学生只有对于老师产生热爱之情,才能够积极地投入课堂活动之中。我们正是缺少拥有热情以及怀有仁爱之心的教师,很多教师虽然对待西藏教育工作极为认真,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热情,导致一部分学生无法被感染。正是因为缺少了仁爱,在面对基础不好、学习热情不够的学生时,在言语上才会充满“火药味”,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缺少学习的兴趣,产生了厌学以及辍学的想法。于漪老师以善为本,从人性的高度和文化传承的视角看待每一位学生,正视学生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充分认知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会偏爱任何一个高分学生,也不会低估任何一个学差生,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功利化的思想。于漪老师从不会低估任何一个孩子的学习潜力,她也同样知道分数不能代表学生的未来,有了这样的认知,才真正对孩子产生了心灵关怀,才使得其教育有力量,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内驱力,
在教育中,每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具备爱心与耐心,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心所需、学习所需,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解决眼前困难,创造学习的条件与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对于西藏区域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上得到的来自于家庭的支持可能不多,甚至大部分学生自身的家境不够富裕,牧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导致一部分学生未完成义务教育就出现辍学、厌学的想法。为了解决学生在学习阶段存在的原生问题,教师需要真正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了解学生的生活境况,走入他们的精神世界发现他们的心结,从而用爱心去温暖他们的心房,让他们对待未来充满希望,获得学习的内驱力。
于漪老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她对学生关爱的事例数不胜数。她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从不打骂学生,从不区别对待学生,从不将教育过程看作是知识灌输的过程,注重从心灵出发,注重行为影响,注重熏陶感染,从而让学生的心灵温暖起来,让学生发出学习的内在动力。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于漪老师身上体现的是家国情怀,她以培养国家栋梁之材为己任,以复兴中华民族为己任,拥有“大先生”的气质,担当了一名人民教师、一名学者的使命。在日常的教育中,于漪老师便是以自身的人格去影响孩子,以身作则,为孩子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础。
人格培育的本质就是上行下效,教师的行为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正是因为于漪老师充分关注学生的品质塑造,所以她在言行上十分谨慎,在言语交流上规范自己的用语,因为方言问题而反复训练自己的普通话,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用语文明,能听清楚自己所讲的课程。以学生为本是于漪老师深耕教育事业的执着与坚持,正是因为以学生为本,她才会将一些学差生带回家,让他们与自己的孩子同吃同住,不断地用自己的智慧与行动去感染学生。
于漪老师曾这样说过:“我的学生不一定优秀,但我的学生一定是家庭的宝贝、国家的宝贝,我需要把他们当作宝贝来教育,不求他们显赫,只求他们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成为社会好公民,成为有贡献、有价值的人”。可见,她的教育思想是多么淳朴。教育学生,行动比语言更重要。
当今教育确实有功利化的一面,面对学生,我们希望他们考出好成绩,希望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而实际上,这些学生最为匮乏的是道德教育、心灵教育。每每看到校园内的霸凌事件以及个别学生心理出现问题时,我们作为教育者确实需要反思:我们是否真正进入了教育的“门”,是否真正将“育人”作为了教育的核心。
有了于漪老师的榜样,让我们深层次地认清了自我的差距以及自我的不足。无疑,西藏区域的学生在爱国品质、道德意识上还有发展的空间,这与当地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不无关系。做好教育的本质,就是要站在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上发挥出教育的价值。所以,西藏教育的振兴需要扎根于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这种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日常的爱国主义学习,更要体现在教师的行动上与言语中。为了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与道德教育,我们需要将其渗透在身体力行上,比如我们需要在与学生沟通时渗透爱国之情,在学科教育中融入爱国主义情怀,鼓舞学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西藏的高质量发展而努力。
在教学中,于漪老师随身备着两把尺子,一把量己之短,一把量人之长,他不断寻找自我的不足,不断与自己心目中的“大先生”进行对照,越对比就越会发现自己的不足,越对比就越能够发现自我努力的方向,这也促使她对待教学工作更加勤奋,更加钻研于教学。当前在西藏地区,一部分教师正是缺少一种钻研的精神,很多教师面对科研,缺乏自己的新思想,同时也有一部分教师缺乏科研的动力,认为自己力量微薄,无法改变西藏教育的境况,还没有做的时候就认输,显然是一个失败者。
人无完人,靠着一颗爱学、向学之心,于漪老师越发优秀,在她心里总认为自己做得永远不够,自己学得永远不到位。她深知只有不断地反思自我,才能实现自我锤炼、自我成长,最终才能有所大成。每当一节课结束后,于漪老师都会坚持做课后笔记,反思这节课学生接受的情况怎么样,哪个环节处理得不够好,课堂上发现了哪些学生的闪光点,下一节课还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越思考,就会越进步。当前,作为一名西藏地区的教师来说,我们同样缺乏这种反思的精神,课堂教学时常受到固定思维模式的影响,缺少创新与思考,导致每堂课都千篇一律,缺少一种突破与奋斗的精神。
于漪老师能够不断跃升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断自我反思,她时常思考自我,这也促使她能够在教学上不断创新,在学生管理上不断寻找新的路径。对她来说“最可悲甚或最可怕的就是思想的停滞与匮乏”。她深知,缺少了思想开拓,就缺少了教育创新的灵魂,一旦思想懒惰,就再也无法获得长进了。
即便在今天,70 多岁的于漪老师仍然在不断地反思与思考,即使已经成了教育家,但是她仍然觉得自己有很多的不足,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啊!作为普通教师的我们,更要发扬这样的精神,更要立足于西藏教育发展实际,找到自身在西藏教育变革创新发展阶段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不断的钻研业务,结合实际情况,发扬创新精神,致力于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综上,从于漪老师的身上,我们能够学习到很多珍贵的品质,尤其是她不忘初心的从教精神,拥有大格局,将教育的责任看得异常重要,深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教育是国家发展振兴之本,唯有培养高素质人才,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对待学生,她能够从不同的维度观察学生,发扬学生的优点,用言传身教影响学生,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素质提升。在语文教育中,她以文化为切入点,在课堂中融入更多的情感交流,让学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课堂知识,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作为服务西藏地区教育的普通教师,我们看到于漪老师的付出与经历,感到惭愧与不安,我们距离“大先生”的要求还很远,还需要不断地努力奋进,让自己成为愈加优秀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