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俊
(安徽三联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全民健身”等战略的推进,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取得较大的成果,无论是数量抑或是质量都有显著的提高。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中缺乏统筹、联动、协同等情况日益突出,导致供应链与需求之间的脱节与失衡,消解了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功能和价值。对此,如何强化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各个环节、各个链条的融合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多链融合”是一种要素整合理念,突出将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等多种链条融合,以实现要素整合优化的目标。在社区体育设施供给中,包括场地、空间布局、互动信息、体育器材等多个要素,如何将各种要素进行优化整合,无疑是实现“共建、共享、共赢”社区体育设施供给建设目标的核心内容。对此,城市社区体育设施供应中的多链融合,就是通过供需链、空间链、创新链、价值链之间的衔接与匹配,精准对接社区居民个性化、层次化的体育需求,实现体育设施建设各个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多个要素转化为居民满意的体育空间或体育服务,生成满足社区居民不同体育需求的供应链条,最终实现社区体育设施的供需平衡。[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步入快速发展期。1978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仅为17.9%,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了63.89%。城市化快速发展意味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对城市各类资源供给带来极大挑战,具体到体育层面,表现为体育人口膨胀与体育设施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国家层面采取新建、改造以及将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资源免费向社会开放的方式。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社区体育资源供应链集合性差、融合机制失灵、各方协同不力等问题,导致社区体育服务供给出现“孤岛形态”。当前,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以政府为主导、主体,由于政府本身缺乏体育的专业化能力,以至于在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中采取“粗放型”方式,即在公园、广场、社区休闲场所等配置健身器材、儿童体育设施等,但这些体育设施之间缺乏空间融合、价值融合、创新融合的多向渗透,导致部分体育设施出现闲置、荒废的情况。同时,社会资本介入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存在“蹭热点”“一窝蜂”“自发展”的状态,在社区内虽建立了诸如健身房、羽毛球馆、瑜伽馆、武术馆等体育场所,但各个场馆各自发展,缺乏空间链、价值链、创新链的融合,难以精准对接人民的体育需求,导致出现“倒闭潮”。[2]
城市社区体育设施供给必须要在满足群众多元体育需求的前提下进行模式创新,以护佑“共建、共享、共赢”的价值旨归。然而,在我国社区体育设施供给中,基本沿袭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一化、固定化的模式,且滞后于居民体育需求,导致出现体育设施闲置、荒废等情形。一方面,难以吸引社会资本融入。政府购买服务是促进社区体育设施供给的创新之举,但由于政策规制、利益协调难等原因,社会资本参与社区体育设施供给的驱动力不足,导致部分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出现分散、零碎的状态,尤其是欠发达城市,不仅体育设施供给不足,其他社会资源供给也存在明显短板,出现社区管理固化问题,更加影响社会资本融入的意愿。另一方面,在广东、上海、浙江等发达地区率先开展的体育设施供给侧改革实践中,依然存在多链融合度低、居民参与度低、场景体验差等问题,社区体育设施供需矛盾并为真正解决。
在城市社区中融合着多种要素,包括体育、医疗、教育、娱乐、休闲等等,这些要素要发挥聚合作用,必须要有相应的服务机制作为支撑,然而在现实情况下,由于各种要素之间渗透性不够、融合度不足,掣肘了社区体育设施供应的服务水准。事实上,社区体育设施供应是一个基于空间链的互融互补布局,唯有将各种要素纳入到空间链当中,并围绕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进行优化布局,才能最大限度地彰显服务供给的效果。但是,由于社区体育设施供给服务机制不够完善,无法将分散化、零碎化的社区要素进行空间体系的一体化建构,“聚合效应”无法实现。譬如:在部分地区新建体育小镇、康养小镇、养老社区等等,虽然在社区内部也涵盖体育、医疗、教育、娱乐、休闲等多种要素,但是,从本质上而言,这些要素依然是零碎的、分散的,缺乏空间链的要素整合,势必影响服务功能的发挥。
针对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服务供应存在的现实问题,必须要坚持问题导向,从推进空间链、价值链、创新链融合等方面着力,推动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各个主体、各个环节进行深度融合,以打造一条整体化、系统化的供应链条,最终实现“共建、共享、共赢”的建设目标。
满足居民体育需求是社区体育设施供应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社区体育设施供给中存在的“孤链形态”,必须要突出多种要素聚合,建立社区内部体育、医疗、教育、娱乐、休闲等多种要素融合机制。譬如:针对体育产业方面,要发挥“头雁效应”,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等手段,将体育设施建设方面的“龙头”企业引入社区中来,探索通过“体教融合”“体旅融合”“体医融合”“体养融合”等方式,激发“龙头”企业进驻的动力,建立社区化的公共资源聚群,形成满足群众多元化、多层次体育需求的供应链,推动社区体育设施供应高质量发展。[3]此外,在网状供给供应链建设中,还必须要强化信息技术的嵌入,凸显“互联网+”理念,建立社区体育服务信息与政策咨询、社区体育产业资源配置信息的交互性集聚式平台,实时监测社区体育设施的空间布局、利用率、供需关系等,为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提供信息支撑,有效推动社区化体育设施由孤链向多链融合转化,为精准服务居民的体育需求厚实基础。
以“大健康”产业为核心,以“互联网+体育”产业为驱动,以社区体育赛事联盟为关键,探索社区体育设施供给的创新链,以最大限度地激活社区体育发展的活力。譬如:在“大健康”产业发展中,要积极探索“体医融合”、“体养融合”的模式,通过老旧小区改造、新建社区体育场馆等方式,实现社区体育资源空间衔接、价值一体化,优化社区体育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康养企业进驻,形成浓厚的产业发展氛围,推动间链、供需链、人才链、创新链等向社区集聚。[4]此外,通过建设“互联网+体育”的要素整合平台,向社会发布社区体育发展相关信息,鼓励社会力量进驻,打造“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样化生产要素参与和聚合的社区体育建设新局面。
针对社区体育设施服务机制不够优化导致体育、医疗、教育、娱乐、休闲等各种要素渗透性不够、融合度不足等问题,必须要强化信息技术的嵌入,通过融入区块链技术,建立覆盖每个要素、每个节点的网状链条平台,为解决供需失衡问题提供信息承载。对此,必须要从建设网络化公共服务平台、集成化和透明化数据服务平台、多链融合全时效服务平台等方面着力,强化社区体育设施协同供给,当然,社区居民只要登陆相应的系统平台,便可实时获取体育设施服务的相关信息,为开展体育锻炼提供帮助。同时,在社区体育精准服务空间链中,还涵盖“健康检查—健康管理—运动指导”的一站式、一体化健康服务,通过配置专业化体育人才,为需求人群提供精准化体育训练指导,设计个性化运动方案,为提升科学锻炼水平提供帮助。此外,基于多链融合的社区体育精准服务空间链,将为社会资本、居民等提供全时效服务,有助于推动社区体育需求信息、居民健康信息与社会资本衔接,让社会资本感知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短板,增强其进驻社区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