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旨归与姻亲关系的强化
——金平县马鞍底乡哈尼族两次婚礼的人类学解读

2022-03-17 17:58满丽萍
红河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岳父母老酒哈尼族

卢 鹏,满丽萍

(1.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2.红河州民族研究所,云南蒙自 661199)

婚姻作为人类学亲属关系研究领域的核心主题,从来都是学者研究关注的重点。但由于文化偏见以及方法论的关系,使得有关婚姻定义与婚姻本质的解说和理论阐述充满了歧义性,反而遮蔽了婚姻的本质[1]。不过将婚姻的各种次生功能性关联剥离开来后会发现,婚姻制度性规范的核心指向“生育”这一基础性功能[2]。换言之,婚姻是以生育为旨归的制度性规范。

马鞍底乡是云南金平县以哈尼族为主的一个边境乡。传统上马鞍底乡哈尼族一生要举办两次婚礼。第一次婚礼俗称“办小酒”。第二次婚礼俗称“办老酒”。“办小酒”后对女性社交活动的严格约束,是为了确保所生育子女血统的纯正,并一旦实现了生育的目的,他们将会举行“办老酒”仪式,男性社交活动从此也受到了严格约束。

一 第一次婚礼“办小酒”

马鞍底乡哈尼族男女青年长到十六七岁时,父母便允许他们谈恋爱。当地哈尼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多以“串姑娘”“公房约会”等集体性方式进行。与其他民族一样,哈尼族同宗之间也是不能通婚的。[3]25结盟兄弟家族间也不允许通婚,否则必须杀牛办酒席认错,并破指放血退盟。[4]379每个人都很清楚可以与哪些家族通婚,不可以与哪些家族通婚。每当夜幕时分,男青年便相约着去“串姑娘”,与中意的女青年在村寨周边的树林或草丛中约会。双方深入交往,并确定恋爱关系后,男方需送给女方一包烟和一块手帕,以示两人定下终身。手帕代表男方的一颗心,直到结婚当晚才能打开,烟则留到结婚当晚发给家里的父母长辈吸。两人将结婚愿望告知各自父母,经相互沟通同意后,按哈尼族传统历法确定适合结婚日,即“测日子”。“测日子”时,双方家庭分别请村中熟知传统历法的老人在自家中进行。双方计算出合适的日子后,两家人会面视“测日子”是否相同,若不相同则重算,直到得出合适的日子才行。

在新娘尚未正式接到新郎家之前,新郎家不会将这一喜讯告知村民。因为万一新娘反悔不来,则会丢面子。待新娘洗完手正式进入新郎家后,新郎家才会派人通知近亲及村寨中德高望重的几个老人到家做客。请客的顺序很讲究,一般从寨脚请到寨头,寓意男女双方的婚姻往上游走。娘家人在这次婚礼中是缺席的,参加婚礼的人被严格地限定为男方家的亲友,他们是第一次婚礼的见证人。

婚礼很简单,其中最重要的是杀一公鸡祭祖。在哈尼族家里,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安放供奉祖先的神龛,逢年过节、小孩出生、婚丧嫁娶都会在神龛前向祖先祭献。有些地区的哈尼族神龛数为两个,分别祭祀的是祖先神和野鬼。[5]参加祭祖仪式的有新郎家全体成员、新郎家族近亲长老。新郎家宰杀一只公鸡,去毛洗净煮熟后祭献。祭献时,鸡肉摆放在主屋正中供奉神龛处,其中鸡肝、鸡头及鸡脚、鸡肉各一碗,同时还备米饭、猪肉、姜茶各一碗及一杯酒。祭品摆好后,新郎父亲面朝神龛跪着禀报祖先,大意是家里今天新添了一人,请列祖列宗保佑她。接着,新婚夫妇面朝神龛跪地磕三个响头,祈求祖宗庇佑,让他们的婚姻长长久久。

跪拜完祖先后,婚宴便开始。“办小酒”的宴席较简单,通常也就是一两张桌子,参加者为近亲及村寨中被邀请的那几个德高望重的老人。菜肴也普普通通,无非是些鸡肉、猪肉之类的平常菜肴。宴席上,新婚夫妇先向新郎父母敬酒,表达生养之恩,父母则祝愿他们百年好合,早生贵子。敬了父母后,夫妇逐个给参加宴席的老人敬酒,相互说些祝福的话。宴席接近尾声,由席间老人帮忙看鸡卦。在哈尼族社会生活中,看鸡卦是最为常见的占卜方式,它通过对鸡身上不同部位的分析来预测未来之事。鸡卦包括鸡腿卦、鸡头卦、鸡脚卦、鸡血卦、鸡蛋卦、鸡肝卦等,“办小酒”时主要看鸡头卦、鸡脚卦和鸡肝卦。鸡头卦通过观察鸡眼睁闭状态,鸡头骨颜色、开裂程度,以及两只眼珠挑去后中间隔膜的颜色和通透情况来解释卦意。鸡脚卦是通过观察两只鸡爪的整体形状,四趾的弯曲、开合、歪斜程度来解释卦意。鸡肝卦则是通过察看鸡肝的正反两片呈现的颜色、凹凸以及血脉纹路走向、粗细等征象判定吉凶。席间通过看鸡卦来预测新婚夫妇今后是否幸福,人丁是否兴旺。

翌日,新郎家请两位被称为“媒人”的长辈回访新娘家。“媒人”通常是新郎新娘两家的熟人,关系处得融洽的人。“媒人”到了新娘家后,要在新娘家吃一餐饭,并同她家商量确定回门礼的数目。按古规,新娘回门时需要给每家亲戚送一对用芭蕉叶包裹有鸡蛋的糯米糍粑。但具体数目多少,由新娘父母告知,以便新郎家作好准备。此外,“媒人”还需确认岳父母养育新娘的“辛苦费”数目。不过,新郎给岳父母“辛苦费”时往往会少给一元钱,待“办老酒”时再将这一元钱交给岳父母。

“媒人”回访后的次日或第三天,新郎新娘就要回门了。回门时除了新郎新娘外,“媒人”和新郎的一姐姐陪同前往。此外,新郎还可带两个相好的同伴前往。出门时,新娘背上准备好的糯米糍粑和一只鸡。当新人一行到门口时,新娘家燃放鞭炮迎接,并开始准备饭菜。新郎将“辛苦费”交给岳父母,糯米糍粑分发给各家亲戚。回门翌日,由新娘家宴请亲朋好友。新娘家婚宴后的第二天,新郎就可带新娘回家居住。如果日子不吉,两人还要在新娘家住上几天才行。

在当地哈尼族看来,办完小酒标志着两个年轻人正式成为夫妻。在访谈中,一些村民曾笑谈到:“办小酒”就是哈尼族传统的结婚证,杀了公鸡、磕了头两个人就是一家人了。从此以后,妻子的社交活动受到严格约束,被要求为丈夫严守贞操。

二 第二次婚礼“办老酒”

马鞍底乡哈尼族“办小酒”仪式的举行,标志着双方缔结了婚姻关系。但是直到若干年后,夫妻再次举办名为“办老酒”的婚礼,意味着他们婚姻关系才牢固。

“办老酒”仪式的举行时间由夫妻俩决定,但基本上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夫妻俩已生育了子女,并且在抚育子女的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夫妻关系;二是经过夫妻俩的共同努力,已具备了操“办老酒”仪式的经济条件。按照当地习俗,“办老酒”仪式中会消耗较大量的猪鸡肉、白酒以及其他物资。假如没有一定的积累是不可能举行的。太平村张志福“办老酒”时,仅大肥猪就一次性宰杀了三头。这两个条件符合后,夫妻俩就会请村里懂哈尼族传统历法的长老根据他们的属相来推算仪式举办的具体日子。

在传统教学课堂上,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很难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究思考中去。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学生要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出新知,必须具备“生活经验”。这里所说的经验包括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

日子确定后,便要将“办老酒”的消息告知亲朋好友。与“办小酒”等新娘进门后才告知近亲等少数几人参加不同,“办老酒”则提前告知所有亲戚朋友。从喜讯散布的方式看,“办小酒”是偷偷摸摸的,而“办老酒”则是大张旗鼓的。根据亲属关系不同,主人家会采取请帖或上门邀请的方式告知。一般情况下,请帖是下给新娘家血亲和姻亲、娘舅家、姑父家等重要姻亲,而本村的血亲以及朋友则大多是上门邀请。在当地,打电话通知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如果是下了请帖,参加的人必须随礼,其他人则根据实际情况随礼或不随礼。

“办老酒”活动共持续三天。第一天一大早,男方家宰杀肥猪,并砍下一大块猪肉送给前来参加婚礼的岳父母家。岳父母家收到这大块肉后,可用来自家享用,也可在女儿女婿回门时招待客人。猪头处理干净后摆放在主屋火塘前的篾桌上,同时摆放的还有猪肝、猪心,并四周用盛满酒的碗围着,由夫妻俩向祖先祭献,以此表达不忘祖先保佑之恩。祭献完祖宗后,夫妻俩向双方父母磕头,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接着在火塘边摆上一张篾桌,正中摆上一个大碗,用来盛放长辈给的礼钱。夫妻俩先向长辈敬烟酒茶,感谢长辈对他们的帮助、庇护与关怀。长辈则在递还杯子后,将礼钱拿给夫妻俩,并会说一些祝福话,希望夫妻俩相互理解、互敬互爱,靠夫妻俩共同努力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礼钱更多代表着长辈们对夫妻俩的美好祝福。随着时代变化,现在长辈们只会象征性地在碗里放入两块、四块等偶数钱币来寄寓对他们夫妻俩的祝福,真正的随礼根据自己与主人的亲疏远近和经济情况随礼。

宴席通常开席较早,一般下午三点钟左右就开席了,以便远处的客人能够吃完后在天黑前赶回家。宴席开始前,主持人会将男方的父母、岳父母、姑姑、姑父、舅舅、舅妈、叔叔、婶婶等家人亲戚先邀请到主屋火塘边的篾桌旁坐下。根据哈尼族的传统,男女不能共桌吃饭。因此,主屋火塘边的篾桌通常有两张,按男左女右的习惯,男女分开各坐一桌。由于哈尼族传统民居空间较小,其余客人只好安排在露天的篾桌旁用餐。宴席菜肴须双数,寄寓希望夫妻俩和和美美、团团圆圆。菜肴多为当地常见,但猪肉、鸡肉以及一种用鸡蛋和米粉拌匀后下油锅炸出的油炸则是必备之物。

宴席翌日,男方家要开始为夫妻俩回门准备礼物。作为西南山地农耕民族,糯米饭在哈尼族的礼物馈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地哈尼族“办老酒”的回门礼中,糯米饭也是必备的物品。届时,男方家要给岳父母家的亲戚准备好用芭蕉叶包裹好的糯米饭,以示对这些姻亲关系的认可、重视与感谢。糯米饭每家准备三包,最上面一包最小,内夹一小块生猪肉,需要重新烹调后方可食用。中间那包糯米饭稍大,全是糍粑。最下面那包糯米饭最大,外加一枚熟鸡蛋。三包糯米饭捆扎在一起,以方便馈赠。

第三天就是夫妻俩回门的日子。从他们的婚姻关系来看,这其实是他们第二次回门。到了岳父母家后,姑爷要给亲戚分发糯米饭。此外,姑爷在“办小酒”应给岳父母交养育女儿的“辛苦费”时少交的一元钱也要在这个时候交上。回门这天,岳父母家要举行隆重的回门宴,宴请姑爷和亲戚朋友。一大早,岳父母家就开始杀猪宰鸡,为客人准备可口的饭菜,菜肴的品种和数量与姑爷家相差不大。宰杀猪后,岳父母要留下一个猪头和一只猪脚,祭献完祖宗后由新郎带回家,连同自家留下的猪头再次一起祭献祖宗后,放入一锅内煮熟,象征夫妻俩和和美美、恩恩爱爱,由两人作为纽带缔结的两家关系融洽得就像一家人一样。

岳父母家可根据经济情况,可选择收礼或者不收礼。如果女方的兄长尚未与父母分家,则由兄长拿出钱来帮自己的妹妹办回门宴。有时考虑到以后分家后不好明确由谁来还礼钱,干脆不收礼。如果是父亲为自己的女儿办回门宴,一般情况下都会收礼钱。一般客人酒足饭饱便会返家,但与主人家关系亲近的亲朋好友则会留下,与主人继续围坐一桌,吃饭、喝酒,直到深夜。如果兴致浓厚,则会酒喝到翌日天明,不愿散去。与“办小酒”相比,“办老酒”显得更为隆重、正式。“办老酒”仪式后,他俩便是真正意义上的夫妻,从此永不分离,永不背叛,白头偕老。

当地哈尼族极为重视“办老酒”,以致于遇到未“办老酒”而夫妻有一方去世,则必须在举行丧礼前补“办老酒”仪式。否则,丧礼将不能举行送魂仪式。对于哈尼族而言,如果不能举行送魂仪式,则亡魂到不了祖灵之地,也就不能成为祖先神。[5]因此,当地哈尼族都会在丧礼前补一次“办老酒”仪式。如果男方先于女方去世,则先由女方兄弟给她购买黑色、绿色或紫色衣服穿戴后,方可杀猪宴请丧客。反之就没有这个讲究,直接可举行“办老酒”仪式。

三 以生育为旨归姻亲关系的缔结与强化

马鞍底乡哈尼族的两次婚礼,实现了以生育为旨归的姻亲关系的缔结和强化。

当地哈尼族对婚前社交活动持一种较为宽容的态度。男女青年长到十六七岁后,便会拥有自己单独的房间,方便与异性交往。父母鼓励子女与异性交往,并为他们提供手电筒、钱物等必备。男女青年交往最开始是以集体性方式进行,如男子相约去“串姑娘”“公房约会”,待两人互生情愫后便可独处。在交往中,双方发生婚前关系也并非受到社会指责。而且他们可以同时与若干名异性交往。男女青年双方如果在今后交往中感觉不合适时也可以分手,而不会彼此找对方麻烦。

对于人类来说,人的再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人和其他动物一般,一定要有养料,为了个人和种族的绵续,他也一定要传种。”[6]26哈尼族极为重视生育,其思想意识中有一种强制人们结婚生育的文化迫力,不断消解着社会中不生育或反对生育的社会张力,从而延续了哈尼族的生命力。[7]马鞍底乡哈尼族也如此,到了年龄不结婚生育的人会受到社会舆论非议,生育子女与未生育子女的在丧葬仪式中的待遇也不同。但生育是有前置条件,即须有婚姻的存在方可。在马鞍底乡哈尼族中,婚前怀孕受到人们的歧视,如果不慎怀上了会迅速举办婚礼遮掩,即使女子不喜欢也必须嫁过去。如果未婚生育,小孩刚生下来就要被弄死,女子本人也会被逐出村寨,其家庭还会受罚。

因此,当男女青年恋爱到一定程度,男方父母便会为他们举行仪式确定婚姻关系。婚姻是“得到习俗或法律承认的一男或数男与一女或数女相结合的关系”。[8]33在马鞍底乡哈尼族中,传统上只需要举行“办小酒”仪式,男女双方婚姻关系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并女性的社交活动便受到了严格约束,不再允许与丈夫以外的其他异性有亲密行为。从女性离开娘家与进入婆家的洗手仪式上可以看出,无论是娘家还是婆家都要求女性从此与过去断绝关系。从此以后,女性只被允许与自己的丈夫存在亲密行为。生怕婚后失去社交自由,也确实有部分女性在婚礼仪式前悔婚的现象。因此,“办小酒”仪式选在晚上举行,并且只有女子进入男方家门后才告知少数几个近亲和寨中长老参加也是可以理解了。毕竟,面子是很重要的。

“办小酒”后,女性不再有多少时间进行社交活动,她们几乎被家庭中的家务和田间劳动占据。举凡砍柴、挑水、做饭、养鸡喂猪、薅秧除草、制作土布以及抚养子女、赡养公婆等均是妻子的事。即使空闲时与人交往,她们也被禁止与丈夫以外的其他成年男性独处。按古规,女性婚后必须头戴土布包裹,而未婚女性则不需包裹。所以即使是邻村来“串姑娘”的男性,见到她们后也会回避情爱方面的话题,以免引起纠纷。当地哈尼族传统宗教思想认为,如果女性婚后还与其他男子发生关系,就会使自己和丈夫、孩子的灵魂丢失。对哈尼族来说,如果人的灵魂丢失,轻则生病,重则死亡,因而很恐怖。当地习惯上的这些规定,从制度上排除了女性与丈夫以外异性亲密行为发生的可能。

从理论上,结婚后男性只能与自己的妻子有亲密行为。但在马鞍底乡哈尼族中,部分男性在婚后仍然可以与妻子之外的女性交往,并且他们的行为并不会受到社会的谴责。不过,已婚男性交往的对象通常为未婚女性、寡妇或者是离异妇女,大多不会与有夫之妇有密切交往。当地哈尼族认为,如果婚后与其他有夫之妇有亲密行为,会给自己和妻子儿女带来灾难。已婚男性在婚后社交中避免与已婚女性纠缠,更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发生。

无论婚后女性社交行为受到严格约束,还是男性社交行为不受约束,其核心都指向了生育。哈尼族传统思想认为,最佳婚配女性有腿短小、臀肥大、乳房丰满等三个特征。除了腿短小是为了适应山地农耕生活外,臀肥大、乳房丰满都是从生育的角度来考虑的。因而从一开始的择偶上,当地哈尼族社会就倾向于选择适于生育的女性。但对男权社会而言,所生育后代血统的纯正也是受到重视的。如若婚后久不生育,他们会请神职人员莫批举行仪式为他们求子,或通过在长街宴上讨吃百家菜的方式求子。当各种方式都试过还未生子,则丈夫可提出离婚,而社会舆论对此并不会有任何谴责。

妻子不能生育,往往成为丈夫离婚最理直气壮的理由。习惯上离婚往往由丈夫提出,夫妻性格不合、妻子不听话、懒惰等也能成为离婚的理由,但最具说服力的理由就是妻子无法生育。若男子想离婚,则将一根木棍折成两段,将其中一段丢给女子,即表示要想与妻子离婚。双方家人也会想办法调解,但如果是妻子无法生育,岳父母家往往是羞于开口的。离婚后,男方需付给女方一些谷物和钱财,但具体付多少视家庭经济情况而定。但如果是因无法生育而离婚的,男子不付女子任何财物也不会受到社会的非议。

当夫妻生育了子女后,举行“办老酒”仪式再次确认了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办老酒”仪式通过双方亲朋好友的集体性出场,实现了强化彼此姻亲关系的目的,即为了实现“生育”这一最根本的功能。当生育目的实现后,对男性社交活动的宽容便失去了社会基础。如果说“办小酒”仪式中女方家人未出场,而男方仅有寥寥可数的几个近亲参与表明他们对他俩婚姻的谨慎观望,“办老酒”仪式大张旗鼓则表明他们对婚姻的肯定与维护。将来自男方和女方家的两个猪头在一个锅里煮烂,表明他们夫妻俩从此一生不分离,姻亲家族也因此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对于家族而言,婚姻是能够“增进不同群体之间的联合”[9]273的。当夫妻俩已生育子女后,如若继续宽容丈夫的社交活动,是有可能导致姻亲关系破裂,并最终有损于家族的利益。因此,“办老酒”婚礼现场男女双方几乎所有家族代表的出场,见证了双方婚姻的仪式化再确认,并表明了姻亲家族维护双方婚姻的坚决态度。此后,双方任何逾规的社交行为不仅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耻笑,更会受到男女双方家族且父母兄弟姐妹的强力阻止。“办老酒”后,夫妻双方不允许离婚,以男女双方婚姻为纽带缔结的姻亲关系也因此牢不可破。

四 结语

人口再生产是人们共同体延续的基础,生育问题也历来就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综观世界,大多民族会通过缔结婚姻的方式为生育后代奠定社会和经济基础。但不同民族因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的不同而有着纷繁复杂的婚姻形态,但其核心目的大多指向生育。作为父系继嗣社会,马鞍底乡哈尼族在婚姻上的制度设计,归根结底就是为了生育父系血统纯正的后代,确保家族香火的赓续。与其他民族一样,当地哈尼族其实也是极其重视姻亲关系。只不过当最为重要的生育目的未得到实现之前,双方的姻亲关系被社会对生育的追求暂时性遮蔽。而当这一目的实现后,再举行第二次婚礼,藉此再次确认和强化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同时通过男女双方所有家族的共同出场强化了基于婚姻纽带缔结的姻亲关系,并双方家族以婚姻为纽带结成的姻亲关系便变得牢不可破。

注释:

①求子时,莫批在寨边岔路口点上三炷香,放上一碗米,杀一对鸡后祭祀祖师爷,祈求祖师爷赐予求子夫妻,并祈求孩子切莫夭折。或者夫妻在“昂玛突节”长街宴向各家讨吃百家菜,以示求生。

猜你喜欢
岳父母老酒哈尼族
老酒收藏投资六个方法
ABCG2、SLC2A9、SLC17A3和PRKG2基因单核苷酸位点多态性与哈尼族人群痛风的关系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维生素D辅助治疗云南哈尼族儿童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普通老白汾酒一瓶也值一两千
不敢高声语
不敢高声语
不敢高声语
离婚时能否要回结婚收的份子钱
听李波谈古董级老酒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