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思路探讨

2022-03-17 17:58王成平田宜宣孙某姑曾庆雅
红河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彝文古籍博物馆

王成平,田宜宣,孙某姑,曾庆雅

(1.西南民族大学:a.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b.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2.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政府办,四川雅安 625100)

我国的古文献学源远流长,其任务是研究中国古文献产生、发展的历史,介绍中国古文献研究、整理的历史概况,总结历史古文献学家的经验和战果,为古文献研究和整理提供借鉴作用[1]。民族古籍文献典籍体例严密,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全面反映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在信息化时代应重视我国少数民族文献的发展,以建设民族古籍文献为核心要务,传承民族文献文化,最终实现民族文化的发扬和传播。

彝文古籍文献种类颇多,卷帙浩繁,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它作为彝族历代先民留给子孙后代的文化遗产,是一笔巨大的珍贵的知识财富,是认识和了解彝族古代社会历史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然而,在各种自然和人为的因素,彝文古籍文献的长期保存、流通与利用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和威胁。即使进入信息化时代,各种因素对彝文古籍文献的自然损坏和人为被坏等不利因素仍然存在,针对现有的彝文古籍文献有必要进行抢救与保护[2]。本文通过梳理彝文古籍文献现有成果,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对彝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作一些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民族古籍文献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一 彝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现状及其意义

(一)彝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博物馆建设背景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一员。据2010年统计,彝族人口有900多万,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1980年国务院以[1980]70号文件批准推行《彝文规范方案》。2010年11月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审定通过了滇川黔桂民委、民语委根据滇、川、黔、桂四省(区)彝学学会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规范彝文的建议》[3]。规范彝文方案的实施加速了彝文的传播和数字化建设的步伐,特别是在西南民族大学沙马拉毅教授为首的彝语言信息处理团队的推动下,彝文正式步入信息化的道路,以彝文为载体的数字文本资源迅速发展,使得古老的彝文成为了数字化时代焕发出活态的民族语言文字。然而,古彝文数量多,同意异字、同字异意且不同类型文献表意不一等现象也多,用规范彝文方案解读彝文古籍文献存在着艰巨的翻译工作量和误解、误读等诸多情况,且国内彝文文献专业在高校开设较少,导致彝文古籍文献专业研究人员断层,进一步限制彝文古籍文献的解读和翻译等工作的建设。再者,彝文古籍文献分布广、类型多、文字不统一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彝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发展,使得部分彝文古籍文献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而且由于原生性保护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彝文古籍文献趋向濒危状态。因此,亟需出台新的策略解决彝文古籍文献传承和保护面临的困境。

民族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是当下国内外对民族古籍文献进行保护和传播的重要途径,对民族古籍、古典文献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针对彝文古籍文献,需要借助通用彝文字,并借鉴国内外保护文献的思路,结合现有的彝文信息化技术,促进并实现彝文古籍文献数字信息化建设、数字化保护乃至传承。

(二)古籍文献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状况

目前,国内外均有不同层次地创建了语言文字库、文献库,乃至影像库或数字化博物馆。199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成功开启美国数字图书馆时代。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首次将数字化技术带入到全球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之中。1995年,包括美国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在内的多家欧美博物馆着手开展数字化存储项目等工程,数字化技术的运用范围愈加广阔。2015年挪威文化中心对全球范围内31个国家和地区59座语言文字主题博物馆的调查,列出了45个语言网站、语言资料库,以及30个纪念碑和83个世界范围内的语言性节日。中国语言主题类博物馆有4个,仅次于德国和美国,与法国并列第三。语言文字为主题的数字化博物馆包括National Museum of Language、Musée des langues,du langage et de la linguistique、Museum of the Alphabet、Museu da LínguaPortuguesa、中国文字博物馆等数字化馆藏[4]。

除此,其他文献典籍数字化馆藏,如:国家典籍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国家级古籍文献博物馆,开创了国内全图书、文献典籍的阅览新形式。成吉思汗文献博物馆则是以成吉思汗文化为主题,集齐图书、图片与绘画、文物与纪念品及研究成果为一体的,具有收藏、展示、传承、研究和传播功能的陈列型博物馆。2017年,蒙古文字文献博物馆在内蒙古成立,其是第一家以少数民族——蒙古文字文献为主的专题型博物馆。国内古籍文献数据库有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的书同文古籍库,其内容含有《四部丛刊》《中国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十通》《大明会典》等全文检索库。明清档案文献网、中华书局有限公司的中华古籍网、大成古籍文献全文数据库等也是国内知名文献数字库。国内目前涉及彝文古籍文献的藏馆主要以实体馆为主,包括滇、川、黔、桂四省(区)均有不同规模的彝文古籍文献馆和彝族语言文化博物馆,但缺乏以彝族语言、文字、文献、文化等为主题的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数字化博物馆是当下发展民族文献资料、语言文字、文化艺术等载体的更为有效的方式。

(三)古籍文献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意义

彝文古籍文献涉及诸多种类和领域,包括百科全书类如《西南彝志》、创世史诗如:《勒俄特依》《查姆》《梅葛》《阿细的先基》、占卜类如《哈体特依》教育类如:《玛牧特依》、《劝善经》、天文类如《宇宙人文论》及谱牒类等类型。它是由多样化的载体形式存在,有纸质书籍、文书档案、碑刻、竹简、金属等和口耳相传的口述史料。当下彝文古籍文献传世较多,但保留下来的许多文献破损情况十分严重,如传抄本经时间的推移,部分出现了人为的破损及潮湿、虫咬、发黄、酸化、腐损等诸多情况。各种类型载体的彝文古籍文献仍难摆脱继续破损和亡失的危险[2]。

在社会大趋势下,彝文古籍文献必须走出传统图书馆、文献馆、博物馆等传承制约,开发出数字化博物馆。利用网络建库、VR/AR影像互动等技术,以多维度数字化博物馆的形式,全方位、立体化地面向大众进行文化资源的传播和共享,让彝文古籍文献得以在信息化时代重新焕发生机。彝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彝文古籍文献通过数字化规范整理的方式使持久性保护,促进彝文古籍文献资源共享,有效地传承和发扬彝族文化,为彝文古籍文献挖掘和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为其他民族古籍文献资源数字化开发提供思路和参考。

二 彝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思路

(一)彝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博物馆前期建设准备

1.开展彝文字基础性建设。选取彝文古籍文献进行光学字符识别工作作为第一阶段的研究建设内容。首先提取形状特征较为相似的各地古彝文字,并进一步录入,然后进行下一步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通过黑盒、白盒的实验数据测试,对识别质量的评估,根据识别率判定实验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可行性。注重实验校验的准确率、精确率和召回率,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实验,奠定以光学字符识别为中心内容的彝文古籍文献数字信息化的研究工作,总结并探索彝文字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和经验,着重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附加人工的检查校注,准确无误地解读出彝文古籍文献。

2.开展彝文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全面实现彝文古籍文献的搜集和整合。可以通过两个方式进行彝文古籍文献分类:一是通过方言区进行分类;二是通过所记载的类别进行分类,如占卜、律算、文学、史诗、传说等进行各方言区同一故事的整理结合。数字化博物馆建设,需要全面、科学地提取彝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展品。彝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博物馆在选择时应取其精华,寻找比较齐全的古籍文献展品。

3.多维度建立数字化博物馆。采用多媒体技术多维度采集和展示滇、川、黔、桂四省(区)的彝文古籍文献。彝文古籍文献的全面信息化需要文字、图像、音视频、VR/AR技术等结合,打造立体的数字化博物馆。古籍文献的文字主要依赖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图像的获取主要靠高清晰度的扫描设备以及拍照设备;音视频主要采集古籍文献传承人的录音摄影资料,也可找到古籍文献相关研究者进行数据采集;VR/AR技术将彝文古籍文献从时间、空间范围内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模拟仿真后再叠加,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的世界中,让数字化博物馆“游览者”从视听感官系统上超越以往传统的感官体验,全方位接触到古老的民族古籍文献在新时代活力和珍贵的文化价值。这不仅有利于数字化博物馆的推广使用,也利于后台的管理控制。

(二)彝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思路

彝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博物馆是一个面向公众平台服务的民族语言文献类数字化博物馆,将利用多媒体、数据库、Web程序、三维技术、图像全景技术开发等技术开发,以全方位视角呈现彝文古籍文献。无论是知识库、语言库或博物馆,分类检索管理始终是数据资源库建设的重点。分类检索的科学性,将影响到数字化博物馆的推广和使用。人性化的管理和简便的用户界面将是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核心问题,将最大程度地方便“游览者”使用博物馆,以简单化的指令查询和阅览需要的文献资源。

1.用户管理。用户管理可根据不同的用户设定不同的用户权限。用户权限可分为管理员权限、超级用户和普通用户等。管理员用户是直接面向系统进行布局调试的超级权限所有者;超级用户是为除去系统管理外的内部信息注入的工作人员的用户群体;普通用户是为享有访问、读取、阅览权限的用户集合。

2.安全管理。彝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博物馆是将全力保护彝文古籍文献信息不被剽窃。制定功能限制,防止机密信息被不法窃取。权限设置将运用数字加密技术防止古籍文献被“复制”“临摹”的可能,保护文献传承所有人数据资源的安全性。

3.主题界面。数字化博物馆以2D、3D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虚拟文献博物馆。从形式到内容简介,突出彝文古籍文献的特点。通过视频录像资料作为基础介绍,可以了解到文献作品的背景知识;使用导读,可以明确文献的解答范围;通过高分辨率图片,可以清晰查看更多细节;通过VR/AR虚拟现实技术增加互动和推广,可以让“参观者”全面感受文献的细节和整体。

1.检索功能。查询系统的优劣和快慢是衡量一个数字化博物馆活力的评判标准。查询系统的便利与否,直接影响到数字化博物馆古籍文献阅览者查询时的直观感受。为了服务广大阅览者,查询系统更需人们平时的生活习惯,尽量方便用户的需求。由此,可以根据文献的属性、类别、内容及方言区等制定策略来部署和关联查询的关键词。通过AI智能管理,结合云计算,科学创建具有民族特色风格的古籍文献博物馆,将是时代的选择,同时也将有利于研究者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最大便捷地服务大众。

三 结语

彝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与运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工程。运用计算机技术、文献学、语言学等多学科交叉知识来构建,按照统一规划、标准的原则进行整合管理,融合动静态网页形式,结合多媒体、VR/AR虚拟技术等展示方式,多维度呈现彝文为载体的古籍文献和文化特征。多媒体技术嵌合传统文献学是构建彝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博物馆的核心工作。随着数字化技术覆盖更多国内外民族类博物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去了解多元文化将激活更多发展路径,创建数字化博物馆发展走上新台阶,促进更多具有民族风格的多元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彝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博物馆是一个面向数以万计的网上“游览者”开展的一个兼容彝族人文的文献类数字化博物馆。该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为彝文古籍文献呈现活态的良性的发展提供信息化建设的道路。利用现代技术对古籍进行数字化处理,既是保护珍贵古籍的有效方法,也是研究与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彝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尽量集齐六大方言区的古籍文献,是国内首个彝族文献的创新性,也是民族古籍文献典藏在信息化时代的革命性先例,为保护、传播、传承民族文明奠定了数字信息化基石,同时也为其他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乃至其他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起到示范性作用。

猜你喜欢
彝文古籍博物馆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彝文经籍《祭龙经·祭彩虹经》中的敬畏自然观研究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博物馆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贵州彝文信息技术研究概述
我是古籍修复师
露天博物馆
黔西彝文文献中的孝道故事
论彝文假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