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几点探索与思考

2022-03-17 18:28:25吴晶晶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杭州30058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大肠外科通讯作者
基础医学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科学研究导师研究生

吴晶晶,王 健 (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杭州 30058;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大肠外科; 通讯作者)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国高等学校秉承时代使命,担当科技创新先锋,顺应改革趋势和历史潮流,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一些优秀高等院校已经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这些离不开优秀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结构中的最高等级和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主要路径,在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推进国家综合竞争力中发挥重要作用[1,2]。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增,研究生教育取得较大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从研究生角度分析,部分学生读研动机不纯,并非为了探索科学真理,而仅仅为逃避工作或获取文凭而读研,并且缺乏对学科的认同和对科学探索的兴趣,这些观念差异的产生会导致研究生对导师的教导置若罔闻,对导师布置的任务敷衍了事,进而增加导学矛盾。从导师角度分析,由于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导师队伍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部分导师由于自身事务繁忙,或缺乏团队意识和责任感,培养模式表现为“放养型”,对学生疏于在做人、做事和做学问上的管理,进而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另一方面,部分导师的培养模式表现为“保姆型”,对学生的指导过于事无巨细、大包大揽,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思考能力,也严重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3,4]。由此可见,过于松散或过于紧张的培养模式都会极大程度地限制培养效果。而真正良好的导学关系应表现为“学术共同体”,导师和研究生作为该体系中的“双主体”,在双方积极有效的交流中产生学术共鸣,实现教学相长、互相促进和共同创造[5]。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说过:“大脑不是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炬。”导师除了传授知识和方法外,更应该“点燃”研究生心中从事科学研究的“火炬”,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使他们变得更加主动,积极去探索未知领域,克服科研路上的困难和挫折,实现人生目标和社会价值。法国著名作家圣埃克苏佩里曾说过:“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不要指挥他们做这个做那个,你只要教给他们如何渴望浩瀚的大海就可以了。”这也是一种智慧管理的体现,导师应当以巧妙的方式教会学生“渴望大海”,在此基础上提供平台支持和技术指导,关键的节点给予引导,“造船”的具体事情交给学生去设计和创造,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课题,也是该领域中的重点和难点[6]。本文就基于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问题提出的策略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有所帮助。

1 研究生应该成为科学研究的源动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研究的过程是枯燥的,往往充满挫折和失败,只有兴趣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并成为持久的动力,这也是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能简单以研究生发表了几篇学术论文、获得了几个学术奖项而论培养质量,而更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培养了科学素养和主观能动性,能否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否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产生认同感,并最终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兴趣,能够使教育事半功倍,这需要导师和研究生双方共同的努力。就研究生而言,不应以追求文凭作为读研目标,而更应将追求科学真理内化为自身动力,完成从本科阶段掌握知识为目标到研究生阶段创造知识为己任的转变。就导师而言,应尽快完成从“教”到“导”的转变,摈弃大包大揽的培养方式,提供可以产生学术共鸣的土壤,例如,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文献以提升研究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定期举办组会讨论并在组会中让学生就某一前沿科学问题进行系统的汇报,以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邀请领域内精英科学家和学生奖学金获得者进行面对面交流,通过榜样的力量消除学生的惰性和浮躁的心态,并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适当分解任务,通过小目标的实现培养研究生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导师通过自身长期的“身教”,给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科学态度,以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在执教生涯中,学生A给我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学生A本科阶段为临床医学专业,并且一直把医生这一职业作为自己的人生梦想,但研究生阶段被调剂至基础医学专业。由于两个专业在思维模式、培养方式及就业方向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该生在入学初曾一度找不到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在一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学术报告上,该生近距离感受到科学家的巨大魅力,在近一百年基础医学研究的历史进程中,全新科学技术和理论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的进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之后他燃起了对专业的希望,加上导师的支持和帮助,他认为科学研究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磁场,让他能够在浩瀚的未知领域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博士和博士后阶段的学术训练。因此,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成为科学研究的源动力,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

2 因材施教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著名教育学家孔子就已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也曾经说过:“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随着时代的发展,该教育理念仍然在当今研究生教育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7]。由于每个研究生的成长环境、求学经历、性格特点和学习风格的不同,多方面的因素导致每个研究生都具有独特性和个性化。导师在充分了解研究生的特点和尊重研究生的个性基础上,应充分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掌握每个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更重要的是要在培养过程中扬长避短、对症下药,发掘学生的特长和克服学生的缺点进行因材施教。导师也可以充分融合不同研究生的专业学术背景和实验技术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团队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笔者经常会遇到各有所长的研究生,例如学生B和C,学生B动手能力很强,但是不擅长生物信息学的分析。相反,学生C擅长数据分析,但在操作各种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时屡屡受挫。为了发挥各自的优势,两个学生通力合作并扬长避短,高质量地完成了一个课题,实现了自己的学术价值。

3 培养批判精神

创新是科学进步的第一要素,而批判作为一种敢于对周围事物提出质疑、反思和挑战的精神,是科学创新的基础。科学家常以批判为基础提出诸多科学问题,继而进行科学探索而取得较多原创性发现。作为一种独立思考的表现,批判精神的培养也是研究生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8]。现实中,受传统文化“尊师重道”的影响以及对权威的过度信任,导学关系常表现为不对等,研究生普遍缺少质疑和批判精神。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导师应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品质,鼓励学生提出个人的独到见解;另一方面,导师也应营造自由的学术气氛,教导学生坦然接受他人的反驳,在科学研究中表现为“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批判之精神”,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鼓励批判的前提是建立在充分实验证据和逻辑思辨基础上的科学批判,而不是漫无边际的想象,更不是在科研探索道路上无意义的纠结和徘徊。

4 建立良好的团队氛围

独行快,众行远。团队氛围是指团队成员对所处团队环境的一种感知和认识,良好的团队氛围能够凝聚人心,使团队成员受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不良的团队氛围导致人心涣散、效率低下,引起事倍功半的后果。在构建平等、谦让、包容和相互尊重的团队过程中,导师和学生都发挥重要作用。“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个具有良好氛围的团队,能够显著提高团队的良性循环和科研产出[9]。通过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实验室畅谈会、团队聚会、聚餐、出游等形式,可有效增强团队归属感。在此过程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是基础,导师处事公平是关键,研究生具有集体责任感是基石,取得学术创新成果是催化剂,个体在团队中获得归属感是表现。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组建跨学科的合作团队,最大程度地尊重团队中每一个人的个性和发挥团队中每一个人的长处,真正做到“同舟共济”,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例如,浙江大学为更好地推进团队建设,弘扬“尊师爱生好”“教学相长好”“同学互助好”“文化传创好”以及“团队发展好”的“五好”风气,学校每两年会在全校范围内评选一次浙江大学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这些“五好”导学团队的经验分享,给全校研究生团队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榜样力量。

5 逐步提升研究生科研素养

作为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综合能力,科研素养是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教育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因素,它的建立能够有效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为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提供支撑。除科研创新能力外,科研素养还包括文献阅读能力、课题设计能力、实践实验技能、数据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等。文献阅读能力是进行科学探索的起点,通过文献阅读可以有效掌握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难点和前沿动态,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如何从浩瀚的文献里进行有效阅读,如何使用PubMed、Web of Science等检索平台和EndNote等检索软件是入学初期导师应该培养研究生的基本技能。课题设计能力是开展科研活动的关键,如何制定合理的研究方案、使用何种实验手段证明假说、如何在保证课题创新性的同时增加可行性,都需要导师和研究生进行有效沟通并最终确定方案。实践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应充分发挥团队成员之间“传、帮、带”的优势,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逐步展开。语言表达能力也是科研素质培养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如何制作质量优良的课件、如何呈现图片、如何逻辑清晰地口头表达自己的科研成果,可通过相关培训、图书馆资源、学术讲座和交流会等形式加以学习,并在团队内不断训练得以加强。论文撰写能力是将研究成果整理成文的能力,包括中文和英文撰写能力,是科学研究中的最后一环,需要平时大量文献阅读的积累和写作的训练,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提高能力。例如,为更好地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浙江大学通过整合多位跨学科且在Cell、Nature、Science等顶级期刊发表过研究论文的科学家,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英文期刊论文写作与学术报告:Understanding Publication & Presentation”课程。该课程受到了全校研究生的欢迎,师生普遍认为该模式为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积极而有益的帮助。

6 加强交流,开拓视野

学术交流是科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当今的世界日新月异、高速发展,在科学研究领域更是不断有新技术、新理论、新成果的涌现,科学研究离不开学术交流,学术交流不断催化科学研究,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也是研究生培养目标之一[10]。在此过程中,导师应该为研究生积极搭建各种交流平台,“走出去、请进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国内外学术会议、讲座和比赛,邀请世界上本领域和跨学科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如有条件,积极为研究生提供海外留学的机会,能够极大地开拓研究生的国际视野,为研究生的蓄力腾飞插上翅膀。例如,浙江大学医学院会定期邀请海内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院士及知名教授开设“海外名师大讲堂”“杏林论坛”“精准医学大讲堂”等学术交流活动;另外,浙江大学除设立“国家公派留学生项目”外,还设立包括“全球暑期学校”“高校交换生项目”和“博士研究生学术新星培养计划”等在内的各种海外交流项目,以拓宽研究生的国际视野。

7 培养良好的科研心态

科学研究是一个会不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过程,如何培养研究生坚持不懈但又不钻牛角尖的科研心态尤为重要。如何在团队成员遇到挫折时提供帮助,如何在自己遇到困难时寻求帮助,都是整个团队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导师应积极掌握研究生的动向,通过有效的沟通,积极帮助研究生在遇到失败时勇于战胜困难。积极培养研究生的探索精神和韧性,“智者创造机会,强者把握机会,弱者等待机会”,告诫学生唯有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让学生拥有实现自己人生梦想的能力,是导师的最终期望和理想。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更迭,研究生教育和培养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研究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教育是点燃希望的火炬,真正优秀的导学关系是“彼此成长,相互成就”。我们坚信,“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本文围绕现今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并针对问题提出探讨和思考,从兴趣培养、因材施教、批判精神、团队氛围、科研素养、学术交流和科研心态等七个方面进行讨论,希望能对研究生培养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猜你喜欢
科学研究导师研究生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
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08:50:56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