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转化医学理念与临床深度融合的病理生理学教学改革

2022-03-17 18:21:27陆立鹤王蔚东陈小湧张小敏
基础医学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生理学医学生病理

陆立鹤,王蔚东,陈小湧,张小敏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广州 510080)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核心思想是消除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屏障,强调多学科、多层次的整合与互动。其研究模式强调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紧密结合,是从实验室到病房(bench to bedside)和从病房到实验室(bedside to bench)的双向通道,简称B2B[1]。转化医学自2003年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在其路线图计划(NIH Roadmap)中正式提出以来,如今已被当前国内外医学工作者普遍接受,成为当今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趋势。转化医学思想对医学教学的直接启迪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具备“从教室到病床”的观念,即教学活动的结果最终应转化为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

病理生理学是医学相关专业全体本科生必修的基础医学理论学科之一,其任务是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一直被视为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2]。由此可见,病理生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类似于人文社科中的哲学,自带“共性导向,交叉融通”的属性,而转化医学理念强调基础向临床和临床向基础的双向转化思想,这种理念引入医学教育中即基础医学教育一定要考虑临床应用,临床实践要及时反馈回基础医学教学中[3]。因此,病理生理学也是最能体现转化医学思想的基础医学课程之一。

1 目前病理生理学教育课程体系面临的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病理生理学教学模式仍然是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双基”教学模式为主。这种教学是针对个人未来专业发展的需要而设定的一种准备性的教学方式,以传授知识为重点。“双基”教学虽然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应付考试,但同时也让学生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握一些未必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知识框架,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不到提高[4]。而且目前多数高校医学专业仍一直沿用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临床课。这种课程体系有循序渐进、易于接受和掌握的优势。但学生在前几年的时间内全部是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完全接触不到临床课程;而在后半段的学习中又罕有基础知识的教育,造成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之间存在时间上的隔离。事实上,大多数基础医学院的教师往往潜心科学研究,长期脱离一线临床工作,在理论课讲授中愈来愈缺乏相关临床知识的呼应、丰富与延伸;临床教师的授课在长期繁重的医疗工作压力下也渐渐失去了来自基础理论知识的有力支撑、深化和充实。这造成了前期基础与后期临床脱节,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状况。

实行执业医师考试后,特别是分阶段考试以来,历年执业医师考试试题,尤其是临床医学综合部分,都需要应用病理生理学知识进行解答,病理生理学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执业医考的“影子学科”。研究显示,执业医考的综合笔试成绩与在校病理生理学考试成绩呈明显正相关,也为深化病理生理学教学改革提供导向作用。为适应新形势,突破教学瓶颈,使学生在分阶段执业医师考试病理生理学相关内容中取得更好成绩,并为其将来从事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中山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基于转化医学理念,从“请进来”与“走出去”两方面在五年制医学本科生中开展基础与临床深度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

2 基于转化医学理念基础与临床深度融合的病理生理学教学改革的主要特色

2.1 组建临床与基础融合的教学团队

通过临床医师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教师共同授课,将病理生理学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院设立临床医生教学组及教学副主任,安排管理临床医生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包括休克、凝血与抗凝血机能障碍、心功能不全、肺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和肾功能不全几章与临床疾病密切相关的章节。

2.2 开展以临床病例为载体的CBL和TBL教学

在理论课即将结束时,由临床医生主导小班分组临床病例讨论,以临床医生根据自身临床实践编写的临床案例为基础,设计与之相关的问题,引导并启发学生通过病例分析,围绕病理生理学机制等问题展开讨论,锻炼医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3 组织临床医生参加病理生理教研室集体备课

针对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遇到的问题,课程的重点、难点和时间安排,临床医生和教研室教师进行集体讨论。针对此阶段医学生尚未接触临床、但渴望了解临床的特点,在基础理论教学基础上,由临床医生适当融入临床知识,有针对性地提高临床医生的基础医学教学能力。

2.4 组织和开展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教师参加临床病例讨论和教学查房活动

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教师每月至少参加一次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的病例讨论或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内科查房。病例讨论和临床查房使教师在讲授基础理论知识时,合理、及时地应用临床病例,培养学生的转化医学意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利用学生渴望了解临床知识的心理,启发学生解决病例中所提出的实际问题。

2.5 教学反思

通过问卷调查、主题班会、座谈等多种形式,学院定期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以学习成绩和执业医师考试成绩考察教学效果,并根据反馈意见不断作出调整和改进。

3 基于转化医学理念基础与临床深度融合的病理生理学教学改革的创新点

3.1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实现基础与临床的深度融合,更好地培养医学生转化医学意识

“请进来”是指打破单一由临床工作经验不足的基础课教师授课的传统模式,利用本校附属医院丰富资源,邀请临床医生直接参与病理生理教学的各个环节:集体备课、现场授课、辅导答疑、命题评卷等全过程,搭建主讲教师、临床医师和医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将临床医学具体教学内容早期化、长程化,使医学生尽早了解临床相关知识,体验医师角色,将基础所学与临床密切结合,达到教学内容的融合。“走出去”是指通过安排病理生理学教师到临床学习,参与病例讨论和教学查房,促进基础课教师与临床医师互相交流,知识互补,提高彼此在教学效果和业务水平方面的提高,进一步加深对病理生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实现教学与临床的紧密结合,达到教学团队的融合。

3.2 开展多样化教学方式,体现转化医学思想

学院改变传统的病理生理学知识灌输模式,在与临床疾病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的章节开展以问题和病例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临床医生教师为主导,病理生理学教师为辅助的病理生理学教学模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病例进行分析,不同小组一起讨论分析彼此结果,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学生讨论时,临床医生分析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病理生理学教师解释疾病发生机制。我们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塑造学生独立自主、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3 将思政内容有机融入医学教学,不忘“立德树人”之初心

研究型大学的职责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获取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进行“全人”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创新型人才,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各个主要领域中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理论与方法,为培养参与社会生活、自觉地从事专业研究并具有人文关怀和全球意识的栋梁之才奠定基础。中山大学以“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为人才培养目标,此次教学改革实践正是我校“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求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特色的综合体现。在临床医生教授病理生理学知识的同时,也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中的体现。考虑到较之其他医学专业课,病理生理学总学时数比较少的特点,我们采用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知识点的办法,对照大纲要求,针对每个章节、甚至每个知识点个性化定制思政方案,确保在不增加总学时,不影响专业教学效果的同时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水乳交融。同时,思政内容注重传统与时事并重,优先选择体现时代特色、贴近生活的内容,旨在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比如在疾病概论一章,教师结合人民群众普遍存在的疑问,告诉学生因为病原体有一定的入侵门户,所以防护诸如呼吸道传染病最好的方式就是戴口罩;而因为病原体入侵后能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改变,所以病毒会变异,而疫苗也不能百分之百地防护所有变种病毒。此外,临床医生教学团队还特别邀请了中美洲援外医疗队伍,旨在让学生充分理解医学是一门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应用型学科,并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唤起医学生探索人类健康和疾病影响因素,解决科学和社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激情与奉献精神。

猜你喜欢
生理学医学生病理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病理诊断是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定海神针”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7:48
PBL在《动物生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开展临床病理“一对一”教学培养独立行医的病理医生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4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差分放大器在生理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