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学科借助地方资源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的策略研究

2022-03-17 18:04董丽敏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中
教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社会学科人文资源

董丽敏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中

传统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实践存在以下现象:课堂教学单纯输出教材知识、任课教师专业知识单一、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本文建立在历史与社会学科特色主基调上,以我镇地方资源的挖掘为突破口,详细分析了各类地方资源的特色,探究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关联点,拓展教学资源范畴,设计各类课内外学习活动、实践活动,以期促进学生人文底蕴的渗透与厚植。

一、研究缘起

在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重教材知识传授,轻地方资源开发。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缺乏对教材以外的地方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开发。

其二,教师专业知识单一。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发展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但历史与社会学科具有开放性、综合性、人文性等特点,任科教师仅仅局限于某一专业学科,影响教学的顺利开展。

其三,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各种电子产品进入家庭,低俗暴力的游戏、俊男靓女的肥皂剧充斥着学生的网络世界,不仅霸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禁锢了他们的思想空间。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本土化地方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是拓展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活动的基础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挥教科书的基础作用,还要充分挖掘地方资源的辐射、衍生功能,以期实现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积淀人文底蕴等功能,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

二、研究价值

(一)开发拓展地方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师在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利用中,应统筹把握课内外资源,科学合理地对地方资源进行取舍和整合,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二)开发拓展地方资源,积淀学生人文底蕴

拓展性地方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也是学生人文底蕴积淀的过程,这种整合、分析、思考的过程囊括了探究、体验、实践等学习元素,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有莫大的帮助。

(三)开发拓展地方资源,达成教育教学目标

三维课程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三维目标不是单独实施的,也不可能单独达成。它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旨在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以爱校、爱家、爱乡为核心的归属感、自豪感。

三、概念界定

人文底蕴,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历史与社会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其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历史感和责任感;引导他们更理性地、更科学地认识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励他们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地方资源,主要是指学校所在区域内的自然环境风光、地质地貌、历史古迹、地方经济发展、独特的风俗习惯等资源。地方资源的开发符合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特点,对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开发利用地方资源的策略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唤醒其生命感、价值感。地方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不仅是唤醒学生生命感、价值感和使命感的途径,还能起到其他许多教学手段无法相比的教育效果。为此,我们不断地尝试挖掘地方资源,培养学生人文底蕴,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一)因地制宜,凸显农村地域特色

在农村,由于经济条件和各类硬件设施的限制,可供学生选择学习的资源较少。但我们却坚信一点:农村不是没有可开发的地方资源,而是缺少一双发现资源的眼睛,所以我们应“擦亮眼睛”,寻找身边地方资源,拓展丰富教学资源。

1.心手相应,挖掘风俗习惯

中华文化的传承方式有很多,有以书籍记载的传统方式,有以文物古迹保存下来的方式,有口耳相传的传说故事,也有手手相教的手工工艺……一些看似极为普通,甚至被忽视了的风俗习惯,却是农村初中学校容易获取的本土化珍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我们尝试将这些资源与历史与社会学科整合,创造性地设计了原生态、本土化的实践活动。

案例1:在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中学习了北宋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后,我们利用本地地方传统风俗“清明节里望清明”,邀请了本地的清明果子制作师傅,设计了一个原生态、本土化的实践活动:学做清明团子。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制作的所有环节,整个活动过程热热闹闹、开开心心,收获满满。

这样的课堂实践活动设计打破了学生以“个人为中心”的孤立固化的传统学习方式,打破了学生的思维模式,促进了师生、生生互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利用地方资源、积淀文化底蕴、整合课堂内外实践活动的有效方式。总之,学生喜欢的拓展性活动远胜于三尺讲台上空洞乏力、简单无效的反复说教,激发学生感受先人的智慧和劳动的光荣,从而珍惜粮食、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感恩,助推教学和育人目标的达成。

2.灰烬重生,穿越千年古镇

作为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师,我们认为我镇拥有极其丰富的地方资源可以开发用作拓展性课程。如萧山中学旧址纪念馆、文昌阁与《水浒传》、紫云仙观、岩将庙、道林山、云门寺、玫瑰园、梦娜斯庄园等。

案例2:走进凤坞感受家乡文化——河上镇中七彩假日之家乡篇。

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家乡,感受家乡的美,2020年1月31日,河上镇中组织学生开展“走进凤坞,感受家乡文化”活动。修缮一新的文昌阁,不仅重焕光彩,也为子孙后代寻根问祖提供了理想的圣地。在这里,我们寻找凤坞村与《水浒传》的渊源,我们仿佛看到了施耐庵于此同乡里座谈,知其风土人情及周围地貌,终成祝家庄的原型。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镇政府在财政资金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专门筹集100多万元资金进行旧址修缮及相关配套工程建设,建成了萧山抗日战争纪念馆。

案例3:调查活动——探寻“战中”历史。

一座家庙、一所学府,萧山中学的峥嵘岁月。

“山苍苍、水汤汤……愿吾齐心存薪胆,志切渡江。”这是萧山中学校歌《弦歌声里》的歌词,它带我们翻开了萧山中学在战火纷飞中建校的历史。通过查询资料、实地走访,学生终于揭开了抗战中萧山中学的神秘面纱……

3.推陈出新,外延教学内涵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地方资源开发的宗旨和目的,关注学生的原始知识储备情况,科学预测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时可能会遇到的困惑,需要哪些补充性知识,可能会出现的突发性认识生成。在地方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教师必须利用关联性资源的现实性、实践性、人文性等特点,充分挖掘资源的就近性、熟悉性等优势,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贫乏、教具僵化、情境虚拟等方面的不足,丰富课堂内容,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案例4:九年级上“中国抗日战争”活动设计:

(1)参观抗战纪念馆,观察并记录馆内图片资料、实物资料,尤其是抗战英雄董如松的事迹介绍。

(2)搜集日本侵华证据。搜集整理抗日战争的重大事件及抗日英雄,聆听抗战故事,传承抗战精神。

该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我镇场馆设施和抗日英雄董如松的故事。河上镇凭借抗日资源,发动全民捐款、乡贤投资,建造萧山区唯一的抗战纪念馆,为打造“城市栖息地”注入精神支撑。而这一地方资源贴近学生生活,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助学生生发亲身感悟,尤其是为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合作探索,整合家校多方力量

学生受自身思维的影响,往往采用综合方式认识对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处理问题的能力也逐步提高。拓展地方资源是一个综合性、开放性、动态性的合体,需要整合各方力量共同协作完成。

1.师师合力,发挥最大潜能

地方课程资源如何挖掘、如何取舍、如何整合、如何与最近相关知识匹配开发,这些问题都是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这就需要历史与社会教研组或备课组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确定一位对所教内容或所选地方资源专业基础相对契合的教师担任主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内容:哪些概念应该详讲?讲到什么程度?哪些地方资源可以挖掘?挖掘到何种程度?与哪些教学内容进行关联?师师合作可以扬长避短,最大限度激发教师的潜能,将个人力量最大化,将集体力量合力化。

2.师生互动,激发创作火花

当然,在合作开发利用地方资源的过程中,除了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需求点以及资源开发的可操作性、可评价性。这就需要我们利用师生间合作力量,激发创作火花。具体操作包括: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为学生指出开发地方资源的方向;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寻找有关资源并提出反馈和建议;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提议,取舍整合地方资源,营造教学情境,拓展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设计,开展实践活动。这样的开发策略促进了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满足了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淀深厚的人文底蕴。

3.生生抱团,体验情感升华

综合性课程无论采取哪种教学形式,都离不开内容选择上的实践旨趣。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活动本身就是综合性与实践性的活动,而地方资源来自我们的生产、生活,地方资源的拓展更体现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更注重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创新教学形式,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增进彼此间情感交流,促使学生获得新知和情感的体悟,促进其全面发展。

五、拓展性地方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

1.学习过程更愉悦

拓展性地方课程资源中的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去理解、感受、体验,并没有强制性记忆的知识点。因此,学生没有繁重的学习压力,重在感悟与体会,在愉悦的交流、体验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

2.问题意识大为增强

在地方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交流的机会和发挥其潜能的平台,鼓励学生主动积极提出问题,在不断的锻炼中提高他们的合作探究和社会实践能力。

3.人文底蕴厚实积淀

积淀文化底蕴,提升人文素养,在核心素养培养中意义重大。通过一系列的拓展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学生可以更科学理性地开展探究和体验,对与现实生活相近的可感悟、可探究的知识产生趣味性、科学性的认识,从而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成深层次的理解。

(二)反思

1.切忌面面俱到:有选择地利用地方资源

在开发利用地方资源的过程中,我们还存在不忍割舍的心态,最终使部分课程教学泛泛而谈、多而不精。为此,在以后的地方资源开发利用中,我们还需要对收集的资源进行多维度的甄别取舍,以课程开发需要、学生发展需要为目的进行资源重组。

2.切忌花里胡哨:利用地方资源应以学生发展为目的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活动的设计过于简单,纯粹以活动而活动,看似热闹,实则缺乏教育意义。这种花里胡哨的形式只是课程开发不成熟的表现,忽视了“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初衷,有待日后逐渐完善。

猜你喜欢
社会学科人文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人文绍兴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美国的社会学科教学实践
人文社科
探究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如何实现开放性学习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