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于婷,叶文红,欧阳永长△
(1广州医科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系教研室, 广州 511436; 2广州医科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实验中心; △通讯作者)
本科教育作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起始阶段,在本科生基本科研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州医科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创办于2005年。为尽快缩小与知名高校的差距,实现与国际接轨,大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从2008年开始尝试本科生导师制,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改革,目前已构建起以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为核心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在育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就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开展导师制的主要模式、实践举措与成果、存在的问题作初步总结。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意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专业特长,实施学生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辅而助之,各成其才,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唤醒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针对性,培养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同于综合性大学的生物技术专业,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并非主流学科,如何有效利用医学院校的特点和优势,提高所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需要探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医药特色的生物技术创新型人才。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可能提供一种有效的方式[1]。本科生导师制最初实施时,导师的指导方式相对简单,主要通过师生面谈、周会以及加入研究生实验队伍学习基本实验操作。彼时,导师的主要作用在于:①教育、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积极的专业思想;②根据学生的特点,帮助其制定个性化学习目标;③帮助、指导学生科学规划学业进程和人生发展;④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以及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技能。自2020年以来,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开始全面实施全程导师制的基本模式[2]。学院每年遴选一批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富有责任心、具备丰富的科研教学经验、拥有生物学相关学科博士学位背景者或从事生物学相关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担任本科生导师。新生入学后,学院会公布导师研究方向、科研成果及招生要求等信息,通过双向选择的形式将新生与导师进行匹配。每位导师原则上指导不多于2-3名学生。本科第一学年为基础培养阶段,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基本了解专业概况,产生一定的科研兴趣,初步掌握文献阅读检索能力,主要学习任务是完成基础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本阶段导师还需要通过入学教育、导师面谈或线上沟通等方式使学生尽快熟悉科研环境、了解导师研究课题,为之后进入课题组开展科研项目做好准备。本科第二学年为科研入门阶段,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本阶段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完成专业基础课知识的学习,还应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及研究结果分析总结能力,学会独立撰写实验报告。本科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上学期为实践创新阶段,导师通过专业实验课教学结合专业技能竞赛和大创项目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基础科研能力。本阶段主要由导师指导学生独立开展科研课题,从科研选题、项目申报、开题论证、制定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直到实验操作、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等科研全过程。此外,导师鼓励学有余力、热爱科研的优秀学生积极组队参加实验技能竞赛和大创项目,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和科研素养。本科最后半年为毕业论文设计撰写阶段,通过指导学生规范撰写本科毕业论文,进一步夯实基础科研创新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完成科研数据整理分析、文献检索、毕业论文撰写及论文答辩等整个科学研究全过程。本阶段导师全程指导和监督,帮助学生展示其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为其毕业后就业或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奠定基础。
导师通过谈话、组织讨论、参与课题等方式对学生定期进行指导(可通过电话、网络会议、电子邮件等线上沟通方式),保证一定的谈话次数和沟通频率。为提高沟通效率,人数较多的课题组常采用简易的投票决策工具票选合适的见面日期和时间。导师制小组定期举行讨论会,通常每周一次,要求本科生务必参加。组会内容主要由导师或学生介绍生命科学领域前沿动态,或由研究生汇报实验进展,然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导师会给学生讲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并逐渐引导学生摸索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若发现学生对导师的科研领域不感兴趣,导师可帮助该生联系其他意向导师并持续关注其发展动态。全程导师制不仅包含知识层面的辅导,更强调道德层面的引导及心理层面的疏导,导师应发挥师者人格魅力和知识素养的综合影响,真正达到传道、授业和解惑的统一。
本科生导师不仅对学生进行科研方面的培养,更在各方面对其进行指导,扮演“人生导师”的角色,从学业帮扶、心理辅导、职业引导等各方面塑造学生。在研讨会上,学生互相分享自己近期各方面的情况,及时反馈问题,导师认真记录并给出建议。导师通过活动引导学生,针对学生自身情况和当下热点确定一个议题进行讨论[3],这样可有效提高师生互动,使每个学生在一种民主科学的氛围中全面发展。
导师要求本科生出席学院每周为学生开设的学术讲座,并引导本科生参与研究生的日常学习和科研项目中。导师带领研究生和本科生一起进行文献研习和课题分析,研究生带领本科生进行基本实验操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本科生,以导师-研究生-本科生方式的言传身教,实现导师和研究生的“传帮带”作用,帮助本科生适应较高强度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本科生课程安排紧凑,与导师线下见面交流并不容易,线上交流更为方便。导师与学生通过群聊、网络会议或电子邮件等方式,轻松实现线上交流互动,及时掌握学生动态。本科生不懂就问,导师和研究生随问随答,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学校通过设立创新基金和本科生自主申报的方式确定本科生科研训练立项并给予资金支持,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项目研究,支持本科生开展科研训练。在实习的不同阶段,导师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科技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可参加较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活动或撰写论文,以加强自身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科生按照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出自己的发展规划,不同的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不同方案。因此,学校应当给学生提供一个灵活、多元分层的本科生导师制教育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本科生导师,同时使一部分有积极性和发展潜力的学生得到更加先进的培养条件[4]。学校可以不仅提供科研培养型的导师,也可以让一些导师在其他方向(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志愿活动、技能培训等)给学生做出指导,促使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跟随自己合适的导师。此外,才艺兼备的导师可在日常交流中发掘学生的潜力,鼓励、甚至指导学生发展健康的兴趣爱好(乐器、舞蹈、绘画、外语等)。将本科生导师制多元化,是对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尊重,更是对培养具有高人格素质和高专业素养的人才工作的负责。
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开办时间相对较早,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南山精神”引领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和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持续加快推进一流本科教育,致力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学校“抢抓机遇,敢为人先,坚持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做法得到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评价与认可。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于2021年获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2021年软科专业排名属A层次。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现有实践举措和优势体现在以下方面。
我校与知名科研企事业单位和生物医药高新企业建立稳定的校院合作关系,聘请多名高水平研究所和企业优秀专家担任本科生导师,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加强教师与共建基地的企业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同时,使教师真正结合生产一线的需求去培养和训练学生,使学生真正学到生物科技高新企业实际所需的知识,实现产学研的统一,与粤港澳大湾区生物产业公司如深圳普瑞金生物药业和百济神州等知名企业协同办学,整合教学资源,紧跟行业发展,培养契合生物医药领域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2017年5月,我校与中科院广州健康院成立联合生科院,开设卓越班。中科院广州健康院良好的学术氛围、丰富的国内外合作资源和网络、强大的研发能力,为培养具有医学基础和生物学理论技术的生物医学研究骨干(再生医学方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与平台。
提升师资队伍力量有利于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培养标准、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可兼具培养科研型和应用型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学校聚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呼吸生理学、生物信息学、生物治疗等学科方向,积极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整合相关学科师资力量,大力引进海内外生物技术相关学科高层次人才[5]。
为使学生适应未来生物科技发展的需要,导师将科研成果和科研项目转化为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教学和课外科技创新中分享导师的科研成果,并通过“医理工融合”的模块化课程基础培养和高阶创新培养相结合,依托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实验和实践平台以及合作办学研究所、企业,优化实践模块,实现“基础→综合→创新”的实践培养。
我校为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拥有多家高水平附属医院,医学学科优势明显,目前已有1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80个省(部)级重点专科,其中呼吸内科连续排名全国第一,并依托医学院校优势,在ESI排名前1%的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四个学科的支撑下进行“2+2”培养模式改革,要求学生加强生物医学大数据分析、现代生命组学、临床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学习,培养能为精准医疗、遗传咨询、个性化治疗、辅助诊疗等提供技术支持的精准医疗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近几年新办的广州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联合生命科学学院,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依托珠三角的发达经济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有望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撑,取得快速发展,硕果累累。以近三年为例,本专业学生获得14项学科竞赛奖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6项;学生申请课外科研项目中包括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17项,省级项目29项,校级和院级等项目共70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连续五年在广东省大学生物化学技能大赛取得良好成绩(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优胜奖2项 ,优秀奖1项);获得第四届(2020年)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4项,校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奖励30项,发表论文40余篇[5]。结合学院和学科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机制,监督和指导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运行。成绩突出的导师在职称晋升和年度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而学生的表现与奖学金评定和研究生免试等挂钩。学校充分调动这两大主体的积极性,通过制度的设立使本科生导师制逐渐由行政要求提升为导师和学生的主动行为[6]。
本科生导师制的成效还体现在:①本科生导师制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高中刚毕业进入大学,对学生而言,很多时候需要导师的关怀和引导。相比于“一对十”甚至“一对百”的辅导员/班主任,“一对一”的导师显然能够更方便、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其尽快适应。导师还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在学业上给予专业指导,减少其在选课和择业方面的盲目性。学生在导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增强问题解决能力、学会独立思考,在成长过程中实现自我,收获快乐。②本科生导师制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辅导员/班主任普遍非本专业出身,有时对某些专业问题难以理解,更遑论指导学生。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学生能较早地接触到专业教师,了解本专业基本情况、发展现状及前景,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导师还能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意见,帮助学生确定自我发展方向,有利于提高其学习目标性和主观能动性。③本科生导师制全面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学生一入学便有机会密切地与导师的科研团队进行近距离接触,在不断的学习与探索过程中,逐渐将课题组科研方向及研究课题与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及实验技能相融合,科研能力、科研素养得到日积月累的提升。④本科生导师制能够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导师不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应具有较强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并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以及对学生的道德培养。因此,导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前沿的医学和生物技术知识,把握最新的医学生物科研动态,掌握新的实验技能。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使导师在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乃至综合素养方面得到了提高。对于青年教师而言,甚至能进一步增强其职业价值感。同时,学生的纯真和蓬勃的精神也会感染到一些较为怠慢的导师,使其积极学习如何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因此,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过程中,导师会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而学生也会给导师带来思想上的启发,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共同促进医学和生物的发展[1]。
本科生导师制具有显而易见的优越性,但仍存在亟待改进的方面。首先,个别学生对导师制的概念并不清晰,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不知道要与导师合作开展何学习内容,不清楚导师制对其学习和就业的重要性,有的学生以为仅仅是帮助导师做实验,影响导师引领作用的正确发挥。
其次,由于本科新生刚进校园,对本科生导师制不了解,刚入学就配备的本科生导师难免会出现不合适的情况。大一结束时,我们应进行一次阶段性的本科生导师调整与考核工作,实现“准入”与“准出”机制[4],允许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及时调整。因此,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是全面实施导师制的关键。阶段性的考评能够让学校更加准确地了解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情况,及时做出调整与规划,督促各方贯彻落实先进的教育观念,努力培养更多的人才。
再者,职责权限设定不清可能导致某些导师投入积极性不高。本科生在校期间要接触班主任、辅导员、导师和秘书,这些角色之间理应起到弥补教学与学生管理脱节的作用。但由于个别导师在观念上狭义理解自己的角色,不愿主动承担更多育人任务和责任,导致学生遇到棘手问题不知道该请教哪位教师,有时也可能出现由于自身理念不同或角度差异导致不同角色在指导上互相重叠或产生冲突,无法及时正确指导学生,从而导致学生求助导师的意愿下降。
因此,为保证上述培养模式中四个培养阶段的有效实施,学院还需要相配套的制度配合,建立积极有效的导师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提高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的积极性。其次,全程科研导师制的教师需要付出极大的精力,因此必须将全程导师制与教师绩效挂钩。最后,学院还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学生奖励机制,提高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并对少数优秀学生在奖学金评定、推荐保研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
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较好的管理模式。实行全程科研导师制对激发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有非常巨大的积极作用,根据学生个人兴趣与爱好,导师可以实施多元化培养。各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可以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与优势,适当考虑校企合作及校院联合办学,提高本科生创新活力,提升生物技术行业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