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茶文化(英语)”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研究

2022-03-17 17:46:13郝会肖任佳佳
林区教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茶文化课程文化

郝会肖,任佳佳

(1.西南林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昆明 650224;2.昆明理工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昆明 650550)

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文学类等专业课程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南》(2020)在英语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中也明确强化了思政内容,要求英语类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以及人文与科学素养。将中国元素和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到外语类专业课程的各个环节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应成为英语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和专业发展及改革的重要方向。

课程思政要求充分挖掘每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实现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实现协同育人功能[1]。“中华茶文化(英语)”课程将思政教育融入外语专业的知识讲授体系,引导学生弘扬和创新发展中国文化,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重视能力、知识与人格塑造相结合的全人教育。该课程立足英语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通过梳理中国茶叶的科学技术史、传播史、制度史,阐释茶文化的哲学、美学、文学和艺术思想,对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领域展开系统的探究,以更富感染力的语料和文化形式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思辨能力,弥补现有外语类教材同质化和缺乏中国视角的不足,强调立德树人理念,引领学生深入理解中华茶文化的德育和美育功能,在“一带一路”等国际话语体系建设中培养亟须懂外语的农林类专业技术和管理等高素质人才,实现协同育人效应。

一、茶文化中的中国智慧与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包含茶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四个层次,蕴含了民族精神、民族传统和民族性格[2]。唐代刘贞亮著有《饮茶十德》,提出茶有“散闷气、驱腥气、养生气、除疠气、利礼仁、表敬意、尝滋味、养身体、可雅志和可行道”的医疗功效和育人功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诚信、友善”等文化内涵。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论述茶的民族精神时,提到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也就是说,通过茶事活动,能够陶冶一个人的情操,使其成为具有健康思维行为和俭朴、高尚的人。中华茶文化中蕴藏着秩序、仁爱、养廉、励节等儒家思想。饮茶在有关茶叶记载的早期中国书籍之中“被限定成一种高级的具有仪式感的举动,不仅需要技术,还需要美学情操和社会理念”[3]。饮茶仪式,通过对人进行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上的浸润,构建出互敬、友爱、团结的人际关系与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

茶文化的核心则是“茶道”,注重人格思想和人文素质的提升,从思想、品德、行为、信念等方面对人的德行提出了更高要求,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育人目标十分契合。中华茶文化强调修身养性,即通过茶以载道来宣扬茶文化中的“静心”工夫与修养。当代大学生面对碎片化阅读、短视频等娱乐文化大行其道的网络时代的冲击,更需要力戒浮躁,静心读书和思考,通过阅读经典来传承文明、创新文化。茶与茶道是中国哲学的缩影,譬如工夫茶中的“工夫”凝结了明代理学家、哲学家王阳明的“致良知”教育思想[4]。他将《大学》中“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责任感诠释为一种自觉的“心上用功”的修行。格物就是格生活,磨炼精神和意志的工夫实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从知行合一上下工夫,对学生道德人格进行不断磨砺与培育,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在以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滋养下蕴育学生崇高的品格和气节。弘扬校园茶文化,能够让学生了解茶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5]。挖掘茶文化遗产中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将其转化为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的特色文化资源。

二、茶文化中的中国形象与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路径

我国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茶文化历史底蕴深厚。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统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中涉及到“茶”的有62种,涵盖民俗、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音乐、传统戏剧等五大类,彰显了茶文化的多元性特质和茶产业在科技史上的重要地位。然而,只有巴拉圭的凉马黛茶于2020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明我国茶文化和茶产业在国际传播和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和竞争力亟须提升。亚洲政策研究专家汤姆·米勒在调研中国茶文化和贸易在欧洲市场的影响力和份额后,提出中国虽然是一个茶叶大国,茶文化的文化品牌和国际认知度还有待提高[6]。

茶天然具有开放共享、促进交流的文化属性。茶文化是西方了解与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很好的切入点。茶在“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进程中已成为代表中国善邻友好、生物多样性的东方大国形象的重要文化“名片”。当今西方流行的、具有贵族气息的英式下午茶,其根源就在于对当时稀缺的中国瓷器和中国茶的尊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样式的向往[7]。联合国将每年5月21日确定为“国际茶日”,就是对茶业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的认可与重视,对进一步弘扬中国文化、助力我国茶产业“走出去”和带动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对构建中国范式的对外话语体系,树立中国形象和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起着重要推动作用[8]。外语教育改革不仅要面向市场、服务地方,更要面向国家的对外开放纵深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学科交叉融合,将中华文化经典教育与国际传播作为切入点,提高学生对中外不同文化本质的认识,使他们敢于对表达中国声音的话语方式进行创新,使他们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文化复兴中国梦应有的责任。在全球竞争由经济、军事竞争转向到包括文化和话语权等在内的综合国力竞争的趋势下,各高校应注重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和跨文化教育,挖掘学科的内在关联,着重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中外语言对比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思辨能力,储备能对外讲好中华茶故事、大力宣传中国茶文化、塑造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语言人才,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核心竞争力。

三、基于产学研融合的茶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提升对策

2021年国家教材委员会发布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确定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作为重大主题研制进课程教材,其中文学类课程教材要系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建立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为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中国方案。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文化软实力”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在第二卷“坚定文化自信”中提出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第三卷“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中提出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东方文化的独特深厚意蕴[9]。习近平总书记也通过“茶叙外交”与外国领导人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通过发展有特色的茶产业来实现乡村振兴和文化产业创造。通过茶文化研究可以窥见中国文化的精神,因而茶文化融入外语教学是学生了解自身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译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1.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茶学人才的统筹发展

茶源自中国,承载了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乡村振兴,提出创造性发展和转换茶文化,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茶产业的发展,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绿色发展理念的最好阐释。为应对全球性资源短缺、气候变暖等危机,我国显示出大国的担当,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农林高校应采取产学研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聚焦茶产业碳中和领域的技术、产品、模式、政策等,为茶产业碳中和行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中华茶文化(英语)”课程通过树立茶产业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的发展定位,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论述贯彻到外语人才培养体系,让当代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以及提供跨境电商和翻译等语言服务工作中,借助茶文化和茶科技话语讲述绿色中国故事,推动茶学研究创造性转化,传承和传播传统茶文化。

2.习近平的“茶叙”外交论述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

在长期饮茶和植茶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引以自豪的辉煌茶文化[10]。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的贺信中说道:“茶叶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高度概括了茶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茶文化对中西文化沟通、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人民喜爱”[11]。茶叶与丝绸、瓷器等,作为中国的文化名片,被认为是共结和平、友谊、合作的纽带。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茶叙”与外国领导人共话友好未来,彰显了礼仪之邦的风采。“以茶叙事”频现于众多重大国际多边场合,中华茶文化担当着传递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文化使者[12]。

在专业课中融入中华茶文化教育,不仅能为弘扬传承茶文化提供宽广的平台,也能更为有效地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在培养青年一代优秀传统文化意识的同时,逐渐确立其民族文化自信。“中华茶文化(英语)”课程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为文明互鉴提供了交流平台,在线慕课等开放课程建设更能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向外国学生展示、传播中华茶文化。云南是“世界茶树博物馆”和“茶文化历史博物馆”,景迈山古树普洱茶林也正在积极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地方有关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学科优势,通过开设茶文化选修课程激发学生的品茗兴趣,通过茶文化进校园活动打造良好的茶文化传播氛围,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等网络平台扩大茶文化影响面,通过茶文化教育增强青年一代的茶文化认同,从而坚定其茶文化自信[13]。通过“中华茶文化(英语)”课程对茶文化、茶叶生产、制作和管理、国际茶叶标准等专业知识进行推介,有利于维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保护生物和文化的多样性,培养高层次的翻译人才和外贸人才,深化茶文化和茶产业的交融互鉴,争取国际话语权。

3.农林类特色外语课程设置对应用翻译人才培养的启示

翻译本科专业自2005年设置以来,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专业化翻译人才提供了重要途径。为提高翻译人才培养质量,避免人才培养同质化,各培养单位为适应翻译行业发展,正积极探索建设具有自身特色和内涵式发展的翻译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翻译能力。当前设置翻译专业的院校以理工类、综合类和语言类院校为主,农林类院校翻译专业相对发展较慢,专业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农林类翻译人才培养呈现结构性缺失。因而,立足农林类院校发展定位、发挥学科优势、以应用翻译人才培养为核心探索特色鲜明的翻译专业课程,对寻求突破发展瓶颈的农林类院校来说十分必要。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在国际合作中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农业服务贸易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对高层次翻译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结合农林类院校特色优势资源,“中华茶文化(英语)”等文化素质类翻译专业方向课程的建设契合国家与区域发展需求,形成了以绿色生态和民族文化传承研究为典型的特色文化空间,为推动我国生态产业发展、国际传播能力提升提供了客观的实践基础。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为例,西南林业大学通过国际学术论坛、科普视频、线上展馆、科普读物、会展翻译等多个维度增进了国外学者对我国古茶树资源保护、少数民族茶文化的了解,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对特色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农林类院校翻译专业在构建新型的应用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中,要契合社会翻译产业化和职业化的实际要求,制定适应本地化和国际传播的特色专业课程,以培养适应国家生态文化发展需要的翻译产业急需的应用型、实践性、职业化翻译人才。

四、结论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日益明显,茶文化、礼仪文化以及传统艺术等成为跨文化交流中新的关注对象。在对待民族文化问题上,文化自卑慢慢变成了文化自信和文化互动[14]。具有东方文化和美学思想的茶文化作为国家的一个文化身份和文化形象,亟须在传承和弘扬的过程中延续新的生命力。将茶文化融入到外语教育体系,通过以茶文化为思政主题的中国视角,训练学生在思政语境下的语言交际能力,增强学生跨文化比较和译介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力,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塑造中国文化大国和生物多样性的大国形象的进程中,实现铸魂育人的教育目的,培养面向“一带一路”文化对外传播的语言服务人才,推动文化软实力的崛起,让世界共享璀璨的中华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茶文化课程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现代装饰(2021年2期)2021-07-21 08:28:26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茶文化的“办案经”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现代苏州(2019年16期)2019-09-27 09:30:32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