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方法

2022-03-17 16:26:55安徽省宿州市萧县杜楼镇郝党庄小学
天津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造句语言文字词汇

■安徽省宿州市萧县杜楼镇郝党庄小学 孙 莉

语文这门学科的工具性集中作用于学生通过不断的积累得到语言能力提升,而培养学生将所学的语言文字转化为语言的能力成为语文教学最基础的任务和目标。伴随语文课程改革,教师对培养学生语用能力做出了许多新的尝试,笔者在本文中总结了一些方法。不断学习和积累是为了厚积薄发,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阅读、书写、背诵掌握的文字、词汇和语言都是为了在未来的语言表达和书面创作中灵活运用,这也是为什么学生的语言水平往往反映出了其文学阅读量。但是,这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是需要在特定的引导和练习中实现的,至于教师如何去引导学生,就是教师需要研究的教学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原则

(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反思传统教育问题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之所以仅能记住一些理论,实践能力不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师过多地剥夺了他们在课上的主体权利,总会运用大量的时间讲课。这样一来,学生对所学语言、词汇的理解、加工、创造和利用时间就会减少,甚至完全没有这样的机会,因此他们掌握的语言文字知识量再多,他们的语言水平也难以有效提升,这一问题需要教师注意。学生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一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制定都应以学生为基础。充分认可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学生的问题、缺陷和不足,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进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

(二)先学后用,学练结合

教师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必须有清晰的认知,如果教师都认为语文是一门理论性学科,那学生注定只能掌握理论,无法实践。要想成功提高学生对所学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课堂内外的训练必不可少,在确认学生已经理解后,必须让他们进入实践环节,本着学练结合的原则,使知识尽快迁移到实践运用中,一旦错过这个时机,训练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要深刻意识到,理论在接受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训练融会贯通,进而达到理论认知上升的目的。想要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应用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师在实践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就需要秉承先学后用,学练结合的原则,抓紧实践的机会,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理论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双向促进,适度拓展

积累和运用二者应当是相互促进的,除了要让学生将所学变为所用,还要在运用的需求下促使他们主动积累,拓宽知识面和丰富词汇量。教师应在小学生的可接受范围内适当延伸教学范围,最好激起他们主动拓展的需求,实现语用与积累的双向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归根结底还依赖于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文学素养是需要经过大量阅读和大范围学习才能形成的,而想要从薄薄的课本上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显然是不现实的,为此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充。同时还需要注意学生的习惯培养,让学生养成主动拓展的习惯和需求,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扩展视野,进而为学生的学科素养养成奠定好基础和保障,以此为中心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和发展,让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不断提高。此外,有效拓展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养成也可以起到较好的帮助和影响。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注意事项

(一)忌讳大量抄写

为学生布置词汇、语句的抄写作业是一些教师试图提高学生语言能力采用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很显然并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反而会令学生对作业产生抵触心理。对语言文字的运用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盲目且机械抄写只能让学生记住字形和发音,甚至不知道词汇的意思,这会浪费大量的精力,教师应摒弃这种方法。

(二)忌讳训练模式单一化

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独一无二的,作者运用的语言、词汇、写作手法各不相同。为了让学生理解并能模仿类似的语言表达方法,教师必须设计出多样化的训练活动。单一的仿写、造句等训练是有效的,但效果也是有限的,要想多维度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就要从多个视角切入,让学生从对相似词汇的词义分析、对语句结构的分析、对作品语言特征的分析等角度入手,再去练习,这样才能让他们将文章的语言知识充分消化,从而实现语言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提高语言文字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通常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是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写字词以及背诵段落的方式掌握语言文字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学生只能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某些字词,对其意思和运用方法的理解受到了很大限制,这导致他们日后只能在出现与课文相似的语境时才会用到这些词汇。我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句中可以代表不同的意思。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选取一些特殊字词,开展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字义研究,让学生懂得灵活理解和运用。如《窃读记》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体结构十分复杂的汉字,记忆难度大,小学生在看到这样的汉字时都会下意识地抵触学习,教师也会将这些字词略过,只要学生会读即可。笔者认为,越是这样的字词越应该深入讲解,彻底消除学生的抵触心,让他们产生对文字背后文化和意义的探究兴趣。比如“腋”和“辘”这两个字,教师可以引用“左右胁之闲曰腋”“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车轨道谓之轱辘”“繀车,赵魏之闲谓之轱辘”等体现出这两个字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意思。当然,这样的内容不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全部掌握,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向他们渗透一种思想:同一个汉字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意思。建立了这种思想,学生会主动探查所学字词的多重意义,灵活运用,也能感受到汉字文化的魅力所在。再看到字形复杂的文字时,不再想着跳过,而是产生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语用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二)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运用

学习语言文字与应用语言文字应该是协同进行的,这两个环节不能被分割开来,因为学生在接触一个新的词汇时,印象最深刻,抓住这一时机进行语用训练,效果最好。一些教师已经充分肯定学生掌握了课本中的重点字词,但是在写作中却并未见他们运用,原因就在于实践训练不足,学生的语用能力不强。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针对这一课中的“笑盈盈”“恍惚”等词汇,笔者在介绍了词义后当堂让学生进行了造句训练,根据学生的造句情况可以表现出他们对词汇意思的理解是否正确。有学生这样造句:“每次去奶奶家,她总是对我笑盈盈的。”也有学生这样说:“昨天晚上我恍惚九点钟睡觉。”当我发现学生对“恍惚”的意思还没有完全理解后,再次进行了形象的解释: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早晨妈妈叫你起床,你在睡梦中应了一声,又继续睡着。当妈妈再次过来将你叫起后,你努力回忆刚才,仿佛记得妈妈叫过自己一次,但又不确定……”很多学生表示有过类似的经历,教师告诉他们这样的表现就是“恍惚”,接着再让他们造句,学生因对词语有了准确的理解而能合理地组织语言了。小学生对一些抽象的词汇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理解,教师在解释词义时需要注意,要尽可能将抽象的词转化为形象的意思,运用一些直观的描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更轻松地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开展造句训练,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效果显著。当然,这样的训练也可以多一些形式上的变换。比如,学生利用“笑盈盈”“恍惚”“威武”“凶猛”等词汇完成了造句训练后,教师利用他们对词汇的理解,要求他们为每一个词找出两个意思相近的其他词语,在刚才造句的语句中替换。比如,“每次去奶奶家,她总是对我笑盈盈的。”可以改为“每次去奶奶家,她总是对我笑呵呵的。”这样的训练是为了扩充学生的词汇量,使他们在组织语言时有很多的选择,以免千篇一律。

(三)总结和掌握作品语言特征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仅仅将目光局限于字词上是不够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整体水平,将所学语言精准、精妙地组织起来,教师还应从更多元的角度总结作品语言特点,如语言风格、句式的编排等,让学生模仿类似的表达方式,这对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也有很大帮助。翻开小学语文课本我们可以发现,文言文占据了一部分比例,而文言文阅读对小学生来说也是难度最大的。教师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向学生介绍文言文的语言特征,总结阅读方法。古代文人墨客在写作时会对文字进行反复推敲,注重内涵,学生在阅读时也需要仔细斟酌,理解每一字一句中融入的深意和情感。比如,总结文言文这一文体,可以介绍其中出现的虚词和实词。此外,还有文言文中特殊的句式,包括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等,这些特殊的语言是文言文的特色,只要学生熟练掌握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在以后的自主阅读和创作中也有了更多的借鉴。

(四)设计专门的语用作业

仅仅利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 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只能起到微乎其微的效果,课下作业是另一个主要的练习平台,教师要多设计带有针对性的练习任务。比如,学习了《新型玻璃》一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写一篇说明文,设置如下情境:此时的你们是一家公司的业务员,想要向客户销售新型玻璃,现在客户需要产品的介绍信息,请写一篇关于介绍新型玻璃的说明文,要求突出产品特色,吸引客户,看谁能够最终打动客户,成功签约。其实,这个任务的根本就是对原文进行仿写,融入了情境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往,教师经常布置抄写词语的作业,如今不妨对这样呆板的作业形式进行创新,改为在抄写词语的同时,进行一词多用的造句训练,就是将每个词语进行三次造句,既让学生掌握了字形,也理解了字义,学会了词语的运用方法,一举多得。

(五)尝试提炼文章内容

读写结合是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一种关键措施,也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读写结合的“结合点”有很多,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课文在内容、结构上的特征找到这一点,设计出多变且有效的教学任务。以《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为例,文章最大的特点是作者按照自己的游览顺序对双龙洞的景色进行了描写,内部还蕴藏一条暗线,也就是对溪流走向的描写。为了让学生抓住这条关键线索,掌握这种独特的描述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次总结训练,要求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子、词语,对主要内容进行概括,这个过程既能锻炼学生提炼文章主旨的能力,也能让他们在概括的过程中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和技巧。在提炼的过程中,既用到了文章中的部分内容,也有学生自己组织的语言,在读和写的过程中得到了收获。为了给学生一些提示,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双龙洞的游览图,帮助学生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厘清主要线索。这样的任务设计是新颖的,能让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

(六)图文引导学生叙述

相信很多教师都有同感,在讲解了一篇精彩的文章后,心潮澎湃,都非常希望学生也能掌握作者栩栩如生的描绘手法,提高语言表达的成熟度。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有教师让学生背诵全篇课文,希望他们能在需要时应用,但效果不太理想。其实,完全可以换一种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以接近原文的描述方式形容一件事物,这更能快速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得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收获。比如,《珍珠鸟》这篇课文的精彩之处在于作者对珍珠鸟动作、外形的描写,处处可以看出作者对这只小动物的喜爱。学习原文时,教师要重点让学生熟读这些句子:“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一个男孩正在用手中的食物喂鸽子,并对鸽子的外形及吃食的全过程进行了细节展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这个场面。有学生这样说:“鸽子有乳白色的尖嘴,墨绿色的脖子,深蓝色的胸脯,黑色的身子,白色的翅膀和尾巴。很美。”有的说:“鸽子有一身亮丽的衣服,而且飞行起来姿态优美。”就这样,学生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就发挥了作用,不知不觉完成了语言的迁移和运用。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品读语言和使用语言的过程,毋庸置疑,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应该渗入每一个课上、课下的环节中。过去教师更关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却很少关注他们是否能将所学变为所用。如今,语文教学的重心必须调整,知识性的教学方法也必须改革,要突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使教学的进程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保持一致,使学生在小学阶段能基本达到语言组织规范、用词准确的语言水平。

猜你喜欢
造句语言文字词汇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从造句入手学写话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山东医药(2020年34期)2020-12-09 01:22:24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造句
造句
语言文字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