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杨家寺中学 邵 越
中华文化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尤其是古诗词,从《诗经》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在中华文明史上蔚为壮观,也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古诗词能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型塑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其语文核心素养,因此,一直以来都深受教育界的重视。尤其,2016年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更是增加古诗词的数量和占比,进一步提升了古诗词的重要地位。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古诗词教育的重视度也在不断升温。值此背景下,本文探讨了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相关理论、特点及现状,从立足实际、聚焦思维、提炼文化三个维度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促进语文教学更加贴合时代发展和需求,帮助学生有效形成适合其未来发展的语文基本素养和技能。
1.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一词的提出由来已久,并在2017年的新课标中得到了进一步明确。所谓语文核心素养即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获得的,并能应用于实践的各类语言能力和品质,涉及语言知识、能力、思维方法与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个维度。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涵盖多个方面,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2.古诗词范围、体裁及题材
本文所指的古诗词是中国古代的诗词,如唐诗、宋词、诗经等。具有集中反映社会生活、抒情言志、想象丰富、语言的音乐美等四个基本特征。本研究的古诗词主要涵盖2019年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86首古诗词,包括诗、词。这86首古诗词几乎都遵循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等的写作规律,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就是寄情于景,表达诗人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从题材上,笔者将这86首古诗词划分为爱国主义、怀恋故乡、怀才不遇、田园山水等若干种题材。
1.探究式教学理论
探究式教学即“在做中学”,具体而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给学生一些引导,让学生进行实践(如观察、阅读、合作),发现和掌握知识与经验的教学方式。具体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上,就是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用有针对性的引导和适当的放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进一步探究和学习古诗词中的文言知识、写作手法、创作背景等,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真正提升古诗词学习的效果。
2.中国古代有关教育理论
古诗词教学从古代就已经开始。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即要教育学生知人论世;刘勰提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即要教育学生古诗词的情感性;朱熹提出读书要“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即要引导学生夯实基础、精益求精,不断提升。
1.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特点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兼具趣味性与深奥性,古诗词通俗易懂、想象丰富,又能在短短数十字中体现复杂深刻的历史文化,鞭辟入里的哲思;二是兼具人文性和历史性,古诗词既是古代诗人对个人际遇、人与社会关系等的深度思考,也记录和反映某些特定历史事件,从而影响学生的道德感、责任感,并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三是兼具智育性和美育性,一篇古诗词不过寥寥几十字,但是汇聚着诗人澎湃的想象力、丰富的知识储备,又具有很强的节奏感、画面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
2.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核心素养是一对“黄金搭档”。首先,古诗词本身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文学形式,短短几十字中,每一个字都有深远的意义,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换成“满”“过”都不合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感;其次,一首小小的古诗词,其背后是有人物、有故事、有背景、有情感,蕴涵丰富,但发掘起来绝非易事,这十分考验学生态度和探究欲;再次,古诗词有一种独特的语言美,这是现代文学作品所不具备的,引导学生品位其中的人文内涵、高雅格调,能激发学生创造力、审美力;最后,在文化传承与理解上,古诗词的关键要素就是“古”,承载着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一旦释放出其中的“营养”,能极大地推动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
当前,对古诗词教学资源挖掘的重视程度并不高。表面上,初中语文教师拥有的相关教学资源并不丰富,这些资源多相互重复,且均以提升学生成绩为目标,而缺乏对核心素养的关注。实际上,隐含在部编版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就十分丰富且极具针对性,只是有待教师的发掘。在语言素养上,教材预习导语基本都有“朗读”“诵读”等要求,课后也往往有“思考探究”“积累拓展”等部分;在思维素养上,教材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强调方法的传授,如在单元导语、预习导学中都会提示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创作背景等,引导学生提升预习能力;在审美素养上,教材选编的古诗词都是名家名篇名作,历经千百年依然广为人们传唱,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在文化素养上,选编古诗词从周秦汉唐,跨越到宋元明清,涉猎生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能让学生得到丰沛的文化滋养。
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剖析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现状。在教学目标上,当前的古诗词教学十分看重学生的知识积累,特别是语言知识的积累,其中,以“硬知识”居多,如要求学生背诵古诗词、掌握一些通假字等;在教学方法上,以讲授法为主。古诗词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师侧重于采用效果比较显著的讲授法,带领学生学习、思考、联想;在教学内容上,重视具体而微、面面俱到,尤其是在文言知识、思想感情、全文理解上讲述得比较详细;在教学模式上,较为单一化和单调化,往往就是遵循“创造背景介绍—重点字词讲解—全文翻译解析—揭示思想感情”的路径,同时,十分重视学生对知识点和古诗词的记忆。
针对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尤其是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古诗词教学离不开三大实际:一是立足教材,当前的部编版教材经过了多年的精心挑选和研发,所选的86首古诗词极具代表性,能帮助学生有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必须对此予以重视和利用,不能轻教材而重课外;二是以中考为“指挥棒”,尽管语文古诗词教师是面向未来的,但对初中生而言,未来的中考竞争压力很大,应试能力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能力,对此不应放松;三是抓住重点,语文教学课时毕竟有限,且古诗词所蕴涵的丰富知识和意蕴,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领悟的,教师必须抓好重点(即38首为课内古诗词)。
在明确这三大实际的基础上,要做到:一是审美激趣,提高教学效果。兴趣对调动学生主动性、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上的作用斐然,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观沧海》一诗时,可以先讲述曹操的生平——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一位奸雄,击败袁绍、统一中原,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再介绍此诗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曹操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选择远征乌桓时所作,这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与兴趣,为接下来的授课奠定良好基础。二是要科学预测,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在中考中,对名人名家名篇(特别是唐宋时期)的考查概率很高,不是课内古诗词的记忆情况,就是对课外古诗词的赏析,这就需要教师做好预测,加强对唐宋时期古诗词的关注与教学力度。三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古诗词,如为学生提供一些古诗词讲解的书籍、PPT、视频等,让学生自主发掘古诗词的审美性、思想性、人文性。
初中生往往是13~15岁的青少年,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而古诗词的学习能同步锻炼其感性和理性,有助于其思维的全面发展。传统教育模式下古诗词的教学是将思想感情、全文解析等“灌输”给学生,但核心素养视域下,更加注重古诗词的启发作用,因此强调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和自主探究,对学生的主体思维建构和自主学习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
对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强调预习,很多时候教师对预习缺乏足够的重视,但预习的价值实际上很大,是启发学生的第一步。如在讲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一诗时,可以先让学生明确预习内容——该诗的作者是谁?写于哪个历史背景下?全文讲了什么?有哪些重点、难点?激起学生的好奇后,传授一定的预习方法——先通读全文,理解大致意思;然后查找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最后把重点、难点标注出来。二是探究文本,挖掘深层含义。探究文本是学生“独上高楼”的过程,要指引学生不畏困难、敢于钻研,如可以要求学生找出诗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分析诗中的特殊句式——倒装句、省略句等,并进行理解型默写,从而不断细化和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三是融情设境,感悟思想感情。古诗必然传递一定的思想感情,这也是古诗的“真谛”,教师需通过激发形象思维、创设教学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情感主旨,走进诗人内心。
古诗词是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各种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古诗词教学要把古诗词中承载的文化“提炼”出来,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让他们在“细雨无声润物”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素养和审美情绪,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除了有意象、有背景、有感情、有故事,更富含历史和文化元素,如传统文化常识、社会历史变迁、诗人的高尚品德等。为此,要做到:
一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关注当下,进行更深刻的理解。如在教授八年级语文上册《饮酒》(其五)一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陶渊明的那份悠然自得的境界,就要让学生想象在南山之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以及在这种田园生活与喧嚣的市井生活的对比,从而更加理解陶渊明的“无我之境”。二是以文育人,塑造健全人格。如在讲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定风波》时,要重点介绍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苏轼当时被贬黄州,面对“沙湖道中遇雨”,却写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我行我素、不畏坎坷,教师应将苏轼面对困境依然乐观、坚持自我的精神传递给学生,引导他们勇敢面对人生的风雨。
从语文核心素养四个维度的关系看,语言建构与应用是其余三个维度的基础,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诗词的学习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创造力,在学生初步掌握古诗词规律的时候,让其从仿写入手,选择一首喜欢的经典古诗词,模仿其语言风格、抒情方式。如一位同学在学习韩愈的《晚春》后,仿写了一句“柳絮无根摇摇起,苏堤碧色不须栽。”也许学生的表达并不是那么精炼,情感也不够到位,但这一仿写是学生思考的成果,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能体现学生内心的丰富情感、活跃思想与创作激情,彰显学生独有的朝气蓬勃,表现他们的诗性和诗情。尝试诗词创作在当前的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比较少见,作为一种创新形式,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的一个过程。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在一次次的诗词创作中历练出来的。同时,这种诗词创作对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尤其是口语表达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就是对古诗词进行炼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大漠孤烟直”中的“直”,有助于学生的表达用语更加精确,能写出更感染人的语言。
总而言之,本文首先界定了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和古诗词范围、体裁及题材,简述了学习区理论、探究式教学理论及中国古代有关教育理论;其次,剖析了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特点以及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再次,分析了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最后,提出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包括立足实际,提质增效,聚焦思维,启发学生,提炼文化,立德树人,观照现实,增强应用,以助力初中古诗词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