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四十亩地小学 房 萌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的关键阶段,开展素质教育是教师需要重视并落实的重点工作内容。教师要在小学课堂中将素质教育的内容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本文将探究素质教育下创新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旨在促进学生发展,引导其不断提升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感受素质文化的魅力。
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课堂教学的创新可以改善课堂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听课体验,引导其在掌握学科知识点的同时能深刻理解其文化内涵,有效提升其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品质。教师要明确素质教育的重要价值,分析其与课堂教学形式的结合方式,将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科学的发展观融入学科知识点,在分析和理解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提升综合素养。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差,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维持课堂纪律,因此,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会树立不可侵犯和质疑的教师形象。在这一模式中,教师强行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而失去深入思考的学习意识,严重打击其学习积极性。在小学课堂教学的创新过程中,教师要将先进的、科学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融入课堂,丰富课程内容,转变授课形式,以学生的角度思考合适的授课风格,在授课环节中会增加思考环节,对学习思路进行指引。在这一创新过程中,学生能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活跃思维,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一种自主开展探究活动并深入挖掘学科知识点中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的现象。
受到固有教育新思想和刻板的授课形式的影响,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的空间,只能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将提升应试能力作为学习重点,与现代社会环境中的教学目标严重不符。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思维模式,引导其以各种新的角度看待问题,在思考中产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对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快速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探究知识点内涵时,学生要针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分析,避免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在积极主动的情况自主探究其内涵。这种授课形式的创新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其在固有的知识中探究新型的学习方法和思考角度。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可以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创新意识。
教师在创新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引导其在自由想象和无限拓展的过程中能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延伸。针对部分抽象的知识,教师可以先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对部分内容产生直观认知,之后通过引导式问题或创设情境等方式促进其激发联想思维,在展开联想和探究其内在关联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想象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注重的是学习思路和方法的教学,针对想象能力设计针对性训练项目,引导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模式,促使其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展开联想,利用想象能力丰富学科知识体系。小学课堂教学的创新可以优化授课形式,调整课程结构,在构建知识体系时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想象空间,引导其在想象的过程中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刻理解,提升学习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科知识的讲解,还要将德育渗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并适当讲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发挥隐性德育资源的教育作用,自然地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通过创新课堂教学策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团队合作、学习教师分享的补充资源,将所学知识与文化、历史或生活联系。在此期间,很容易使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期间养成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勇于承担责任等意识和品质,养成健全人格,有助于教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小学课堂教学的创新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各种生活化因素引导学生将学习的学科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以活跃的思维面对多变的生活环境。教师可以在讲述学科知识点时展示部分生活实例,以学生熟悉的内容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以实际体验和生活经验为纽带连接学科知识与素质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以活跃的思维在两者之间寻找关联点,理解其中的素质内涵。在实现课程内容生活化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堂内外环境的有效结合,在初步分析知识内涵后针对其核心内容设置生活化研究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针对各种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场景或相关现象进行举例说明,促进其深刻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其综合素养。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在活动中宣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爱国精神和优秀思想品质等内容。在讲述生活故事、设计生活情境时要注重其真实性,尽量保证其能引导学生快速进入逼真的场景,促进其学习思维活跃化,以真实的活动感受对课程中蕴涵的素质教育内容产生深刻理解。
生活化教学是小学教学中的常用手段,因为小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社会阅历和认知能力相对而言处于弱势地位,导致小学生在知识学习理解应用的过程中面临较多的困境和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思考如何加速学生理解和认知知识和概念的周期,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接收知识,而以生活为跳板,引入生活片段生活素材等多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为数不多的生活阅历从中汲取经验和借鉴作为参考,这样学生理解的效率和质量更高,此外生活化教学可以有效地建立学生共情,尤其是在思想观念教育的过程中,生活化教学往往更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主观观念上有所触动,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影响。
课堂氛围的营造效果与导入环节、提问内容与形式、互动环节等具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应该巧妙设计教学环节,以多元化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提升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分析情境中的文化内涵或精神品质时,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针对核心内容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质疑,促进其提升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在营造课堂氛围时,要注重学生的听课体验,令其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产生活跃的思维逻辑。除了以核心问题为探究点的问题外,教师可以针对其他知识点的关联性设计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性的问题,创设趣味问答环节,营造活跃的互动氛围,以师生高效互动的形式渗透素质教育。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教师可以在这一活动中创设生生互动氛围,以小组活动环节的设置引导学生产生科学的探究型思维。一般情况下,小组合作活动中设置思考、表达、讨论和小组总结四个主要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展现自我的平台。在小组讨论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题中设计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着重探究其中表达的精神品质。
课堂氛围是教学展开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决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而学生学习情绪又会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学生更愿意主动地参与学习,也会自发探索、分析、思考,在探索、分析、思考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教师要引起关注和重视,立足教学内容、学科特征以及学生的学龄、兴趣,对教学氛围作出有效的优化、完善和改良,让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强烈的参与、学习欲望,以此为中心,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所能达成的效率和影响,让学生的感触更多、成长更多,促进学生的发展
素质教育中,学生的智慧潜能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为了促进其提升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内化与延伸,教师要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其思维能力和学习素养的提升进行科学引导,借助信息技术,将部分故事、情境展现出来,引导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系统的体验中内化其核心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图片或播放音频素材,让学生在直观观察和听觉体验中对其中蕴涵的思想和观念产生初步认知。教师在讲解时要将这种认识拓展并延伸,完成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针对部分蕴涵优秀民族文化和精神品质的故事等教学素材,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其视频展现在课堂中,带领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对部分角色的行为及思想产生深刻认知,并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判断其该角色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进行点评。在这一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展现同一事物,引导其提升思维能力,掌握科学的思考和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素养。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然而,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为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相同的学习目标,布置同样的学习任务,导致很多学生都无法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感。鉴于此,为更好地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开展分层教学,结合学生的学科基础、学科兴趣、新知接受能力等,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注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课堂问题、评价方法以及随堂练习等,从而使其能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感受到学科知识探究过程的挑战性,又能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强化其参与学科知识探究的热情。
为避免学生产生自卑或过度骄傲等问题,教师要尽量避免公布分层结果,而是在授课活动中,结合学生层次引导其回答问题,在课堂练习环节,适当设计选做题,并利用课后时间通过线上交流或面对面沟通等方式,引导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此外,在组织分层教学期间,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其层次,确保其能真正获取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和教师指导。
布置自学任务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为提升自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利用课前3~5分钟时间进行课前导入,充分调动学生新知探究的热情,在此基础上,适当开发微课视频,引导其结合教材和微课视频系统梳理新课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微课视频中渗透德育元素,使其在参与自学活动期间,受到社会公德、人生观、劳动观念等不同层面的教育,进而在参与自主探究活动期间使其受到教育,感受到学科知识的魅力,提升自身道德品质,激发自身学习的主动性。
完成自主探究活动后,教师也要适当设计活动总结环节,在此期间,既要引导学生回顾参与活动期间运用的学科知识,又要引导其分享参与活动期间的感想,从而深化活动效果,使其受到深层次的影响。为强化其认真总结的意识,可以适当引入评比活动,为能高效参与活动、取得优秀成果的个人或团体颁发奖状、教师制作的手工艺品等,或将其活动成果在班级展示,从而使其在求胜心的驱使下,认真完善自己的作品,总结自己自学期间的收获。
很多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存在学习效果不佳、无法取得满意的成绩等问题,长期下来,很容易使其学习信心受到打击,不利于教师有效开展素质教育。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开展赏识教育,帮助其挖掘自己的闪光点,使其能保持学习信心。学科教师在对学生提出肯定时,要注意从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进步情况以及合作意识等多个角度进行点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能受到教师的表扬,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重视,也可以让其他学生倾听教师评语期间,对比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而受到启发,明确提升方向,更好地将素质教育渗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在落实赏识教育期间,教师也要意识到赏识教育并非仅仅肯定学生的长处,也要在使其意识到他人对自己的肯定后,通过委婉、风趣的方式帮助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采取适当的方式帮助其探索自我提升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使其在接受表扬期间保持对教师的喜爱,也可以在不断提升自己综合素养期间真正树立学习信心。
在素质教育环境下开展小学课堂教学,教师要将素质培养和知识学习两方面内容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合适的授课形式,引导其实现全面发展。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素质教育是一项能长远收益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利用其特征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站在整体的角度构建及学科知识内涵和素质内涵于一体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