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体验活动,学习道德与法治
——小学道德与法治活动教学策略

2022-03-17 16:35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第一实验小学
天津教育 2022年14期
关键词:创设法治道德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第一实验小学 盖 悦

活动型学科课程是新一轮修订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显著亮点,是教师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工具”。在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候,笔者立足教学内容,应用多样的策略创设活动,如调查活动、情境活动、问答活动、生活活动等,给予学生体验机会,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一系列活动,掌握基础内容,锻炼学习能力,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结合教学经验,详细介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策略。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建构活动型课程这一要求,明文要求教师紧紧围绕道德与法治内容,创设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使学生通过体验调查、扮演等活动,掌握知识内容,锻炼学习能力。所谓的活动型课程其实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新方式。该教学方式是以活动为基础,借助活动方式将过去的重知识转化为重体验,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对活动内容建构感知,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高教学效果。基于此,在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候,笔者联系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应用多样策略创设系列活动,驱动学生亲身体验。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经验,从课前、课中和课后这三个阶段入手,详细介绍创设调查活动、情境活动等策略。

一、课前:创设生活活动

课前是学生初步感知新知的阶段,也是学生体验自主学习活动的重要阶段。众所周知,道德与法治是具有生活性的学科。生活是道德与法治内容的来源。小学生是体验生活的主体。大部分小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与各种各样的生活现象进行了互动,为在课堂上迁移生活经验来探究新知内容提供了便利。活动活动是学生体验生活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候,笔者以生活为出发点,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任务,驱动学生走进生活中,生成生活活动,让道德与法治“从生活中来”。

(一)创设调查活动

调查活动是生活活动的重要构成,是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借助调查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源的活动。在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之前,笔者往往以学生的生活为切入点,创设调查活动,引导学生独自或合作地调查身边的事物,获取丰富资源,为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做好准备。

以“爱心的传递者”为例,在参与生活的过程中,学生早已接触了各种各样的“爱心”活动,如帮助他人,接受他人帮助,感受了爱心。此外,不少学生通过观看新闻和各种节目,认知了爱与奉献的美好品质。基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笔者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前,设计了“我们身边的爱心传递者”这项调查任务。在任务的作用下,学生自觉走进生活中,观察社区成员,或观看电视新闻,或回忆生活经历,应用多样的方式调查各种各样的奉献爱心的故事。调查的过程,是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受到真人真事的触动,意识到爱心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同时也对爱心建构了初步认知,便于在课堂上进行深入探究。

(二)创设搜集活动

搜集活动同样是生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借助多样途径,如网络、书籍等获取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源的活动。学生有效体验搜集活动,可以丰富知识储备,为在课堂上与教师或其他学生进行互动提供依据。所以,在实施课堂教学之前,笔者创设搜集活动,引导学生个性化地搜集与教学有关的内容。

以“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为例,古代科技发明举不胜举,在世界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了解我国的古代科技发明以及其世界影响,是学生建立民族自豪感的关键。基于此,笔者要求学生与小组成员携手搜集我国的古代科技发明成果。在搜集的过程中彰显学生个性,他们提出不同的方法,如从网络上搜集,从书籍上搜集等。在搜集的时候,学生与各种古代科技发明进行互动,获取丰富资源,同时初步形成民族自豪感。之后,一些小组按照时间顺序整理搜集到的内容,同时呈现这些科技发明的影响,以备在课堂上与教师或其他学生互动。如此做法,不仅使学生获取了丰富资源,切实地开阔了视野,还使学生锻炼了搜集、整理能力,一举两得,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二、课中:创设系列活动

课堂是建构活动型课程的重要场所。在课堂上创设系列活动是建构活动型课程的重要途径。在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导入、新知讲解和课堂练习这三个环节,应用不同的方式创设系列活动,使学生通过体验系列活动,由浅入深地理解道德与法治内容,锻炼学习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笔者在依托课堂建构活动型课程的时候,立足不同教学环节创设了如下系列活动:

(一)创设情境活动,调动兴趣

情境活动是情境教学法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体现。环境是影响学习者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创设情境活动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导入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环节。对此,笔者会把握课堂导入时机,创设情境活动。

以“变废为宝有妙招”为例,利用生活中废旧物品制作各种作品是变废为宝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在课堂上要掌握的基础内容。对此,在实施课堂教学之前,笔者先利用网络渠道搜集了各种废旧物品制作的各种物品。在课堂上,笔者则直接利用多媒体展示物品图片。造型各异的物品很容易抓住学生的眼球。在学生观看图片的时候,笔者鼓励他们猜想这些物品是用什么样的材料制作而成的。此时,他们开动脑筋,给出各种各样的回答。学生的如此行为,活跃了课堂氛围,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立足学生给出的回答,笔者利用视频形式揭示答案。此时,学生发出阵阵惊呼,都感到不可思议。同时,不少学生意识到各废旧物品是宝物,是可以再创造的。笔者顺势引出这节课的内容,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变废为宝。如此创设情境活动,不仅使学生因体验情境产生了学习兴趣,还因此建构了初步认知,为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创设问答活动,互动探究

问答活动是提问教学法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与教师、教学内容进行互动的载体。有效的问答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探究兴趣,还可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逐步地理解所学内容,提高课堂学习效果。此外,学生还会因体验问答活动,汲取学习新知的经验,有利于提高新知学习水平。所以,在实施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时候,笔者会立足新知内容创设问答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逐步引导学生探究。

以“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为例,在讲授“公共生活需要秩序”这一内容的时候,笔者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插图,与小组沉成员合作讨论:“在参与这些场所和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守哪些公共秩序?”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自觉观察插图,同时迁移生活经验,总结需要遵守的公共秩序,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通过进行小组交流,大部分学生总结了如此内容:在过马路的时候,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在过马路的时候,不能追赶打闹,要走人行横道……笔者先对学生总结的内容进行肯定,接着继续提问:“在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在以上三个场所遵守公共秩序外,还要在哪些场所遵守公共秩序?”在提出此问题后,笔者继续鼓励学生继续与小组成员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巡视课堂。在巡视课堂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提到了超市购物场景、阅览室读书场景等。以此为切入点,笔者细化交流任务,为每一个小组分派不同的任务,引导他们重点探究某一场景需要遵守的公共秩序。在合作探究后,笔者引导他们分组展示,并鼓励小组间进行完善。之后,笔者立足学生展示的内容,继续提问:“我们在不同的场所遵守不同的公共秩序,有什么用呢?这些秩序之间有哪些共同之处呢?”如此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创设这样的问答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还使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一步步地掌握所学内容,锻炼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创设辩论活动,深化认知

深化认知是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的关键。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通过体验系列活动,逐步地加深认知。但是,受到个性差异的影响,部分学生对教材中呈现的内容存在质疑。解决质疑,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化认知,还可以积累经验,便于将认知转化为行动,为参与现实生活做好准备。辩论活动是学生就质疑进行交流,碰撞个性观点的活动,便于越辨越明,深化认知。

以“我很诚实”为例,通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大部分学生意识到诚实品质是人生成长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做诚实的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过诸多的道德两难的事情,由此对诚实产生质疑,不知道自己是否要坚守诚实品质。基于此,笔者在课堂上先展示道德选择场景:周末自己和好朋友到超市买零食。收钱的时候发现收银员多找给了朋友三元钱。朋友本来想买一瓶汽水,但是因为钱不够没有买。现在多了三元钱,恰好可以买一瓶汽水。于是,朋友请求不要告诉收银员多找零钱了,否则就绝交。自己要怎么做呢?此场景一经展现就引发了学生的共鸣。不少学生迁移生活,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有的表示自己会答应朋友的请求,有的则表示会告诉收银员真相。笔者把握时机地将全体学生分为两组,表示告诉收银员真相的是正方,表示答应朋友请求的是反方,各自表明观点。在辩论的过程中,正方和反方给出了诸多令人信服的理由。但是,在不断辩论的过程中,反方学生慢慢地否定自己之前的看法,觉得应该告诉收银员真相。由此可见,学生通过不断地辩论,学会在这样的情景中做出选择,都倾向于做一个诚实的人。如此做法,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的认知,还能积累生活经验,为体验生活做好准备。

三、课后:创设生活活动

生活活动是道德与法治生活性的实践表现,也是学生应用所学的重要途径。从上文可见,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课前、课中阶段,体验了不同的活动,掌握了道德与法治内容,建构了良好的道德认知,为塑造良好行为做好了准备。亲身体验是学生增强认知,将认知转化为行为的关键。在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将生活作为学生学习的归途,把握课后时机,创设生活活动,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体验活动地应用所学,借此加深对所学的理解,自然而然地塑造良好行为,提升发展水平。

以“应对自然灾害”为例,通过体验系列活动,大部分学生掌握了自然灾害的成因,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等内容。不少学生受到了不屈的抗灾精神的熏陶,有利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抗击自然灾害。宣传抗击自然灾害的方法是学生深入认知的重要方法,也是将方法转化为行为的关键。对此,在实施课堂教学后,笔者将全体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引导他们抽签决定本组要宣传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在确定了宣传任务后,大部分学生走进生活中,应用多样方法探究其他有关自然灾害的内容,并迁移课堂所学,获取丰富的自然灾害内容,为进行宣传工作做好准备。接着,学生与小组成员合作,集思广益地探寻不同的宣传方式。在探寻宣传方式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开动脑筋,给出了个性看法。通过碰撞思维,最终确定了宣传方式。之后,笔者利用大课间活动,引导学生到指定的地点,利用小组合作实践的方式宣传自然灾害内容,帮助其他学生认知自然灾害,积累抗击自然灾害的方法。与此同时,笔者还将学生带入社区中,引导他们向社区成员宣传自然灾害。通过体验这样的活动,大部分学生获取了活动乐趣,还增强了对自然灾害的认知,特别增强了对应对自然灾害方法的认知,有利于在生活中有方法地应对自然灾害,为安全地体验生活做好准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有效地开展多样活动,便于建构活动型课程,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所以,在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立足该学科的活动性,把握课前、课中和课后时机,应用多样的策略创设多样活动。在课前,引导学生进行调查、搜集,做到从生活中来;在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情境、思考问题、自主辨析,做到对所学的深刻理解;在课后,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做到到生活中去,使学生有效地掌握道德与法治内容,顺其自然地锻炼学习能力,提高道德与法治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创设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