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南岗中心小学 李春辉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法,而要提高学生这三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都离不开“质疑”,因此,提高小学生的质疑能力势在必行,而质疑能力的提升常常受刻板的规矩和所谓的“标准答案”所束缚和限定。想象是粉碎所有的呆板和陈规的有效思维手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利用想象来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必然能事半功倍。本文主要讲解了在小学数学教学时以创设情境、设置矛盾、联系生活、多元比较以及融合实践等方式,致力于利用小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单单是知识的接受,也是一种思维的锻炼与成长,数学就是思维的集合体,掌握好数学思维不仅有助于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更能提升小学生对问题的剖析和处理能力,发展小学生的创新思想。“质疑”是开启小学生智慧宝藏的“密码”,“想象”是驱散包裹思维迷障的魔法棒,插上数学想象的翅膀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质疑能力,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下是笔者根据自己的课堂经验,罗列出几点自己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通过想象力提升小学生质疑能力的方式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质疑即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结构及逻辑关系等提出疑问,由于数学具有抽象性及逻辑性等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数学概念、公式、规律等,环节相对繁多,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遇到诸多问题,产生质疑。质疑是学习动力产生的源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切创新行为都是由质疑产生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质疑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品质。而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解灌输,不仅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机会,学生也缺乏质疑的机会。因而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深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丧失了掌握学习方法的机会。学生能在学习中产生质疑,这是探究性学习的开始,也是驱动学生探究数学本质的动力,在质疑的驱动下,学生才会深入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从而不断地积累与总结经验及规律,使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探究学习与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质疑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激发的表现,学生产生质疑,才会主动提问,由传统教学的被动回答教师的提问,转变为发现问题的主动提出质疑,这是一个学习过程的转变与飞跃,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学会学习,提升数学自主学习能力。问题意识的产生是学生迈向数学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首要环节,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质疑能力产生疑惑,学生在接下来学习的过程中才会有更高的主动性,进而主动地参与探究分析和思考,教师在实践教学展开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质疑是科学探索的起始起段,是重要环节。没有质疑就没有创新。而数学习更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疑问是驱动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与动力的重要因素,在疑问的驱动下,学生可以把知识学习作为一种心理需要,使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探究模式,从而有效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身潜力,激发自身动力,使质疑成为一种内驱力。学生能提出问题,也就产生了寻找问题答案的动机,对问题的分析会更细心与深入,知识的理解与内化也会更高效。因而,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角度去思考与设计教学过程,更好地引发学生的质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新课标对数学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是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与目标。创新就是发现与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要发现新的理论就要对现有理论进行深入了解,需要对其原有理论提出质疑,以发现新的创新点,创造新的事物。无论是理论的创新还是新事物的创造,都离不开质疑,离不开探究意识,这就是创新的来源与动力。学生以自己提出的问题为依托,接近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由此探究欲望也就产生了,由此通过探究思考,就会产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因而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质疑,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新课标倡导生本教学理念,倡导建立研究性学习课程,通过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所以,数学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培养学生的主动质疑能力为中心,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这是对新课标落实的重要措施,也有利于数学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发展。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所采取的是生硬讲解与灌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过程中教师不善于提问,学生只是被听讲与记忆,很难产生问题意识。教师也不为学生提供思考与提出问题的时间,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很难得到培养与提高。实际上,思考与问题是密切关联的,没有问题也就很难产生思考,也就不能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状态。而数学学科的学习有着自身的特点,不像文科那样可以靠记忆与背诵,数学需要理解与思考,因而数学探究离不开质疑的驱动。在质疑能力培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需要落实学生生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探究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与习惯。教师要从引发学生问题意识的角度,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思考与探究的时间,并且优化教学手段,以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促进数学有效性的提高。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有设法引发小学生的兴趣,他们才会饶有兴致地对数学知识和问题的探究和思考,主动生发疑问,并且积极思考对策。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小学生通过想象的情境主动探究问题,并且暴露自己认知结构的不足,方便小学生积极思考,学好数学知识。比如,在教学“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章节内容时,在进行减法计算中,有的题目可能涉及连续退位,这是这一单元中的一大难点,很多小学生对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字不足够减减数上的个位数,而被减数十位数上的数字却是0,无法借位而难住。笔者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妈妈给了你100元,让你去楼下小卖铺买一瓶酱油,酱油的价格是6元,你能想象出小卖铺老板是如何给你找钱的吗?学生迅速展开思考,想象着老板会把100块钱拆分成10张10元,然后用其中的1张十块钱减去买酱油的钱,找零4元,最后找回的应该是9张十元再加上四张1元,总共应该是找回94元。显然,通过这种创设情境引导小学生通过想象情境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引发小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致,还能明确他们的认知结构,加深他们对减法连续退位的理解和领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巧创情境,引导小学生通过想象展示认知缺失,提高质疑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情境化教学是小学教学展开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因为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相对而言较为欠缺,而回归到数学学科教学的本质来看,数学教学的抽象性概念和逻辑性相对较强,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着较多的问题和困境,情境化教学的有效引入可以让抽象化概念化逻辑性相对较强的数学知识在学生眼中具象化形象化,让学生立足于一定的问题情境对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效率和质量,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能力的理解和认,知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养成。
质疑是思考问题和思维发展的开始,而小学生往往拥有较强的好奇心理,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设置矛盾,引导小学生大胆反驳,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从而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主动想象发现矛盾,探索冲突问题,进而解决矛盾,并在此过程中激发思维,提升质疑能力。比如,在学习“年、月、日”这单元时,笔者播放了这样一段动画:小芳和小明是同班同学,小明告诉小芳:“昨天是周五,十点半的时候我在教室上数学课。”小芳说:“十点半我在床上睡觉呢。”小明一愣,“昨天十点半我明明看到你也在教室了啊,你说谎,我不和你玩了。”小芳很委屈,十点半自己明明就是睡觉了。画面停止,于是笔者问学生:“同学们这是怎么回事,小芳究竟有没有说谎。”学生迅速陷入思考,有的学生联想到我们学校周五都是上课的,十点半肯定是在上课的,因此认为小芳确实说谎了,也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十点半也是在睡觉,觉得小芳没说谎。每个人都提出自己支持的意见或者反驳的意见,最后学习完本章节才了解到其中缘由,原来小明和小芳都没错,他们一个是说的上午十点半,一个是说的下午十点半。可见,通过这种设计矛盾情境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探索欲望,还能引导学生通过冲突的情境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从而提升质疑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该利用好矛盾,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勇敢提出反驳。当教学展开的过程中出现矛盾时,学生会产生疑惑并且主动地去思考探究,而在思考探究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教师在实践教学展开的过程中需要立足于教学内容创造矛盾,让学生在矛盾中思考在矛盾中探究、在矛盾中成长,进而学会质疑学会分析,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发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问题思考能力等多项能力,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要做成功一件事,可以运用各种不尽相同的方式方法来达到目的。小学教学中,数学教师也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通过比较,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发现自己认知结构的缺失,提出质疑。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内容时,笔者安排了一场探索研究的活动,首先笔者让学生提前准备好棉棒,课上笔者要求学生用准备好的棉棒摆出一个角,等他们完成后询问:你是用几根棉棒摆出一个角来的?“两根。”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道,笔者继续发问:使用三根棉棒,试着摆一摆,看看能得到多少个角?学生都立马兴趣盎然,开始摆弄手里的三根棉棒,通过多次尝试,得到了多种摆法和答案。笔者又抛出一个新的问题来:将一个长方形的其中一角裁去,还余下多少个角呢?学生立马通过自己的想象和亲自动手去画、去减等方式,笔者诧异地发现也得到了多种不同的结果,而这些与自己的本来认知有一定的出入。可见,利用多元的方法比较和探索,不仅可以活跃数学课堂气氛,还能引导小学生通过想象等手段,发现认知的缺失,从而促进学习和思维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重视通过多元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完善认识结构,提升质疑能力。每一个学生因为个人的知识储备社会阅历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个人的兴趣偏好存在着其大的区分和不同,导致了学生在面对同样教育学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学生需要学会比较,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而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
数学中有些知识理论是可以得到答案的,然而实践起来的时候却是困难重重,可行性很差。因此,教学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地融合实践,通过联想与实践,考虑解决问题的其他因素,寻求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提升小学生的探知欲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章节内容时,笔者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形状差异明显的两平面图形,让小学生开动自己的小脑筋,想想如何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学生都积极思考,有的学生说:“可以用纸裁剪出这两个同行然后使用‘裁缺补漏’的方法将两个图形重合来比较。”有的同学说:“可以在这两个图形画方格,通过数1平方厘米小方格的数量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笔者对学生提出的方法都表示了赞同,毕竟这些方法都是切实可行的。但是笔者又问了一个新的问题:“如果把这两个图形换成我国某两个省的面积,那该如何计算?”学生很快就想象到了一个省的面积那么大,如果继续利用上述方法,根本无法操作,应该有其他可行的方法。于是,我们开启了一场探索新知之旅。可见,通过融合实践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锻炼动手能力,还能帮助小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考虑到问题的其他因素,提高其探寻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数学教师要多融合实践来教学,帮助小学生通过想象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质疑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插上数学想象的翅膀来提升其质疑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鼓励小学生大胆想象,勇于提出自己疑问,提升探究学习的欲望,发展创新数学思维,进而提升质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