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民乐县初级实验中学 秦良荣
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积极渗透应用意识,不能仅仅只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内容,而是要将其作为核心素养发展的目标和导向,将数学学科的价值和作用全方位地体现出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和探索空间。本文基于此点,对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应用意识的渗透策略进行了探究。
新一轮课程改革后,我国全面推行了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不仅要求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还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国初中数学教育中只重学生成绩、只教学生解题方法的教学已经获得了很大改善,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确实有所提高,表明了当前素质教育的正确性,但是,初中数学教学的改善效果并没有如预期效果那样理想,这也说明了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还要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更彻底地解决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更具创新的教学方法加快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较为顽固的问题。其一,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待改进,需要进行现代化教育。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十分严重,在教学课堂上,数学教师不能将自己与学生的地位放在同一高度,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教师放到了权威的地位,并且在教学中加强了自己的威信,让学生不敢质疑,甚至有部分教师不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这无疑打击了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不利于学生的辩证性思维发展。教师不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居高临下式”的“一视同仁”式的教学,无法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和运用。另外,这样的教学观念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疏离,学生无法对教师敞开心扉,遇到问题时不会选择向教师求助,这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个人能力的提高。
其二,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较少,教师教学的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总是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开展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使学生的兴趣不足,学习初中数学的动力比较低,没有进行自主探索的精神。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教学能力对整个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部分教师的专业能力并不够强,且教师并未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对创新的教学方法认识不够。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启发不够,总是进行灌输式的数学教学,长期下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会逐渐下降,而且,学生对教师教学的依赖性比较强,需要教师安排学生的学习,而学生不能主动进行思考和数学问题的探究。再加上初中数学的知识难度较小学阶段的数学有了飞跃式的提升,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才能更加顺畅地进行数学学科的学习,学生学习的难度就更高了。
分析了在时代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接下来将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进行具体探究,这些具有可操作性的高效教学策略引用到课堂中,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下面就是一些具体的教学操作方法。
课堂教学的方法是否具有创新性、强互动性、实践性关乎整个教学课堂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时,要关注到教学课堂上存在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进行教学改进,创新数学教学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元的、现代的教学多角度加强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发展。课堂教学的创新方法比较多,以下列举几种比较高效的教学方法,用以解决数学课堂上学生兴趣不足、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没有针对性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课堂的效率,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加快学生理解数学原理、运用其解决问题的效率。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奇妙与魅力,从而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原理,促进学生投入数学学习的海洋。比如,在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生活中的轴对称”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现轴对称的世界,将学生带到审美很强的世界中,通过丰富的色彩和图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接着,教师让学生找出视频中的轴对称图形,观察并总结这些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且思考生活中是否存在这样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就自己生活中看到的轴对称图形发表观点。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实践活动,在课堂实践活动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都能得到增强,缩短距离,整个班级的氛围更加和谐,学习气氛更浓厚,课堂变得更加积极和活跃。同时,小组实践活动还能把数学知识的抽象原理转化为更加生动活泼的实践内容,让学生更加轻松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比如,在“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轴对称图形的设计。这些设计内容可以从简单到困难进行过渡,让学生既体会到趣味性,又能感受到一定的挑战性。首先,教师可以给出一组图形,让学生根据对称的原理画出它对称的一半,得到全新的图案。在完成这个实践后,学生对对称的知识掌握更为深入,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对称进行简单的剪纸实践,让学生设计对称图案。实践中还可以增加具有竞技性的规则,如在剪纸实践中比赛谁设计出来的图案最好看等。
通过这些创新性的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变得更加活跃,逐渐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都获得了提高。现阶段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可供教师借鉴和参考的教育方法变得越来越多,如微视频教育资源、情境化教学、游戏化教学、分层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等,这些教学方法在实践应用展开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更多、成长更多。教师在实践教学落实的过程中要立足于教学内容和初中阶段学生的学龄特点作出合理的分析和探究,通过教学方法的针对性选择让课堂教学效率和影响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和发展。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化教学”理论在当今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所以初中的数学教师也应该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挖掘生活资源,丰富并拓展数学教学内容,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多元化的素材,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进而对数学学习充满积极性与主动性。
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其中涉及了“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知识,那么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渗透应用意识。一方面,教师应该从教材中的常规例题着手,基于这一例题展开创新,举一反三,将其融入生活化的元素。对此,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一知识点,为学生设计以下例题:学校准备在一个正方形的花坛上栽四种不同的花,所以要在中间修建两条直线小路,让这个花坛四等分。如果不考虑道路的宽度,请问有多少种解决方式呢?另一方面,教师应该针对数学知识点捕捉各种各样的生活化数学问题,将其积极融入数学课堂,让知识变得多元化。因此,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知识点,为学生设计以下例题:有一个矩形的花园,如果要用一条小路将其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区域的话,可以怎样分呢?这两个问题虽然看似相似,但是它们各有各的侧重点。教师要做的就是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数学问题从简单逐渐往复杂过渡,激发学生对这一系列知识的探索欲望,作出进一步的猜想与假设,引导他们展开多元实践。以此,他们也能根据所学的知识展开层层推理,加强运用,发展核心素养。
生活化教学是现阶段教育研究中的主流方向,尤其是抽象性、逻辑性、概念性相对较强的学科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教学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就初中阶段的受教育主体特征来看,初中阶段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相对偏弱,而数学教学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枯燥性、乏味性、抽象性、逻辑性是相对较强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数不胜数,在这样的情况下,以生活为跳板,让学生利用为数不多的生活经验汲取借鉴和参考,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将抽象化、概念化、平面化的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变成具象化、形象化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学会从抽象思维转变为具象思维,这样学生在面对问题的过程中,脑海中可以更快、更好地创造出相应的情境,有效地利用所学知识灵活、科学地解决问题。同时,生活化教学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也可以有效地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意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态度更加端正而学习效果也会相对较好。
初中生的生活经验不足,所以他们在思考问题和探究实践的时候,往往不够广泛和完善。因此,教师就应该让学生结合生活元素理解数学知识,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着手分析数学知识,将其“模型化”,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应用意识,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与发展。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三角函数的应用”时,应该改善日常学习方式的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全面激活学生的应用意识,丰富学生的素养和理念。对此,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已知一艘轮船码头以东北65°的方向行驶了10千米后到达了B点,然后又往南方行驶了26千米后到达了C处。已知C处距离码头恰到有12千米,请问C点位于码头的什么方位?
基于这一知识点,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果学生只是单纯地依靠文字是很难找到解题的突破口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对学生加以引导,将这一问题数学化,让他们将其中的表述转化成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然后构建一个模型框架,这样才能让学生将数学问题的实质得到充分解决。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能产生更多的感悟和体会,他们会更加积极探索数学知识点,能不断深究其内涵和意蕴,进而在与他人的合作与实践中加深感悟和体会,获得直接经验,在后续的实践中加以运用。应用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展开过程中需要着重培养的能力,学生的数学概念知识学习归根结底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且更加科学地解决实践问题,如果单纯地停留于背诵和概念记忆是不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和成长的,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无法有效地构建。在实践教学展开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和重视学生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表述,要让他们将数学知识点转化成数学语言,让他们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联系,明确知识应用的重要作用,树立建模思想,进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就可以将这一知识转化成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能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展开思考和探索,进而培养自身的建模思想。例如,学校准备划分1000平方米的长方形菜地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这个基地相邻的一边靠墙,基地的长和宽都不能小于10米,假设基地的长度为X,宽度为Y,那么它们所呈现出来的函数关系式是怎样的呢?求出X的取值范围。如果可以将60米的围墙材料用完,设计一个怎样的矩形会让基地的面积最大呢?在学生思考和探索这道数学题的时候,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这道题中数学语言的转化。明白这道题最后所求的是最值,那么最值就难免会涉及不等式。所以教师就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转化题目中的语言。在充分了解题意的基础上,找准解题的突破口。要想求出最值,就要弄清楚矩形面积与某一边的关系即可。那么教师就可以针对此构建相应的模型,最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渗透了建模意识,能让学生对知识有更为深层的认知,能让他们的思考方式更为具体和完善,使学生的思维更为灵活,实现他们对这一能力的有效迁移和应用,整体提高他们的建模效能,最终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丰富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理念。
综上所述,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应用意识的渗透。要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创新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让他们能在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同时,展开实践应用,实现对这一知识的创造性应用。这样一来,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才能得到有效的培育,能让他们找准数学知识与生活应用之间的关系,进而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