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深处立黄昏——清代贵州铜仁女诗人初论

2022-03-17 15:58田依平
铜仁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女诗人铜仁贵州

田依平

杏花深处立黄昏——清代贵州铜仁女诗人初论

田依平

(华中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清代贵州铜仁共有九位有诗作传世的女诗人,她们分别是许韵兰、舒芳芷、甘德庭、申辑瑛、骆冰梅、梅氏、喻蕙若、喻桂云、成桂珍。其中许韵兰、舒芳芷、申辑瑛、骆冰梅、喻桂云、成桂珍著有诗集,但大多已佚,只有许韵兰《听春楼诗稿》、成桂珍《木樨香室诗集》尚存。清代铜仁女诗人大多出身书香世家,或者父母知书达理,注重子女教育,与书香家族联姻,文化氛围浓厚;女性诗人之间往往互闻才名,相互唱和;铜仁女诗人有许多自外地来黔,外来文化与铜仁本土地域文化相互碰撞,对其诗歌创作也大有助益。九位女诗人留下了大量诗篇,或灵动有趣,或意境清幽,或以诗志史,各有千秋,展现了女性的独特才情。在中国古代,相较于中原和江南地区,贵州文教历来落后,在黔东一隅能涌现如此多优秀的女诗人实属不易,她们的作品与才情值得传诵,被更多人看到。

清代; 贵州铜仁; 女诗人

明清时期,才女涌现,女性诗人与作品大幅增加,远超前代。江南地区自古繁华,文人名士荟萃,明清女诗人也大多居于江南。当前清代女诗人研究亦更多着眼于江南闺秀,而对西部地区女诗人的关注较少。贵州地处我国西南部,少数民族聚居,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制约,在古代被视为“蛮夷之地”,信息闭塞,文化落后。明清时期大量移民迁入贵州,带来了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促进了贵州文教事业的发展,出现了“六千举人”“七百进士”的科举盛况[1],相应地也涌现出许多女诗人。铜仁位于贵州东部,湘、渝、黔三省交界地带,地处武陵山区腹地。铜仁在元朝时隶属于思南宣慰司,明永乐十一年(1413)撤思南宣慰司,设立铜仁府。清代有9位女诗人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诗篇并得以记载,流传至今。

一、清代铜仁女诗人概述

至今有诗作传世的清代铜仁九位女诗人分别是许韵兰、舒芳芷、甘德庭、申辑瑛、骆冰梅、梅氏、喻蕙若、喻桂云、成桂珍。其中许韵兰、舒芳芷、申辑瑛、骆冰梅、喻桂云、成桂珍著有诗集,但大多已佚,只有许韵兰《听春楼诗稿》藏于天津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成桂珍《木樨香室诗集》藏于贵州省图书馆。

许韵兰(1797—1827),字香卿,浙江海宁人,礼部尚书许汝霖元孙、明经许述曾长女,自幼喜好作诗,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与铜仁徐楘成婚,著有《听春楼诗稿》六卷,共三百余首,由徐楘于道光七年(1827)刊行,是贵州历史上第一位有诗集刊行的女诗人。除其别集外,其诗作散见于光绪《铜仁府志》《黔诗纪略后编》《铜仁徐氏先世事略》《全黔诗萃》等。

《黔诗纪略后编》作为清代贵州诗歌总集,共收入女性诗人21位,作品55首,其中许韵兰一人独占12首,可见其诗歌作品受到当时人的高度认可。《海宁州志稿》载:“《听春楼诗稿》六卷,施太史鸾坡序略云:‘香卿幼善属对。余出‘竹有凌霄志’,对‘葵生向日心’;又曰:‘买花簪稚女’,对‘插柳荫行人’。余颇赏其宿慧。越数年,复以所著《梅窗吟稿》邮寄都门,属为改定。措词清丽,极似晚唐风调。迨后远适黔中,诗笔得山川之助,谅造诣益深云。”[2]

近代学者俞陛云《清代闺秀诗话》云:“许韵兰字香卿,有《听春楼诗》六卷。《与其夫徐楘唱和》有句云:‘玉板朝临帖,金荃夜和诗。’想见闺中雅韵。《送春曲》云:‘春去春来花自好,年年看花人易老。镜中人莫悲青春,枝头尚有斜阳照。’颇有‘人间重晚晴’诗意。”[3]

许韵兰四岁丧父,后为表伯施惺渠太史收养,嘉庆十五年(1810),徐楘之父徐如澍与其同年施惺渠约定儿女婚姻。徐如澍(1752—1833),字郇南,号雨芃,别号静然,乾隆三十五年(1770)举人,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殿试二甲第六名,授庶吉士,历任武英殿四库馆分校、翰林院编修,充四川乡试副考官,后任内阁侍读学士、鸿胪寺卿、通政司副使等职。许韵兰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北上京城与徐楘成婚。徐楘(1797—?),字鼎梅,号蔗塘,別号一真,太学生,屡试不第,后随父归乡,闭户著书。徐楘著述甚丰,著有《红蔗山房诗集》三十卷、《红蔗山房文集》六卷、《骈文》六卷、《词》一卷,编纂《全黔诗萃》《黔南十三家诗抄》《铜仁徐氏十二世诗集》《铜仁徐氏先世事略》前编,今仅存《红蔗山房文集》《全黔诗萃》手抄本。其中徐楘于道光年间编选的《全黔诗萃》为清代贵州第一部诗歌总集,比莫友芝《黔诗纪略》同治(1873)刊本早半个世纪。许韵兰与徐楘情投意合,婚后琴瑟和鸣,随徐楘父徐如澍官居京城三年后,徐如澍致仕,便一同回归故土铜仁,在铜仁秀美山水的滋养下留下了许多诗篇。只可惜许韵兰因病早逝,令人叹息,不然其诗歌成就当随时间积淀而更加高妙。

舒芳芷,字芝仙,贵州铜仁人,生活于清后期,著有《吟香阁诗稿》四卷,已佚,其诗载于《全黔诗萃》《黔诗纪略后编》。舒芳芷乃徐楘继妻,她知书达理,善解人意,在照顾幼子、料理家务之余还协助徐楘选编《全黔诗萃》,刊行《听春楼诗稿》,付出了许多心力。《贵州通志·艺文志》云:“楘辑《黔诗萃》,芳芷有校勘之劳,有诗纪事云‘红袖题签灯影畔,绿窗校字酒尊前’,亦韵事也。”[4]不幸的是,舒芳芷在儿子四岁时患上难治之症,她作《病中训子》,用长诗将自己对孩子的谆谆教诲留存下来,以待孩子长大后能听到母亲的教导。

甘德庭,字锦云,四川邻水人,著有《红杏山庄诗草》二卷,可惜只有一首诗作存世,见于《铜仁徐氏先世事略》。其父甘煦堂,为嘉庆七年(1802)进士,官直隶元氏县知县。其夫为徐如澍之子徐枟。甘德庭与徐枟均善吟诗作画,感情深厚,但徐枟早逝,甘德庭独在异乡,内心孤独伤感,从其诗中可见其浓郁的思乡之情。

申辑瑛,字玉卿,贵州贵筑(今贵州贵阳)人,著有《微吟阁诗稿》一卷,存世诗作见于《铜仁府志》《铜仁徐氏先世事略》。申辑瑛出身富商之家,其父延师教之,自幼习字读书,长于作诗。其夫为徐如澍之孙、徐植之子徐元熊。申辑瑛之父因徐元熊出身于铜仁书香世家,十岁就有神童名,便以女字之。当申辑瑛与徐元熊成婚后,徐植家道中落,然而徐元熊年少恃才,目空一切,外出谋生,极少归家。申辑瑛一人在家中孤苦伶仃,侍奉双亲,宁愿自己挨饿也要供翁姑温饱,生活凄苦,只能在诗中抒写苦闷。徐植因严于礼法,对申辑瑛不够关切,不知道她已患病多年,直到她病重垂危之际才察觉。徐元熊归来后,“检药筐,得诗一册,皆忆远感遇之作,阅之酸楚,凄人心脾,不忍卒读,绎其字迹,知为氏手泽。元熊叹曰:‘同室二十年不知其工吟咏,在德不在才之言,抑何过拘?岂吾昔年盛气凌人,虽伉俪不能不韬晦以求免耶?’”[5]294后徐元熊历任儒学有年,屡经迁徙,诗册不存。申辑瑛之子徐敬增因母亲从小悉心教导,勤学不倦,癸酉乡试中第八名举人,时人谓申辑瑛贤孝之报。

骆冰梅,原籍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著有《冰梅诗草》,按察使李元度为之作序,并未刊行,其诗见于《铜仁府志》。骆冰梅幼时跟随父亲骆可仪游幕来铜,遂家于是。《铜仁府志》载:“冰梅幼即聪慧,可仪甚钟爱之,教以识字读书,八岁能属对。一日,可仪举‘武松’人名令对。冰梅应声曰:‘文杏,可乎?’其敏捷类如此。”[5]292当冰梅仅有十六岁时,父亲骆可仪卒于贵筑,几年后长兄又殁,母亲多病,冰梅不得不独自担起家庭的责任,照顾母亲与年幼的弟弟们,绣佛长斋,一生未曾结婚。她将生活的愁苦书写在诗作之中,工吟咏,有诗才。训道陈枚知道她的才情与贤德,曾聘请冰梅为女公子傅。时人有“生男何如生女”之言。

梅氏,字四姑,号澹云,天性沈静,好读书,至宵分不倦。据《铜仁府志》载,其夫为周绍轩,与梅氏成婚后获列胶庠,“然癖好叶子戏,怠于家政”,梅氏“正言责之,继以泣。绍轩感悟改行”[5]294。其诗现存5首,见《铜仁府志》。

喻蕙若,贵州铜仁人,自小聪慧,受到良好教育,现存诗作7首,见《铜仁府志》。喻惠若为喻宗长女,杨开元妻。喻宗长少力学,但屡试不第,遂督课其子女。据《铜仁府志》载:“宗长爱女过于其子,四女各授一经。”[5]294

喻桂云,字月芬,贵州铜仁人,适同邑庠生陈旭。喻桂云之母沈知书(沈知书为其母名)在桂云牙牙学语时就以古诗教之,桂云幼时善属对,稍长,博通经史,著有《稚香楼小草》,未刊行,其诗见《铜仁府志》。喻桂云十三岁时父亲外出游幕,家中有三个幼弟,桂云便督促诸弟学业,后来其弟喻焘“由岁贡从戎积功,累擢知府”[5]227,颇有才名。

成桂珍,字芸仙,原籍江苏上元(今江苏南京),适铜仁提督罗雨春,著有《木樨香室诗集》一卷。[6]其夫罗雨春于咸丰五年(1855)入伍,兵戎十二载,同治六年(1867)遇难,他短小精悍,在战场上英勇无畏,后赠太子少保衔,世袭骑都尉,入祀京师昭宗祠。[5]238丈夫离世后,成桂珍随女居住于武昌。其女为前清记名总兵,渭滨镇军的继配。可惜好景不长,几年后,女婿与女儿先后离世,成桂珍独自承担起抚养外孙的责任。乱世之中,她独自带着外孙南返安葬女儿,事后返回武昌时遭遇混战,她又带着外孙南返,归乡后又遭盗贼,经历了数次搬迁,最终定居于永安。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成桂珍独自生活,抚育子孙,四处飘零,她展现了坚强勇敢、不屈不挠的女性力量。

二、清代铜仁女诗人的诗歌创作

清代铜仁女诗人诗歌作品的内容主要包含山水风光之作、诉说内心愁绪之作、思乡怀人之作,也有不少唱和诗。此外,骆冰梅的《十五岁避难柳溪题壁》与众不同,真实地反映了清末铜仁社会的离乱,表达了她对国计民生的现实关切。

许韵兰有许多记录自己见闻和感受的作品,在初次离家北上京城与徐楘成亲的路途中,留下了不少诗作。如《过岳忠武庙》二首:

其一

父老扶筇话北征,黄沙白日孤黯城。

入祠拜倒苍松下,风过如闻战鼓声。

其二

伏腊鸡豚赛鄂王,江山城廓叹沧桑。

一抔迢递西湖上,香火他乡胜故乡。[5]292

二十岁的许韵兰经过岳忠武庙时,抚今追昔,感慨尤深,这在少女诗作中较为少见。她想象当年岳飞北征之时的景象,与乡亲父老话别,眼前是“黄沙白日孤黯城”的萧索景象,而今战火已逝,风过仍旧如闻战鼓之声。

与徐楘婚后,二人相互欣赏,互相唱和,许韵兰《和〈外游飞云崖诗后〉》云:

读君飞云诗,如览飞云胜。

云根泻瀑泉,云际盘幽径。

日暮山僧归,月潭开钟磬。

游子鞍马劳,于兹一解镫。

松涛万壑喧,清啸千山应。

仙境藉标题,登临动诗兴。[5]292

飞云崖亦称月潭、飞云岩,地处贵州黄平,山门前是明清时期的古驿道,许多贵州诗人都曾经过此地,留下诗篇。许韵兰未至飞云崖,仅仅通过读徐楘飞云崖诗,其诗作便有身临其境之感,“云根泻瀑泉,云际盘幽径”极写飞云崖之高绝险峻,瀑泉从云根流泻,幽径在云际之间,气象宏大,宛若仙境;“日暮山僧归,月潭开钟磬”则颇有画面感。

嘉庆二十五年(1820),因徐如澍致仕,许韵兰随夫回归铜仁,由北至南,跨越了祖国大好河山,终于快到铜仁河,她将对夫婿的情感融入了对铜仁自然景色的欣赏之中,其《舟至辰溪入铜仁河赠外》云:“扁舟过辰溪,溪澄秋见底。一棹溯溪源,都是婿乡水。”[11]769小船渐渐靠近铜仁城,许韵兰被秀丽山水吸引,作《过沈家渔梁滩望铜仁城作》云:

一棹天涯返,千山画里行。

沙光团雁影,篙响碎滩声。

石出秋江浅,林疏夕照明。

炊烟开乍合,遥见故乡城。[7]77

从遥远的京城一路南下,行船将至铜仁城,仿佛在画中行驶一般,沙光、雁影、秋江、夕照与炊烟交相辉映,描绘出一幅恬淡宁静的秋夜图,流露出许韵兰对铜仁山水的赞美,对生活的满足。

许韵兰的诗歌语言灵动,别有一番韵味,如其《访梅》一诗中:“我为寻花忘路远,一肩春雪过桥来”[5]292,颇具少女情致。其《己巳春日题紫荆堂》云:“绕屋数竿竹,当窗几树花。睡倚半床书,醒对一瓯茶。茶香引花香,竹影碎花影。清趣春无穷,试向静中领。”[7]77亦灵动有趣。其《西湖春晓图》云:“苏堤春色好,人倚绿杨斜。湖上东风软,吹来一扇花。”[11]769用“软”字来形容东风,心思巧妙,西湖的春风温柔到可以触摸,柔和的东风吹来一扇花朵,“一扇”也颇有新意。其《西畴山庄》云:“陌头缓缓笋舆游,水面瓜皮小小舟。恰是卖花声过后,菱歌清唱杂渔讴。”[11]769“陌头缓缓笋舆游,水面瓜皮小小舟”逸趣横生,清新可爱。其《京口舟中》“江上船如天上坐,六朝山色入帘来”[11]770极富想象力,意境开阔。

随着时间流逝,经历愈多,许韵兰的诗风也更加成熟,其后期诗作《晚眺》云:

极浦层楼俯,秋光入画中。

烟波双鸟白,夕照片云红。

岩阔天低树,潮平水接空。

不须愁暮色,月上海门东。[5]292

《晚眺》极富视觉之美,颔联、颈联由近及远,空间开阔,尾联富于哲理,无须忧愁暮色,日月变化自有其规律。许韵兰患上重病后,思念故乡亲人,真情流露于诗中,其《病中怀父亲暨二姑母》诗云:

红颜催老软红尘,过眼烟云记未真。

忽忽韶光浑似梦,恹恹小病不禁春。

三男绕膝命非薄,一自离家夫独亲。

遥望故乡无可恋,难忘惟有白头人。[7]78

舒芳芷存诗较少,其《深山》诗云:“古径无人行,鹃啼万山响。独有采樵人,行歌声上下。”[8]424无人的山中古道唯有采樵人边走边唱,颇有古意。其《秋夜枕上口占》云:“梦回恰是五更头,习静山中事事幽。月色半窗欹枕听,虫声如雨草堂秋。”[11]771此诗写秋夜闲来无事,枕上闲听虫声,其安然自适的心境跃然纸上。舒芳芷亦与徐楘唱和,《题外过飞岩诗后》云:

洞壑真玲珑,非云亦非石。

再有就是要加强对教师自身的安全知识培训与学习,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很有必要。如:经常性地开设各种法制、心理健康等安全知识专题讲座,不定期开展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加强对各种常见安全事件发生的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等所进行的讲解和示范,切实把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很有必要。

无风云如飞,不雨石常湿。

有客度虹桥,岚翠染青笠。

可似山中人,林泉得自适。[7]78

芳芷之诗常表现恬淡自适的心境,此诗中的“可似山中人,林泉得自适”直接抒发了她对山林自然的喜爱和向往。

因夫婿徐枟早逝,甘德庭远离故土,远离亲人,孤独无依,内心痛苦。其诗仅存一首,《喜式斋五叔来铜》云:

蜀水黔山隔万重,奉怀常忆旧时容。

伤心欲问当年事,乍见翻疑梦里逄。[7]79

甘德庭远离家乡,适时五叔来铜,见到亲人本应高兴,题目是“喜”,而诗中尽是愁苦,突然见到家乡来的亲人,思乡之情喷涌而出,还以为是梦中才能相逢。

申辑瑛的诗作中大多写自己孤寂落寞的心境,自然界的点滴便会触动她的内心,萧瑟的秋天更是如此,《秋虫》诗云:

问尔缘何事,空阶彻夜鸣。

临风频断续,咽月最分明。

未必真无奈,多因诉不平。

树间添淅沥,一派尽秋声。[5]295

其《咏萤》云:“一天凉月挂清辉,闪闪流萤乱点衣。不忍轻将纨扇扑,留他长傍画帘飞。”[5]295面对流萤,诗人不忍扑打,或许是夜晚太孤寂,愁思涌上心头,想留流萤相伴。其《秋夜独坐》云:“孤檠耿耿夜迢迢,银箭无声漏点消。独坐已教岑寂甚,况听秋雨打芭蕉。”[5]295秋夜独听雨打芭蕉,心中的孤寂无人诉说,由于不成熟的丈夫离家远游,申辑瑛承担了太多的生活重担,精神上也无人慰藉,只能用诗歌诉说心中的期盼,其《闻鹊有感》云:“万水千山道阻长,望云心思几能忘。枝头杜宇声声唤,恰似催归说贵阳。”[5]295其《望远有感》云:“迢遥驿路杂荆榛,极目荒凉最怆神。但愿关山无阻隔,三巴犹有未归人。”[5]295其《喜外由归化还里》云:“一别两经年,黔云黯远天。行装今日解,灯蕊昨宵妍。幼子惊相避,全家喜欲颠。洗尘何所有,尊酒小窗前。”[5]295这是一首记录阔别已久的丈夫归来,申辑瑛喜出望外,全家兴奋地为他接风洗尘的诗,但与“全家喜欲颠”相反的是“幼子惊相避”,十分真实。

骆冰梅身世坎坷,清末社会动荡不安,暴乱起义不断,她十五岁时逢动乱,作《十五岁避难柳溪题壁》,记录了这一事件,她忧虑国计民生,体现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其诗云:

鼙鼓声声动地来,降旗飘飐禁城开。

黄堂战死军民散,总为笔刀起祸胎。

生长深闺十几年,那曾经过此山川。

知心惟有邮原草,月夜临凤泣杜鹃。

盈盈弱质困风沙,脉脉柔情怨暮笳。

莫唱江南肠断句,天涯零落一枝花。

角声吹动聚黄巾,历尽风波受苦辛。

白刃林中心似铁,红裙著地下沾尘。

流贼猖狂众口喧,王师何日降戎轩。

驿亭空有思乡泪,惊破啼声是夜猿。

绿杨堤下水淙淙,孤月怜人影堕窗。

归梦不知乡国远,夜深犹自渡寒江。

云鬓乱挽下高楼,送别江头动远愁。

万里关河频怅望,计程应已到杭州。

细雨如烟自掩门,杏花深处立黄昏。

旁人莫问春何似,憔悴东风杜宇魂。[5]292

冰梅亦有词作,其《道中口占》云:“从前事都休说,玉蕊琼花,早移银仙阙。无端风雨加摧折,零落香魂成怨魄。翠减红销,对镜舔悲切。万种忧愁消不得,强携瑶琴,弹诉天边月。骨肉流离天涯隔,望断关山音信绝。野草萎萋,杜鹃啼血。愧蛾眉空抱文章,难补金瓯缺。”[5]293面对家中接二连三的变故,在那个世道不安稳的乱世,词中充满了冰梅的身世之苦、心中之悲,诉说伤痛之余,冰梅独自扛起家庭重担,其才情和精神令人钦佩。

梅氏仅存五首寄家诗,皆真情流露,读来感人。其《忆母》云:“世乱离家倍感伤,久违定省意凄惶。苍天不假归甯日,空堕思亲泪儿行。干戈未定痛儿肠,想像慈闱发须苍。惟有思亲无远近,梦魂夜夜到家乡。”[5]294其《忆二姊三姊》云:“曾记春回大有情,妆楼同看柳条新。关山间阻今相忆,对此亭亭更惨神。”曾经姐妹亲密无间,同看柳条,而今关山难越,已经物是人非,梅氏睹物思人,感伤万分。

喻蕙若《初夏》云:“茶蘼一架了残春,深院杨花暖扑人。正是清和好时节,牛瓯雀舌试茶新。[5]294语句清新自然,颇有生活情趣。其《墨竹》云:“萧萧苍玉雨声寒,信手涂鸦墨未乾。粗服乱头无笔法,劝君莫作画图看。”[5]294这首诗展现了少女的娇俏可爱,自己所画的墨竹只是信手涂鸦,不能当画作来看。其《代人悼亡》云:“残灯如豆影荧荧,况味孤眠那惯经。梦醒深宵忘永诀,依稀犹记是归甯。香衾拥处夜偏长,不复窗前看晓妆。怕见朝来新燕子,双双依旧上雕梁。”[5]294用语典雅,情真意切。

喻桂云《初晴》云:“几日春晴淑气融,海棠开遍曲栏东。昨宵一阵风和雨,花在苔衣绿上红。”[5]293“花在苔衣绿上红”色彩对比强烈,写出春晴的生机与活力。其《晚霁》云:“一雨树如沐,凉阴小院低。余花香跃跃,细草色萎萋。壁润留蜗篆,栏歌上蚓泥。绣成无个事,坐听子规啼。”[5]293诗人闲来无事的悠然心境跃然纸上。其《春望寄外》三首云:

其一

望远上高楼,渺渺天涯树。

郎从何处归,目断夕阳路。

疏柳满长堤,长堤暮烟翠。

望郎郎未归,夕阳落鸦背。

其二

路绕小红桥,昏鸦啼树杪。

望郎不曾归,渡口行人少。

苍茫暮烟迷,灯火江村晓。

望郎还不归,芳草落霞远。

其三

别浦客帆收,平沙断雁落。

望郎偏不归,细数郎情薄。

窗前黄叶飞,明月穿台榭。

望郎竟不归,暗倩鹦哥骂。[5]293

这三首诗层层递进,别具一格,从“郎未归”到“还不归”“竟不归”,情感逐渐迸发,艺术手法成熟。

成桂珍《木樨香室诗集》中大多抒写思乡怀人之情、身世飘零之苦。其《眺望》:“蝉向时三两,鸿飞路万千。天高银汉阔,怅望晚风前”[9]虽是简单白描,却让人从中感受到秋夜、秋蝉、秋风的寥落感。《感怀其一》云:“金罏灺尽篆烟迟,帘外春寒浑不知。愁绝五更残梦醒,子规声里雨如丝。”[9]愁绪涌上心头,竟连寒冷都感觉不到,小雨淅沥,子规声声,读来满是感伤。《感怀其二》云:“隔墙递过纸鸢声,初日烘窗喜放晴。看到茶縻春又暮,飞花飞絮遍江城。”[9]本是欢欢喜喜的春日,可看到茶縻想到已是暮春时节,飞花飞絮凋零,放晴的春日也变得忧愁了。这与成桂珍的人生经历分不开,她经历了太多颠沛流离的时光,诗中都是淡淡愁绪。

三、清代铜仁女诗人的群体特征

清代铜仁女诗人群体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她们大多出身书香世家,或者父母知书达理,注重子女教育,与书香家族联姻,文化氛围浓厚;女性诗人之间往往互闻才名,相互唱和;铜仁女诗人有许多来自外地,因各种原因来到铜仁,外来文化与铜仁本土地域文化相互碰撞,对诗歌创作来说大有助益。

许韵兰出身江南世家,祖父为许汝霖,是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进士,曾督江南学政,任礼部尚书兼理吏部,晚年创办东山书院,工于诗文。在家庭氛围影响下,许韵兰自小便对诗文感兴趣,十三岁便作《己巳春日题紫荆堂》。成桂珍也出生于江南地区,家庭文化氛围浓厚。甘德庭之父甘旭堂亦是进士,自小受书香浸染。骆冰梅、梅氏、喻蕙若、喻桂云都从小聪慧,善属对,说明在家中受到较好的教育。同时,许韵兰、舒芳芷、甘德庭、申辑瑛的婚姻对象同是铜仁书香世家徐家子孙。

铜仁徐氏家族秉持耕读为本、诗礼传家的精神,诞生了许多诗人、书画艺术家,并世代延续。徐氏家族前十四代人皆自小习文,多精于书画且能诗善文。家族中先后有“进士两人,举人十人,有优贡、拔贡、恩贡、岁贡生十六人,有太学生十三人,有府学廪生、庠生一百四十八人,清末民初大学生近二十人,有近一百八十人能诗。”[10]其中二十七人有诗集,四人有文集。也正是这样的文化家族才吸引了许韵兰、舒芳芷、甘德庭、申辑瑛四位女诗人,许韵兰、舒芳芷与徐楘多有唱和,相互切磋,诗境有所进益。

《铜仁府志》这样记载徐楘与许韵兰新婚之时的情景:“楘为徐雨芃通政家子,少以才名自负。及氏来归,楘掩帷相对。奁侧置笔砚花笺,得句索和,争捷斗敏,恒不相下,时艳称之。”[5]291两人初见时便以诗为媒,相互唱和,争捷斗敏,在日后的生活中亦是如此,夫妻二人亦师亦友,一同吟诗作对,推敲字句是他们的日常。《黔诗纪略后编》卷二十九:“国子生徐楘妻许氏。氏名韵兰,字香卿,海宁人,适同仁徐楘,楘博雅好事,夫妇唱和,香卿有句云:‘幼惭书未读,近喜婿为师。’又云:‘试笔朝临帖,挑灯夜课诗。’黔人传为佳话。有《听春楼诗》六卷。”[11]769-769许韵兰《〈听春楼〉自序》云:“丁丑仲秋,余归徐蔗塘夫子。催妆却扇,得句而时与推敲;月夕花晨,赏心儿互相唱和,由是诗境觉大有进益。”[12]许韵兰《赠外》云:“幼惭书未读,近喜婿为师。试笔朝临帖,挑灯夜课诗。推敲生敏悟,启发助清思。最乐应惟此,含毫得意时。”[5]292冬日夜晚,许韵兰与徐楘围坐在一起,闲话诗情,其《冬夜同外闲话》云:“坐话寒宵永,围炉暖阁中。雪残三径白,窗静一灯红。诗味徐徐引,茶香细细通。夜深人不觉,明月已生(在参考文献7《黔诗纪略后编》中为“生”)东。”[11]769从韵兰的诗中我们可以读到她与徐楘共同推敲字句的快乐,在夫妻唱和之中诗艺也更上一层楼。

除夫妻唱和外,清代铜仁女诗人之间亦多唱和,诗艺在切磋中进益。喻蕙若与骆冰梅就有一段逸事。《铜仁府志》载:“时女士骆冰梅有才名,蕙若过之,面投一绝云:‘冰雪心肝差可拟,梅花骨格略相同。今朝得入班昭座,如醉春风化雨中。’冰梅深服其敏,不敢以夙望傲之。”[5]294冰梅颇有才名,曾作为女师傅,结识许多好友,有《答刘慧贞女史示意》《念奴娇·怀白玉娟女史》《送陈观察女公子韵香北归》等唱和诗。许韵兰亦有《次句容骆佩香女史西湖绮兰〈西湖〉原韵》云:“一棹西湖入晓烟,苏公堤后白堤前。绿波不动无风色,嫩日娇云好放船。”[11]770喻蕙若与其妹冰若也有唱和,《铜仁府志》载有《冰若和初夏》“浓阴满院锁残春,帘幕深深不见人。恰好苔阶初过青,添来绿意一痕新”、《冰若和墨竹》“萧萧带得岁分寒,满纸淋漓写未干。泪洒湘妃知已尽,墨痕权作血痕看”二诗,可见姐妹之间你来我往,以诗相娱。

许韵兰、甘德庭、骆冰梅、成桂珍都从外地来黔,黔地的山川风物给她们带来许多创作灵感,入黔后留下了诸多宝贵的诗作。许韵兰自小居于深闺,与徐楘的姻缘使她得以外出游历,饱览祖国山河,其《〈听春楼〉自序》云:“自念生吴越文献之邦,长而涉江淮,逾海岱而北游日下,继而过河梁,历荆楚而西入黔中。风烟城阙之雄,雨雪山川之助,从此拈毫落纸,不复似深阖袖手时也。”[12]“风烟城阙之雄,雨雪山川之助”深化了许韵兰对人生的理解,诗境也更加开阔。她的《舟至辰溪入铜仁河赠外》《过沈家渔梁滩望铜仁城作》《晚眺》都是在铜仁山水的滋养下所作。

清代贵州铜仁九位女诗人留下了大量诗篇,或灵动有趣,或意境清幽,或以诗志史,各有千秋,展现了女性的独特才情。在我国古代,相较于文化繁荣的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贵州文教历来落后,在黔东一隅能涌现如此多优秀的女诗人实属不易,她们的作品与才情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1] 厐思纯.明清贵州七百进士[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260.

[2] 李圭修,许傅沛,纂.刘蔚仁,续修.朱锡恩,续纂.(民国)海宁州志稿卷十五[M].民国十一年(1922)铅印本.

[3] 俞陛云.清代闺秀诗话卷二[J].同声月刊,1942,2(1):28.

[4] 黄永堂,点校.贵州通志·艺文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828.

[5] 中共贵州省铜仁地委档案室,贵州省铜仁地区政治志编辑室,整理.铜仁府志(据民国缩印本点校)[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

[6] 胡文楷,编著.历代妇女著作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325.

[7] 徐楘,徐承锦,编.铜仁徐氏先世事略后编[M].刻印本家藏资料,1940.

[8] 贵州历代诗文选编辑委员会,编.贵州历代诗选:明清之部[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424.

[9] 成桂珍.木樨香室诗集[M].民国元年(1912)石印本.

[10] 周政文.黔东茶园山文化解读[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2.

[11] 莫庭芝,黎汝谦,陈田,辑.张明,王尧礼,校订.黔诗纪略后编·黔诗纪略补:第2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20.

[12] 许韵兰.听春楼诗稿六卷[M].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On Mao Kun's Comments on Korean Language and Its Significance

TIAN Yiping

( School of Humanities,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Hubei, China )

In the Qing Dynasty, there were 9 poetesses in Tongren, Guizhou, whose poems have been handed down to the world, namely Xu Yunlan, Shu Fangzhi, Gan Deting, Shen Zuoying, Luo Bingmei, Mei, Yu Huiruo, Yu Guiyun and Cheng Guizhen. Among them, Xu Yunlan, Shu Fangzhi, Shen Zuoying, Luo Bingmei, Yu Guiyun and Cheng Guizhen wrote poetry collections, but most of them have been lost, except for Xu Yunlan'sand Cheng Guizhen's. Most of the poetesses in Tongren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came from literary families, or their parents were well-educated and paid attention to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Moreover, they were also married to literary families, which made for a strong cultural atmosphere. Many of the poetesses in Tongren came from outside of Guizhou. Therefore,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external culture and the local culture of Tongren is of great help to their poetry creation. The 9 poetesses have left behind a large number of poems, each with their own distinctive character, either interesting, poetic or historical. It is not easy to find so many outstanding poetesses in the East Guizhou, which has traditionally lagged behind in literature and education compared to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regions, and their works and talents deserve to be seen by more people.

Qing Dynasty, Tongren, Guizhou, poetesses

I207.22

A

1673-9639 (2022) 03-0102-08

2022-03-07

田依平(1998-),女,苗族,贵州铜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清代文学与文献。

(责任编辑 郭玲珍)(责任校对 肖 峰)(英文编辑 田兴斌)

猜你喜欢
女诗人铜仁贵州
著名女诗人胡茗茗
贵州,有多美
中国优秀女诗人作品选读
寻味贵州——铜仁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天地大美——铜仁梵净山
于情于诗,曰俊曰丽——青年女诗人徐俊丽和她的无题诗
看雪——铜仁梵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