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好
(河北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明清两代,方志发展进入繁荣阶段,尤以清代为鼎盛。涉及畿辅地区,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而言,在整个清代可称蔚为大观。“其成因离不开清代承载长久的文化积淀,统治者的重视与提倡,地方长官的重视,以及其他学术面向的兴盛。”①王明好、王长华:《清代畿辅方志艺文志的时空分布及文化成因》,《地域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第11—19页。究其原因,固然是整个王朝大的环境使然,但是更为直接的因素,是其拱卫京都的地理位置,使博学通识之人才汇聚,也自然成为文化中心。官修方志由此成为畿辅修志一大特点,同时,一些文史大家也被吸引过来,以专门事此为职司。
据来新夏《河北地方志提要》著录,通志、州志、府志、县志、乡土志等达到了387种。②来新夏主编:《河北地方志提要》,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另据河北大学地方史研究室编辑《河北历代地方志总目》著录,河北现存志书617种,志略206种,方志佚书481种。③河北大学地方志研究室编:《河北历代地方志总目》,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考虑到历史上北京、天津与河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有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京、津二市所属各县历史上均曾隶属河北,河北修志需要参阅这些县的志书,为了查阅方便,该书还收录了北京市及所属各县现存志书72 种、佚书45 种和天津市及所属各县现存志书29 种、佚书23 种。除去方志佚书,该书共著录清代畿辅方志志略497 种,不计志略则有353 种。以上两本书可以互为参照。我们可由此得知,有清一代畿辅至少修志350种以上,且20世纪上半叶刊印的方志亦有许多始编修于清代。
清代畿辅方志无论是通志,还是府、州、县志,纂有艺文志者居多。方志艺文志对于地方的文化价值、文献价值,历来为史学家所重视。2000年以后,畿辅方志艺文志的研究在“畿辅”研究升温的大环境之下渐次展开,成果日益丰富。此项研究的深入开展,还可以填补方志研究的不足,利用方志资料为畿辅以及京津冀研究提供文献借鉴。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近二十年的相关研究成果,探析其研究走向,为后彦提供参考,以作抛砖引玉之用。
基础文献整理的研究成果较多,多是对清代畿辅方志进行整体介绍,有的涉及艺文志介绍。其中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以河北大学地方志研究室编著的《河北历代地方志总目》、来新夏主编的《河北地方志提要》为代表。《河北历代地方志总目》著录,现存清代畿辅方志数目计497种,佚志数目48种。来著收录河北省563种及津地28种,14种佚志。另外,于鸿儒主编的《河北省方志概要》一书著录清代河北方志255 种,未著录京津地区。《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相关数目统计各为430、440种。
以上基础文献整体介绍,除方志数量外,还对刊刻时间、纂修者、现存地进行了著录,有的还涉及版本、卷数等内容。有的著作涉及艺文志的介绍,比如来新夏《河北地方志提要》,对方志中编纂的艺文志进行标目,还对一些有特点的艺文志做了简要介绍,虽然不够详细,但是对艺文志的深入研究可以提供检索线索和文献依据。
1.畿辅方志研究
畿辅因地处京畿,政治文化发达,清政府重视地方志的编修,因此清代方志发展繁荣,并且产生了修志名家与优秀志书。方志研究虽然很少涉及艺文志,但是艺文志作为方志中的一部分,其编纂体例等却与方志编纂体例思想有着密切关联,所以,方志研究中的相关内容可以给艺文志研究提供参考。
陈培荣撰《京、津、河北方志考存》、魏东波撰《天津地方志考》两文为专论。陈著中,统计京津冀现存方志约650种,其中京地50多种,津地20多种,河北570余种。魏著中介绍津地修志源流情况,而且考察时间为自明正德年间至20世纪前十年,跨度较长,起自《天津三卫志》。
致力于畿辅方志研究的魏东波,有《天津地方志考略》专著问世,内容介绍更加详尽,包括编纂者、志书体例、内容涵盖以及版本等。①魏东波:《天津地方志考略》,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5年版。与魏东波一样致力于畿辅方志研究的学者,还有冯秉文和于鸿儒,冯著《北京方志概述》,于著《河北省方志概要》,他们三人的著作形成“互为依存”之势。
学术界对于清代直隶方志长期未进行专题研究,仅在一般性研究整个清代的方志论文和论著中,涉及一些有关的内容。较早的如梁启超《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方志学》,对清代方志学进行了概述性研究。与此相似的研究论文,晚一些的则有邸富生《试论清代方志的编修》。
在方志考论著述中,亦会涉及相关内容。瞿宣颖为方志大家,曾对数十种明清直隶方志做了考论。其著作《方志考稿(甲集)》乃我国近代第一部地方志提要目录著作。另一部考论著作为张国淦编《中国古方志考》,因其年代追溯更远,影响更大而闻名。该书收录方志年代起自秦汉,存佚皆录,止于元代。总志列于首位,其后为各省,各省又以通志类居首,府州县志类居后。共计著录总数2271种地方志书目,其中49种为河北志书②张国淦编:《中国古方志考》,中华书局1962年版。,虽无直接相关,但是足资借鉴。
一般性的方志研究著作乃至教材中,也会包含清代直隶方志有关内容。《中国方志学通论》是一部不能忽略的方志学综合性专著,为方志大家傅振伦所编著,其论述对象包括直隶。其他方志大家如来新夏、邸富生、仓修良、巴兆祥等皆有此类著作,计有近20部之多。
填补专题研究空白的《清代直隶方志研究》为博士论文,作者方广岭是南开大学博士。论文梳理了有关清代直隶方志研究的文献,吸纳正史、笔记、文集等内容,整理、考证现存方志整体情况,较为全面,并有新的高于以往学界有关文献研究的结论得出,包括考得519种方志文献书目,72种佚书书目。③方广岭:《清代直隶方志研究》,南开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可是作者并没有吸收来新夏编《河北地方志提要》相关研究成果,有些可惜。另外,作者研究直隶方志内容颇为用力,但是未涉及艺文志研究,虽不是专门研究,然而漏掉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也令人遗憾。
2.畿辅通志研究
畿辅通志在畿辅方志研究中,属于专论,研究会涉及艺文志纂修体例等方面。
在以上畿辅方志研究中,大多为有关于畿辅通志的著录和介绍,而专论论文研究成果虽然数量不多,但学界的关注一直没有中断。翟永兴《光绪版〈畿辅通志〉纂修述评》从整体上论述,赵颖霞、李中琴《黄彭年编修〈畿辅通志〉考略》从编修者角度考述。河北学人秦进才是一直致力于燕赵文化研究的历史学者,有两篇文章对光绪《畿辅通志》中《明列传》部分内容进行校正与辨误,即《光绪〈畿辅通志·明列传〉校证举要》和《光绪〈畿辅通志·明列传〉人物收录辨误》。另外还有几篇文章涉及畿辅通志研究内容,如江庆柏《〈四库全书本〉雍正志〈选举志〉进士题名讹误举隅》。郝红暖、吴宏岐《乾隆前期直隶留养局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原因分析》则以同治《畿辅通志》为主要资料展开研究。
目前较有分量的专论文章,是王景玉《畿辅通志》序言与来新夏《畿辅通志》前言。王景玉文章收录在其专著《方志学新探》中,认为光绪《畿辅通志》较之前两修志书,在体例、篇目和内容方面均有较大改进。对《畿辅通志》的研究涉及艺文志内容。比如王景玉认为,光绪《畿辅通志》在“艺文”中效法经、史、子、集四目的史例类目作法,对考索书目详细列出,变以往方志只列诗文而无书目,为检阅本地人著述提供了方便条件。来新夏《畿辅通志》前言对光绪版《畿辅通志》诸多内容论述较为充分,重点较为突出。
关于畿辅方志艺文志的直接论文研究成果有三篇,均为同一作者。从时间上看,三篇均为晚出,集中在2014年以后。其一为《试论清代畿辅方志艺文志的价值》。①王明好:《试论清代畿辅方志艺文志的价值》,《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第37—42页。作者从文献学价值、文学史价值、史料学价值三个层面展开讨论,虽然概述性较强,但是文章用了大量实例进行论证,从而说明目前学界关注甚少的现状与清代畿辅方志艺文志研究价值颇为不符。其二为《清代畿辅方志艺文志总序探析》②王明好:《清代畿辅方志艺文志总序探析》,《河北学刊》2014年第5期,第82—85页。,专门考察艺文志序。文章从几百篇总序出发,从中梳理出艺文志收录文献资料的地域范围特点、收录诗文的标准及其收录原则,并试图探究地方作家作品整体情况与特征,甚而至于地域文学思想以及地域文化心态等等。其三为《清代畿辅方志艺文志的时空分布及文化成因》③王明好、王长华:《清代畿辅方志艺文志的时空分布及文化成因》,《地域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第11—19页。,虽然还是从整体层面出发,但是已经把研究视角延伸至时空与文化,从历史的时间维度和地域的空间维度深入探讨了清代畿辅方志艺文志的分布特点与文化成因。
关于方志艺文志的研究,近年来各类文章有近四十篇,内容涉及成果综述、编纂体例、文化精神、文献与文化价值等,如刁美林《清代方志艺文志之分类体系与类目设置探析》、马春晖《方志艺文志学术评论简析》,均为概述与个案研究。近年出现了对史梦兰《畿辅艺文考》的研究文章和硕士论文,这些都成为后续畿辅方志艺文志研究的成果基础。
由上可知,关于畿辅方志的专题研究还比较薄弱,专论文章也比较少;关于畿辅方志艺文志的研究,直接的研究成果仅有上文所提三篇,并且有关艺文志的深入研究较少出现在对方志与通志的专题研究中。可以看出,目前畿辅方志艺文志研究成果与其研究价值尚不平衡。
通过对上述畿辅方志艺文志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看出,近二十年来其研究呈现出自身特点和发展趋势。
畿辅方志基础文献整理的成果不少,既有国家整体层面下的关注,如陈培荣《京、津、河北方志考存》、魏东波《天津地方志考》(收在《中国地方志分论》一书中),也有专门著作,如冯秉文《北京方志概述》、魏东波《天津地方志考略》、于鸿儒《河北省方志概要》(属于《中国地方志详论丛书》)。包括博士论文《清代直隶方志研究》在内,这些论文和论著成果堪称优秀,有助于清代直隶方志研究的深入开展,其整理之功毋庸置疑。虽然因其致力于畿辅方志编修,涉及艺文志方面自然薄弱,但是,目前有关清代直隶方志文献的整理,无疑为其后相关深入研究打下基础,也为畿辅艺文志研究提供了文献基础。
关于方志艺文志的个案研究近年来明显增多,其中也包括上文提到的直接研究成果。虽然多数还停留在概述的层面,系统深入研究较为空缺,但是也出现了对重要人物与重要著作的专门关注,如上文提到的对史梦兰以及《畿辅艺文考》的研究。
个案研究的增多,是随着对“畿辅”研究关注度增加而增长的。而“畿辅”研究成果的增长,势必带动方志艺文志的研究。2000年以后,另一个研究现象值得注意:“畿辅”相关研究关注度越来越高,呈现两大趋势。一是研究成果的数量越来越多。以主题词“畿辅”在中国知网检索,共得200 余条结果,2000年以后的有180条以上。其中,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7篇。二是研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除了文学、历史、语言、文化等38篇,研究成果涉及水利17篇,城市与社会、政治、风俗等内容7篇,农村农业土地等7篇,其他如经济、职官、医药、建筑、矿税、风景、军队、教育均有一到两篇不等。很多成果研究材料直接来源于方志。其中,文化精神以及文化与文学之关系研究受到关注且影响较大。如王长华先生《近世畿辅文化的特质及价值》和《畿辅背景下清代天津诗歌的空间特色及文化成因》,两篇文章分量颇重。
围绕“畿辅”形成研究热的原因有二。其一,2014年,中国畿辅学研究中心在河北师范大学成立。在此前后,聚集了一批以畿辅为研究方向的学人,以王长华先生为代表,还有江合友、李瑞豪等一批年轻学者,相关研究成果也相继推出,关注文化与文学之关系。王长华先生在《近世畿辅文化的特质及价值》一文中高屋建瓴,他对畿辅文化的界定,不仅仅把它看成是在畿辅制度下生成的区域性文化表现形式,更为重要的是把它放到一个完整的综合体和变化当中,指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其各种构成要素,会受到政权更替代兴的影响,因而呈现出随制度与地域变化的样貌变化特征。对畿辅文化特质的分析,同样严谨而精当,有大家之风。文章认为畿辅文化乃是汉族为代表的农耕文化与蒙古族、满族的游牧文化相互碰撞、融合而成,游牧文化中活泼直率和重视功利的因素,影响、融入汉族文化的崇尚道统、理性内敛之中,犹如百川归海,从而汇聚成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①王长华:《近世畿辅文化的特质及价值》,《光明日报》2015年11月12日,第16版。,“其文化代表着中央主体意识形态观念,直接接受皇权辐射,均有浓厚的泛政治色彩”②王长华:《近世畿辅文化的特质及价值》,《光明日报》2015年11月12日,第16版。。而年轻学者也颇有格局。江合友《“近千年来畿辅文化形态与文学研究”综述》一文,梳理相关研究成果跨越千年时间。王天彤《区域文化学观照下的畿辅文化与文学》,从畿辅制度的角度出发探讨畿辅文化,进而探讨畿辅文学独具之特色。
其二,与河北省社科部门倡导“畿辅丛书”研究和整理河北古代作家作品有关。相关成果有对《津门诗钞》的点校,以及相关学术探讨——王长华《畿辅背景下清代天津诗歌的空间特色及文化成因——以〈津门诗钞〉为中心的讨论》。文章认为清代天津诗歌的发展表现出典型的空间特征,在整个近世畿辅文化中独具特色,并分析了其主要成因:“这同清代天津府便利的交通、繁荣的经济、日趋重要的政治作用有密切关系,是由天津所具有的开放的海洋(或港口)型文化特征所决定的。”③王长华:《畿辅背景下清代天津诗歌的空间特色及文化成因——以〈津门诗钞〉为中心的讨论》,《天津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第126—131页。与此研究理路一致的,还有江合友《清代畿辅诗歌的区域特色及其历史价值——以陶樑〈国朝畿辅诗传〉为中心的讨论》、李瑞豪《水西庄雅集与雍、乾之际的畿辅诗坛》等,不一而足。以上研究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空间与文化视角,可为相关艺文志研究夯实更为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