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内卷化:道法自然思想的教育内蕴和实践启示

2022-03-17 15:53:23王志伟郭彬聪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事物状态思想

王志伟,郭彬聪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内卷化是指事物在外部因素影响下其内部呈现过密化、衰退化的发展。 纵观高校大学生内卷化现象,外部因素的作用固然显著,但学生群体内部心理与思想层面出现的波动与混乱助长了内卷化的气焰。所以,破解高校大学生内卷化现状,应从学生心理与思想层面入手, 引导他们走出内卷化困境,最终达成由内向外的破冰行动。 探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其中“道法自然”思想对学生内心有一定的疏通与引导作用。

一、内卷化及其在高校大学生中的表现

内卷化(involution)亦可以译为“过密化”,字面意思是密集繁多,引申义为缠绕在一起向内部回旋。康德首先使用了“involutionstheorie”这个概念[1]。 邓晓芒译为“退行论”,有复归和衰退两个意思。 美国人类学家登威泽将内卷化进行学术性释义,他认为内卷化是指社会或文化形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难以突破或转化,只有通过使内部更加复杂化才可继续下去[2](P99-104)。 总之,内卷化是一种与事物正常运行相违背、使事物内部陷入恶性发展的状态。 它因难以得到解决,以至进行无意义的循环往复,对事物自身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 这是一种畸形的文化,是人们因价值观念出现偏差而造成非理性认识的现象。它使得人们的投入与产出不能得到正比,导致事物的效益递减,甚至出现产出远低于投入的情况。 基于此,事物内部的消极因素、负面情绪会阻碍事物向前发展。

内卷化能广泛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领域,是因为其概念有共同的特征:第一,外部的强压制性。 事物内卷化的出现,是因为受到来自外部的干扰与施压。外部压力导致整体结构内的事物偏离正常发展的轨道去寻求其他发展与生存方式,最终形成事物自身无止境的复制和事物与事物之间在整体内互相消耗的局面;第二,发展的停滞性。事物在外部条件限制下产生非正常现象,造成整体内事物过于繁多混杂且结构失调,事物陷入难以向前发展的窘境,其更迭与创新难以显现和持续;第三,事物的不确定性。内卷化会导致事物呈现出多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包括:目标的不确定性,即起始目标与实际达到之间的差别; 形态的不确定性,即理想形态与现状之间的不一; 前景的不确定性,即事物应然取向与实然的分歧。

内卷化在当代大学生中有一定市场,其并非良性的状态,而是一种异化的竞争和消耗,是违背学生身心健康和揠苗助长的表现,也对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生活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甚至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焦躁、 急功近利的心态, 最终导致其自我“堕”化。 从内部来看,大学生非理性化的竞争手段和意识、被削弱的学习动力是内卷化在教育中产生的不良影响的体现;从外部来看,内部不良反应会波及学生群体外部的环境,外部低迷、懈怠的风气是内卷化的写照。 如对这种偏向不加拨正,那么其不良态势则会愈演愈烈。 适当的竞争会盘活主体,激活其奋发向上的意识,然而竞争意识“过”之便会形成群体的内卷化。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讲 “中庸”之道,追求将万物置于适度的范围内。因此,我们应当对内卷化加以调控, 使高校学生处于健康的成长状态。

二、道法自然思想的教育内涵

在老子看来,“道” 存在于盘古开天地之前,万物从道伊始,正所谓“道”是“万物之母”[3](P10),是万事万物的根源。 老子还认为“道”不是静止的,而是永远处于运动状态的,它周流万物之间,且不受万物影响而永远保持着自己的原面貌,所谓“自然而然”,故曰“道法自然”。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道法自然”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根本属性,体现并高度概括了道家的无为思想,贴合今天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人文素质教育讲究利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对人进行熏陶,注重人内在的素养。道法自然思想中所蕴含的人文教育指向、教育方法、教育体系值得思考和借鉴。

(一)尊重天性的教育指向

道家的“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即所谓“道本体论”。 此外,“道”也包含着对道作用的阐释[4]。 因此,我们应从本原意义和作用意义两个角度出发去寻求老子“道”的真正含义。 在本原意义上,“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实体性原则,不是指某个具体的客观对象,不能够被我们感性地认知;其亦不是从人的理性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思维想法,即所谓知性的概念。 “道”应该从“道可道,非常道”[3](P12)“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3](P11)的角度去理解,是玄之又玄、深之又深的东西,是应然的产物,是期待事物如何发展的价值倡导。 在作用意义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P110)便是对“道”作用的最好解释。在老子看来,“道”就是自然。“自然”是一种没有外界与人为干预,遵循规律的状态。 “道” 的作用是让事物处于自由发展的本原状态。 这种本原状态是事物向着正面取向的“自己如此”,正好对应了“自”与“然”二字。对此,道法自然思想所折射出的教育理念, 是不强调利用外部条件对学生身心发展施加压力, 也不主张利用人与人之间的激烈竞争改变学生正常的成长轨迹,因此造成人的“异化”,而应提倡尊重天性、鼓励学生自由发展。引申而言,道法自然的思想也蕴藏着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教育取向,即所谓“高者抑之, 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 不足者补之。 ”[3](P327)

(二)无为且“善”的教育方法

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与精髓,其中亦蕴藏着“无为”的教育价值。 “我无为, 而民自化”[3](P246)描绘的便是无需外在约束而靠自己内在推动的场景。 老子反对固定的教育模式,批判先入为主的教育理念,认为其破坏教育规律和损坏受教育者的健康发展;老子提倡顺性而教,引导受教育者不断学习知识和反思自身,以达到推动自己前行的目的。“无为”并不是提倡无所作为,而是主张“不言之教”[3](P104)的教育方法。 “不言之教”也不是放任不管的教育方法,而是主张教育者少用空洞的言语劝说,应加以践行。 “不言之教”强调教育者通过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施加教育。 为此,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样的言行能满足“无为”的要求。 老子讲到“善行, 无辙迹;善言, 无瑕谪”[3](P119),教育者只有“善”才能达到“不言之教”的效果,只有“善”才能不让教育偏离美好的方向。 教育者的“善”既要有善行,亦要有善言,当二者结合时,教育能够超出一般意义上的含义,进而达到“润物无声”教化育人的境界。“道法自然”思想提倡的无为是“有形”的为,是“善”为,教育者应发挥“善行”与“善言”的渐染作用,真正做到启迪对象内心的追求。

(三)和谐共生的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全面则体现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道法自然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念,虽然那个时代道家不可能明确区分出五个方面的教育体系,但它却以追求“人性朴真”和“精神自由”为出发点,包含着德智体美劳多重因素,内蕴和谐共生的教育理念。 老子言“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3](P170),可见“道”对德育的深远影响与作用。而道法自然的德育跟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截然不同,它主张摆脱礼制的樊篱, 复返“婴儿”与“朴”的境界,这也契合了“人性朴真”的本意。“婴儿”是新生生命的象征,寓意不经社会气息感染和污浊化的事物,是天真无邪、富有生命力的存在。“朴”寓意返璞归真的状态,脱离道德虚伪现象的消极影响,去往自然平和、清净处世的心灵深处。除德育外,道法自然也强调对人智育的培养,这种“智”是对于自身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感悟与思辨,是“大知”,即所谓“去小知而大知明”[5](P428)的“知”。道家反对急功近利式地学习知识和把知识当作实现特定目的与意图的工具,赞成探求隐藏在人生之后的真正智慧。 此外,道法自然思想还倡导以养生为核心的体育观,情系山水爱慕自然的美学观,洒脱自由的人生追求,去伪存真的审美价值,“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3](P86)、以俭为主的劳动教育观。 道家虽然尚未提出明确的教育体系,但道法自然思想中蕴含着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理念,对今天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借鉴意义。

三、道法自然思想的实践启示

道法自然与内卷化是相互对立的思想体系,内卷化是脱离道法自然的野蛮生长, 二者不相交融,构成矛盾体而存在。想要化解这对矛盾的方式有三种: 一是双方经一系列发展而融合成一个新事物,达成一种和谐的状态;二是道法自然战胜内卷化或内卷化战胜道法自然;三是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取代。 在大学生群体中,彼此之间构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群体内部必然是两种联系关系:一种是积极、平稳的关系,另一种是懈怠、冲突的关系。 在这种对立状态下,结果无非是一方战胜另一方, 只剩下一种联系关系以及双方融合发展,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因此,尚不具备第三种解决矛盾的条件。在此,我们对前两种方法进行探讨,发挥道法自然思想在大学生中的引导作用,逐步启发他们走出内卷化,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道法自然思想启发大学生规避内卷化

走出内卷化的核心要义在于“道”。“道”是贯穿中国古代哲学的主线。 中国是一个信奉“道”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道”的民族,中国的教育理念自古而来都和“道”息息相关。 “一阴一阳之谓道”[6](P8),可见,道是阴阳矛盾的关系。 学生中积极、平稳的联系和自我消耗、自我竞争的联系可谓一阴一阳之物,只有将二者充分协调开,才能营造一种“和合”境界,达到二者和谐的状态。二者相互协调,必然需要一中介,而协调的中介正是要靠“道法自然”思想来发挥其作用。 “道法自然”中虚静无为和本真质朴的追求对人有教化作用。

虚静无为强调的是自身修养。“虚静”是道家修养深厚的代名词,若要达成此种修养,“虚”与“静”缺一不可。 “虚”强调一种心无杂念、不受外界影响和干预的状态,在老子看来,“虚”是为了达成“实”和“有”,或者说“虚”就是一种“实”和“有”。 因为心无杂念才能容纳万物,才能获取大自然和人生的真谛,这样,“虚”就可以看作是一种“实”,一种收获。“静”是更高的层次,是“虚”的指向和目的,即所谓“虚一而静”,是一种道的状态和境界。 由虚致静最终合于大道,是自我道德修炼的结果。“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是老子极力倡导的,也是道法自然思想所宣扬的一种生存的大智慧。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保持开放的态度,学习知识,通晓自然和社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所以,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不是无所作为和无所事事而是按“道”行事,要顺应“天时、地性、人心”,以达清静寡欲的境界。大学生内卷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学生内部道德的紊乱,而失调失序的道德表现在学生对于成绩和自身利益的过分看重。 同时,这种过分的看重换来的是个体收益递减和逐渐严峻的内卷化态势。道法自然所提倡的虚静无为的立身处世修养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促使其主动规避外部强压的胁迫,推动其自身化解无意义的争斗,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良性的竞争。

本真质朴强调对人性的培育。本真不是逍遥自在、无拘无束、随意而为的价值观,也不是游历山水、消极避世、不问世俗的生活观,更不是争先恐后、你追我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生存方式。道法自然的本真是一种“道”,它不流于形式,无固定标准,是适合自己发展,能让人内心无惧、坚持前行的意志。高校学生应在花时间培养兴趣爱好的过程中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让学习与兴趣交融、知识和爱好交叉,摒弃抑制人天性成长的客观因素。 质朴是人心灵的状态, 道法自然的质朴强调人天真自然、心无旁骛的表现。人生活在大千世界中,难免会被杂念误导、被外界分心,这里的杂念和外界指与人本心、初心相违背的事物,是过于名利化和让人迷失方向的事物。 为此,我们用道法自然思想善诱学生远离不必要的物质利益, 引导他们安于知识、勤于探索、劳于实践、静心求学、扎实功底。

(二)道法自然思想启迪大学生达成和谐状态

“道法自然” 之所以能调和大学生中内卷化的一面,在于“道”的作用和自然的规律,是“道”引导学生顺应自身成长和发展规律,帮助其远离揠苗助长的非理性化压力施加,达到积极价值取向的“自己如此”。为此,我们需要充分发挥道法自然思想对内卷化的疏导作用。

道法自然思想尊重教育对象的天性, 其内容“自己如此” 的价值理念是大学生内部达成和谐状态的前提。 “尊重天性”即教育者尊重学生的个性,将学生置于教育的主体层面,把他们当作教育的中心与关键。 “自己如此”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体现,而这里的“自己如此”并不是无目的的随心所欲,是建立在个体正向取向上的自我能动发展,是自己对于自己付出和需要的满足。在“自己如此”和个性天性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学生心理层面出现乐观、稳定的情绪,同时外在表现为行为动机的友好和健康向上。整个世界是处于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那么,这种外在的动机一定会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上。所以,大学生内部会表现出和谐的相处模式。

道法自然思想蕴含的“无为”教育方法给以受教育者“善行”“善言”的引导。“善行”塑造学生好的行为, 影响着学生学会与人为善的相处方式;“善言”劝诫学生养成好的习惯,教导学生时刻绷紧“善”弦,让学生们耳听心受。“无为”亦“有为”,是潜移默化的“为”。“善言”“善行”自然而然对大学生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善”的相处可以有效化人们之间“攻”的关系为“和”的关系,“善”的言论可以引导人们“争”“斗”的心理向“怜”“爱”的心理转化。双方以“善”为中轴,久而久之趋向建构和谐明善的境界。

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蕴于生活反作用于生活。在市场价值普及的今天,其依旧保持着自己本真的特性,它并不与当代社会格格不入,而是对加速转型期社会出现道德偏颇现象的补充与纠偏,恰恰应对了转型期大学生心理上的障碍与压力。这种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教育思想,既承载着文化育人的人文教育理念,又帮助大学生寻找走出内卷化的路径。

猜你喜欢
事物状态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美好的事物
文苑(2020年8期)2020-11-22 08:18:12
状态联想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奇妙事物用心看
快乐语文(2017年12期)2017-05-09 22:07:40
热图
家庭百事通(2016年3期)2016-03-14 08:07:17
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
山东青年(2016年3期)2016-02-28 14:2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