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昌文,周婧涵
(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广大青年要爱国爱民,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1]2021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要求深刻认识“开展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重大意义”,充分发挥“思政课在进行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鼓励各地各校“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确保学习效果入脑入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与“四史”教育均具有历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双重属性,是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发挥“四史”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关键课程。历史情景剧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自编、自导、自演的形式创作历史短剧,并选取优质作品研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本文对“纲要”课程中运用历史情景剧教学加强“四史”教育进行初步探讨。
“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四史”教育在学科特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层面高度契合,是加强“四史”教育的关键课程。
“纲要”和“四史”教育既传授历史知识,又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特性。高校“四史”教育,目的在于引导青年厚植爱国爱党情怀,坚定初心使命,在“强国有我”的大道上实现报国志向。具体来说,“四史”学习是在民族复兴和人民富裕的双重视域下了解党的奋斗史,加深民族认同感与历史认同感,坚定“四个自信”,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激发爱党爱国情怀的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为什么要爱党爱国、如何爱党爱国,不断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将理论知识用于社会实践,实现历史教育、思政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历史总结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使其树立担当意识,主动承担时代责任。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2立德是要立理想信念之基,立道德品质之源,立创新开放之本;树人是培养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逐梦人,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纲要”课程以近现代史中的红色精神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以近现代史中的优秀人物事迹作为道德品质之源,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实践探索铸就创新开放之本。所以,“四史”教育与“纲要”课程均具有历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以史育人,寓教于史,担负起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3]学习历史不只是为了仰望辉煌或感叹曲折,更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4]。在教学目标层面,“四史”教育和“纲要”课具有一致性。“四史”是对党和国家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具体来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领路人的革命创业史,阐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新中国史”是党带领人民攻坚克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砥砺奋进史,阐述新中国为什么立;“改革开放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走向繁荣富强的创新发展史,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社会主义发展史”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自一国到多国的真理践行史,讲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四史”各有侧重又内含联系,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旨在“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10。
“纲要”课主要认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及内在规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通过史论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党领导人民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因此,“四史”教育与“纲要”课在教学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均以史实为基础阐释历史规律,达到培根铸魂的育人目标。
“四史”教育和“纲要”课的内容相互联系。“四史”教育重在引领青年学生系统回顾党领导中国革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回顾中国在近代百年斗争中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光辉历程,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成果,回顾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发展。“四史”教育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文化,感悟中国力量,贡献中国智慧,践行中国方案。青年学生在“四史”教育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和民族观,并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辨析历史是非。
“纲要”课以解读分析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两大历史任务为主要内容,即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注重阐明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总结经验教训,阐释“四个选择”,增强“四个自信”。“四个选择”指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理清“四个选择”的内在理论逻辑,必然要求学深悟透“四史”。“纲要”课以回答“四个选择”为切入点,以厘清两大历史任务和“四个选择”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以讲清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矛盾以及历史使命为主要任务。总之,“纲要”与“四史”内容高度契合,“四史”教育是“纲要”的例证与延伸。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重视历史学习的教育作用,是中国共产党的智慧与传统。“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5]
目前,开展“四史”教育,大多以课堂教学为主,以专题讲座、征文比赛、知识竞答等活动为辅的方式进行。这种教学方式虽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但本质上仍旧是灌输式教学,不利于建构双向平等的师生关系,缺乏多样性和独特性,影响教学效果。“只有打好组合拳,才能讲好思政课,但无论组合拳怎么打,最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叫人口服心服。”[2]23思政课的讲授者和接受者都是具有主观意识的“人”,要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既要学深悟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又要丰富教学方法,提升吸引力和感染力。
历史情景剧教学是一种浸入式教学,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学生凭借知识积累和材料搜集,通过情景模拟主动探索,做到真学“四史”,学懂“四史”,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历史情景剧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方法,形式活泼,直观形象,参与性和互动性强,符合当代高校学生追求新颖,抗拒死板的心理需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读史、学史的兴趣。思政课教师在“纲要”课堂中运用历史情景剧教学讲授“四史”教育相关理论知识,将内涵丰富的规律和理论内化为“价值认同”。以生动形象的授课方式改变高校学生对思政课的传统认知,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获取,增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
情景剧教学法趣味性强,参与度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兴趣是一种接近事物、探索真理的积极心态,能够促进知识的接纳和吸收。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论及学习兴趣时提出:“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6]64历史情景剧教学抓住了高校学生的行为特征和兴趣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唤醒学生兴趣的良好途径。“积极活动好比是一座把语言和思维连接起来的桥梁。”[6]46历史情景剧教学转变了师生间的单向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时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7]“三全教育”是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及全方位育人,意在打开多重育人渠道,运用多种活动载体, 通过“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贯穿高校学生的校园生活。
“历史情景剧”教学注重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历史情景剧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四史”教育的兴趣,促使学生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中产生共情,帮助他们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班人的主人翁意识。运用情景剧教学时,师生共同制定主题,学生搜集和学习史料,通过创设现实情境展现学习成果,再借助多媒体教学方式推广,扩大“四史”教育的覆盖面。一场历史情景剧的精彩呈现,需经过确定主题、积累素材、编写剧本等必要环节,学生的查找能力、筛选能力及提炼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实现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历史情景剧教学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党史观,利用丰富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情怀。选题坚持政治性、学术性、故事性相统一的原则,编剧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制作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情景剧的各个环节与课程有机融合,避免流于形式。
选题是开展历史情景剧教学的前提,应坚持政治性、学术性和故事性有机统一的选题原则。由于“四史”教育注重历史主题和主线,本质和主流,所以选题要聚焦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根本性、全局性问题。将党和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等贯穿于情景剧中,讲好中华民族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改革开放故事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8]“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9]历史情景剧除了选择正面题材,还应关注历史虚无主义的典型案例,坚持大历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以直观数据和史料进行有理有据的批判。例如,建党史部分的重点难点是阐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要以近现代史中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斗争困境,批判“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早产儿’”的错误观点。抗日战争史部分要借助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贡献及各国资料,批判“中国共产党不是‘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错误观点。解放战争史部分要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的历史事实,批判“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单纯的军事胜利说’‘苏联援助胜利说’”等片面观点。社会主义改造史部分要以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成就,批判那些否定社会主义必然性的错误观点。
剧本创作是历史情景剧的关键。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紧扣“四史”教育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重点,认真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中国共产党简史》等党史学习必读书目,重点围绕“四史”中的生动故事和鲜活案例创作剧本。真实是历史的生命力,是“四史”教育发挥思政功能的前提与保障。历史剧本的编写坚持历史真实性,杜绝恶搞与娱乐化。引导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历史脉络和理论逻辑,将故事放在历史背景中去解读。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尊重史实,反复研讨后创作剧本。剧本创作的过程也是互动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教师将剧本引入专题教学,讨论剧本内容时要巧妙融入知识,防止生搬硬套。比如,在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专题学习中,将学生创作的相关剧本引入课堂,通过分享讨论进一步完善剧本,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教师要将情景剧有机融入“纲要”课程的总结复习,注重梳理“四史”的基本脉络、理论逻辑与重点难点,在历史观和方法论上进行引导,突出情景剧教学的时代特征和育人价值。
历史情景剧教学中,角色扮演、拍摄制作、剪辑处理都由学生完成,应充分尊重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生自行推选组长统筹情景剧制作事宜,制订时间表,合理分工,分角色排练,在具体历史情境中,加深对历史过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精神的理解。拍摄场地应符合历史情境,体现严肃性。评价剧作时,教师与学生代表组成评委会,从参与度、台词、情绪、表现力、服装道具、场景选择、后期剪辑等方面进行评价。推荐优秀的作品参加校级、省级、教育部等不同级别高校思政课微电影大赛,鼓励学生创先争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