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元娜
(武昌工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思政在我国高校教学中开展得如火如荼。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高校中的课程思政旨在解决“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系列的根本性问题。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本质属性,也是其立身之本。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中的翻译课程应该积极思变,主动求变,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充分挖掘翻译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发挥翻译课的德育功能。在融入思政元素的专业教学中重塑翻译教学设计,这必然要淘汰低阶的、陈旧的、无价值的“水课”,打造以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为特征的“金课”,实现知识传授、价值认同、能力提升和时代使命的有机融合,勇担新时代英语翻译人才的历史使命。
外语运用能力被公认为是外语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外语运用能力包括“能借助语言工具书和相关资源进行笔译工作,并能完成一般的口译任务”[1]。而随着人工智能在翻译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翻译呈现出职业化、市场化、数字化和技术化的特征,这无疑给高校外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开拓了新的视野,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人类需要科学技术给社会带来的变革,同样也需要深厚的人文情怀与人文关注[2]。高校的翻译教学应当反思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主动调整传统的翻译教学理念,重构翻译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培养与时俱进的中国翻译者。正如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指出[3],要建设中国“金课”,因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在人工智能和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建设翻译“金课”势在必行。
就像文学理论不能直接指导文学创作一样,翻译理论也不能直接指导翻译实践[4]。翻译理论的价值在于对翻译实践的解释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翻译课上,翻译实践是核心,是重中之重。但仍有不少高校翻译老师理所当然地认为,翻译理论能直接指导翻译实践。究其原因,翻译老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行业背景与新时期翻译市场的人才需求相脱节。高校教师普遍缺乏职业化的翻译实战经验,翻译教学照搬课本内容,缺乏针对性和行业性。新时期的翻译教学要求翻译课堂的教学内容要着眼于市场需要,高于课本,关注不同文本的翻译实践训练,翻译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要紧紧围绕提升翻译实践能力这一核心。
翻译教学的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翻译规律,通过自我发现来实现翻译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在长期的重翻译理论、轻翻译实践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翻译学业负担不大,表现为课堂学习之外的翻译练习量太少、翻译练习面太窄和翻译内容太浅等问题。而学生唯有“跳一跳”地刻苦学习,在大量的、典型的、具有一定挑战度的翻译练习中反复摸索,才能感悟翻译活动中的每一次决策和翻译活动的全过程,乃至“跳一跳”地感悟到翻译活动的本质,在“做”中学会翻译,从而成长为熟能生巧的翻译者。
专业和课程只有对标国家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才有可能被纳入国家战略之中,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5]。在听说读写译这些语言技能的训练中,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外语综合能力和翻译能力,掌握了一定的外国语言文学和文化知识,但日常教学多以文学文本的翻译讲授为主,外语毕业生学科专业知识的严重匮乏已遭到社会诟病。在机器翻译的新时代,社会对精通某一或某些专门领域的翻译人才可谓求贤若渴,具有行业背景的翻译专才在职场中越来越受到追捧。高校翻译教学应当主动作为,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翻译来获取来自国际上不同行业领域的最新信息,引导学生通过翻译来传播中国的行业动态,增加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翻译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此,翻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备的活动。一方面,翻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因此,翻译课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具备娴熟的翻译技能和翻译技术能力。另一方面,翻译中意义的转换通过语言来实现,而每种语言都是独特文化的载体。翻译课程也应该培养学生在跨语言、跨文化沟通中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家国情怀、一定的批判精神和人文精神。翻译能力的培养与人文素养的养成应该相互交融,这也是课程思政教育背景下的应有之义。需要指出的是,挖掘非文学文本翻译中的人文价值,丰富翻译教学的内涵,显得尤为可贵。这就要求教师摒弃纯粹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成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引导者,精心设计翻译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反思语言现象背后的人文问题,引导学生敢于批评、敢于质疑,以点带面地深入思考和探讨复杂的行业问题和社会问题。
淘汰陈旧的、不用心的翻译水课,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翻译“金课”,这是新时代对高校翻译教学的必然要求。就高校的翻译课程而言,“金课”应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必须符合高校新文科建设的大方向,为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和科技创新培养所需的翻译人才;第二,必须实现翻译知识、翻译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在刻苦的翻译学习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必须顺应翻译技术的最新发展,凸显翻译课程的时代性、技术性和前沿性,淘汰陈旧的翻译内容和教学模式;第四,必须重视翻译教学设计,设计以语篇为翻译单位、具有一定深度、难度和挑战度的翻译课程,在不同的翻译语境中巧妙融入思政元素,体现课程内容的专业性、思想性和育人性。
在翻译“金课”的建设过程中,奋战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是关键,教师自身的格局、视野、知识、能力和素质是直接影响“金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是确保“金课”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因此,翻译教师要秉持终身学习和全人教育的理念,既要确保翻译课程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时效性,又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建设翻译“金课”的首要任务是提升翻译金课的“含金量”,其“含金量”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在人工智能的新时代,机器翻译日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但“能够译”和“译得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因此,实现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是翻译金课建设的必然趋势。
一方面,将人工智能引入翻译教学,将人工智能有效融入高校的翻译教学实践中,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翻译教学。教师必须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更新翻译教学观念,不再以CET4、CET6和TEM8的应试要求去展开翻译教学实践,而是要积极应用人工智能来丰富翻译教学资源,给予学生真实的新鲜感和体验感,真正地让学生成为翻译实践中的主体,通过独立参与、亲身实践和共同探讨来提升翻译能力。比如,当前流行的百度翻译软件深入挖掘互联网上的双语数据,并形成自动翻译的模型,目前已经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诸多翻译需求。把百度翻译引入翻译教学,通过对比机器译文和学生译文,让学生在对比分析和探讨中感叹人工智能的强大优势,同时去发现和探讨机器翻译和学生翻译的各自问题,从而提升翻译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另一方面,保护好语言的人文内核。这里要探讨的人文内核,并不局限于文学翻译的范畴,而是指所有学科专业知识中渗透的科学素养和人文性。实际上,非文学题材翻译中的人文内核更值得去深挖。毕竟,人类的语言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纯信息的。不管是在文学语言还是非文学语言中,抽象性、模棱两可、一词多义、不够透明、不符合语法规范等语言现象都很常见,而这些语言现象正是其灵性的来源。在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教学要牢牢守住语言自身的人文内核,不让其受到AI浪潮的侵蚀。
因此,翻译金课教学中应重视对语言阐释能力的培养,即从语言层面的理解和表达向观点、思想和情感的维度拓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如下面的例子:
我公司经营各类城市绿化专用树苗几十个品种50余万株,完全能达到随来随购、顾客满意的程度。
百度译文:Our company operates dozens of varieties and more than 500000 trees for urban greening, which can fully meet the degree of purchase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人工译文:The company’s stocks of dozens of species (a total of 500,000-odd saplings) are sufficient to meet the demand of urban tree planting.
人工智能翻译教学能打破原本较为单调、低效的翻译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非同寻常的新鲜感和体验感,是翻译“金课”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这个翻译例子中,人工智能翻译的短板也暴露无遗。在翻译课堂上,学生立马发现这份百度译文是不合格的,比如operates dozens of varieties和the degree of purchase等的表达均是败笔。在翻译“金课”中,教师的教学能力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促进者。在发现机器译文的短板之后,教师有责任启发学生去认真思考和琢磨,启发学生在复杂的语境中诠释文字的丰富意义。而人根据语境阐释出的译文正是人工智能无法企及的优势,因为人工智能根本就没有阐释能力。任何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思考和反复琢磨的过程。在“金课”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挖掘蕴含在字面意义之中的内在意义和语言之间的思维差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辨能力和高级思维,这也是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长远又迫切的要求。
首先,翻译“金课”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翻译内容要对学生的认知构成一定的挑战。翻译内容的挑战度应基于教学目标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刻苦钻研的决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请看下面的这个教学翻译例子。
Building an e-business is a complicated undertaking.The key to long-term prosperity i an agilee-business infrastructure that can quickly and easily accommodate changes in business processes and technology.
百度译文:建立电子商务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长期成功的关键是一个灵活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它可以快速、轻松地适应业务流程和技术的变化。
在这个教学翻译例子中,译文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学生翻译的空间比较有限,并不能对学生的认知构成一定的挑战。可想而知,如果翻译教学中大量使用这种难度的文本,学生的课堂收获感是相当有限的。
其次,在翻译“金课”中,学科专业知识和翻译技能的学习并不能完全割裂开来。只具备翻译技能而学科专业知识匮乏的毕业生比比皆是,这与社会对高端翻译人才的需求严重不符。在机器翻译时代,社会需要的不是“只有皮毛(翻译技能)没有内核(专业知识)”的毕业生[5]。引导学生在财经、医学、农林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急需的深谙学科专业语言表达规律的语言专家刻不容缓。
第三,深入挖掘翻译课中的人文价值,突显教学的育人功能。翻译“金课”在具有一定挑战度的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温度,二者并不矛盾。在翻译教学中针对特定话题设计背景介绍、视频赏析和主题探讨等环节,适当拓展、引导学生关注诸如医患矛盾、科学伦理、太空探索等社会热点,启发学生自觉思考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
然的共生关系,鼓励学生活在当下的同时,积极思考未来。
在人工智能时代,淘汰低阶的、陈旧的、不用心的翻译水课,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翻译“金课”,是新时代对高校翻译教学的必然要求,建设翻译“金课”刻不容缓。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实现科技与人文的有机融合、提升翻译课程的认知挑战度是翻译金课建设的主要方向,也需要学界的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