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皇岗小学 戴 智
(邱瑞玲)
音乐是最具感染力的艺术,是第一大艺术,并且音乐也是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古代乐论《乐记》中提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描述了音乐是如何通过有组织的乐符来塑造艺术形象,它把人的感情生活联系起来,在感情上对审美者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在生活、学习与工作中,人们皆离不开音乐的熏染与陶冶,这种途径与常规的说理传播不同,而是一个心灵到另一个心灵的融合与碰撞。可以说,倾听音乐的过程,就是创作者、演奏者到倾听者的心灵旅程。学习音乐,走近音乐,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艺术修养,使其在情感、意志、思想等诸多方面趋于完善与和谐,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在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实施途径。好的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为之后培养音乐审美力奠定基础。另外,音乐教学还能培养小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激发创造力,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大有裨益。因此,小学教育应该重视音乐教学,关注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引领学生走进音乐世界,探寻音乐活动中美的元素,让小学生在感受音乐美、欣赏音乐美的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与美的愉悦,不断提升小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审美力。那么,对在具体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审美力,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教学中需要注意哪些重点,诸如此类的疑问,笔者将从审美氛围、审美路径、乐理基础、提问引导、把握细节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音乐中的美需要人们感知和体悟。感受到愉悦与舒心,人们才能获得美的享受;反之,就不会产生美。一段声响、一阵旋律,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表现,或快乐、或悲戚、或震撼、或消沉……然而,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倘若要让学生获得更加积极的音乐情感,教师就必须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审美的氛围,激起学生的审美兴趣。
例如,在教学《童心是小鸟》这首歌曲时,笔者首先明确教学的目的,为教学活动营造具有美感的画面情境——播放鸟语花香的自然情景音视频,让学生的心灵能感受到音乐中的美。接着,笔者再给学生讲解这首歌词中的乐理知识,让学生懂得这首歌的基本乐调与创作过程。而后,再引领学生学唱整首歌,让学生从歌唱表现中能体会这首歌曲所传递的积极情感,这也是常规性教学路径。为了让学生真正能融入审美的氛围中学习音乐,在新课伊始笔者就为学生播放关于春天的丰富图片资源,激起学生对美好春天的回忆,对美丽世界展开丰富的想象,甚至让学生回忆幼年的难忘趣事。同时,采用交流、讨论等方式营造氛围。这一环节的建构,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活起来,由此极具审美的课堂氛围便逐渐彰显出来。此时,笔者也能用关键词在黑板上留下教学活动的有序步骤,串联起学生对美丽春天、快乐童年与幸福时光的回顾与遐想,这样学生便会用心感受《童心是小鸟》这一首歌曲。置身于审美的音乐氛围情境中,学生就会再一次感受到童年的美好,也会收获一份珍贵的体验。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选择,采用合理的模式,让整个课堂氛围与“童心”这一主体完美契合。在延伸音乐教育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忆更多有关童年的诗词、歌曲,调动学生从多角度探寻美的元素,让音乐教育融入更多的审美因子,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学习,同时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审美兴趣。为了达到此种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音乐美学修养,尽可能多积累相关音乐美学的知识,把“音乐美学”课程列上学习的“日程表”,在艺术哲学的高度上对音乐美学进行探究。
音乐艺术的教学是没有定法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也应该是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即使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一,但根本目的皆是让学生获得更高的学习热情。对具体的音乐歌曲而言,不同的音乐皆蕴涵着特定情感思想与不同的创作背景。因而,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与实际学情进行教学预设,灵活调整课堂中的活动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将学唱与悟情、审美结合起来,开展审美活动,有效构建审美型音乐课堂模式。
例如,在教学《铁匠波尔卡》这一首歌曲时,笔者依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着重从该首曲目的节奏进行活动预设与环节把握,由此开展审美型音乐课堂活动。笔者将本首歌曲的教学分为四个层面:一是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具有高亢激昂的曲调音乐,带领学生在聆听中细心品味与欣赏,帮助学生建立起与本首歌曲相近或相同乐调的节奏,正确把握力度,让学生能获得前期的音乐情感体验,感受节奏中所蕴藏的美感与喜悦。二是在欣赏音乐活动后,开展与之相适宜的音乐小游戏,对音乐欣赏活动进行细化,从细微中明晰乐曲的情感变化(如停顿、重音……),真切感受到曲目的独特。学生也由此能对乐曲得到美的体验。三是在学生熟悉这首歌曲的基本乐调与节奏后,带领学生用多种方式学唱音乐,感受音乐,获得音乐学习的基本能力。四是借助适宜的乐器资源进行演奏,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能直观、生动地获得乐器带来的不一样的体验。这既开阔学生音乐表演视域,又可以让学生尝试用乐器演奏歌曲,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此,学生对整首歌曲的节奏就有正确的把握,增强学生审美意识,点燃学生的音乐审美性学习热情,在潜移默化中让美深入学生的心灵。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清晰的教学路径,采用有序的教学步骤开展教学活动,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构建审美型小学音乐课堂。另外,教师还要认识到,审美体验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升华过程,常年的固有教学模式可能会消磨教师的工作激情与创作灵感。如果教师自甘平庸,不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更会在千篇一律的工作中丧失斗志,体会不到音乐教师这份工作的“趣味性”。教师只有主动并且有意识地强化自身的审美体验,以身作则,才能带动学生形成高尚的审美修养,最终实现学生审美力的进步发展。
过往的音乐教学模式中,教师只关注对学生学唱能力的培养,适当教与学生简单的音乐乐理知识,忽视了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提升。在新课程改革后,音乐教育教学理念逐渐得到丰富,关注对学生音乐全面素养的提升。基于此,小学音乐教师应从更高处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深入音乐乐理内涵,开展审美探寻,真正让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
在音乐课堂实践中,教师要通过对音乐创造过程的解读,细心分析乐曲中的节奏、旋律与声响,倾心洞悉音乐本身所蕴藏的情感内核。由此,再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的同时在音乐活动中挖掘美、享受美,让学生对音乐实现真正的思考与体悟。
例如,在教授音乐欣赏课《二泉映月》一课时,笔者首先就给学生介绍关于这首乐曲的美妙故事,介绍阿炳一生的悲惨遭遇与生平事迹,对创作背景展开生动的描述;接着,再让学生带着深沉的情感聆听该首乐曲的旋律,探寻美妙旋律的变化规律,初步感知乐曲给人带来的情感渲染;在学生感知完这首乐曲后,笔者再引领学生分析该首乐曲的乐句、乐段与乐章间的建构关系,抓住乐曲中的停顿、重音、休止等表现技巧,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乐理知识,鼓励学生在理解乐理知识的同时发现音乐本身的节奏美、音律之美,逐渐提升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当然,小学生对音乐审美力的形成需要他们对音乐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需要学生在运用音乐技巧进行音乐表现中探寻音乐内在本身美。这其中的音乐知识包括了两方面,一方面是音乐本身的基础知识,包含乐理、和声、作曲、趋势和作品分析,这是每个学习音乐的学生都要掌握的知识,也是每一位音乐教学工作者需要重视的基础。另一方面则是音乐史。音乐史讲述了在漫长的音乐发展史中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品和背后的思想,涵盖古今中外,涉及各种体裁形式,是世界音乐文明的艺术结晶。教师需要不断增强这方面的知识储备,用心感受思想,才能更好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而实现审美教育。
小学音乐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需要科学合理引导。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利用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提问,当发现学生稍有进步时,就对其进行大力肯定,促进学生继续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在日常的提问教学中,小学音乐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
如,在教授莫扎特相关知识时,要重视好每提问的过程。首先,让学生了解钢琴天才莫扎特的生平及作品风格特点,包括莫扎特是奥地利古典主义作曲家,在短短的35年生命里完成了600余部(首)不同体裁与形式的音乐作品。然后,再引导学生欣赏莫扎特的代表作品,如,G大调钢琴曲(行板)、D大调第二钢琴和小提琴奏鸣曲、降B大调第十钢琴和小提琴奏鸣曲、G大调钢琴和小提琴奏鸣曲。整节课的环节设计主要以审美为核心,关注学生对音乐的鉴赏。期间,可以从一个简单的提问入手:“同学们,刚才欣赏的这些乐曲中,都使用了哪一个乐器?”当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钢琴”时,继续引导学生:“那么莫扎特的钢琴曲有什么特点?你们能表达出来嘛?”然后要求学生通过短暂的小组讨论,思考和分享自己的答案——有的学生会说莫扎特的钢琴曲是非常欢快的,表现情感的高迪都是很乐观的;有的学生会说莫扎特的钢琴曲是非常流畅的,在高低之间来回跳跃、翻转和轮回,特别的生动、自然,让人回味无穷;有的学生会说莫扎特的钢琴曲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虽然自己听不懂莫扎特的真谛,看不到背后的复杂性,但是能感受到一种欢快、明亮……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总结,对其回答得当之处进行夸奖,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然后对莫扎特钢琴曲演奏风格进行一个整体的阐述,从而增进学生对莫扎特的理解,增强对钢琴艺术的欣赏力。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细节虽小,却能决定音乐审美教学实践的成败。实际上,教育的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在对细节的设计、捕捉和处理上。在一堂音乐课上,教师越是能够把握好细节,课堂对学生就会越有吸引力,也会对学生的心灵美的种子的萌发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此,教师必须注重把握细节,实现以美育人。
首先,要在教学预案中设计细节。教学设计本身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离不开精彩的细节设计,教学设计要想打动学生的心,就必须依赖细节。例如,笔者在教学《妈妈的歌》这一课时,采取了较为精细化的教学设计:一是抓住细节,让学生回忆自己与妈妈的情感,讲解《小白菜》中失去妈妈的故事,从而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歌曲的情感线条;二是学生聆听,让学生多聆听两次,尝试说说自己的感受,讨论歌曲的情感、节奏和形式等;三是歌曲分析,让学生在本子上谱画旋律、感受规律,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情绪特点。其次,要在教学过程中把握细节。教学设计能否成功,教学过程中的细节把握是关键所在,例如,笔者在教学《跳圆舞曲的小猫》一课时,发现一些学生会自由地跟随音乐律动,笔者敏锐地把握到了这一点,趁此机会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觉得这首乐曲好听吗?”,待学生回答“好听”后,向学生发出倡议,“那我们一起来跳舞好吗?”学生或僵立或乱舞,课堂氛围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对《跳圆舞曲的小猫》印象深刻。
最后,要在教师言行中打造细节。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吸引学生、感染他们,因此,教师要追求自身言行的准确性、生动性、代表性。一是要变评判为建议,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是“至高无上”的,教师说对就是对、说错就是错,这就会导致有时学生缺乏自己的思考。因此,教师要变评判为建议,让学生释放自己的个性、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二是要变指令为商讨,教师也许制定了缜密的课程设计,但并不意味着死板地遵循,课程设计不过是一条轨迹,教师只要不脱离主线即可,因此在课堂用语上,教师应变指令为商讨,如,把“请XX上台表演”改成“下面我们来欣赏XX的精彩演出”或者“谁想上台来试一试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升级师生关系,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最终培育出真正富有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学生。
总而言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乐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以审美力培养为抓手,积极创新教学预设,开展有效活动,在音乐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真正把美带进课堂,让学生感知音乐艺术之美,从而发挥音乐课程的审美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