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大满镇中心学校 郭九信
(吴淑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育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成了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基于此,本文从数学学科特点出发,对教学设计进行分析,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希望能为落实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目标提供参考。
数学学科中的公理、法则、规律的论证过程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同时数学概念、定理、法则、规律组成了系统的体系,这其中运用了逻辑判断和推理方法。由此可以看出数学学科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思维培养成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内容,而提高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能让学生学好数学,还可以为学生有效地解答问题,理性看待事物提供思路和方法,进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根据认知发展理论,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借助形象思维完成,而实践操作则是调动学生形象思维,强化学生印象,促使学生进行知识理解的重要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便于动手操作的学具,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的过程中形成感性认识,再由感性认识升华到抽象认识,从而形成逻辑思维。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特征”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各种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棱,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了解顶点的概念,逐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掌握逻辑分析方法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中,教师应结合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逻辑分析,为学生应用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第一,教师应指导学生采用比较与分类方法分析问题。数学学科中有不少紧密相连但不易区分的概念,学生在理解记忆中常常混淆,导致知识应用出现偏差。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知识间的联系及区别,促使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形成逻辑思维。这样学生才能在解题中保持脉络清楚、思路清晰,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异同,并探索数学知识的本质。
第二,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解决问题。分析与综合相辅相成,是学生理解概念、性质、规律的思维方法之一,在理解数学概念、数学运算、几何分析、解应用题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题目:一个长方体鱼缸,长40厘米,宽30厘米,高25厘米。现将一只小乌龟放入缸中完全浸没,水面上升0.6厘米。乌龟的体积是多少?在解析这一题目时,教师应启发学生通过综合分析题目中的信息,将乌龟的体积转化成长方体这种规则图形的体积,这样则可以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化不规则为规则,迅速给出解答方案,同时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抽象与概括的方法分析问题。抽象、概括是揭露事物本质及规律的重要思维方式。在小学阶段,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难以从直观的现象中探究事物的规律。对此,教师应利用数学问题强化训练,引导学生通过抽象、概括实现理性思考。例如,在讲解“工作效率”相关问题时,教师首先为学生提供一组观察数据,引导学生形成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的比值,并逐渐分析“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这一规律,为学生以后解决类似问题提供模型,同时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判断与推理的方法探究问题。例如,教师在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的过程中,想向学生给出以下结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由两个相等的三角形构成,要求学生作出判断。这时学生调动知识、经验进行分析,给出判断后并进行推理验证,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这样学生经历了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在逻辑推理中提升了思维能力。
要想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必须有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对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批判性进行培养。
第一,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情境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而有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思考问题非常浅显,如果题目变得灵活,那么学生就无法正确解答,这其中的问题就是学生的思想不够深刻,对数学问题的思考不够透彻。利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并思考,找到问题的本质,可以让学生把知识学透,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第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灵活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及时调用知识指导,转化解题方法,从一种思路转向另一种思路,并在条件发生变化时迅速地找到新的方法。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同解变型、变题练习等方法,引导学生随机应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灵活调用知识,理清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时候,要指导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对数学问题作出敏捷的反应,并产生清晰的解题思路。例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教师设计题目:(3/8+2/3+5/6)×24,引导学生调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解决,可以避免通分,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第四,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教师应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挑战常规,克服思维定式,发表独特见解,另辟蹊径,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大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五,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和引导小学生多质疑、多思考,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同时将学习过程从课本中跳出来,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以提升思维的批判性,并通过逻辑思考探究问题的解决路径。
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到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班级中不同的学生体现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针对学生在班级中所体现的差异性,教师要客观地承认学生群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客观面对每一名学生,同时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同样的机会,让每一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展现自我,以此帮助学生实现多元化的发展。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身体与心灵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在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中,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包括思考空间、讨论空间以及自由探索的空间,因此课堂一定要以学生为主,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一定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灌输。从课堂中来讲,教师一定要以一种开放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同样在提问后也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如在关于三角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只露出一个锐角进行提问“这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如何让学生积极讨论和思考,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都存在有锐角,因此这样一种开放式的问题必然会引发激烈的思考和讨论,也能让学生巩固三角形的特性,让学生在加强思维逻辑能力的同时增强对解决问题的自信。
教师还需给予学生鼓励,例如,教师在提问后,应积极让一些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同时对其加以引导和鼓励,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回答中提升对学习的自信心,如果回答的答案依然不是很理想,教师可以鼓励道:“这位同学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为他的勇敢和辛苦的思考而鼓掌,那么哪位同学对这个问题还有补充或者有其他的观点呢?”这时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必然会产生一定的信心,也会关注其他学生的解答和见解,并且会对其他学生的意见进行对比,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完善和修改,使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也获得一定的提升。
由于当前学生的学习负担普遍过重,很容易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布置作业以少而精为主、锻炼学生的能力为主、布置一些开放式作业,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等,例如,在三角形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身边三角形的物体,并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的样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当中的运用,进而加深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对知识的印象,利用有效且自主的预习和复习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能促进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提升。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在学生逻辑思维培养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为确保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有效的训练,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具体来讲:第一,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第二,教师要不断提升业务能力,抓住学生逻辑思维训练的机会。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坚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单纯依靠知识的讲解与灌输是不行的,还需要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因此,教师应承认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思维发展的机会。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很多训练逻辑思维的机会,这些机会也是转瞬即逝的,教师如果无法准确把握,就会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加强教学反思,在业务方面不断锻炼自己,主动学习他人经验,准确把握教学机会,提高教学质量。第三,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状况,并根据优化教学指导方案。学情是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数学问题进行逻辑思考,并注重对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获取直接的反馈意见,从而更加客观全面地把握学情,实现以学定教的目的。
教学目标的设计影响着教学过程的构建,以及最终的教学结果。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师只有根据学生主体的特点以及发展需要,将思维培养的内容纳入培养目标,才能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发展。第一,教师应根据学生思维设定教学目标。小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具体体现为已有的知识储备、当前的思维发展水平等。教师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应明确不同层次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以及能接受的知识内容。基于此,教师应灵活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注重目标的循序渐进,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第二,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逻辑设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依据,教师需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启发学生思维。例如,在“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知识中,教师应侧重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将逻辑思维发展对标具体的知识点,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化设计,提高逻辑思维的培养效果。
学习动机、情绪变化、注意力等非智力的作用对思维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逻辑思维发展中的价值,设计教学策略,启发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重视情感因素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影响。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以人为本,积极营造融洽、和谐、适宜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处于舒适、愉快的环境中,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热情和激情,进而在情感的调动下刺激学生的逻辑思考。第二,重视学习动机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促使学生保持学习动机,让学生能态度端正、心情顺畅,保证学习心态正常,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始终保持热情。第三,重视情绪变化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影响。在小学生逻辑思维培养中,教师应利用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及时地给予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活跃思维、实现思维发展。第四,重视注意力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影响。教师应组织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逻辑思考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实践操作,指导学生掌握分析思考方法,加强日常教学指导。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循序渐进地提升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