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几点思考

2022-03-17 15:11牛子谦习博恩赵俊峰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共同体文明理念

牛子谦 习博恩 赵俊峰

(1.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北京 100846;2.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9;3.河北医科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31)

“生态兴则文明行,生态衰则文明衰”[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重点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和污染问题,陆续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举措,取得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成就。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理念指导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逐步完善,防污治污能力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真正实现了指导思想化为推动实践发展的源源动力。那么,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是如何形成的?其具有怎样的实践价值和时代价值,在实践中又该如何贯彻落实呢?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的。

一、“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成逻辑

古往今来,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当前,世界面临严峻的生态难题和生态困境,过去行之有效的自然本体论、人类中心主义等观念都愈发展现出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基于此时代背景,习近平总书记洞察世界之势、时代之变,在历史和现实相贯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而探究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背后的形成逻辑,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理念本身深刻的内涵意义,对于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美好家园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逻辑:源自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和生态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

首先,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成为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哲学基础。深入探究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可以发现,不同语境下其具有不同的含义,大体可分为三类:“自然共同体”、“抽象共同体”和“真实共同体”。比较三种类型共同体之间的区别可以得知,自然共同体和抽象共同体主要是以血缘地域划分成的共同体,它们都是在自然形成的所有制状态下,受制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狭隘的生产工具,极端依赖于自然界的一种共同体形态。而只有真实共同体强调凸显人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能够全面反映人追求全面自由和发展的目标指向。即“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2]。要想充分实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就必须实现每个人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真实共同体思想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衍生体系和价值谱系,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提供了根本思想来源。

其次,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构成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第二个哲学基石。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究其本质,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下诞生的一种生态自然理念,是通过研究社会历史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平衡关系而发展起来的,并深化和拓展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当中。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从现实的个人实践角度,意图找到人与自然二分模式的和解路径,以期真正摆脱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一系列诸如“人类中心论”、“征服自然”等极端片面思想,从而实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建立起一套既符合大自然本身运行规律,又可以最大程度保障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运转体系,最终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种以实践为纽带联结起来的对象性关系[3]。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马克思该论述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4],这一重大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在生态方面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

(二)文化逻辑:源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自然观的吸收与创新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承载了大量优秀传统观念,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一观念则是中国传统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生态智慧和自然之道的精华汲取和理念沿袭。中华文化自古以来追求和合,重视探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问题,尤其热衷于对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类之间相互关系问题的探讨,意求实现“天人合一”的状态,其精神内核所倡导的道法自然、和合共生的生态自然智慧和价值导向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导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5]。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智慧,可以大致凝练为三个部分,即尊崇自然的生态理念、天人合一的思维向度以及和合共生的价值真谛。中国古代先贤始终秉承着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态理念来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他们大都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因此虽然儒释道三家都在此思想理念基础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不同的阐释,但仔细探究其话语本质,均蕴含着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理念。作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易经》,其中大量对于人道与天道的阐释为后来《道德经》中形成的“天人感应”理念奠定了丰富的思想基础,进而促使了新儒学的诞生,“天人合一”[6]的思维向度便是在这些思想的错综交融下孕育而生的。和谐共生则是基于尊重自然的生态理念和“天人合一”的思考维度,进一步升华以达天和、人和、心和的三层融合之境界。

回望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仅要大力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不忘古代先哲提出的优秀生态自然发展理念,还要真正做到在汲取精髓的同时做到适时创新,结合当下时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给予有力的回应。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待自然的态度与精神内核进行了合理的扬弃的结果,不仅把人视为自然的一部分,而且将自然物体视为有灵魂的生物来理解和对待。

(三)现实逻辑:源自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迫切发展的时代要求

从人类的角度来看,工业革命以后,人类获取的巨额物质财富是以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为代价的,这种方式使得数千年来地球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尤其是近年来,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极端气候等自然事件频发,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矛盾在日益尖锐,这些都给人类生存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所以,要改变在工业文明时代形成的生态文明思维所带来的环境资源恶化的局面,就需要摆脱其桎梏,构建新的生态文明观,由此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建设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生态环境方面也不例外,防污治污、节能减排等工作的不断开展,使我们的生态保护工作一直在不断地提升改善。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并没有发生质的扭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压力依然很大。老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新问题又在不断浮现。环境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污染程度持续加深,污染风险与日俱增,治理难度逐渐增加,我国生态保护的形势依旧严峻。人民的生产生活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所带来的压力,生态环境问题毫无疑问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国家的生态安全和人民的身心健康,严重阻碍了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迅速膨胀,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也在与日俱增,而除了对物质文化的正常需求,我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态环境有了更高的价值追求和现实需要。因此,这就不得不要求我们的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并将其视为极其重要的一环。这就更需要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不断努力践行建设生态文明所提出的新要求。

因此,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正是当下我国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呼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发展理念,引导人民自觉形成生态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共同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范式、新模型。

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价值追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历史和现在、现实和未来、国内与国际,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基于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强,对于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提升。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恰逢其时、指向鲜明,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发挥着重大价值和现实作用,为协调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为统筹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提供了中国智慧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讲,是统一的而非对立的,绝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而应该放在辩证统一的视角下去看待。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也带来了一些弊端,生态破坏、空气污染等问题和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严重影响和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迫切需要党中央及时做出调整和改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判断时代发展特点,正确识别社会主要矛盾的巨大变化,科学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重要论断内涵深邃、影响深远,为我国加快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增加对生态文明和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7]。”因此,要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交相辉映,首先必须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绿色低碳发展,毫不动摇地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自觉把经济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同“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思想作坚决斗争,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其次,通过持续发展的经济和科技创新,不断为我国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科学基础,助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生态维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洞察国内国际发展大势,准确识别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各国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布局形势,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进理念,以期构建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打破西方主导的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的国际秩序和格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们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要着力打造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8]五位一体统筹发展的美好世界,其中“清洁美丽”四字成为我国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向度之一,深刻凸显了我国对于生态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2021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提出的“六个坚持”,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核心要义进行了高度凝练与总结,标志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的维度-生态维度正式出场。深入剖析二者的生成来源、目标指向与实践路径,不难发现在众多方面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统一性,两大共同体内蕴的丰富内涵和逻辑理路完美诠释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精髓。就两者的内容上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一个分支,承担其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大职责和时代使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可或缺、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和思想原则,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不断催生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实践、新方案,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生态维度。就两者的目标指向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的初衷是为了世界各国能够团结合作、携手并进,进而实现互利共赢的外交目标,共同面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重大传染疾病和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也是为了世界各国能够各自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促使全球生态治理向理性实践转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坚实的生态基础。

(三)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世界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书面致辞时指出:“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日益显现,全球行动紧迫性持续上升。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是我们面临的时代课题[9]。”基于此判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坚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推动经济发展朝着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上迈进,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六个坚持”[10]。六个坚持指向清晰、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共同构筑了搭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一宏伟目标,但每一个坚持的侧重点又有所区别。“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统领六个坚持的排头兵,旗帜鲜明指出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现实通路。大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人类必须要保护自然、善待自然,自然才会给予我们更加美好的滋养,反之,则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陷入恶性循环,人类生存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坚持绿色发展”则倡导我们要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摒弃掉不合时宜、损害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式,抓住科技革命的潮流,以创新为驱动,不断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坚持系统治理”则为我们科学应对和有效解决全球性生态问题提供了系统性方案和手段,为我们科学认识生态构造内部的规律和治理生态问题的途径拓宽了系统性思维。“坚持以人为本”深刻表明了我们不断完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政治立场和价值旨归,它向世人表明了我们对于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究其根本,是为了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对子孙后代的负责,也是对增强各国人民幸福感、获得感的价值追求。“坚持多边主义”则深刻印证了世界各国要携手共进,共迎挑战,一同打好气候变化攻坚战。“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全球生态治理的基本原则,其背后蕴藏着求同存异的责任原则,为世界不同国家根据本国国情和具体情况承担不同的责任、提供不同的帮助提供了原则遵循。“六个坚持”统筹布局、精准施策、各有侧重,共同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了中国路径和中国方案。

三、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现实通路

好的理念需要转变为实践,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实现其最大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丰硕成果,此时进一步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则需要从发展理念、法治制度保障、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合作等多方面入手,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践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习近平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1]。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而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幸福生活的获得感。首先,我们要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发展,优化产业布局与结构,持续提供更多的生态优质产品,从而不断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其次,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在对我国当前产业结构合理分析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合理规划产业升级的现实进路,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回收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实现全过程各方面的绿色生产,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步提升绿色产出。同时,发展绿色旅游业、绿色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带动更多人就业,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绿色经济的福祉。最后,推动自然资本大幅度增加,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和展示我国良好形象的又一个窗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我国一直以来的粗放扩张、高耗高排的产业经济依赖模式,敢于“重典治乱”,为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经济发展范式而不断努力,以此推动人民形成绿色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养成绿色消费、理性消费、适度消费的绿色消费理念,从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形成。

(二)坚持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追责与惩戒机制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需要有最严格的制度与最严密的法治发挥保障作用,它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与生态保护法律的丰富与完善,是我国生态领域治理与建设的新范式。因此,首先要在党的领导下,保证生态环境法律与保护制度的设计与完善,不断推进生态环保体制机制改革。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增强环保意识,着力提高我国政府机关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推进政绩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将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干部考核和政绩考核的评价机制中去,并且将各种形式的监督,渗透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全过程、全方面和各领域,通过逐步对制度和体系进行完善,提高对生态系统保护的力度。其次,健全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强化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生态环境治理层面,推动构建从公民到政府再到企业,整个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发力的环境协同治理体系。在生态环境监管层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统筹管理,不断完善自然资源监督管理体系,同时,敢于指出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并严厉判罚。不仅要做到有法可依,更要做到有法必依。最后,需要健全监督与问责体系,构建源头有效预防、过程及时解决、损害必定赔偿、责任严格追究的完整闭环,严格落实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与损害赔偿制度,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局面建立起完备的生态环境保护追责与惩戒机制。

(三)坚持科技创新,大力培养高科技生态人才,为绿色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创新是践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核心。通过大力发展绿色科技,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方式,培养一大批高科技生态人才,为绿色生产方式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首先,要继续发展科技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科技对绿色发展具有支撑作用,不仅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千斤顶,更是推动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辩证统一的助推器。我们在探索开发新能源、探寻可替代能源的道路上要着重强调绿色科学技术的参与,做到节能与效率双管齐下。其次,实施创新型发展战略。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在生态建设创新体制机制的完善上加大投入,形成完备的人才培养、产权保护、产品产出、公平分配的保护创新流程体制,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创新的积极性与有效性。最后,大力培养高科技生态人才。人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既要对生态自然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又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培养具有生态知识素养与文化底蕴的知识分子,作为发展生态高科技和推动转变绿色生产发展方式的中坚群体和重要力量。总的看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实现产业经济结构绿色发展,也能够为继续培养高科技人才提供不竭动力,真正做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而不断加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绿色底蕴与科技根基。

(四)在奉行多边主义的原则下,与其他各国的开放合作中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因此,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当前,伴随着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可利用资源日益枯竭、空气逐渐恶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日益成为诸多国际性问题中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只有各国携手互助,通力合作,才能有效缓解生态危机,真正破解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困局。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保护生态环境,守护我们的地球家园,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面对全球生态环境治理难题,我们应当始终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商量着办,反对恃强凌弱。一方面,应对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所做的贡献予以肯定和鼓励;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应该以更大的胸怀和更多的实际行动来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的能力,从而各方携手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此外,我们还致力于促进深化国际社会伙伴关系,在合作中互学互鉴、取长补短。在坚持把绿色作为发展底色的同时,提出并带动多个国家参与“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采取一系列措施,通过精准合作发挥平台建设性作用,壮大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力量,不断拓展多边合作领域,使合作各方切实受益,从而汇聚起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磅礴力量。

四、结语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一强有力时代号召的提出,无疑是对新时代中国人民在生态文明方面迫切需求的有力回应,使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具有理论指引的同时兼具顶层制度的有效保障,这无论是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还是对全球的生态环境保护,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时代价值,也为世界各国平衡经济建设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我们一定会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把中国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美丽,进而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猜你喜欢
共同体文明理念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请文明演绎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漫说文明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