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正义视角下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2022-03-17 15:11
当代教师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正义教育资源

齐 军

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主要是通过将教育资源以物的形式配置到空间之中来缩小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上的差距。 在这一过程中,“中心—边缘”的城乡教育空间结构并没有根本改变。 “城市优先”的教育资源配置思维在一些地方依然根深蒂固,对农村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截留”和“抽取”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法国社会学家列斐伏尔认为,“如果未曾生产一个适合的空间,那么‘改变生活方式’‘改变社会’等都是空话”[1]。也就是说,如果无法生产出合乎正义的城乡教育空间,教育资源即便在城乡教育空间中进行了正义的配置,也无法改变整体的不正义状况。 本文将基于空间正义的视角,揭示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中空间正义缺失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矫正策略。

一、空间正义:分析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新视角

空间正义是指“存在于空间生产和空间资源配置领域中的公民空间权益方面的社会公平和公正,它包括对空间资源和空间产品的生产、占有、利用、交换、消费的正义”[2]。 与侧重于关注社会资源在“器皿”般的空间中的配置是否正义的分配正义相比,空间正义“不仅考察和批判了各种形式的空间分配不正义,更为重要的是对‘空间’的社会生产过程的不正义进行了揭露和批判”[3]。 可以说,空间正义主要关注的是在空间生产过程中不同空间及空间主体是否存在不对等的待遇、人的空间权益是否得到保障、资本等要素在参与空间生产的过程中是否造成或者加剧了空间的失衡等问题。

近年来,基于分配正义的逻辑,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作为弱势一方的农村教育获得了倾斜式资源配置,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提升。 但是,分配正义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分配正义在彰显其正义的规范功能的同时也指明了其功能发挥的边界范围和正义规范的限度”[4]。 具体来说,分配正义由于缺少系统的空间分析框架,导致其无法揭示空间剥夺、空间区隔、空间排斥等更深层次的非正义问题。 与之相比,空间正义所强调的不仅是各类教育资源在城乡教育空间中是否配置到位的问题,更是各类教育资源在配置中是否进行了正义的教育空间生产,即城乡教育空间的资源需求是否真正得到了同等的尊重和满足、城乡教育空间中的师生是否能够同等地参与教育空间的生产、城乡教育空间是否实现了均衡发展等问题。 空间正义所反思的不仅是在城乡教育二元空间格局下城乡教育在办学条件上的差距有多大,以及如何对农村教育进行资源补偿的问题,更是不对等的城乡教育空间结构是否真正得到破除,以及农村教育是否获得了进行自身空间生产的内生动力的问题。

可以说,以空间正义为新视角反思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所存在的问题,既是教育正义向空间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又突破了传统的分配正义理论的限度,也有助于更新城乡教育资源的配置理念和方式,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由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

二、空间正义视角下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追求正义是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发展的过程是对非正义问题不断揭示与解决的过程。 如今,我国城乡教育资源配置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并非已经揭示与解决了所有的非正义问题。 在正义分析的视角从分配正义转向空间正义之后,这些之前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便随之浮现出来。

(一)城市优先思维损害了农村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空间权益

由于“空间非正义主要来源于地域不平衡发展以及由此而生产出长期存在的特权结构”[5],并且“资本和权力的渗透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空间剥夺、挤压和分割,地区与地区之间、地区内部各利益主体都希望能在对个体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的争夺中获得最大利益”[6],所以,空间正义特别关注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不同空间的空间权益是否得到应有的保障。 一直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市一直是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地,享受着教育资源优先配置的种种特权,农村则始终面临资源匮乏的困境并逐渐被边缘化。 “城市优先”的资源配置思维使得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权益呈现出不对等的关系,“在公共资源的分配上,‘城里人’享受着国家政策带来的种种福利,而‘乡里人’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则不能与前者享受同等的待遇”[7]。

为了改变这种不对等的关系,我国在制度设计上制定了向农村进行倾斜式教育资源配置的分配方案。 然而,在执行的过程中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权益并没有得到有效保障。 一方面,在对优质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城市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依然会被放置在优先满足的位置,而农村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则往往会被忽视,甚至一些应优先配置到农村的教育资源也会因各种原因被截留在城市。 另一方面,城乡教育主体自身发展的需要及其所应享有的待遇并没有得到同等的重视。 比如在城乡教师资源调配过程中就有农村教师指出,“为什么他们(县城学校)的老师来就叫作‘帮扶’,而我们去他们那里就叫‘学习’? 他们到我们这里来叫‘支教’,我们到他们那里去就叫‘借调’或‘交流’? 为什么他们有一年支教经历就能升职称,而我们有一年借调经历却什么都不算?”[8]

(二)资本介入空间生产加剧了对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的剥夺

在城乡教育发展过程中,资本对城乡教育空间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 资本的介入使得教育空间在保持原有的使用价值的同时,其交换价值不断得到强化,教育空间本身被作为可交换的“商品”,成为不同群体争夺的对象。 在这一过程中,资本一方面借助资源集聚的优势不遗余力地去打造优质的教育空间,另一方面又将所打造的优质教育空间和商业空间、住宅空间搭配营销,将其转化为新的资本积累的手段。 最终,在资本的主导下,“教育空间会被当作谋取利益的生产资料,生产的教育空间会被编码为可视化、可量化的商品用来出售,实现资本增值”,“教育空间生产不仅实现了资源剥夺,也实现了空间剥夺,进而剥夺了弱势阶层接受优质教育、获取优质生存和发展的机会”[9],进一步加剧了城乡教育空间之间所存在的失衡问题。

其中,在城市教育空间,资本会通过对区域名校的投资建设以及优质学区的营销宣传,将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进一步突显出来,在社会上制造一种教育消费的恐慌感,再利用义务教育“划片入学”的政策将作为住所的空间位置转化为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前提条件。 于是,城市教育空间被塑造成优质的、稀缺的、充满希望的教育空间,城市学校的名校效应被不断放大,一批以某所名校为基础所打造的“巨型学校”得以诞生。 这些“巨型学校”在城乡的不同区域以设立分校或者加盟校的方式实现着空间的规模扩张,同时凭借名校的影响力对该区域的优秀师资、优秀生源产生磁力效应。 与之相比,农村教育空间则很少为资本所青睐,有时还会成为资本进行资源“掠夺”的对象,陷入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不断外流的困境。 尤其是在大量撤点并校之后,农村学校的办学规模越办越小,即便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快速改善了办学条件,但还是无法遏制优质教育资源外流的趋势,其面临的生存困境非但没有得到明显纾解,反而愈加严峻。

(三)城乡之间的空间区隔带来对农村学校及其师生的教育排斥

空间通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可见的以传统的道路交通为主要形式的通路,一种是不可见的现代化的网络通路。 空间通路使得不同空间之间实现资源的流动与共享成为可能,但这种可能在城乡教育空间之间却面临着诸多现实的问题。 其一,虽然城乡之间的道路交通已经较为便捷,但是这些道路交通主要在日常生活以及经济活动上发挥作用,在教育教学上的作用比较有限,农村在地理上依然属于“不便捷”的空间。 其二,虽然网络通路可以打破不同空间的地理限制,“只要网络实现连通与访问便可以进行信息的上传与处理,同一时间内在不同的物理空间里所发生的社会实践便可以即时聚拢在流动的空间里”[10]。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借助于网络通路,农村就可以彻底摆脱被区隔的困境。网络空间的内在结构主要由核心与节点构成,核心是资源集聚的中心,节点是资源由核心借助网络通路向外扩散所达至的点。 网络的质量以及用户的资源利用意识和能力成为影响某个节点在整个网络中处于怎样的位置的关键因素。 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无法像城市学校一样享受同等带宽的网络速度,农村学校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家长整体的网络素养以及网络资源利用意识也普遍不高,这些因素导致农村成为整个教育网络空间中的灰色地带。

城乡之间的空间区隔往往伴随着教育排斥。所谓教育排斥是指“通过群体之间的边界划分而形成群体内部的封闭状态以及群体之间的区隔和差异划分”[11],其具体表现为“一个群体(人)对另一个群体(人)的贬低性评价,而这种贬低性评价源于排斥主体对排斥客体所抱有的成见”[12]。 比如,从教或者就学于城市学校的师生往往被赋予更高的期望,并产生身份上的优越感,与之相对,从教或者就学于农村学校的师生往往会因他人的成见而遭受到贬低性评价。 结果,空间区隔及其所带来的教育排斥使得农村学校逐渐远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并失去了发展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面临着自身定位与发展方向的迷失,成为城市学校空间扩张的对象。 农村学校也逐渐习惯于被动接受教育资源的配置,不愿主动表达自身在教育资源需求上的诉求,造成大量教育资源被错位配置,并产生资源匮乏与资源闲置同时并存的怪象。

三、空间正义视角下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我国的城乡发展不能忽视空间生产和空间资源分配的公平正义”[13],面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一)重塑空间权益对等的空间关系,进行惠及所有人的教育资源配置

空间权益是人的基本权益之一,保障人的空间权益不因所处空间及其身份的差异而被剥夺和损害是空间正义的核心诉求。 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中应将重塑空间权益对等的空间关系作为实现空间正义的重要前提。 这就需要从教育资源配置观念上彻底破除“城市优先”的思维,既要确保各项基础性的教育资源能够面向农村教育空间进行倾斜式配置,又要在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时对城乡教育空间的需求进行同等对待,避免以各种理由将其“截留”在城市教育空间。

另外,空间正义主张要以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价值作为导向,反对以“作为物的”空间遮蔽人的做法,强调把人的价值贯穿在空间生产活动中,离开人的主体性的发挥,空间生产发展意义是有限的。[14]为此,城乡教育资源配置还应赋予处于城乡教育空间中的人同等的自主发展权,进行惠及所有人的资源配置。 惠及所有人并不是说面向城乡教育空间进行同一标准的教育资源配置,因为“在多样化范型公平——质量这里,一致性,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同一把尺子’,反而是导致不公平的根源”[15]。 这就使得以城市的教育资源需求为标准来评估农村的教育资源需求的做法必须得到纠正,确保农村学校及其师生行使他们的需求表达权和资源支配权,进而通过赋权增能自下而上地去激发农村学校及其师生参与教育空间生产的积极性。

(二)明晰资本的价值定位,提升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水平

与其他空间不同,由于教育本身的公共性,教育空间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公共空间,其“最重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增进个别人的福祉,而是为了增进公共福祉”[16]。 为此,“当教育空间成为公共空间的时候,进入教育空间的人们凭借的不再是资本实力,而是作为人的身份,人们看中的也不再是教育空间的交换价值,而是其使用价值”[17]。 面对作为公共空间的教育空间,资本的价值定位也应随之进行调整,片面追求效率和效益的价值定位应该被弱化,促进教育公平与正义的价值定位应该被强化。 为此,要解决资本支配下所带来的对农村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剥夺的问题,就必须从资本本身出发,严格设定资本在教育空间运用的限制性要求,明确合理的边界和适度的范围。 只有资本以公益资本的身份参与到教育空间生产过程中来,才能够避免以资本逐利性的逻辑来支配教育空间,教育空间本身也才能够避免成为资本逐利的工具。

此时,资本的最大作用不是以市场饥饿营销的方式通过各类教育资源的选择性配置来攫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作为对政府公共教育资源的有益补充来产生最大的公共效益。 资本进入教育空间之后所应遵循的应该是追求教育正义、提升教育整体质量的逻辑,在政府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的地方进行补充性投入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比如,以教育公益基金的方式赞助农村教师在职进修、培训,资助各类教师工作坊;支持农村学校开展特色课程建设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为农村学校教育场所、设施设备的后期维护提供相应资金支持;等等。 总而言之,资本作为影响城乡教育空间生产的重要因素,不应成为造成空间失衡加剧的“催化剂”,而应成为助推城乡教育空间走向均衡的“助力器”。 通过强调资本的正当性、公益性和开放性,借助资本不断提升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水平,提高农村教育空间的自生产能力,使得农村教育空间的发展能够融入整个时代的发展以及当前正在推进的教育综合改革。

(三)建设教育流动空间,推动教育资源实现跨空间共享

当我们重新审视城乡教育空间关系的时候不能无视网络的存在及影响,并且,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持续推进,这种影响将成为关键性影响。 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空间获得了全新的组织形式与结构,静态的空间演化成为流动的空间。[18]美国社会学家卡斯特认为流动空间“是一个以电子网络为基础,以特定城市为终端,以社会精英为主导的空间形式,它既没有清晰的中心与边缘,也没有固定的边界和形状,是一个随着节点的变化时而扩张时而收缩,一旦停止流动就无法存在的拓扑空间”[19]。 流动空间消除了不同空间的区隔,强调各类资源在不同空间之间的流动共享,注重人与人“不在场”的交流互动。 流动空间超越了传统的空间思维,重构了城乡教育空间结构,并通过流动使城乡教育资源由各自配置走向跨空间共享,城乡教育一体化得以真正实现。

为此,在城乡之间应建立促进教育资源跨空间共享的集聚扩散机制。 首先,根据教育流动空间“人们都在为他人的学习铺路搭桥”[20]的资源流动原则,应确立惠及全体不设限开放使用的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贯彻执行好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2.0 计划中所提出的“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打破阻滞教育资源流动的传统壁垒,改变数字化教育资源自产自销、任意设置授权条件的做法,切实避免城乡教育空间成为一个流动失衡的空间。 其次,在城乡之间应明确教育资源流动的价值规范。“人民群众的基本空间需求和空间利益应当是社会主义中国城乡空间生产的出发点和根本宗旨,这种空间需求具有价值优先性”[13]。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应被明确为核心价值规范,使得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为让教育改革成果惠及每个孩子而共享,为构建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而共享,为满足人民对美好教育的需求而共享。另外,基于这一价值规范的城乡教育资源流动并不是将确定性标准化的资源无差别地投放到每一个学生、教师或者每一所学校那里,而是每个学校及生活在其中的师生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处于流动中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与利用,以促进师生的个性成长和学校的特色发展。 当城乡之间因教育资源的流动而体现出多层面的教育公平之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才真正得以落实,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正义也便随之实现。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正义教育资源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