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爽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在促进教师、教材和教法改革发展等方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案提出要使用新型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的教材,并重视相关配套资源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活页式教材的开发和建设,也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要载体,有效将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习笔记融合,在辅导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和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能促进专业知识的总结和梳理,提升专业教学效果。
活页式教材指的是有“活页”属性的教材,虽然与普通教材一样,是学生课堂学习和实训中的教学用书,有工具性、科学性、规范性等特点,但从形式上来讲,活页式教材和普通教材不同,普通教材采用的是骑马钉、胶订等形式,将纸页粘连在一起,活页式教材的纸页是分开的,学生可自行拆分,也可以根据某时间段的学习需要携带部分活页参与学习。由此可见,活页式教材主要是从装订形式的角度定义,但这并不能说明所有纸页分开的就是活页式教材,主要还是由教学内容本身及教学需要决定[1]。具体来讲,首先,活页式教材是基于人才培养方案及对应的岗位群开发的教材,在教材内容设计上与传统的教材分章节和系统性的讲解不同,活页式教材是抽取典型工作任务中的理论知识,对完成任务需要的实践技能加以强化,并重视职业素养的设计。其次,活页式教材在设计中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以学生岗位技能和专业知识为起点,引导学生学习深层次理论知识,熟练专业所需的技能。尤其是新型活页式教材,具有丰富的数字化资源,确保重点教学资源和重难点突出且可视化,并实现场景模拟,对于学生实操具有明显优势。再次,活页式教材设计中强调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强调学习中知识内化的能力,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活页式教材纸页分开,具有以下优势:第一,选择性相对较好。教材内容各部分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和组合合适的内容开展教学。第二,具有良好的扩展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等结合,融进教材中,不断充实教材内容,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和需要穿插重要的资料,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第三,有良好的记录性。活页式教材纸页分开,无需考虑因厚度带来的装订问题,可以为学生记录笔记预留较大的空间。第四,学习过程与成果方面具有优势。活页式教材强化了面对学生“学习资料”的功能,弱化了教学资料的功能,从而重构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内容,并明确相应的标准和目标,以合理的难度安排教学项目和任务,引发学生探究式学习,逐步完成教学目标,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展开多元化评价。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印发,提出实施启发式、参与式、探究式及合作式等学习方式[2]。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原有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现代职业人才培养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参与,推进素质教育,强调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在教材的启发下思考问题,从而创造性解决问题。因此,开发出贯穿职业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活页式教材,能契合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也能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活页式教材可以看作是教学和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特点,能基本上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教材实际应用中,教师将教材作为参考,可以减少育人环节知识点的遗漏[3]。当然,教师一般需要根据院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合理丰富和延展内容,记载书本内容的执行情况,将其作为评价考核的重要参考。同时,在教材应用中,学生可以了解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的活动主题及内容,从而有计划完成学习任务,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对个人学习进度及整体情况作出评价,强化自身的能动性。因此,活页式教材能发挥师生互动优势,在长期教学和学习积累中丰富材料,为师生互评提供重要依据。
首先,活页式教材的建设和开发,应围绕职业教育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原有的工具书设计理念及阅读的模式,并配套相关的APP软件等,支持电子书阅读和下载,从而以教师和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提升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强化教学效果。其次,能充分发挥书籍本身的优势,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多看、多思,提升核心素养。再次,通过阅读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互换和交流,营造互动的文化环境,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打造特色的教育品牌,促进教师和学生协同发展。
经济转型发展时期,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材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体现,现阶段高职院校部分教材更新速度较慢,内容相对陈旧,与行业实际发展和岗位需求脱节,无法满足转型升级发展的要求。
第一,教材缺乏职业性。我国职业教育处于发展阶段,在多年的探索和建设中,自身独特的职业教育体系和发展模式相对缺乏,部分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等多参考普通高等教育知识体系,强调教材理论内容的完整性,但忽视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和职业性等特点,无法满足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需要[4]。第二,产业结合度不够,缺乏即时性。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行业、企业的发展联系不紧密,难以根据行业和企业发展动态调整专业,人才供给和企业需求对接不深入,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建设与行业脱节的现象仍然存在,影响到教材建设中吸收行业新的动态、知识和技术等,导致与产业的结合度和跟随度不足。实际建设中,教材的修订和更新的时间较长,教材无法及时体现行业发展的新技术和新知识。第三,教材内容实践性不强,与职业岗位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当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学校、企业、政府的合作,实现产教研融合发展,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与产业、企业结合,教材中需要融入专业岗位知识、素养和技能等内容。但原有的教育学科体系与开发模式的教材难以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有效融合。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国家经济、文化和社会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更高,需要掌握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和技术,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5]。教材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具有承载知识、技能、素养和道德品行等重要职能,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技能提升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前教材过度追求详尽的知识和技能,但忽视了教材自身的育人功能,无法满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要求。
多年教学发展中,职业院校学生和普通高等院校相比,生源质量相对不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不足。且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也会受到教材的影响。职业院校的教材使用频率并不高,且教材的难度相对较大,形式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多样性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教材多是从教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无法满足学生启发式和探究式学习的需求。
高职院校活页式教材建设,需要结合学校自身发展实际,了解学生特点和学情特点,掌握整体教学目标,以此为依据,设置课程教学的具体目标,并将知识点加以细化和碎片化,将教学内容活页化,根据专业教学和行业特点、岗位设置等扩展模块。同时,要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创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首先,以教育信息化发展为契机,积极探索活页式教材建设应用和混合式教学方法的落实,革新教材和教学手段;其次,对课程知识点加以碎片化,教学内容活页设计,且对教学过程加以模块化设计,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学方式的网络化,从而实现对专业教学方案中主要教学模块和课程的分解,实现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学生学习的组合式和个性化教学;再次,了解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专业水平,针对不同基础条件的学生,分析其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并研究课程,组成模块,从而满足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最后,借助线上网络教学资源和平台,提前通过线上预习、测评。根据学生课前测评情况,教师有针对性授课和检测学习效果,并在课后复习提升,从而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测评模式,将职业技能测试和理论知识检验有效结合,采用分级测试的方式,将课程考试和“1+X”证书制度有效融合[6]。
1.立德树人,发挥活页式教材的育人作用
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活页式教材的重要性,并树立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7]。同时,在教材框架制定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前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特点,梳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发挥教材所具备的思政教育的作用,有效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材内容和教学资料的编写中,最终能形成教学知识点、技能技术讲解和课程思政相融合的一体化教学内容体系,更好发挥活页式教材的育人作用。同时,教材还需要融入职业观念、素养和素质,确保职业教育满足行业、企业和岗位发展的要求,将职业道德、素养等有效融入教材建设中。
2.以学生为本,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分析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其生源质量与普通院校相比有一定差距,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够,学习管理、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在活页式教材的建设和开发过程中,要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确保教材的难度和语言适宜,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应用价值[8]。
第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发展原则。教材内容的编排也需要遵循此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由简到繁,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遵循螺旋上升的规律,实现教学周期性、重复性和高质量的发展。同时,教材的编写需要遵循建构主义理论,更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重视以学生为学习中心的特点,在编排中通过具体的教学任务、项目和场景化教学,将课程知识点、技术技能等加以结合,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并通过基础性的练习和活动,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中反复锻炼,逐渐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提升技能水平。
第二,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在培养和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素养的同时,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和岗位适应能力、认知能力和整体专业能力等,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关注社会和行业的发展动态。同时了解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在教材内容选择上,既满足学生共性发展要求,又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个性并不简单指标新立异,而是在共性的基础上,通过模块化呈现具体的内容,对内容自由组合,实现教材的个性化。
3.深化校企合作,重视教材的职业性
第一,在活页式教材的建设和开发中,首先要整合职业体系。单一的概念和原理等理论知识组成的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难以适应职业教育教材的要求,缺乏职业性和实用性。但单纯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材,又过度强调职业技能和技术,忽视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立德树人的理念不相符合。因此,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必须处理好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问题。要明确教材的基本单元,强调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等知识有效结合,最大程度地发挥教材的优势,并重视教材组织体例的变化,在对学科知识与职业能力整合的同时,将教材转变成为项目、任务和能力等形式组织的体例,更加体现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此外,在教材组织逻辑方面,要在分析现代职业教育特点的同时,重视德育和技能,确保活页式教材的组织逻辑与职业教育课堂匹配。
第二,活页式教材建设要与行业新动态融合。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是面向职业和岗位。所以,活页式教材建设要反映社会产业、行业与企业的新标准和技术,确保教材内容能体现最新的发展动态。首先,需要学校和企业深入合作,共同组建教材编写团队,深入了解企业的新技术和标准,从而确保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如果企业的具体技术和标准不能直接转化为教材内容,还需要学校教师处理和设计,将具体的标准和技术转化为操作性、适用性强的教学案例,并确保教材内容符合教学的发展规律。其次,将教材建设与“1+X”证书考核内容结合。“X证书”内容主要是有代表性的行业组织、企业及学校共同开发的相对全面的岗位知识,能更好地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要求,持续性地提升学生的岗位和就业能力。再次,教材要适当引入企业和行业的评价,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提前了解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让院校和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和教材内容,确保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
4.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凸显教材的灵活性
活页式教材编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包括撰写提纲、设计框架、选取和编写内容、审核出版等,导致教材内容与行业发展相比相对滞后,因此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弥补解决这一矛盾。要重视发挥数字化技术,推进“互联网+教材”的发展模式,通过在线动画和视频呈现教材内容;同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教材多功能化。通过短小的微课,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利用虚拟仿真软件课程实训,并充分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实现教学评价智能化,更好地发挥活页式教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