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市霞美中心小学 陈梅兰
独立思考是一种科学精神与学习态度,是指在不依靠他人力量的基础上完全凭借自身独立进行周到和深刻的思维活动,是综合能力中的组成部分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体会数学思维方式与基本思想,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因此,教师应深入、客观地研究新课程标准并去落实,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能力的伴随下高效学习、健康成长,同时也推动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虽然素质教育的推动让小学数学教学取得卓越的成就,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较多,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仍然以自己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此外,考虑到学生年龄小,缺乏思考能力,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仍然采取“讲解-接受”教学法,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投喂”。这种教学情形下,学生不仅学习浅显化而且个性的发挥受到抑制,各项学习能力也未得到锻炼,如探究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学数学教师要落实这一点。
第一,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深度,帮助他们构建知识结构。在传统数学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投喂”知识,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所获得的知识是经过教师“咀嚼”的,并不是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等途径而获得的,所以建立的知识结构不稳固,学习浅显化。换言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所构建的知识框架实际上是教师搭建的,而并非自己去建立的,所以只是表面上记住知识,但是并不知道它的本质。举个例子,很多学生记住了长方形周长公式C=
2( )
a+b,但是并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所以在遇到一些灵活的、复杂的求长方形周长的问题时就不知道如何解决。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学生则具备自主搭建知识框架的能力,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取知识,对它的理解也不再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提高学习深度,帮助他们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第二,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学生是有思想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有不同的学习需求。而且不同的学生数学基础、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与方法等也有所不同,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学习需求是不一样的。例如,对数学课堂上教师所讲的知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当堂消化,甚至觉得还不够,希望能再多学一些相关知识,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却感到“吃不消”,课后还需要进一步去消化。要想让不同学生的需求都得到满足,仅仅依靠教师是不实际的,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即使在没有教师辅助的情况下,学生也能“自给自足”,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第三,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传统的“讲解-接受”式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学习浅显化,而且养成“等、要、靠”思想,这不仅不利于他们的学习,也不利于他们人格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强调的不仅是学习上的独立,更是人格上的独立。学生学会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取知识,不再完全依赖别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要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让他们参与知识探究,而不能再将知识一味地灌输给他们。更重要的是,必须让学生身心放松,在课堂上做到全身心投入。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学生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而对数学存在抵触、畏惧心理,带着这样的心理去学习,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因此,教师首先要结合实际情况营造轻松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上感到轻松、自在,从而促使他们自觉、主动、独立地思考问题。例如,小学生对动态的、色彩感较强的物体比较敏感,也非常感兴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展开教学。如讲解“20 以内加减法”的知识时,用多媒体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画面中是一群羊在草原上吃草,然后灰太狼来到草原上抓走了几只羊。结合这样的视频画面,教师让学生计算草原上还剩下多少只羊。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上,不用教师反复强调学生也会积极思考,主动计算,这对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有重要意义。
在指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数学课上,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的,而不是以考试为中心,也不是以课本为中心,更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只有具备这样的思想认知,学生才有发展个性的空间,其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因此,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确保他们真正参与到知识探究中。例如,在过去数学课上,教师经常使用诸如“这道题应该这样去做……”“我认为这个地方应该这样理解……”此类的教学语言,将自己放在中心位置,然后将想法灌输给学生。在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导向的数学课上,教师应该使用“你认为这道题应该怎样去做?”“你是如何理解这个地方的?”诸如此类的语言,让学生去阐述他们的想法,再根据他们思考的答案进行补充与完善。这样的数学课堂真正地将决定权、学习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上的主人翁,这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创设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符合小学生这个群体的心理特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创设故事情境、生活情境、表演情境、游戏情境等多样化的情境,以此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以此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数学课上,笔者曾经给学生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很多人早餐都会吃饼,已知一个锅可以烙饼2个,已知一个饼有两面,每面需要烙3分钟,假如你是烙饼师傅,现在有三个人要买饼,每人一张,问3个饼最快可以几分钟烙好?”对这个问题,学生充满了探究兴趣。大多数学生给出的答案是12分钟,理由是先烙两张饼花费6 分钟,再烙一张饼花费6 分钟。笔者打趣地对他们说:“如果你们做生意,肯定不能赚最多的钱,因为你们花费的成本太高了,老师可以在9 分钟内烙好3 张饼,你信不信?”学生很好奇,根据笔者所给的答案继续研究,最终得到了烙饼最快的方式,也就是先将两张饼同时放进锅里烙3分钟,然后拿走一张饼放入一张新饼,再烙3 分钟,完成一张饼后拿入之前放出去的饼,同时烙3分钟,这样就顺利完成了3 张饼,只花费了9 分钟,资源得到了最大化利用。这样的生活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启发性的提问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指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摒弃传统的“讲解-接受”式教学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去设计问题,以此为“桥梁”与学生互动,让他们真正参与到知识建构中,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真正发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沉浸于思考,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无形中就得到了培养与提升。例如,在讲解“有余数的除法”知识时,教师可以先用问题去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习的除数知识,比如,给出“30 ÷ 6 =”“24 ÷ 8 =”诸如此类的式子让他们计算,在学生逐一给出答案后,教师再给学生列出诸如“29 ÷ 6 =”“23 ÷ 8 =”此类的式子,要求他们计算出答案。这让学生进入了一个新的认知领域中,因为之前他们遇到的除法式子都是可以整除的,但是这些式子却不可以整除,所以就会产生认知冲突。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自主探究、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方式既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又能无形中锻炼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助于推动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
在部分教师看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就是让学生成为主角,让他们独立思考,而教师不需要干预其中,这种想法是片面的、错误的。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而教师在任何时候都是主导者。小学生年龄小,学习能力、认知水平有限,很多时候直接将问题给他们虽然可以达到启发效果,但是学生却毫无头绪,不知道从何下手,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可以“袖手旁观”,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构建“双主互动”型课堂。以“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为例,首先笔者在课堂上给学生分发小木棒,每人30 根,然后带领他们摆各种图形。例如,笔者在黑板上写出“19 ÷ 3 =”这个式子,要求学生挑选出19 根小木棒然后摆三角形,并要求他们阐述结果。摆完图形后学生回答:“19根小木棒摆出了6 个三角形,还剩下一根小木棒。”其次,笔者又写出“26 ÷ 4 =”这样的式子,要求学生给用26 根小木棒摆正方形,并给出最终答案,学生摆完后回答:“26根火柴棒摆出了6个正方形,还剩下2根火柴棒。”结合这几个摆图形的活动,笔者引入了余数的概念以及指导学生写出有余数的式子。最后,在这个基础上笔者问学生从中发现了哪些规律。学生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回答,如有的学生回答:“余数肯定比除数小,因为它不能拼成一个完整的图形。”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揭开新知识的“面纱”,不仅真正理解了概念、公式、原理等知识,而且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培养,同时也为课堂教学有序、高效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头脑风暴活动是一种具有趣味性的实践活动,即学生围绕一个问题或一件事物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个情境就是头脑风暴。小学生有很强的好胜心,在这种活跃、欢快的氛围中,他们积极思考,表达自己的个性化观点,其数学思维被激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都得到有效的培养。除此之外,学生之间存在个性差异,每个人在独立思考后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这些观点和思维相互碰撞,有助于开阔其视野,培养其发散性思维。这样一来,学生的思考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因为他们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这对提升其独立思考能力有重要意义。例如,在讲解“圆柱体体积”一课时,笔者拿出两个圆柱体水杯,一个水杯高但是直径小,另一个水杯比较矮但是直径大,然后问学生如何才能找出装水更多的杯子,让他们独立思考,在想到解题思路后举手回答。这个学习任务实际上就是思考如何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掌握的数学知识去思考,在独立思考后各自提出观点。如有的学生提出运用类比法,类比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猜测圆柱体的体积就是底面积与高的乘积。而有的学生结合前面所学习的圆的面积公式提出运用极限思维法,认为可以将圆柱体分成很多个截面是扇形的棱柱,最后拼成长方体。每个学生都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其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自我效能感是一种重要的情感体验,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他们独立思考的热情与积极性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实施激励性教学评价,以此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督促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主动、自觉地思考。用通俗的话来说,不管学生独立思考后得到的结果是否正确,教师都要对他们独立思考的方式与行为进行肯定,表扬他们认真的学习态度与精神,这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自我效能感。在这种情绪的积极作用下,学生更容易看到独立思考的正向意义,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思考。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同时要充满信心。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改变以分数至上的教育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保证学生身心放松,然后进行启发性提问,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组织开展头脑风暴活动并实施激励性教学评价,让学生成为主人翁,掌握学习决定权与主导权,提升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