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德育课程校本化的有效途径

2022-03-17 14:50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寨里镇寨里中学陈名剑
天津教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校本德育农村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寨里镇寨里中学 陈名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活化,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也使学生在活动中接受了锻炼和精神洗礼。在农村中小学生中开设丰富多彩、有声有色的校本化德育课程,是提高农村学生综合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课程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农村中小学教师也必须带着前瞻性思维重视德育有效途径的不断探索,对农村中小学本土资源做到全面挖掘,从而坚持课程内容校本化,实现农村中小学生德育课程的创新,将德育整体水科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基于此,本文对农村中小学德育有效途径进行深入探讨,力求实现德育课程校本化,为农村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夯实基础。

一、校本化德育课程要主题明确,牢牢把握政治方向

1.德育课程生活化,是让德育活动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将具有抽象性的内容运用多元方式转换为一种带有直观特点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能通过学生的感官体验内化于心,指导自己的言行。

2.德育课程校本化仍不失其课程特点。要对德育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进行规划和设计,要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评价等,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要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

3.德育课程校本化不能边缘化,不是形同虚设,要把握时代脉搏,突出政治方向,为国家培养有理想、有道德、勇于担当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旗帜鲜明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理论通俗易懂地传递给学生,从青少年时期就让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思想观和道德观,从小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最终带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

基于主题的明确和政治方向的牢牢把握,农村中小学校必须带着发展的眼光做好前期研究,才能对校本课程开发带来支持,使校本课程具体科目得以科学明确。那么,农村中小学校应从学校设备与师生需要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入手,掌握学生成长各阶段的内在需要,必须确保德育课程校本化与学生兴趣与爱好相契合。与此同时,教师应不断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保证教师有能力推动校本课程的全面落实。农村中小学校还应重视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根据现有资源条件为校本课程提供足够的物质保障。

二、德育课程校本化要做好时代要求与历史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

“以史为鉴”“读史明智”,强调了历史学的现实指导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在新时期得到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也获得相应提高,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但是受多元思潮的影响,青少年未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作为学校的德育课程要发挥好它应有的作用,就要做好紧跟时代要求与历史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对个人发展而言,必须做到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将个人成长与现实进行联系,秉承服务于人生的先进原则,实现知识层面不断拓展,提高中小学生所应具有的人文素养,健全人格;对一个民族的成长与发展而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经世致用的办法,不仅能增强民族意识,也可以从不同层面为社会和国家服务;对人类文明而言,传承历史,延续文明,汲取前人的智慧,吸取历史教训,造福人类。我国历来重视历史教学、重视人文精神的传承,当下,我们要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青年,就要把人类优秀文明元素渗透到德育活动中,用生动、感人的历史史实,感染学生、激励学生,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学生,在耳闻目染中升华认识,辨明前进方向。那么,农村中小学校应借助历史遗迹和乡土资源来丰富德育课程内容并实现校本化。在德育校本课程的不断开发中,学校领导及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带着辩证观点来看待不同的教育资源,通过精心筛选方式选择与社会思想观念相契合的内容,摒弃落后的思想,从而为学生情感与态度的成长带来积极影响,也从根本上实现学生所应具有的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学生将带着良好的人格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凭借极高的道德素养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发挥出德育课程校本化的应有作用。

三、德育课程校本化要做好课程德育和德育课程的有机融合,更好地发挥好德育的教育功能

通常来讲,道德与政治信仰的有效结合即为品德。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道德理智也存在一定的缺失问题。因此,德育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凸显出重要的作用,必须引导学生带着正确的观念看待社会的变迁。在现代德育途径的不断拓展下,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始逐渐融入各阶段教育中时,课程德育将开始与德育课程做到深度融合。如在“大阅读”的理论框架下,以思维教育为核心,实现基础知识与学生所应具备的品行的成功结合,教会学生倾听和表达,学生才能成功将知识加以利用,实现学习成果的科学转换,也形成具有逻辑性的新思维,学生方能进行猜想,并运用多元方式对自身想法进行科学验证,这些均是培养现代道德观必备的基本素质。德育课程校本化不只是活动,德育活动的突出特点是德育,活动有其直接、现实感特点,通过德育活动,让参与者在身临其境、亲临亲为的场景中去亲身感受、亲身体验,就能更好地受到感染和教育。这就需要学校要重视课程德育和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做好课程德育和德育课程的有机融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传统教育体系进行完善,也对评价方式做到良好的改进。久而久之,校本化德育课程应发挥好它应有的教育功能,从而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

在农村中小学德育有效途径的大力探索中,学校及教育者必须秉承着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对中小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做到全面分析,确保德育课程校本化能与学生真实需要相结合。教师在对校本化德育课程进行全面落实时,必须充分地尊重学生在成长中凸显的个性特点,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完成德育课程的优化与落实。在此基础上,农村中小学校还对城乡生活环境中的各类差别进行深入分析,对中小学生各年龄段的德育水平做到全面性的考查,从而借助农村中小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来实现德育课程校本化,设置能满足学生全方位成长的校本化德育课程。

四、德育课程校本化要注重德育活动方式的新颖和实效

德育内容是枯燥的,但德育活动是直观的,在学校教育工作中,不乏各种丰富的教育活动,但真正能发挥好德育功能的往往较少。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教育在发生变化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可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建设德育课程,其有效方式有:

1.重要节假日课程:如清明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要突出党史和现代革命史等爱国主义教育主题,通过观看影视作品,参观烈士陵园、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研学,听老革命家讲故事等形式,聆听教诲,体验场景,通过自己的接触、感受,体会出新中国建立的来之不易,激发爱国之情,激励爱国行动,通过教师的教导,让学生从小立志发奋图强,努力进取。

2.重要活动课程: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改革开放40 周年成就展、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等,组织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组织观看或参与其中,学生有目的地参与,就能在亲身感受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就会激发对祖国的热爱,立下宏图大志。

3.仪式课程:少先队入队、共青团入团、升国旗等,每学年都组织一次庄重的仪式,通过唱团队歌、国歌;宣誓入队、入团誓词;佩戴红领巾、团徽等,做好与革命传统教育的结合,能激励每一位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认清自己肩负的责任,努力履行义务,用实际行动来表明自己无愧于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的光荣称号,仪式感还会激励学生一生健康成长。

4.文明礼仪课程:我国是礼仪之邦,因此礼仪方面的文化得到不断传承。学生将在德育过程中,意识到文明礼仪已成为当代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把文明礼仪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建设,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使中小学生掌握交往礼仪,也能凭借文明礼貌这些行为习惯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公民,能为学生文明生活、幸福成长夯实基础。学校可遵循中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科学规划教育内容,使各阶段教育内容互相衔接、循序渐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能寓教于乐,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感恩教育、民族风俗教育等,这些丰富的德育课程都是新时代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更是农村中小学德育课程所必学的。农村学校应把德育课程校本化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计划,并作为学校发展的灵魂来对待,学校的人文素养才能提高,才能走内涵发展之路。

五、德育活动要注重结合学生年龄特点

在新时期下,青少年成为各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教师必须通过多元方式将爱国主义精神成功地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要着眼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求学校“把思想品德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纳入学业质量标准”。两个纲要的出台,为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为国家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指明了方向。由于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学校在落实德育内容时,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安排活动、采取合理有效方式,不可千篇一律、流于形式,如观看国庆70 周年阅兵仪式,让小学生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姿飒爽威武、我国武器装备和军事力量的强大,让中学生体会到我国国防实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的强大以及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加以开展通俗的党史教育,学生就能坚定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的信念。在不同的年龄段开展不同的德育活动,或同一活动有着不同的内容和活动方式,让学生受到强大的震撼,德育的目的就达到了。若能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

六、德育课程建设要注重活动的持续与创新

为了将立德树人这一具有根本性的内容做到全面性的落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做到深度践行、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力传承、依法治国、国家主权等主题教育要求,《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试行)》制定了详细的内容,对克服德育课程目标错位、内容交叉、教学脱离实际等现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学校要把德育当作各阶段教育活动大力开展的灵魂所在,将德、智、体、美教育实践在各阶段教学中做到融入,从而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一定的引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国逐步走向强大的立国之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得以全面实现的根本保证。无论是干革命还是搞建设,都没有忽视对青少年进行德育,也都体现着德育的时代特点,当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就要及时完善德育内容,丰富德育活动方式,紧跟时代脉搏,内化于学生的心灵,指导学生的行动,让学生在不断的精神洗礼中,净化灵魂,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因此,德育课程校本化就要在活动中不断完善和创新,必须将各阶段教育功能做到全面发挥,最终不断增强德育效果。

综上所述,校本德育课程的大力开发是一个新生事物,从无到有,必须将以生为本理念做到全面性的落实,有利于生活化内容与本土化内容的成功结合,将农村中小学教学资源深度挖掘,尊重学生成长特点,确保农村德育改革跟上时代潮流,为农村中小学生全方位成长带来强劲的助推力,发挥出德育课程校本化的应有作用。

猜你喜欢
校本德育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