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文
(绍兴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党带领人民先后历经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四个历史时期。作为一个价值体系,执政理念涵盖执政目的与执政手段两个层面。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史,虽然不同时期具体的执政手段有所不同,然而从执政目的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没有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没有变。从发展学视角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大致经历了萌发、确立和发展等三个阶段,剖析其形成与发展历程,不仅有助于深刻地理解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且对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党的十八大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有新思想,也有新的执政理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不是从天而降、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一日而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从萌发到形成再到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从时间节点看,党的十八大之前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酝酿萌发期,这一时期的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习近平主政地方,尤其是浙江时期所提出的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的理论与实践之中。
从执政目的层面看,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核心理念。“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尽管任务、目标有所不同,但在所有的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幸福”[1]12。习近平在主政浙江时期,始终牢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深刻认识到群众利益无小事,心无百姓莫为“官”,提出党的干部“一定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抓实做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每项工作,努力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2]26。坚持以人为本、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重中之重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原因在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工农联盟是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三农’问题始终与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休戚相关”[2]100。因此,必须着眼于增进农民利益和保障农民权益,坚持以人为本谋“三农”,不断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使农业成为能使农民致富的产业,使农民不但成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而且成为工业化、城市化的积极参与者和成果享有者”[2]102。
在执政手段层面看,习近平提出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的一系列执政方略。“八八战略”充分考虑到浙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东部发达省份的省情和发展起来之后浙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需求的现状,从省域层面思考和探索治国理政新方略,即“从2002年担任省委书记开始,习近平在省级平台上开始思考治国理政,探索省级区域的发展战略”[3]。习近平主政浙江时期,正是浙江改革发展面临新的瓶颈、亟须进行创新探索的关键时期。这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之后所面临的必须破解的发展难题,诸如环境破坏、生态危机日益严峻,民营经济规模小、质量不高等问题日益突出,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时期浙江出现的困境与烦恼带有一定的共性。“在经历了2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浙江比大部分省份更早地遭遇了一系列成长中的烦恼。这些烦恼深刻地反映了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共性问题,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结构性挑战都具有重要的先兆预示意义”[4]16。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浙江的发展正进入一个关键的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结构需要优化,产业需要升级,企业需要扩张,要素需要保障,环境需要保护,市场需要更大的空间,经济增长方式需要从根本转变。面对产业升级的动力,企业发展的张力,要素制约和资源环境的压力,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出路,拓展新的空间”[5]。在进行深入调研、深刻分析之后,把浙江发展中遇到的这些新问题新挑战放到中国改革发展大局中来衡量,跳出浙江看浙江,以先行先试的责任担当和始终走在前列的决心勇气,习近平主持谋划了以“八八战略”为统领的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浙江省域层面的探索和实践,主要体现在“绿色浙江”“法治浙江”“活力浙江”“平安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等几个方面。以“绿色浙江”为例,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以“三高一低”为主要特点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资源匮乏、环境承载压力过大问题,“八八战略”提出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习近平还创造性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等重要论断,以及著名的“两山”理论,大大提升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和把握,为“美丽中国”建设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
不难看出,正是由于2002年改革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浙江所面临的困境和难题,与2012年全国改革发展所面临的状况极为相似,这就使得在习近平主持下制定“八八战略”不仅具有浙江省域层面探索创新的意义,某种程度上也具有了超越省域层面而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探索和尝试的战略意义,为十八大之后“美丽中国”“平安中国”“法治中国”“文化强国”、新发展理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一系列党的重大执政理念的创新、执政方略的谋划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准备和实践素材,而且“八八战略”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间“前后存在着一以贯之、深化拓展、不断升华的发展脉络和思想逻辑,在实践基础、理论渊源、思想内涵、精神品质、语言风格等方面具有内在的继承性和一致性”[6]。可以说,“以‘八八战略’为精神的改革实践,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浙江的科学发展,而且为整个中国的科学发展提供了鲜活的(省域)地方性经验”[7]。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不仅“‘八八战略’鲜明地呈现出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萌发、生成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的意义”[4]17,而且也使得浙江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要萌发地,这一时期也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期。
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形成确立期。十八大以来,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际环境看,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同时政治保守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安全因素增多,“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当今世界充满着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8];从国内环境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善,同时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更加强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党在新阶段的新目标新任务,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从党情看,作为当今世界第一大执政党,长期执政使党面临着“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全面从严治党已刻不容缓。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如何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先进性纯洁性,成为对党执政的严峻考验。
从执政目的层面看,中国共产党始终毫不动摇地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理念,坚守人民立场这一根本立场,并不断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把人民至上理念升华为“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人民至上”与“以人民为中心”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人民至上的本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注重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奋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解人民之所困,实现全体人民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9]。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指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人民立场为根本政治立场,以群众路线为根本工作方法,以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根本价值取向的人民主体观”[10]。这不仅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论述的生动反映”[11],也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对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所做的深刻阐述,成为理解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核心理念”[12]。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核心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人民至上根本立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具有创造性的时代阐释,是党的执政理念的理论升华。
从执政手段层面看,在“以人民为中心”核心理念指导下,党的执政方略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十八大以来,新时代新起点也给执政党带来新问题新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当前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13]。经济领域,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的高速增长阶段步入了中低速增长的经济新常态时期,结构失衡问题日益严重,经济增长外部压力和风险增多,刺激经济增长后续乏力。面对经济新常态带来的现实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不断深化对发展理论、发展思路、发展战略的思考,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4]17,从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全面转型升级。五大新发展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核心理念的鲜明体现。从“绿色”发展理念看,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广大人民群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层面,而是期盼更加美好的生活,这种美好不仅包含在对更好的教育、医疗、居住条件的期盼中,也包含在对更优美的环境、更安全的水、更健康的空气等生态产品的期盼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4],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生态产品已经成为民生福祉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基于满足人民群众改善生态环境的热切期望和美好生活的多层次需求,党提出保护生态环境也“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15],绿色发展逐渐成为新时代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行动指南。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咬定“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16]134这一宏伟而朴素的目标不放松,带领全国人民开展精准扶贫,消灭了绝对贫困,顺利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人民群众向着更好日子迈进了一大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努力做到让全体人民得到实惠、真正共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向着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回应人民群众严惩贪污腐败的新期待,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开展反腐败斗争,彻底清除严重危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苍蝇”“老虎”。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生态治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环境新期待,无论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无论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还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充分彰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人民性特征,“以人民为中心”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最鲜明底色。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四梁八柱,对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和实践进行高度凝练和提升,标志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正式确立”[17],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同时,也意味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创新并得以确立。
党的十九大以来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发展完善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创造百年辉煌成就、取得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善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16]21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执政环境、执政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内看,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从国际环境看,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6]77的严峻考验。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再次彰显了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理论品格,将“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的核心理念再次进行升华,创造性地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8]8的科学论断。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和历史高度,也使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完善。
从执政目的层面看,“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论断彰显的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的坚守,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新时代阐释,对人民至上根本立场的一以贯之。“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论断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中的人民性的形象诠释,充分表明了人民是国家的真正主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与人民之间的同一性、一体性关系”[19]55。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党来自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8]8,党把自己的事业与人民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人民历史主体性和人民价值主体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全新场域中实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同时在场,人民性这一党的根本属性得到进一步彰显”[20]。历史事实充分表明,“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反之,我们将一事无成,甚至走向衰败”[18]8。
从执政手段层面看,“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论断对党在新时代的执政方略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断,就要求全体党员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和宗旨性质,时刻不忘我们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8]8。为了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党中央多次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1]57。我们党必须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不动摇,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过好日子、带有全局性长远性的问题,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需求展开,“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21]82。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21]75,进一步明确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21]80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在百年辉煌历程中始终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和支持的成功密码,也是我们党能够团结带领14亿多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继续前行的根本所在。
十九大以来,党的执政理念从“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升华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是中国共产党基于百年奋斗作出的颠扑不破而又透彻人心的历史归结,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新时代最鲜明最彻底的宣示”[22],彰显的是党百年来对人民至上根本立场的坚守与新时代创新发展,体现了新时代党的执政理念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是对新时代党的执政理念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回顾和总结新时代党的执政理念的形成历程,能够带来一些有益的经验与启示,为党更好地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乃至千秋伟业提供一些基本遵循。
第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始终坚守人民至上根本立场不动摇。“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21]74,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历经百年沧桑巨变而始终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不动摇,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为民执政、靠民执政。放眼党的百年辉煌历程,“坚持人民至上”也是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总结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甚至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奋斗史就是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史”[1]12。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站稳人民立场”[21]81,我们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大荣光。
第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始终紧跟时代不断创新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百年而且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行动指南而不是教条,能够随着实践发展变化而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大众化、时代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坚持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永葆生机活力,这是党能够长期执政的理论基础”[23]。当前,党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双重考验,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必然会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21]76,面对新的实践和新的事业发展环境,党必须勇于在新的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善于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指引新的实践发展,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根基、不断开拓党的事业新局面。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所秉持的“以人为本”到“以人民为中心”,再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充分表明党是一个立足时代之变、保持与时俱进、及时回应人民之问的政党,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勇于理论创新、善于理论创新的品格。这是党不断创造辉煌成就的重要密码。
第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始终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不偏离。中国共产党本质上是一个为民而生、因民而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始终是党执政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要为民造福”[24],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以人民为轴心开展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更好地实现人的价值。中国共产党始终清醒地认识到,党的执政根基在人民,“人民是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不竭源泉”[25],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最大的力量来源。当前,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式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中国现代化建设获得源源不竭的根本伟力”[26],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立场,始终把发展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放在全体人民的福祉上,可以说,“尊重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经验总结”[27]。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来看,无论是“以人为本”还是“以人民为中心”,抑或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无不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创造人民美好生活、保障人民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只要我们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始终牢记“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并依据共同富裕的战略规划,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进步”[28],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继续带领人民取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