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晓红
(沈阳音乐学院 国际交流合作处,辽宁 沈阳 11081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的教育大国。高校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是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教育强国的关键所在。因此,高等教育需要注重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在高校教育国际化这一大背景下,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推进迫在眉睫。
随着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互动越来越频繁,各国教育人才交流呈现出包容、互动、竞争等多重关系。高等教育国际化旨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外国先进的教育管理机制、办学理念和教育管理模式,使其应用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文化创新、高校建设的目标之中,提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质量,改善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模式,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推进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事业稳健发展,充分迎合社会对人才发展的真实需求[1]。
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全球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优化本国的优质教育资源,引领全球教育发展方向,从而孕育出在国际上具有话语权的优秀人才,是我国建设成为世界教育强国的关键所在,也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为了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应极力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目前国内外很多知名大学都在大力推动教育国际化,向着建设一流高水平大学目标而不断努力。高校教育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新一代具有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的国际化创新复合型人才,高校肩负着孕育人才的艰巨使命,应对国际化因素进行深入研究,致力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外国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方式,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管理模式及人才培养策略,从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人才之间的竞争。哪个国家拥有能力强、素质高、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强的人才,哪个国家就能抓住社会经济发展主权,在众多国家中脱颖而出。所以,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前行道路上,国际化人才被视作重要决定性要素。因此,高校在管理和教育的过程中,要立足本国国情,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方式,为把我国打造成高等教育强国,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为促进教育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夯实基础。要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及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进行深入探析,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适合高等教育发展的教育大计,使其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
当前各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协作和依存程度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教育是国之大计,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各国之间人文互动交流的主要发展方向。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学生、教师、学术、管理、国际交流等方面极大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历了“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融合过程。20 世纪90年代,我国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进入21 世纪,又实施了“人才强国”战略。人才战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内容,高校同时肩负着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双重历史使命。
在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推动下,各国高校之间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使国际间交流互动持续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兼容性,一直以“请进来”为主线,积极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外国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注重结合本国教育的优势和特色,促进教育事业的稳健发展。同时,注重“走出去”战略,不断开拓教育发展空间,寻找可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输出”和“引进”,创建以互利互惠为核心的国际化模式,我国在高等教育对外合作办学的道路上,从最初的人走出去,一直到将语言文化输送出去,再到“一带一路”倡议[2]。而“请进来”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招生国际留学生,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这样就能够为本土生源创造一个不用走出国门就能够同国际学生交流的平台;“走出去”借助的是国际交流,鼓励学生自愿走出国门,学习异国文化,体验外国生活,真正达到文化交融的目的。对于教育大国而言,优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资源,注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学化利用,把教育国际化放在教育发展的重要位置是至关重要的。我国在未来教育事业长远的发展规划中更需要重视逻辑性和体系性,只有这样才能助力本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始终保持高水平的稳步发展。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开始将工作重心放在鼓励学生跨国学习的层面上,并逐渐形成了特定的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在地域上的跨国流动为核心,鼓励学生积极地前往海外深造。同时在国家新政策的推动下,高校师生涌现出大量的跨国流动行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及相关活动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征程前路漫漫,高校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是至关重要的。未来,国际化是高校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前行中,要始终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方针,正确看待二者关系,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吸引世界各国的留学生来华学习,同时鼓励国内大学生利用多种途径前往海外求学、交流等,不断推动高校教育国际化进程,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首先,高素质人才的外流问题最为突出,这就直接导致我国长时间面临人才流失的局面。越来越多的人出国留学深造,但是学成回国的人数较少,国家不能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使得我国教育国际化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其次,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全面。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我国尚未完善高等教育国际化法规或者相关政策,没有明确制定有利于国际化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缺乏协调性和系统性[3]。第三,高校国际交流能力有限。自从我国成为WTO 成员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就面临着重重考验。现阶段我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层面上无法实现平衡发展,尤其是高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不够,导致国际交流能力有限,还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这就使得高校在实现人才培养与国际社会需求上不能达到无缝衔接。因此,高校应结合本国国情调整教育发展战略,加大吸引留学生来华学习的力度,注重树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积极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开展远程教学,建立国际化师资队伍,加强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进步伐。
为了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探索适合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确立为培养国际化双创性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国际规则、了解他国文化、精通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基本能力,能够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首先,高校需要转变国际化教育理念,结合本土教育优势,制定适合高校国际化人才发展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式,构建应用型国际课程体系,建立健全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借助“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双相融合方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积极树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培养具备开放意识、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及国际交际能力的高素质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是实现高校内部运行机制中决策环节的科学性,健全决策机制,加强重大决策的调研、科学论证、风险评估、应急管理机制的时效性[4]。所以,高校应把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渗透到师生思想意识中,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外国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重视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发挥文化在国际化课程体系中的引领作用,营造国际化环境氛围,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积极探索校际间中外合作办学的全方位互动,加大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发挥互利的整合优势,确保高校内部各相关部门之间具有明确的权责关系,建立国际通行的人才培养制度,推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策略,培养国际创新性人才。
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在组建师资队伍时,不仅要考虑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实际需求,而且要综合看待科研、高校教学现状。只有教学质量得到保障,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有序开展。高校需要做到不断向国际化教育理念进行转变,创建国际化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学体系。综合借助“走出去”和“请进来”双向融合方式,建立一支高素质国际化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完善师资管理机制,引进国外知名专家学者和权威教师来华教学,提高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本国教师国际间学习渠道,为高校教师提供更多的对外交流学习机会。除此之外,高校还应与国际学术界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加强国际化产学研合作教育,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外语是进行国际交流的重要手段,是相互沟通的必备工具。对于国际化人才来说,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要至少精通一门外语,做到跨国沟通无障碍。所以,高校应加强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定期组织活动,为学生国际交流提供平台和实践机会,与国外优势学科、知名高校携手,共同开发国际化教育共享平台,了解国际行业规则,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对于高校而言,想要达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的,就一定要持续加强学校的外语教学水平,转变以往的传统观念,全面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在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应把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主要内容,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外语知识水平,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设备、网络技术等,营造浓郁的外语学习氛围。在学科建设方面,高校应构建双语教学课程,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设虚拟大学、虚拟教室、虚拟课堂,使外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切实满足,逐步实现自主式学习。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模式和制度应始终与时俱进,不断适应世界历史发展变化的步伐。目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还面对多种考验,高校应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建立明确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完善国际化教育管理模式,重视国际化人才资源优化配置,设置应用型国际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一流教学科研师资队伍,促进国际化产学研合作教育,实现教育国际化发展,使我国能够早日实现向创新型国家和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型,培养出能参与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