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碧妹
(安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
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其媒介素养作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必备的素质之一,是信息社会对他们的必然要求。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技术已成为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媒介传播内容越来越成为思政课重要的教学内容,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新媒体技术虽然给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机遇,但也带来了新挑战和新要求,不断冲击着思政课的课堂教学。这也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媒介传播和资源共享趋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因其特殊地位及思政学科的特点,思政课教师在提升媒介素养方面应起带头作用,适应新媒体时代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要求,接受新媒体所带来的挑战,学会并善用新媒体工具,有效的利用多种媒介资源,使媒介信息切合教材内容,服务于课堂教学。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推动思政课传统教学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将“大思政”与“小课堂”有效融合,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以适应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要求及学生主体的内在需求,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进而不断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在主动或被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需要主动学习新媒体知识,对新媒体的整体状况要有所了解,具备一定的媒介认知能力。思政课教师要对各种媒介的利弊、功能和具体操作方式,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及新媒体如何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结合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知晓它们的运作模式并熟悉掌握它们的基本操作,发现新媒体的新亮点,善于利用新媒体来展现教学内容以及提升教学效果,并能将其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思政课教师只有了解这些新媒体知识,提高媒介认知能力,才能够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来恰当使用媒介工具,才会运用新媒体为思政课教学服务,从而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思政课教师要想及时获取更多、更广的课程信息与课程资源,就要具备一定的新闻敏感性,对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与内容进行价值甄别,对新媒体上呈现的信息能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并筛选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信息。[1]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思政课教师要注意积累有关媒介素养的素材,通过网络搜集、整理和归纳与思政课相关的教学资料,科学把握社会动态和热点,在浏览网页或阅读书刊、报纸时要及时、有效筛选和处理相关的信息,自觉过滤不良信息,确保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并把有用的信息随手记录下来,以备不时之需。
面对新媒体每天提供的海量信息,思政课教师要有敏锐的媒介感悟力,具备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在错综纷繁的海量信息中搜索有效有用信息,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辨析与解读,选取积极健康的内容作为教学案例。在收集整理和解读媒介信息时,思政课教师要避免为取悦一些大学生的趣味而偏离主流价值方向,在价值导向上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引导学生对大量信息进行剖析和解读,排除无用信息,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使学生能够在鱼龙混杂的新媒体信息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有效地抵制各类虚假信息的负面影响。
思政课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将新媒体与思政课教学工作联系起来,自觉学习新媒体操作方法,掌握一定的新媒介技能,熟练运用媒介资源进行课堂讲授,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紧密融合。思政课教师要掌握信息化教学方式,制作出贴近教学主题的授课PPT,或剪辑相关音频视频,或设计云端智慧课堂互动教学,从而提升思政课堂的吸引力和生动性。思政课教师要将新媒体的传播、交互、教育、娱乐等功能和日常教学相融合,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教育体系之中,经常性的运用新媒体平台与学生交流互动、分享信息,实现师生互动;还要及时做好舆论引导,积极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或看法,引导大学生健康地参与网络新媒体的应用,主动拓展新媒体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在调查中发现,不少思政课老师在获取、识别、解读和利用媒介信息的主动性不足,未将网络资源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对媒介信息的使用不能给予足够重视。在备课和授课中,部分教师对新媒体上的新闻热点置之不理,认为理论的前沿成果和时事热点不是必备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未做到与时俱进,未能将媒介信息及时融入教学案例当中。部分教师获取媒介信息的动力不足且自制力不强,认为依靠个人经验和传统教学方式也足以应付日常教学工作。部分教师虽然搜集了相关媒介信息,但是对这些信息却不能正确解读,或缺乏深层次的解读,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无法引导学生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正确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媒介信息,导致学生在吸纳相关信息时产生误读甚至曲解,造成不良的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念的形成。[2]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思政课教师运用现代化的媒介技术与资源进行教学的技能较差,并未掌握学习强国、慕课、微课平台、超星学习通等线上学习软件的操作技术,使得这些学习平台无法真正参与教学过程,无法发挥新媒体技术平台的益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不精、应用不熟,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对新媒体设备的操作只会开关机,无法熟练使用新设备,且调试设备浪费太多的课堂时间,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对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形式体验较少,媒介使用层面与功能也较浅,其媒介使用能力有待加强。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不少思政课教师认为制作课件的操作复杂、费时费力、增加了工作量,制作的课件大多是一堆文字的堆砌,没有利用新媒体技术对文字、照片、视频、动画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只是简单将教材上的内容搬运到课件中,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由于新媒体发声的匿名性和行为的自由性,极易出现造谣、传谣、网络暴力、传播网络病毒等道德行为失范的问题。面对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有些思政课教师,防范网络风险的意识较薄弱、防范能力不强,在课堂教学中未能正确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网络生活、规范其网络行为、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法律观,未能主动占领和掌控意识形态这一重要战场。不少思政课教师对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失范稍显力不从心,对此只是简单提及,没有在教学中借助典型网络犯罪行为的相关案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网络道德意识和提升自己的防范意识,使其认识到网络犯罪的危害性与不良影响,无法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也无法引导学生及时规避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导致学生的媒介伦理法治素养也大打折扣。
新媒体时代各种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形式和接受方式,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开放的环境。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影响面广、内容生动形象等传播特点,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种多样的素材,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抽象、枯燥、陈旧等问题,打破了教学资源的空间限制和时间限制,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多种途径和手段,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和迅速。网络上发布有思政课教学的拓展知识、教学案例、时事热点等大量信息,充实了思政课教师的大脑,也活跃了思维,使其摆脱了固定思维的束缚,强大的数据库能够提供多方位的教学资源,尽可能地满足上课需求,丰富生动了课堂教学内容,也为有效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当前,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思想活跃但不稳定,面对网络信息错综复杂、真假难辨的复杂情况,容易受网上各种错误思潮和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的影响,容易道听途说,视听混淆,致使部分学生思想困惑、认知偏离、价值取向扭曲、甚至信仰缺失、理想迷茫。大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修养,即使掌握了较高的专业技能,也可能给社会带来隐患和危害。而思政课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加强道德修养、规范道德行为和锤炼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法治等方面的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健康上网,辨别是非,有效地解决大学生面对新的媒介环境所产生的困惑和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素质和坚定的政治立场,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媒介观念、健全的媒介心理和良好的网络道德法律观。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育教学方式纷纷来袭,并成为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得力助手,这使得传统教育教学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现代教育教学新模式的变革需求,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转化角色,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扩展视野,通过了解新媒体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能够运用新媒体技术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筛选合适的图片、视频、文字等信息作为辅助性的教学内容,经过加工整合及创作,使教学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更好地将抽象的思政课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互动性的特点,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构建师生和谐平等的交流分享对话关系,促进新媒体在思政课教学中最大化地发挥作用,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媒介素养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效果。媒介素养是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必然要求,需要高校、政府、社会等外部条件的支持和教师的自身意愿等多方面因素的全力配合,采取多维度、多层次的举措来共同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媒介素养。
学校作为教师教学的主要场所,在教师的媒介素养提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高校要重视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的教育和培训,要从政策、法规和资金上给予扶持,将运用新媒体的技能纳入教师的基本技能,将媒介素养培训纳入部门绩效考核、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审、评先评优等工作中,进一步完善长效培训机制,以此激发思政课教师不断提升自身媒介素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培训内容选择上,要将媒介制作、设备使用、教学课件制作等媒介技术添加到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和日常职业技能培训当中,引入和开发实用的培训项目,帮助广大教师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的操作方法。在培训方式上,通过开展线上线下专家讲座、专题研讨、现场参观考察、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竞赛、教学经验交流会、现代教育技术成果交流展示会等,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办法,扩大培训覆盖面,增强教师提升自身媒介素养的热情,营造出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氛围。只有通过系统的教育培训才能提高思政课教师媒介信息加工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网络媒介运用能力,使思政课教师学会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育教学活动,将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思政课内容以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形式呈现给广大学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模式。[3]
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自身媒介素养能力的关键,作为思政课教师,要紧跟时代的脉搏,主动转变教学观念、扩充知识储备和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来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了解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学习各式媒体终端和线上学习平台的使用方法,同步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利用媒介资源来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运用媒介的意识从消极转化为积极,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真正转变。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积极探索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点,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专题门户网站、“红色”主题网站、微信公众号、超星学习通、云课堂、易班、雨课堂等网络平台,借助慕课、微课、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熟练掌握线上教学手段来丰富线下课堂教学的方法,将多媒体技术和其他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运用新媒介技术,根据授课模式的变化对教学内容加以整合,不断地挖掘更多的教育资源,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优势互补,将教学场所由现实扩展到虚拟的空间,实现课内外、线上线下的全覆盖,深层次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多媒体教学辅助传统教学手段的应有价值,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的发展,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海量信息鱼龙混杂,思政课教学的话语权受到冲击,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产生了影响。思政课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师话语作为能动的话语表达,不仅是对教材话语简单的复制和描述,还必须发挥话语“建构”功能,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辩护与引导。[4]针对互联网信息内容纷繁复杂,思政课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媒介素养对于自身和大学生的影响,对媒介信息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对各种各样的媒介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甄别、选择和辨析,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思政课的话语方式及途径,及时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当前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十分迅速,思政课教师要聚焦时代问题、关注社会热点,增强掌控信息和引导舆情的意识,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及方法始终贯穿到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的各个环节,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动权。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让新媒体中的话语方式、信息内容能够更好地融入思政课中,用大学生喜欢听、容易懂、易于接受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将抽象性、学术性的理论话语转化为具体性、实践性的生活话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的话语体系中,讲好中国故事,拉近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加深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媒介运作的感性认识,使课堂“走心”,增强话语自觉和自信,使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以适应新媒体时代教育工作的需要。
在新媒体时代,面对网络方面的相关法律还不健全、新闻伦理与道德缺失的现象,政府要增强“把关人”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规范网络道德、引领媒体舆论与信息监控手段联合,为大众营造一个绿色、纯净的媒介环境,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首先,完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政府要加快对媒介的监督和立法的进程,让网络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规范与引导公众的网络言论行为;加强法律法规宣传,让网民懂法守法用法,让网站知法守法畏法。加快推行网络实名制,严格执行实名登记准入制度,网络实名认证能够规范网民言行,做到不良信息的责任追究有根可循,对在网络上进行恶意传播不良文化的人进行严厉处罚,营造出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为培育公众网络媒介素养保驾护航。[5]第二,加强网络监管。完善网络系统漏洞防控技术,监管和规范媒介信息内容,对信息传播活动进行层层把关和监控,以遏制不良网络信息。加大处罚力度,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进行处理,并追究当事人责任。第三,借助科技手段完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制定出相应舆情应急预案,落实好网上引导快速反应机制,对各类网络信息进行严格审核,主动研判舆情,及时准确把握舆情动向,做到尽早、准确、持续、主动发布权威信息,表明态度和处理意见,提升舆情应对能力,及时规避媒介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作为公众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大众媒介在媒介素养教育上发挥着号召式和引领式的教育作用。对此,大众媒介要加强业界自律,在经济属性和社会价值两者间做好平衡,肩负起舆论引导责任。第一,坚守职业道德和责任伦理。大众媒介在传播网络信息时,应坚持正确的职业操守,担负起社会教育的责任义务,不应为博取网络热度而扭曲事实,不应传播影响社会风气的信息,应坚持正确的媒介导向,传播充满能量、有着正确价值观的信息。在信息传播层面,要从源头上治理不良信息的传播,做好信息的生产、筛选和传播工作,传播积极健康的信息,从而创造一个健康的新闻伦理道德环境,引导群众树立健康的新闻伦理道德观。第二,采取措施提高媒体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大众媒介机构要严格审查媒体工作者的从业资格,在招聘媒体从业人员时不仅要充分考核他们的专业素质,还要考核他们是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其就业门槛。在工作中,大众媒介机构要对媒体从业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媒介素养、职业道德等进行定期培训和定期考核,规范媒体工作者的生产及传播行为,提升媒体人的媒介素养、职业自律性和社会责任感。第三,发挥技术在媒介信息监控方面的积极作用。大众媒介要采取必要的、先进的技术手段,完善网络系统漏洞防控技术,构筑“防火墙”,对信息传播活动进行层层把关和监控,监测和控制传媒载体隐藏的暴力、色情等内容,以遏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传播。这样有利于大众传媒发挥其正面效应,减少不良信息对大众的侵蚀,营造出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从而加快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化进程。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越来越需要媒介技术与资源的支持,教师的媒介素养也将越来越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当前,日益复杂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环境对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提出了要求,也为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赋予了全新的内容。[6]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媒介素养作为一个长期性常态化的过程,需要学校、政府、大众媒体和社会团体等各个层面广泛参与和合作,共同促进教师媒介素养的提升。面对新媒体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冲击,思政课教师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新媒体所带来的挑战,积极主动学习媒介素养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提升自身的媒介操作技能,构建起适应时代发展的媒介素养。思政课教师只有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相融合,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进而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