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东区缘诚小学 朱广英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全面锻炼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丰富实践体验,才能将书本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将知识转化成能力,提升认识,发展思维。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让“教”堂成为“学”堂,让语文课充满活力,让学习真实发生。
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活动中,教师既要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又要考虑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外部环境,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在进行课堂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课堂实践活动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开展,根据不同学段的要求,把握好语文知识体系内部的结构以及横向、纵向的联系;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设计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夯实知识基础,提升情感、能力。
教学活动应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行为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开展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实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巩固新知,提升能力。
课堂教学必须进行学情分析,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开展实践活动。小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有旺盛的求知欲,好动好问,既喜欢模仿成人,又希望自我独立。同时,他们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又有很大的局限性。实践活动应注意趣味性、生活性,学习效果才能更好。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构建充满活力的教学情境,需回归生活世界。让学生在熟悉的学习生活环境中运用新知,让新知在已有学习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使学习发生迁移,习得语言范式。
多形式、多类型的实践活动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他们的知识储备不多、思维尚在发展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例如利用图片、视频,让学生进行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感官体验;通过对话、表演、竞赛、辩论、游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保持参与实践的兴趣。
评价具有引导性,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及时加以引导、帮助,避免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学生在教师的帮助点拨下,有所感悟、启迪、提升,使其更有实效性;学生互评,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学生更乐于接受同伴的帮助。口头点评、积分获得、小组争先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使教师关注整个学习过程,因材施教。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探索欲望,但是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差,有意注意的时间短,游戏是最适合他们的活动方式。
游戏竞猜类型的实践活动多应用于低中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在知识习得、知识保持以及知识运用阶段,通过游戏都能使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识字教学中,“大转盘”游戏被高频使用,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在“指针”的带领下,在与小伙伴的合作中,不断地复现生字词,手、眼、耳、口等感官被调动起来,大脑皮层也处于兴奋状态,这样的识字效果好。
竞猜游戏简单有趣,使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在游戏中巩固了知识,意义的建构更加清晰,认知能力得以迁移。
利用实物开展实践活动是学生习得语文知识最基础的活动,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操作、研究,促进其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以及思维的初步发展。实物不仅局限于真实的物体,而且借助音频、视频、图片等进行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习期待,使学习更为直观形象,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教授《画杨桃》一课,课始,教师通过杨桃实物创设情境,再现了文本中的情景,激发了阅读期待;课中,再次观察杨桃,是在用事实说活,直观地现场感受,深化理解,升华感受。
言说思辨型的实践活动,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及思辨能力的发展。通过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最终形成语文素养。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母语的内化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它更强调大量的实践。”言说思辨型课堂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由浅入深,螺旋上升。
例如:教授《书戴嵩画牛》一课,在读文感悟后,教师播放了“斗牛”场景的视频,提问:牧童的话到底对不对?学生各抒己见:由书下注释得出,牛在角斗时,尾巴不一定都是夹入两腿之间的,牧童的观察没有错误;画家所画是斗牛的瞬间,而非全过程,戴嵩画的也没错。查阅资料,苏轼记载这个故事,目的是告诫人们术业有专攻,要仔细观察,要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在论辩中,教师补充唐代诗人王维的画作《袁安卧雪图》,图中雪地与芭蕉共存,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王维师心写意,不必拘泥于生活的真实。通过文中语言、书下注解、观看视频、拓展资料,师生讨论,得出结论。这样的思辨讨论,不仅引领着学生深入研读文本,抓住文本中的细节深入思考,通过辩论言说,梳理出共识,更是思维的训练。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主体的积极实践,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将从文本中学到的表达方法进行运用巩固,其言语能力得以迁移,提升了语文素养。
例如:教授《看见“气味”》一课,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观察,将“能看见味道”的词语进行归类,然后为香料店老板设计名片、介绍香料。学生在“阅读—寻找—归类—发现”过程中获得了写味道的方式,特别是“起名字”的环节,使学生将自己的语文经验进行整合,这样的建构更有意义。
想象力是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小学阶段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利用文本内容激发学生想象,在想象中开展言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促进听说读写能力、思维能力的提升,为创造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例如:部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紧紧围绕单元人文主题“童心”和语文要素“展开想象,运用语言”的任务来开展教学活动:三篇课文都通过不同形式展开想象,进行写话;“语文园地”“写话”栏目也都是根据提供的支架展开想象,进行写话。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法,学习文章的语言,体会人物情感,再依据情景、仿照课文、借助提示、根据图画等展开想象,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发散思维,运用语言。
对于学生来说,语言的学习唯有在真实的语境中使用才有意义,才更容易获得。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感受语言、运用语言、修正完善语言,更易习得语言规律的方法。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一切语言通过实践去学比通过规则去学来得容易。”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给学生提供支架,让他们主动去学习、试错、纠正,教师关注学生语言能力的生成,给予鼓励、点拨、指导,使学生能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体现出自主性和主动性。
语文以“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并通过主体活动完成自身成长任务。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由教师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
教师把课本知识作为言语训练的起点,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先阅读再说话,先思考再表达。实践活动使学生将知识内化,又通过实践将知识外显,其实这是一个思维发展的体现。语文实践活动,不仅促进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而且促进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