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一中学滨海学校 赵达 王素馨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具有以美育人、寓教于乐的特点。如何在中学教育阶段探寻更加有文化、有思想、有温度、有情怀且适合学生发展的美术学习策略,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落实在美术课堂的教与学中,是有效并高效地开展美术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将美术鉴赏课置于“双核”视域下,开展了相关实践与研究活动。
所谓“双核”指的是学科核心素养与核心价值。核心素养是在原有知识上通过对新知识的获得和运用来解决现实生活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将能力和素养细化到具体层面;核心价值体现在高中教育教学层面,主要是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素养发展的跨学科性和整合性,核心价值更多强调的是学科育人和价值引领作用。
结合对当前存在问题的思考,进一步挖掘美术学科与价值体系相契合的内容,笔者认为,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体现和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必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放眼我们的现实生活,不难发现在各个领域存在审美力的缺失和不足的问题,如商业街整体色调不和谐,店铺及生活用品的装潢和包装设计千篇一律、字体缺乏美感;家里所挂的装饰画还大多停留在对于绘画作品表面漂亮、赏心悦目的欣赏水准……我们的社会和文明进步了,而大众审美状况还有待提升。当代中学生置身于社会和国民的审美大环境中,不免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和熏染,如何提升国民的审美认知和美学素养,为祖国的未来培养更高质量的、具备高审美素质的时代新人,引导大家走出“弹得真快,唱得真高,画得真像”“漂亮”与“美”画等号等诸多审美误区,擦亮双眼来分辨表面漂亮的、萎靡的、浮华的、肤浅低俗的美术作品,并且具备一双慧眼去感受诸多祖国优秀美术作品中厚重的、深刻的、丰富的、凝重的美,这就需要我们在美术教学上善用优良资源,进一步提升和培养他们的美学素养。
作为美术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让学生了解、认识、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如纹样富有形式意味的彩陶盆、蕴含着狞厉之美的青铜器、朴厚大气的汉代雕塑,在鉴赏课之余加入对于传统艺术技法的体验和传授,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热爱,抵御国外不良文化的冲击,提升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艺术的教育功能对思想道德及爱党爱国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国伟大复兴征程中出现过许多史诗性创作佳品,如《过雪山》《红军不怕远征难》《飞夺泸定桥》《狼牙山五壮士》等……一幅幅生动感人的人生画卷能够给予欣赏者深刻的印象,从中阅读到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中塑造的一个个英勇的民族英雄形象。艺术作品中有了这些宝贵中国精神的融入会焕发出新的生命气象。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欣赏和学习这些艺术作品的时候,会使学生产生对人生、对社会甚至对未来的深刻思考,由此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在这种共鸣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灵魂高度与层次,传承红色基因,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认为,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教育需要从经验、从每一个人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美术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教师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索问题,创设能够结合大家自身生活经验的课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加深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满足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例如:教师在教授和民间美术鉴赏相关的知识时,可以提前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分组考察,了解不同家乡学生所在区域的特色,搜集生活中的老物件,探寻民间美术及中国人特有的民俗文化和风俗习惯,如天津的杨柳青年画、滨海新区塘沽的海洋文化等,将相关物品带入课堂进行分组观察、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课堂的主人,以自学合作探究的方式对知识点进行自主的提前思考和发掘,教师再进一步引导、梳理、总结,促进课堂中基础知识的呈现和落实。
以美术鉴赏基础单元《如何鉴赏美术作品》为例,教师在导入时引导学生去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欣赏不同艺术作品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然后,请学生进一步参与课堂,到黑板上画一些简单的东西,大家一起合作探究,根据自己所画的东西来观察其中不同美术绘画元素,如线条、色彩等。教师也可以在学生所画的内容上添加几笔,与学生所画的内容形成互动,交流彼此的思想。同时,观赏不同的中外作品,对比分析,层层深入,师生互动来找出共性问题,落实美术鉴赏基础的不同知识点,师生互动的同时注重生生互动,提供一至两个美术作品请学生讨论,回顾并且运用所学来观察、分析、探究,从而得出美术作品的形式要素及内容要素等主要知识点,实践和体悟美术作品鉴赏的基本方法,为之后单元的学习和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美术鉴赏课堂中运用多感官了解体验感知美术,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情境构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画者的创作意图非常有帮助,在对《韩熙载夜宴图》一画的赏析中,图像识读环节运用现代教学多功能白板将听乐部分加入琵琶曲,观舞部分加入当代对六幺舞的还原视频,让学生多角度感受与想象夜宴的氛围,将李煜诗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进行吟诵,与历史背景与文化理解相结合,感受画面主人公的无奈心境,通过详细的范例讲解,在随后对历史故事画《步辇图》的赏析中顺利地实现正迁移。又如《如何鉴赏美术作品》中对于线条和色彩的感受用不同风格的音乐来进行阐述,通过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提升鉴赏能力、培养核心素养。在鉴赏课之余也要加入对于传统艺术技法的体验和传授,让学生学习水墨画、书法、篆刻,以及民间美术如剪纸、木刻、陶艺等,让这些优秀的富有本土化营养的艺术作品和技艺,如一股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气息的清泉,缓缓地流入每个艺术作品观赏者、实践者的心田,在美术教师的帮助下,滋养学生的心灵,在他们心中播下传承和发扬我国文化艺术的种子。
艺术的教育功能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特点。在中国古代,很多艺术作品在思想道德方面感人至深,如画家李唐的《采薇图》,创作者以历史故事入画来表彰保持气节的美德,谴责投降变节的恶行,饱含借古讽今、警醒世人之意。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选取具有较高审美价值且真、善、美统一的艺术作品,给学生以启迪。
与此同时,在不少近现代中国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中西方文化及艺术元素的的融合与转换,有利于引发学生对于中西方艺术文化的差异与融合的思考。虽然大量的作品以西方油画的面貌呈现,但是作品中的构图、空间、笔法、意境等与中国传统艺术息息相关,把中国的文化艺术与西方的绘画表现手段相结合,在破与立之间创作出具有新面貌的美术作品,为美术的发展开拓了更多的可能性。在思维和目光的进一步拓展下,可以关注更多门类和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找到每种艺术风格所对应的中西方艺术融合与转换的灵感来源及艺术上暗合的交点,引导学生对于作品进行思考和理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唯有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从“双核”培养开始,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才能进一步加强基于“双核”视域标准下的单元教学整体设计,实现单元教学标准与单元教学、单元学习一体化和谐共生,实现核心价值、核心素养“两翼”驱动优质发展。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良好的审美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关注与传承,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操、唤醒植根于内心的民族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