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课程资源,助力小学语文“减负提质”

2022-03-17 13:13天津市河东区福东小学
天津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减负提质语文课程资源

■天津市河东区福东小学 王 嵘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生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身边的人物、事情、景物都会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同语文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优化语文教学内容与形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切实助力小学语文教学更好地实现“减负提质”的目标。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本篇主要谈素材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原则

1.“目标性”——牢牢把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课的课堂,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应当体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现语文学习的特点。如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语言感知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发展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等方面。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得到综合发展,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使之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

2.“实践性”——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在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我们应当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学习运用的特点,在实践运用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从整体上把握。由于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丰富,教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的多元感受与独特体验。

3.“参与性”——关注个体差异与个性需求。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批判性学习并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全程、全方位参与。教师不能替代学生的参与,而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个学生需求的差异,这样有助于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

4.“综合性”——有机融合跨学科与信息技术资源。

新的时代,知识的壁垒已经被打破,课程资源的开发更要从整体出发,与多个学科相融合,善于利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手段,以创新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教学实践的探索

1.培养学生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比如,在一年级新生入学两周左右,组织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学校内有欢迎一年级新生而布置的宣传栏,看一看各处的设施,校门口、传达室、操场、教学楼、电教楼等,见到牌子就读一读上面的字。上课看图时,学生十分活跃,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看到的关于学校的内容、校名、班级等。更重要的是,学生萌发了做小学生的自豪感,决心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在学习《中国美食》一课前,我请学生把在家里购买的各种带字的食品类包装剪下来,贴到本子上,带到学校里。生抽、面酱、速冻饺子、豆沙汤圆、灌汤包……各种食品的包装收集了十几种。在小组内交流,比一比,看谁认的字多,谁就是识字“小状元”。看着贴满五颜六色包装的小本子,学生兴趣盎然。在自己的小组内读完了,还到其他的小组去交流。

2.巧妙助力达成教学目标。

课程资源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如游戏、实践操作、参观等。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这些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方式到底是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还是在热热闹闹之中已经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值得我们深思。因此,在教学目标中渗透课程开发的内容,有利于统筹安排,合理开发使用。如《影子》一课,事先在备课时,我把开发课程资源与教学目标、重难点结合到一起考虑。我发现,影子出现的位置同光源投射的方向有关系,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课前,我组织学生玩“踩影子”的游戏,还请四位学生按面对太阳、背对太阳、身体左侧和右侧分别朝向太阳进行演示并摄录。课上,学生在学习生字和课文后,我播放大家玩“踩影子”游戏视频,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接着,我播放四位学生的演示场景,提问:“你怎样站立,影子会出现在你的后面?”学生很快回答:“我面对太阳,影子会出现在我的后面。”其他三种情况也是如此。鉴于此处不是教学重点,只是学生难于理解,因此,解决这个问题时间在3—5分钟左右,需要课前统筹安排,不能喧宾夺主。

3.学生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从“大语文”视角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课程资源。在教学《田家四季歌》一课时,我考虑城市的学生对田家生活了解不多,四季变化时,田家的劳作内容不清楚。于是,我布置学生在家长买菜的时候跟随学习,随机认识常见蔬菜和粮食。请家长帮助,将认识的蔬菜和粮食画出大致的图形,写上相应的名称和大致成熟的季节。学生带到课堂上汇报自己了解的情况,比一比谁认识的农作物多,谁介绍的全面。学习课文时,学生兴趣很大,时间不长就能把课文背诵下来。

4.采用多种形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在语文教学中,可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四季的变化,教师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大自然的变化,采集树木的种子、叶子做贴画,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根据气候的变化,我们带领学生在雨天,体会春雨多如牛毛、细如针尖、长如蛛丝;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感受雪孩子的可爱。通过同步阅读童话故事《雪孩子》,赞美它在大火中救出小白兔,牺牲自己的美好心灵。根据时间的推移,教师和学生一起寻找太阳的踪迹,尝试辨别方向。课文内容的安排不同,我们应当及时调整利用课程资源的形式。在教学《我多想去看看》一课时,我利用学校周一的升旗仪式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写了下水文《记学校的升旗仪式》,配上拼音,帮助学生阅读。还组织学生观看“阅兵式”上天安门广场的升旗实况,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对国旗的热爱之情。在学习《画杨桃》一课时,我布置课前作业,鼓励学生可以先尝一尝这种水果,然后带到课堂上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看、摸、闻、尝,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系统,再观察杨桃切开前后,不同角度的样子,之后进行说话练习,讲清楚自己观察的结果,并写成一段话。大部分学生写得都比较清楚、明白,也深入理解了“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懂得考虑问题应当全面,注意换位思考,提升了思维品质。

5.跨学科融合各类课程资源。

在学生的学习中,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都可以成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音乐课上,学生学过《国旗国旗真美丽》这首歌曲。我在教学《我多想去看看》一课时,配以音乐,学生演唱歌曲,爱国情感油然而生。在教学《雨点儿》一文之前,我播放《小雨沙沙》这首歌曲,学生听着熟悉的旋律,轻声合唱,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始学习这篇充满童趣的课文。口语交际“注意说话的语气”,因为道德与法治课上学习过类似的内容。我请班内的几名“环保卫士”与“节约标兵”来当巡逻员,其他学生扮演踩草坪和浪费水的阿姨,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对话,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在教学《我爱做手工》的时候,恰逢美术课上学生刚刚完成“津沽文化日”主题软陶作品,我请学生再当一次小厨师,把自己动手制作的津味小吃样子、颜色、形状、味道介绍出来,颁发优秀厨师的奖状,使学生体会了说明性文章的特点,训练学生有条理地表达。

6.信息技术应用拓展广阔学习空间。

当前,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2.0阶段,教师应当因地制宜、结合教学实际,恰当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课程资源。例如:获得天津市第六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的“作文自动测评与智能导学系统”正在应用阶段。在“双减”背景下,充分运用此类信息技术手段,从时间和空间上拓宽了课堂教学的广度。通过全班提交作文后生成的分析报告,能够准确定位学生作文中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指导学生进行修改,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就这样,学生可以利用此系统,可以随时随地修改作文,实现泛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作文批阅周期大大缩短,反馈非常及时。作文评价结果教师、学生和家长均可查看,充分满足了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潜能。正因为知识从生活实践中被总结、提取出来,学习知识同样离不开生活源泉。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把实际的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丰富语文课堂教学,更好地促进全体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以期达到助力课堂教学“减负提质”的目标。

猜你喜欢
减负提质语文课程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心灵之窗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区域推进“以生为本、减负提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转变教学行为 落实“减负提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