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云 程沐青
(福建省直象峰幼儿园,福建 福州 35001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1]福建省直象峰幼儿园地处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被文化部两次授予“中国民间腰鼓之乡”称号。新店镇曾经村村有腰鼓队、家家会打腰鼓,但是如今会打腰鼓的仅有部分老人,腰鼓文化的传承陷入困境。幼儿园探索本土腰鼓文化资源在幼儿园游戏化课程建设中的运用及其适宜性与有效性,获得本土腰鼓文化与幼儿园各领域活动相融合的创新经验,从而创新性地传承腰鼓文化。
腰鼓是一项集健身、娱乐与传统文化为一体,从民间娱乐活动发展而成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安塞腰鼓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人类文化史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腰鼓以鼓舞的方式来表现舞蹈艺术,以踢、打、蹬、跺等武术动作来抒发情感,以跑、跳、跃、转等体操动作结合打击乐器,演绎出风格独特的艺术体育色彩。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豪迈粗犷、刚劲激昂、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的独特风格,展示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意气风发、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2]腰鼓还在各类庆典活动中营造欢乐、喜庆、吉祥的气氛。腰鼓活动需要全体参与人员认真聆听音乐节奏,坚持不懈地练习动作,互相协调配合变化队形,以形成整齐划一、节奏铿锵有力的效果。因此,腰鼓运动不仅有助于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意志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锻炼,还兼具健身、娱乐、社交的功能,更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当今,安塞腰鼓的传承方式趋向多元化,包括民俗传承方式、政府传承方式和商业传承方式。传承方式变迁的主要特征是从单一化方式到多样化方式,从无意识传承到主动传承,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保护与开发相结合。[3]本课题旨在研究如何把腰鼓文化融入幼儿园游戏化课程,进行创新性传承。
腰鼓文化融入幼儿园游戏化课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以氛围营造为基础,通过倾听、观看、体验等多感官通道,感受腰鼓节奏之坚定、气氛之激昂、舞姿之健美、队形之丰富,品腰鼓之“趣”。其次,走进腰鼓,习腰鼓之“律”,以技艺传习为拓展。重在通过传习,建立对家乡、民族、国家文化的认知和文化认同感,而不以技艺的掌握作为重点和评价标准。最后,通过美工、游戏、表演等不同渠道,多元化地展现对腰鼓文化的理解与表达。在探索腰鼓与不同领域活动相融合的游戏化课程过程中,音乐、美术、健康三个领域的融合度较高,生成一系列适龄、有趣、能够提升幼儿经验的腰鼓活动。
腰鼓作为一种打击乐器,融入幼儿园的音乐领域活动,是比较适宜的。幼儿通过亲子调查、观看图片、视频等方式,初步了解腰鼓的历史文化、腰鼓的起源、腰鼓的结构和打腰鼓的服装,欣赏与腰鼓相关的表演及幼儿园节庆日的腰鼓表演活动,初步体验打腰鼓的乐趣。这一系列活动引发幼儿对腰鼓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腰鼓演奏、游戏。由于各年龄段幼儿的认知水平、动作发展不同,课题组不断尝试与调整腰鼓文化在各年龄段的适宜性。
传统的腰鼓表演节奏比较固定,相对于小班幼儿来说难度较大。对于小班幼儿,重点是让他们感受腰鼓的鼓点与热情动感的风格,在演奏活动中,幼儿能跟随音乐节奏敲击鼓点,展现喜气洋洋、积极向上的情感。为此,课题组设计《点烟花》《闯关迎新年》《龟兔赛跑》《小马寻宝》等教学活动,实现腰鼓元素贯穿于游戏中,充分调动幼儿学习腰鼓的积极性。中班幼儿已经对腰鼓产生较浓厚的兴趣并掌握一定的腰鼓技能,可开展“跟着腰鼓去旅行”的系列活动。课题组选取充满童趣的美洲儿歌《A Ram Sam Sam》和印度乐曲《Aankhein Khuli》《踏山河》等,将多元风格的歌曲与腰鼓演奏相结合,创新性地进行表演。大班幼儿则侧重学习多种腰鼓打法,课题组设计节奏型及各种队形的变化,将中外不同乐曲结合音乐表演,如《凤阳花鼓》《说唱中国红》《巡逻兵进行曲》等。
除了集中教育活动外,还结合班级公共区域演奏坊进行腰鼓表演。先由幼儿自己设计打腰鼓的动作,将设计的动作通过绘画表征记录下来;再一起商量,投票决定腰鼓表演的音乐;最后共同合作,将自己设计的腰鼓动作、队形变化融入音乐表演。
在幼儿认识腰鼓的基础上,将腰鼓文化融入美术领域,创设融合腰鼓文化的幼儿园大环境和班级主题环境、多媒体环境等,让幼儿感受传统腰鼓的艺术美。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腰鼓制作的游戏活动,引导幼儿选用多种活动材料,大胆想象,发挥创意,制作及装饰腰鼓,将腰鼓文化有机地融入美术教育。在活动中,幼儿享受动手实践的乐趣,激发积极向上、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1.精心营造“渗透式”环境
借助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精心营造“渗透式”环境,让幼儿感受腰鼓的美。幼儿园购买大大小小的腰鼓几百个,投放在各处角落,有的用交错的方式搭建腰鼓墙,有的高低错落地悬挂于廊檐边,有的按照金字塔的造型叠放……各种造型的腰鼓既美化幼儿园环境,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也用剪纸腰鼓作为底板,悬挂于四楼长廊,镌刻于十二面镂空雕花的腰鼓造型上,让幼儿在欣赏美的同时,受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熏陶。此外,师幼还共同收集许多腰鼓表演的图片,张贴在班级主题墙上。演员们穿着靓丽的服装,排成各种队形进行腰鼓表演,给幼儿带来视觉上的冲击。通过实物、图片、多媒体播放等形式,让幼儿更直观、多元地感受腰鼓文化的丰富内涵及艺术美。
2.鼓励幼儿自主创作与装扮环境
师幼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多样化的材料,投放于美工区域中。幼儿可自选材料,制作、装饰腰鼓,如剪纸腰鼓、纸杯腰鼓、泥塑腰鼓等。随着腰鼓活动的深入开展,幼儿对于“腰鼓小传人”作品的表征也愈发丰富。“腰鼓小传人”的动作,从简单的拿鼓棒站立,拓展为高举挥棒、跳起击鼓、马步敲击、弓箭步舞棒等,生动地反应幼儿在腰鼓学习中愈发丰富的动作经验。教师适时提供自由创作与装扮的机会与载体,如在公共美工区创设腰鼓主题专区,幼儿可在专区内创作作品;在园内公共环境的创设中,运用幼儿的“腰鼓小传人”作品,让腰鼓元素随处可见,进一步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
1.创造性运用器械,丰富户外体育游戏形式
在户外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共同尝试、探索不同的体育游戏,发挥腰鼓作为乐器和运动道具的功能,在幼儿走、跑、跳等身体移动能力及身体反应灵敏性方面起到提升作用。腰鼓作为乐器,主要在击鼓传花、丢手绢、“老狼老狼几点钟”等需要发声的游戏中代替使用。如在丢手绢游戏中,随着时间推移,存在幼儿合唱越来越拖沓的通病。在腰鼓融入后,不仅提升幼儿的节奏感,还加强游戏的趣味性,使幼儿持续保持兴趣。而“老狼老狼几点钟”的创新玩法,用鼓点声代替教师的口令,提高幼儿对倾听的专注度和对数字的敏感性。腰鼓作为运动道具时,经历了从简单替代、散落摆放到融合节奏、深度结合的过程。起初,幼儿在讨论玩法后,只是把腰鼓简单地散落摆放在地上作为障碍物,或绕障碍跑,或跨,或跳。在充分感知后,幼儿发现敲击腰鼓每个部位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了解内化“咚哒咚咚哒”的节奏,进而将节奏敲击融入闯关、丢手绢等游戏中,丰富游戏形式。
2.借助腰鼓节奏与气势,创编特色早操活动
腰鼓还创新性地融合早操活动,促进幼儿的动作发展。根据小班幼儿年龄小、活泼好动、喜欢和教师同伴一起玩游戏的基本特征,同时针对其注意力不够持久、自控能力比较薄弱等特点,课题组设计了《牧场小奶牛》的游戏活动。借助富有童趣的做操游戏场景,让幼儿在身临其境的游戏过程中,逐步理解腰鼓的击打规则,激发他们愿意用腰鼓表现小奶牛做操的积极性。中、大班年段还将腰鼓融入早操队列,根据腰鼓节奏进行切段分队、左右分队等。伴随着腰鼓铿锵有力的节奏,幼儿行进的脚步更加雄壮激昂。
传承活动不仅局限于打腰鼓本身,更应注重“以鼓授理、以鼓娱情、以鼓励志”的整体化传承。幼儿园在各年段开展延续一学期的腰鼓主题活动,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以游戏的方式,让不同年龄的幼儿从不同的层面了解、表现腰鼓文化。挖掘腰鼓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渗透到游戏活动中,让幼儿玩中学、学中玩。同时,注重园所文化氛围营造、特色课程建设、特色活动项目、特色节庆等多个方面与腰鼓文化的融合,让腰鼓文化自然地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幼儿园以“传承文化品味生活”为办园理念,开展“承·扬”课程,以“承传统文化,扬儿童个性”为课程理念。在课程理念的框架下,积极挖掘腰鼓文化的教育价值,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弘扬传统文化,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腰鼓传承活动不是一味追求技艺的掌握,还应注重发扬幼儿的个性,让他们能自主创新。打腰鼓活动可一人独打,可两人互打,也可几十上百人群打。腰鼓不笨重,携带方便,可开展个体活动,也可进行小组活动。幼儿园在每个楼层都开设“鼓动象峰”腰鼓区,投放了许多腰鼓,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能自主选择。开展课题研究以来,面向中、大班幼儿进行腰鼓队队员招募。幼儿自主报名,并通过公开海选,最终成立60 人的象峰腰鼓队。腰鼓队每周定期进行一小时的集中活动,通过小游戏,学习敲击鼓面和鼓身。待上肢动作基本协调后,再通过节奏游戏,学习不同的鼓点和手部动作,如“摘葡萄”“打年糕”“放烟花”等。接着,继续学习身体的基本动作,加入相应的下肢动作,通过小游戏“踩圈”“灭火”“踩油门”等,增加幼儿下肢动作的协调性和熟悉度,再与上肢动作融合。每天区域活动时,幼儿自主选择各楼层区域学习打腰鼓,然后集中练习,不断提升腰鼓队的表演水平及团队协作能力。
首先,幼儿园与社区共建,通过社区搭建桥梁,寻找新店镇优秀的腰鼓鼓手,邀请其进入校园,对教师进行腰鼓传授,让教师掌握更多的腰鼓知识及打腰鼓的技能。其次,利用家长资源,挖掘幼儿祖父母辈中的打腰鼓能手,开展家长助教活动。在晨间户外活动中开辟腰鼓区,让幼儿的祖辈带领幼儿打腰鼓,在学习腰鼓技能的同时,激发幼儿传承祖辈技艺的愿望。同时,幼儿园利用各种平台,展示幼儿的精彩表演,激发幼儿表演腰鼓的自豪感。幼儿掌握了《欢聚一堂》《中国范》《安塞腰鼓》等多首中国特色乐曲的完整性表演后,腰鼓队在每周一的特色晨会、大型活动开幕式、迎新年活动、迎新生活动时进行表演。幼儿还进入周边社区等平台展示打腰鼓,结合舞龙、舞狮等表演打腰鼓,并通过视频直播、录播等形式向社会传播,获得良好的成效。
通过实践研究,幼儿园挖掘腰鼓文化中的适宜内容,形成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可操作性和可推广的腰鼓特色游戏化园本课程。幼儿在体验与创新性传承腰鼓文化的过程中,不仅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还激发爱祖国爱家乡的社会情感。幼儿园希望以腰鼓为种子,在幼儿心中种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并以此为例,多点开花,引导幼儿感受、体验更多元的传统文化,真正实现“传承文化品味生活”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