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雅颉
(中共永济市委党校,山西 永济 044500)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更是我国发展、奋斗的过程中所必要的教育内容。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起到提升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令国家拥有更强的竞争力。而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重要分子,大学生是否具有家国责任感,能够意识到爱国的重要性,并将爱国作为自身成长的重要推动力,将直接影响未来国家和社会的思想凝聚力。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便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新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令信息的传递变得高效和便捷,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并不完全成熟的思想政治观,便受到了互联网中一些“定向引导”信息的影响,其爱国心态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动摇。基于此,高校应建立新时代充分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机制。
从大学生心理的角度分析可知,当代大学生在知识获取方面的兴趣取向是相较于需要长时间沉淀才能明确的知识体系,大学生们更倾向于学习能够“即刻”应用的知识。而当前高校内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多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媒介。思政教育同样以公共课形式为主,课时数量虽多但每堂课参与的学生人数也较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们会以教材为主,采用讲述式教学法开展爱国教育,也就是不断讲解理论知识。思政教材虽然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但其内容更新迭代的速度较慢,很少有结合当代时事政治的内容,既缺少时效性,也缺乏实用性。这会使得学生在参与爱国教育的过程中,本能认为爱国教育是“历史性”的思想,进而将“爱国”与“现代社会”在思想上剥离。
《毛泽东选集》中有这样一段话:“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由‘当下’的历史条件来决定”。这说明,若要保障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要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去设定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当前我国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由信息技术的成长所催生的,外来文化的持续性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令信息的传播不再受到时间、空间、语言的限制。一些来自其他国家的不安定因素便会本着动摇我国年轻人政治坚定程度的目的,在互联网上传达一些可以恶意引导政治思想的言论。在此基础上,国内高校开展爱国教育的形式却多以传统的教授法为主,大段大段的理论讲解令课堂氛围变得异常枯燥,导致大学生对学习爱国主义失去兴趣。教学手段的滞后会令爱国主义教育无效化,进而强化不安定因素的影响作用,对我国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形成安全隐患。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脱离集体而存在,也不能忽略环境和集体对自身的必然影响。这一观点一方面强调了集体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指出环境具有较好的潜在教育优势。理论上,高校在开展爱国教育时,应该重视到环境的潜在教育优势。但国内多数高校都只是将思政课堂作为爱国教育的唯一场所,并未充分利用环境的优势。导致大学生们对于爱国主义的认知只能停留在课堂环境内,在脱离课堂后便会在其他文化的冲击下逐渐消逝。本身在课堂环境内,凭借理论教育所能够取得的教育成果就十分有限。在忽略环境作用的情况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成效就会更加微小,这明显不利于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达成。
从爱国主义教育的终极目的来看,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建设。国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为了令当代大学生能够铭记历史、不忘初心,更是要呼吁大学生成为积极的国家力量,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持续发力。因此,爱国主义教育的长效作用和即时作用完全应该同时存在,二者并不矛盾。“即时”作用可以令大学生们深刻理解到爱国对于当下的自身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令他们适当脱离“自我”,从集体的角度去看待“爱国”的真正意义。而长效作用可以令大学生们从历史中辩证思考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以及为了达成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自己应该处于怎样的位置,做出怎样的贡献。二者结合可以令大学生对爱国主义产生更加立体、宏观、生动的理解,进而可令大学生以更加主观的心态建立坚定的爱国精神。
以大学生为核心对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机制进行审视可知。相较于通过信息传输令大学生建立稳定的爱国精神,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模式更像是在和虚无主义、西方腐朽思想进行着长期的拉锯战。负面的思想体系不断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影响,爱国主义教育不断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这一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提升自身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话语地位,才能保障自身处在“战争”的优势地位中。而若要提升爱国主义的话语地位,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用各种新技术、新思想吸引大学生认知和理解爱国主义。也就是说,教育者必须要建立“实时更新”的教学观念,随时根据时代内新技术改良教法,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成效。
十分显然,无论教师能够将课堂教育的效果提升到怎样的高度,其都存在一定的上限。并且,在学生脱离课堂环境的情况下,教师无法阻止虚无主义等思想对学生造成影响。因此,校方应该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范围,继而对抗其他负面思想的干扰作用。校方应同时构建显性和隐性的教育模式,显性模式指的是课堂教育,隐性则指的是环境教育。校方可以对校园环境进行改造,大面积宣传爱国主义。令学生们长期浸染在积极思想环境下,在长期的熏陶过程中,建立坚定的爱国思想。优势作用在于,当学生们在浏览互联网信息的过程中,一旦接触到负面的思想内容,校园中积极正面的爱国主义氛围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辩证理解的主观情绪,进而辅助大学生主动对负面思想进行否定和摒除。
教师可以将“周”作为单位,采集一周之内热度较高的,且与爱国主义存在较大关联性的社会新闻、政治新闻作为素材,开设课题式的讨论式教学课堂。并提前将新闻内容、讨论主题告知学生,由学生们在课前预习阶段对新闻信息进行了解和研究,采集社会中对该新闻的讨论风向等信息。再将这些信息作为参考,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查找到的资料,整理出在课堂讨论中需要应用的讲稿。过程中,学生通过采集资料和辩证思考,便可以在过程中了解到爱国主义的“即时”性作用,继而对爱国主义的学习产生兴趣。例如,以“崇洋媚外”对中国企业的打压作用,以及世界各个国家存在的“中国偏见”等新闻为主,便可以令学生们快速意识到爱国主义的重要性。而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自由辩论,并在总结陈词的过程中,将社会新闻中所映射出的历史意义进行深入的解析,进一步令学生意识到建立坚定的爱国思想,对国家发展、国力增强的直接作用。帮助学生们建立扎实、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
在新时代内,应用信息技术对爱国主义教育方法进行改良,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教师们可以使用微课、慕课等技术作为理论教育的新形式,利用大学生对互联网较高的认同度,提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实际成效。教师也可以使用图文、音频视频等数字资源,作为开展理论教学的主要资料。这些数字资源的优势是具有较强的视觉、听觉引导性,更易令学生们理解和产生记忆点。但总的来说,应用现代科技并不是固定的方法,其所代表的是当前的“新时代”内的新技术。若要长期保障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应该建立实时更新的观念意识,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实时更新教学方法。
校方可以从实体环境和非实体环境两个角度入手。在实体环境中,可以在教学楼、宿舍楼中置放有关于爱国主义的标语、示例板等,令大学生们在脱离课堂之余,还能够通过阅读不断熟悉爱国主义的思想精髓。在非实体环境中,教师可以建立红色微信、红色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在网络环境中构建教育环境。平台中,教师可以定期推送一些基于红色文化的爱国主义历史故事、现代故事,以及对虚无主义、西方腐朽思想的辩证批判文章等等。进而通过有效扩大爱国主义教育范围的方法,有效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效果。
综上所述,面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更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教师需要建立“实时更新”的观念意识,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