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丽斌
(厦门五缘实验学校,福建 厦门 361003)
“交流平台”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全新教学板块,围绕本单元教材中出现的语言形式、语文知识以及学习方法,引领学生探究、梳理和交流,从而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教师应参透其交流内容,把握其内在关联,形成有序的知识网络,架构清晰的要素板块;关注学段学习特点,结合其呈现方式,选用有效的交流方式,切实落实语文实践活动,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纵跨8 册的60 个交流栏目,以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收获为主线,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进行归纳、梳理、总结,以期掌握方法、形成习惯,并主动运用于今后的语文实践。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1]各交流栏目呈现的形式各不相同:中段图示起步、对话主导;随着年级的升高,叙述主导、对话角色增加,顺应学生思维发展特点。
1.图示模板,简洁明了。图示模板关注词句写法,多采用泡泡图来提示、解说原句,如“我在读书时,常常读到一些很有新鲜感的词句”“作者的感受真独特,把花骨朵儿的状态写活了”……板块从童真心理出发进行布局,直观形象;语言则采用发现、分享的形式,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该模块在总结读书时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该怎么做时,直接设计一个“小乌龟”状的思维导图,身体部分填上核心问题,头部呈现答案的示例,其他肢干处则无限延伸,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探寻答案的好奇心,交流自然发生。此外,教师要讲清楚留心观察、细致观察的过程、方法、作用有些复杂,如果用上推导图,则能够呈现来龙去脉的一条线,清晰立体易识记。
2.对话模板,清楚有序。对话模板与栏目名字契合,小主人公的对话形式占绝大部分。主人公形象固定,有两位男生:导引的小灰白,托腮的小绿黄;三位女生:短发举右手的小粉、马尾摊双手的小蓝、双辫竖左手的小黄。他们依序出现,搭设交流的平台,抛出话题、展开讨论、及时小结、提示延伸,吸引学生参与分享,形成自己的方法,用于自己的学习实践。
3.叙述模板,概括开放。交流不局限于对话,还需与阅读、书写等活动结合起来,才能更深入。随着学生对交流栏目的熟悉,高段较多地出现大段落式的叙述模板。该模板一般为总分结构,先直指语文要素,概括性地抛出主题,明确交流任务;接着举出少而精的事例进行说明,引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引导在联想中交流学习体验,引起认知的共鸣。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介绍“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这一阅读方法,列举刘伯承、沃克医生的例子后戛然而止,激发学生寻找例证,从本单元课文里找,从课外材料里找,交流活动随即展开。
60 个交流栏目,交流的话题分类别逐册纵深,带领学生从对语文要素的模糊感知到清晰认同,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无意识的行为转变为有意识的行为,有效指导语文学习实践活动。
1.理解词句段篇。从讨论“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怎么做”“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到“读懂长课文”“理解古诗词”,从交流如何抓住一段话的“重点句”“关键语句”到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思考“体会人物的品质”“体会人物的内心”到“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从发现“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事物含情说理”“场景、细节里有情感”到领悟“作者不同的抒情方式”,从认识“反语”、品味幽默风趣的语言到感受“动态、静态”之魅力……“交流平台”引领学生循序渐进地夯实语文学习的第一步——理解。
2.认识文章体裁。“童话”“寓言”“神话”“诗歌”“民间故事”“古典名著”“小说”“世界名著”等多种体裁由浅入深,谈表现形式、谈内容主题、谈艺术价值,提升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培养阅读兴趣、阅读习惯。
3.掌握阅读策略。三年级讨论“预测”,四年级讨论“提问”及“提问”后如何“解决问题”,五年级讨论“提高阅读的速度”,六年级讨论“有目的地阅读”……以阅读策略为主线,谈策略的好处,引导学生试行策略,迁移课外,真正掌握阅读方法。
4.积累摘抄笔记。三年级上册关注新鲜感的词句,了解摘抄的基本方法;三年级下册总结多读、体会优美生动的句子,习作有意识用上平时积累的语言;四年级学习批注方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六年级学习鉴赏“好的开头、好的结尾”,总结如何做笔记的方法……从积累内容过渡到积累方法,了然于心。
5.运用表达方法。三年级上册学会“留心观察”“细致观察”;三年级下册敢于“大胆想象”;四年级上册讨论“写事”;四年级下册尝试“游记”;五年级上册认识“说明文”;五年级下册着重“写人”;六年级上册注重“场面描写”“围绕一个意思从不同方面选择不同事例写”;六年级下册领悟“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跟着课文发现、总结表达秘妙,联系生活迁移、应用表达方法。
交流平台既呈现师生探讨、生生对话,又留下诸多空白,给予师生足够的发挥空间和展示余地。教学中,须找准时机、抓住关键,让学生不仅能掌握教材提示的方法,更能进行深度思考,多渠道展示学习收获,深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闭环”作为一种有效的操作理念,可引入语文教学中,并加以应用实施,从而推动教学更加有效、高效。[2]交流平台栏目虽然设置在“语文园地”,但是交流活动绝不能局限于该板块中。教师须根据学生的学习发展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可以预先通览本单元交流平台内容,在总方向的导引下,展开交流活动;可以教一篇典型课文时,融入交流平台的讨论;可以教完整个单元后,进行交流平台的小结应用……概言之:前置—融入—小结—应用,形成闭环。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叙述模板,谈如何与别人分享民间故事。举出三种“小创作”的方法,引出交流的话题,与本单元语文要素“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有效融合。进行这一单元学习时,先让学生读要求,带着“创作”的小任务进入状态。如教学《猎人海力布》时,结合课后习题二,指导学生用海力布的口吻,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评价是否展开想象、讲清画面,是不是比课文叙述更有意思?再用乡亲们的口吻说话,再评价。或先讲结局“石头是猎人变的”,激起听者好奇心后,回头叙述原因……如此把交流平台任务融入典型课文学习中。单元学习后,围绕交流平台,小结讲故事“小创作”的方法:变化口吻、增删情节、变换顺序……接着让学生小试身手,创造性复述《田螺姑娘》《八仙过海》等。前置—融入—小结—应用,交流平台的学习渗透在每一个有效时间,学生理解得透彻,运用得深入,掌握得扎实。
但是,仅仅关注本单元的闭环是不够的,还须关注全册的闭环、全学段的闭环,才能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交流“摘抄的内容、摘抄的方法时,可与第一单元交流读到新鲜感的词句会多读几遍抄写下来”的体会结合起来,拓展摘抄的范围。每册推出的一个阅读策略,往往是下册阅读策略的基础,如先学会提出问题才能筛选问题,才有解决问题的需要。而阅读文章时,往往是多个策略并用,综合完成学习任务。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交流“有目的地阅读”时,要组织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阅读策略,才能有效推进目的性阅读。
法国思想大师布尔迪厄指出,场域是一种内涵力量、有生气、有潜力的存在,场域激发了其中处于客观位置的人的活力。陈林教授借喻,“交流平台”要发挥其场域性功能,形成教师、学生、教材、教室环境所形成的不确定性,从而激发某种活力。[3]这里的“场域性”,是情境化的理论,即话题的挖掘、情境的创设、舞台的搭建等。交流平台的学习要区别于普通的课文讲授或习题讲评等,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体现交互性、展示性,做到有趣有益,趣中悟理,益趣相融,知识与素养共生。
1.在表演中趣冶儿童身心。主人公对话模板,要让学生有代入感地表演,把静态的符号语言转化为动态的情境语言,才能记忆得牢固、体会得深刻。还要创造性地演,演出语言的来龙去脉,让观众听得清楚、看得明白。学生为了表演,必须钻研学过的课文、读过的故事,编创台词、设计动作、融入神态……准备过程是理解文句、理清内容、复习巩固的过程;表演过程是展示理解、讲述方法、综合运用的过程。如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小灰白、小绿黄、小粉、小蓝在一起交流本单元课文,语言风趣幽默,可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表演,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他们不仅把《杨氏之子》中诙谐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说清楚,还说活了“未闻李树是夫子家树”“未闻虎王是夫子家兽”。
2.在辩论中益启学生思维。由于篇幅的限制,交流平台抛出观点后举出的事例比较单一,教师不应当被交流平台所呈现的交流内容束缚。可恰当运用辩论,发散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问题,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渗透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交流“边读边想象”呈现了三种想象体验:仿佛看到了……似乎听到了……还能闻到……仅仅有这三种体验吗?可据此展开辩论。
3.在绘图中巧搭学习支架。语文课堂引入简笔画、思维导图等,能够为学生搭建支架,简明扼要地把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形象地表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整体结构、文章的内在联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交流平台的知识点比较清晰,适合让学生设计思维导图,抓关键词句,把握主要内容。而有些需要补充深入的内容,也可以指导学生做画报。如六年级上册谈论外国名著,可针对某一个主人公的发言查找资料,并做一张画报。学生把汤姆·索亚画得立体形象,画报中还有具体的事例、读者的评价等,深刻而有意义。定期把学生做的思维导图、画报张贴出来,并组织评选优秀作品,凸显交流平台的意义。
1.字词句段篇章的理解,重在说。交流平台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联系文本、联系生活经验等去发现、感悟、补充,让理解更全面、更深刻。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谈论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谈论把握长课文的主要内容,二者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同样是据题测意,连接各段主要意思,还有其他方法吗?可根据导读或课后提示;可记录关键词句,理清人物关系;可扫读、回读等,引导学生说全面,再来试,少走弯路。
2.文章体裁策略的认识,重在读。阅读时,应带着任务读,使用策略读,琢磨体裁特点;一遍一遍地反复读,总有新发现、新体会。如谈论诗歌时,可组织诵读分享会。如读《穷人》,一读,读出情节的复杂与曲折;二读,读出穷人的高尚品质,读出小说的人物形象;三读,有目的地找环境描写,读出穷人的悲惨生活。
3.积累表达方式的应用,重在写。习作单元的交流平台,可以与“初试身手”“习作”结合起来,积累巩固表达方式,学以致用。如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谈论说明性文章平实的说明方法“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后,可让学生看图(东方明珠塔)并写几句话,至少用上两种说明方法。谈到类似《松鼠》一文抓住事物鲜明特点进行形象化说明、笔触生动活泼时,可动笔把《白鹭》第2-5 自然段改写成说明性文字,写完再交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