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雅颂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信息技术教育具有时代性、应用性、实践性等特点。如,传统模式下以计算机软件应用和编码为主,但随着智能手机与5G技术普及并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得到不断优化和完善,社会对于信息技术型人才要求愈发严格。所以,职业院校要根据信息技术教育现状来完善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大数据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力图为社会培育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人才。
1.数据化特征
据调查发现,数字化信息与日俱增,全球数据规模不断上涨,大众群体在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各种信息都通过移动终端连接到网络,实现了资源的共建共享,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分析均实现了数据化,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未来行业企业的竞争力将体现在数据竞争,数据的拥有与积累更能加强企业价值和竞争力。
2.价值化特征
大数据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普及,大众群体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愈发宽广,人们也从数据的采集转换为从丰富的数据库中获取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更关注对数据的利用。可见,大数据时代具有价值化的特征[1]。
3.智能化特征
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给学习者带来了全面的影响,智慧医疗、智慧学习平台等大量的应用使得大数据越来越智能化。总之,数据是基础,价值提取是手段,通过数据挖掘与利用,实现智能化、智慧化。
1.秉持开放性原则
吸纳新理念、新模式。其一,开放的方式,包括教学设备、教学方法的开放以及教学方式的多元,“教”与“学”渠道的拓宽。其二,开放的内容,教学资源、学习资源、课程资源的选择要破除传统教育的属性桎梏,将课堂延伸至实践,将内容延伸至网络。其三,开放的过程,教育理念由灌输式转换为平等开放,并为学生学习营造优良环境。
2.秉持交往性原则
加强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交往性原则是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的重要基础,是师生互动交流的强力保障;信息技术教育教师通过知识的传授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学生则通过小组协作实现沟通,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促使师生、生生间的良性互动。
3.秉持学生主体原则
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占据核心地位而学生时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难以提高其综合能力。在大数据技术促进教育领域发展的今天,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学生从被动转换为了主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大数据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度融合要遵循以生为主、以师为导的原则,从学生具体诉求和实际情况出发来开展个性化教学[2]。
大数据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深度融合破除了传统教学教师“讲”和学生“听”的固化模式,创新了授课方法、完善了教学内容,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智能移动设备的应用与普及,教师可合理利用手机开展教学活动,这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借助大数据技术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学习,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授课内容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选择授课内容、如何让学生消化和掌握知识成了教师亟待解决的新问题[3]。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教”学生“听”“记”再进行课后复习,但是这种方式已经不适合现代教育发展需求。要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和特点搭建线上教学平台,由教师上传学习资源、课件和课后作业,促使授课内容再利用,为学生后续学习和复习等做好铺垫;教师和学生也可利用线上平台进行交流互动,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则可通过讨论区发布问题,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再利用。
所谓教育大数据是指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收集,涵盖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如,可利用大数据技术的统计和分析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对学生学习进行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辅导。对于学困生,教师要帮助其养成良好习惯,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弥补学习短板。由此可见,大数据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开展个性化教学,对职业院校学生全方位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大数据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无疑为信息技术教育带来深刻影响。为了稳步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的高质量开展,培育适应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技术型人才,亟须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进行革新和完善[4]。
1.更新教育理念
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多元文化共存对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要以新理念、新思想、新成果为指引,摆脱传统灌输式教育的束缚枷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从教师中心转换为学生中心;要从大数据思维训练出发、从个性化出发来进行教学任务安排、教学实践落实、作业测试安排等工作,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要帮助学生学会借助网络技术等渠道来获取、选择和利用资源的方法,通过大数据技术掌握更多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养成自学习惯和自学意识,以便于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特点;要学会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优势来构建信息技术教育高效课堂,从而为教育质量的提升夯实基础。
2.完善授课内容
大数据技术既对学生学习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又对教育领域提出了新要求。大数据技术具有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的特点,涵盖“音、视、文、画”等资源。信息技术教育教师要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和特点来完善授课内容,依托线上平台进行视频教学、直播教学、资讯互动教学,重视学生大数据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根据当代学生的发展规律、具体情况来选择授课内容,保证内容贴合学生、贴近生活。另外,高效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将传统课堂的优势与大数据技术进行深度融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制订教学计划和选择授课内容时适当添加针对性训练,及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授课方法和具体内容,进而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
3.丰富教学方法[5]
以往的信息技术教育更多体现在多媒体教学上,体现于简单的微信交流。而将线上平台与信息技术教育进行有效结合,更能够体现出信息教育的实用性,教师要活用微课、MOOC等多元化的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如,在借助翻转课堂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需要提前录制简短精练的微视频,并发布给学生,以供学生预习。另外,学生要学会利用大数据资源拓宽学习渠道,借助丰富多样的线上平台开阔眼界;亦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自身学习情况,根据分析结果调整学习目标,借此制订符合自身情况的个性化学习方案,使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1.提高对大数据技术的认知
大数据技术的融入为信息技术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因子,为了稳步推动大数据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度融合,要提高对大数据技术的认知,消除偏见。其一,站在开放的角度看待大数据技术,清楚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和特点。各个院校须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其二,正确认识大数据技术的作用,除了要看到优势还要清楚大数据的局限性和弊端,这对于信息技术教育的顺利开展尤为重要。
2.提高大数据应用能力
职业院校教师要肩负起“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清楚大数据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对于学生夯实知识基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积极学习新技术、新理念,不断加强自身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其一,提高师资待遇,提高招聘标准。职业院校是培育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所以要求信息技术教育教师既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还要具备一定的大数据技术应用能力;可采用“双导师”制来兼顾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教学。其二,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关注大数据技术、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工作,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素养。其三,要坚持常态化教研活动,切实提升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性,避免教学研究重考试研究、轻非考试研究的现象,让教师在教研中共享经验、把握教育规律,并将大数据技术、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信息技术教育中。除此之外,职业院校要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和教学名师进校开讲座,现场指导教师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将系统化知识与技能传授给教师;组织教师进企业提升、外出培训,从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育人水平;积极开展技能比赛、集体赛课等活动,为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弹性空间,通过多元化活动实现师师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从而取长补短、固强补弱。
1.加强校园网建设,丰富学习资源
职业院校需要将宽带、WIFI引入,保证网络学习环境的畅通,为信息技术教育和大数据技术的融合提供支撑;还要将计算机图像和视频智能化分析技术引入,这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积极助推作用,能够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从而为其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2.构建专题学习网站,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为了弥补课堂教学不足、加强生生之间的课后学习互动,可借助线上平台构建信息技术教育专题学习网站,优化线上学习平台,实现课程内容、教学课件、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破除时空的束缚,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还可利用网站设置讨论区,让学生在讨论区提问,教师及时解答;让学生将作业、自己设计的作品上传至讨论区,以供其他学生学习;或者利用网站发布预习任务、作业、随堂小测等,以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6]。另外,可以利用官方网站构建起校园平台,其中蕴含国内外知名学者的精品课程、讲座等内容,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自行搜索、浏览,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在课堂之外不受空间、时间限制,自由进行自我教育。
1.依托大数据技术优化传统评价方式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若长时间以“分数”“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评价结果肯定难以确保客观性、公正性和全面性。故此,完善传统的评价方式,让教学评价更加科学、详细尤为重要。当前线上教学存在重形式轻效果的现象,主要由于部分教师并没有严格监管学生的预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从而致使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职业院校要针对课前、课中、课后进行综合性评价,其中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等,评价方式以生生互评、教师评价为主。教师可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学习资源使用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时长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通过大数据对学生的评价要比“分数”更能够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能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明确教学改进的思路和方向。
2.依托大数据技术开展学习分析
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基础情况、学习能力、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预测未来学生可能会存在的困难。如,对微视频点击率、教学视频时长、作业情况等进行收集和分析,进一步了解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开展线上教学时,学生签到、上课、小测等都会被大数据记录,根据数据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情和特点,并可以针对教学重难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教学,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依托大数据技术有针对性地选择信息技术教育内容
受地域教育差异、家庭教育差异等诸多因素影响,职业院校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着巨大差异;而信息技术教育内容中蕴含着许多理论知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较少,极易对信息技术教育产生抵触情绪。针对于此,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并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对授课内容进行延伸和补充,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进行信息技术教育。
“大数据技术+教育”趋势已经势不可挡,教育信息化已步入2.0时代,社会对信息技术型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要推动大数据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深度融合,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专业能力,优化教育资源,并设计符合新时代发展准则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目标、教育方案和教学活动,促使信息技术教育成效得到实质性提升,从而培育出新时代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