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楚楚
(昌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 昌吉 83110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是承担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课程,担负着融入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重要使命。而“四史”中的历史底蕴、理论智慧、价值意蕴、实践逻辑和精神旨归,为原理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是“最好的教科书”。将“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基,增强原理课的育人实效;也能促进原理课程相应改革,提升原理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为了达到史理育人的目的,以原理课为载体有效融入“四史”势在必行。
“四史”教育与原理课在理论内涵、价值目标和实践要求方面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对其逻辑机理进行梳理和阐发,是二者深度融合的首要前提。
学习“四史”,旨在以史明智、以史增信,力在了解“四史”的来龙去脉,从“四史”中探索发现规律,回应时代课题。一部波澜壮阔的“四史”史诗,即为一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长卷。从宏观角度看,在“四史”长河中,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艰辛探索,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教训,再到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实行,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散发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逻辑思维。从微观角度看,“四史”中含括着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本质规律、经验教训和精神实质,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意蕴,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
原理课重点在于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史”教育为原理课教学提供了丰厚的例证支撑,能够帮助学生强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以实现“以史释理”的目的。如在讲述“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时,教师可以以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震撼人心的党史故事,向学生阐明群众史观的原理及其重要性。又如在讲述“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原理时,教师可以设计李大钊在旧中国黑暗的时刻,勇于追求真理,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故事,或者设计陈望道“真理的味道是甜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而人类为了实现美好生活又在不断地追求真理。“四史”教育以真实客观的史料将抽象的原理变得更为具体,二者在理论层面具有深度相融性。
“四史”的发展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践行的历程。开展“四史”教育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少年的侵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史”教育“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1]“四史”教育旨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更深入理解党的性质和宗旨,探究“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等重要问题,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淬炼优秀道德品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认清自身的历史使命,将个人志向自觉地融入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宏图之中。
原理课将价值观教育寓于清晰系统的原理中,旨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屏障。如在讲述“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时,教师应着重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青春的奥秘所在,感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再如在讲述原理课最后一章时,教师需要讲清楚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启发学生要将个人的追求融入民族的共同理想,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为此,“四史”教育与原理课都以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为价值目标,二者的有效融入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磅礴的青春力量。
学习“四史”不在于单纯了解历史,主要在于以史鉴今、指导实践、开拓前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对“四史”经验的正确认识,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理论指引。为此,学习“四史”须以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旨归,深入认识这一党的理论创新的实质和内容,推动这一思想进一步武装学生头脑。
原理课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落脚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推动这一思想“三进”的重要渠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原理课程的诸多知识点都需要结合新时代新思想进行深度把握,如在讲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时,教师可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论述,如“奋斗本身是一种幸福”“实干才能梦想成真”等接地气话语,激励学生知行合一、锐意进取。再如在讲述群众史观时,教师可以拓展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展现其所蕴涵的哲学基础,等等。总之,原理课有助于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特征和实质内容,进一步推动这一思想充分发挥铸魂育人作用。
“四史”教育不同于普通的历史教学,是以历史为载体,具有明确的政治属性,事关旗帜立场的政治教育。“四史”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坚持人民立场、完善自身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政治选择的历史。“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要厘清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问题。把好“四史”教学的政治方向,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同心力。[3]而网络上存在着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以及歪曲抹黑党的历史、诋毁英雄人物的言论,会对当前大学生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为此,“四史”教育有效融入原理课应突出政治性,把准政治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历史观势在必行。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导论部分着重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程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问题,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在讲述“学习唯物辩证法,增强思维能力”时,教师可以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学生要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坚持用唯物史观来正确认识历史,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在讲述“辩证地理解和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时,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正确认识和分析党史人物,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总之,在两者的融合中,坚持政治优先原则,有助于正本清源,引导学生正视历史,厘清“四史”发展的脉络,巩固高校意识形态取得的成效,提高学生的政治自觉。
原理课具有深邃的理论性和严密的逻辑架构,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深度揭示。将“四史”融入原理课应坚持史论结合原则,用充分的史实材料阐释晦涩难懂的原理,同时用透彻的理论对“四史”经验和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4]在历史与原理结合中,以“四史”为教学切入点,帮助学生理解“四史”中所蕴涵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视角深度掌握“四史”的历史逻辑以及发展的必然性,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如教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过程为切入点,引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进而梳理“四史”中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际情况。又如教师以中国共产党的产生与发展为切入点,引出“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辩证关系”原理,进而阐明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史论结合原则,促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真理转化为德育价值,有助于增强“四史”教育与原理课协同育人的实效性。
“四史”并不是各自孤立发展的历史,从时间和内容中“四史”之间相互包含和衔接。党史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践行党的宗旨的历史,包含着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新中国史是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日起,社会状态由积贫积弱到国富民强的历史,包含着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史是从1978年始,中国人民开始从温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不断实现美好生活的历史过程,也是新中国不断走向世界中央的历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从1516年空想社会主义诞生起,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历史,而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是社会主义发展史在中国的发展和实践。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科学社会主义”部分讲清楚“四史”之间的关系,讲清楚当今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中国共产党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新境界,彰显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讲授“联系与发展”的相关原理时,教师可以讲清楚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之间的紧密联系,在美好生活不断实现过程中,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党史和新中国史,不能忽略之前几十年的艰辛探索。坚持内容系统原则,要引导学生从大历史观中认识“四史”,要秉持整体化的历史思维正视“四史”,而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时间节点或片段理解“四史”。
思政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决定了“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的实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5]“四史”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治性,决定了原理课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正确的政治立场,要求原理课教师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头脑,要深入挖掘“四史”红色资源,用丰沛的情感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感染学生。“四史”教育的整体性,决定了原理课教师要有深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四史”的历程和逻辑有系统的把握。原理课教师需要阅读大量的经典著作和“四史”书籍,梳理“四史”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合相关教育资源,挖掘适合原理课的教学案例和具有感染力的红色故事,制定完备的教案,提升自身的教学艺术和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原理课教师选取的“四史”教学案例,需要时间长度合适、内容贴切、具有说服力,以达到“以史论理”“史论结合”的目的。
教师在原理课融入“四史”的过程中,应考虑接受主体的成长需求,了解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情况,分析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动员学生自觉了解“四史”,勇于分析红色故事和历史事件所蕴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并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困惑。原理课教师在讲授基本原理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四史”中哪些事例体现了相关原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切入“四史”与原理课的融合之处。在守好思政课主渠道外,拓展教育教学方式,善于运用VR融媒体、网络资源或博物馆、纪念馆等第二课堂,跨越时空感受“四史”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魅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知识掌握能力。
在“四史”融入原理课的过程中,学校应充分做好顶层设计工作,为两者深度融合和相应活动的展开提供制度保障,促使此项工作常态化。在建立融入机制的基础上,还应建立完善的成效检测评估机制,充分检验知识目标和价值目标的教学成效,运用“四史”素材考核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另外,在两者融入过程中,学校应积极为其提供资金支持,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和全方位推进。为了提升二者融合的质量,还应大力支持“四史”教育载体的创新,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打造立体式课堂体系,全方位增强育人实效。
“四史”教育蕴涵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历史智慧,需要原理课教师不断学习和挖掘其育人资源,推动原理课教学更加有政治厚度和情感温度。原理课教师应积极探索“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四史”,从百年党史中坚定理想信念,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从而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