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永强
(宁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四史”教育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的统称,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大众性教育活动,这就赋予了“四史”教育普遍性意义。但是“四史”教育对于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目标、途径和意义。从这一层面上看,“四史”教育又具有特殊性。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四史”教育意义重大。有效开展“四史”教育,是高校学生提升历史认知水平、把握历史规律、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价值观。把握高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和“四史”教育的规律性,整合“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契合性,提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性,让学生增强历史认知、把握历史规律,对于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定“四个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融入,是指融合、结合、混合的意思,是将一种物质融入另一种物质的动态过程。相融的两种物质,必然有某种属性能使二者相融。“四史”教育之所以能够融入高校思政课,主要是因为二者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价值上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教育的根本目标都是培育时代新人。教育目标是教育者开展施教活动所预期达到的效果。从教育目标的维度看,“四史”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提升历史认知水平,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在“四史”教育中体悟世情、国情、党情,加强政治认同。从党和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角度看,“四史”教育除了要立足于“四史”本身外,还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国家发展进步培养人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一环,“四史”教育的根本目标还要聚焦到培育时代新人的视角上来,引导受教育者坚定理想信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培育时代新人的根本教育目标为“四史”教育有效融入思政课提供了可能。思政课是转变学生思想观念、充实理论知识、确立价值目标的主渠道,是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因此,“四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教育目标的统一性决定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是“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基础和前提。
“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内容有着较高的契合点和结合度。教育内容是指为了实现教育目标,经过一定程序的甄选而纳入教育过程的理论、知识和价值。教育内容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会受到教育的本质、内涵、特征、目的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四史”教育的内容集中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四个方面。“四史”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内化“四史”的发展脉络,总结历史经验,形成规律性认识。纵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每门课程教育内容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都与“四史”有着紧密联系。其中,与“四史”教育联系最为紧密的便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几乎囊括了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的全部内容。此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育内容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而这也是在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推动“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是坚持史论结合原则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导论部分就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实际上就是一部社会主义发展简史。所以说,“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内容有着很大程度的契合性和相似度,是保证“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关键。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另一重要依据是教育方法的适用性。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要做到改变世界,就必须回答“怎么办”的问题,也就是方法问题。所谓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为了达到特定教育目标,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手段的总和。“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教育方法的普遍适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教育的根本教育方法是一致的,即都要坚持唯物主义方法论。唯物主义方法论是指导人们进行实践的根本方法,规定和制约着具体的活动方式。因此,不论是“四史”教育,还是思政课教育,都要接受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指导,将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等观点和方法自觉运用于“四史”教育和思政课教育的实践中去。另一方面,在具体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上,思政课常用的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自我教育,在“四史”教育中同样适用。因此,依据“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教育在教育方法上的普遍适用性,能保证“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有效性。
“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教育有着统一的价值理念。价值理念是人们从事某事的标准和取向,对于人们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制约作用。是否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是检验一切事物是否具备先进性的重要标准。“四史”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体现“四史”教育民族性、突出“四史”教育特殊性、彰显“四史”教育价值性的必然要求,是其根本价值归旨。思政课堂是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核心要义。“四史”教育和思政课教育在价值理念上的统一性,表征着“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可行性。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是提高“四史”教育有效性的现实需要,也是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推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重点在于以“四史”教育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优。
党史教育是彰显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根本途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推进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手段,更是说明中国共产党能在哪里、为什么能的有效方式。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三大规律”,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不断提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2],塑造了坚实的能力体系。推动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要紧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主题,坚持历史视野:在党史教育中具体分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理论运用能力、革命领导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吃苦耐劳能力,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开拓进取能力、社会建设能力、长期执政能力,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改革创新能力、顶层设计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建章立制能力,在新时代的深化改革能力、防范风险能力、全球治理能力,揭示中国共产党在理想信念、实践基础、理论指导、人民根基、精神滋养和价值信仰等方面的优越性,厘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引导学生体悟中国共产党的优良品质,增强党性,淬炼品质,培育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坚定对党的领导的自信。
新中国史教育是说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重要途径。新中国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同向同行、相互成就。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既提升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有效性,又升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时代性,体现了二者同向同行、共同发展的逻辑关系,客观上表明新中国史教育是论证马克思主义行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建设社会主义,实行改革开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3]12。马克思主义贯穿于新中国发展建设的全过程,是党和人民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促进经济社会有序发展的指导思想。推动新中国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重点在于讲清楚新中国的历史发展脉络,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帮助学生厘清党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引导学生深刻体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并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
改革开放史教育是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有效方式。改革开放史是新中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中国发展建设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增强创新活力、实现质的飞跃的伟大时代。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由于当时的计划经济不仅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不能满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为此,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中国要实行改革开放。事实表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3]66。改革开放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民的生产能力、生活水平、文化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以其现实成就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史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与价值,是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生动写照和有力证据。因此,推动改革开放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重点是要厘清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明确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在哪里,为什么好。
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制度超越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逻辑高于人的逻辑”和“自由高于秩序”的悖论,凸显了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优势,是对不合理制度的积极扬弃。社会主义发展经历了空想到科学、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的飞跃,历经五百多年而不衰,至今仍焕发着勃勃生机。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史融入高校思政课,重点在引导学生体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利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从必然的历史逻辑、科学的理论逻辑、成功的实践逻辑、先进的价值逻辑四个方面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相较于资本主义制度优在哪里,为什么优。
“四史”教育是一种认知型教育,具有明显的知识特征。但“四史”教育不能也不会只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是要突破知识体系的窠臼,形成价值自觉,实现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化。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接受“四史”教育,并不是为了简单梳理历史发展脉络,而是要在学习“四史”的过程中,以史为鉴悟真理,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大脑,形成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与自觉,投身于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伟大实践。
推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要明确融入的主体、构建内容体系、创新教育模式、优化整合教育环境,解决好“谁来融”“融什么”“怎么融”“在哪融”四个问题。
明确“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主体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是提升“四史”教育有效性的应然之举,也是对“谁来融”这一问题的根本回答。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需要统筹“量”和“质”两个方面,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一方面,要培养一批专兼职相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量”。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思政课教师数量少,授课任务重,加上思政课本身内容丰富、体系庞大,对教师教学水平要求较高,实现“四史”教育目标有很大难度。因此,各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引进既精通思政课教学又有丰富的“四史”知识储备的人才,加快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业务能力的培养,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要完成思政课教学的基本任务,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展开“四史”教育。因此,提升“四史”教育的有效性,要求思政课教师掌握专业技能,同时要具备丰富的“四史”知识,精于“四史”教育。可见,大力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四史”培训,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增强业务能力,是实现“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提高“四史”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推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构建合理的内容体系。“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必须结合“四史”各自的特征和内容,对标课程要点[4],从历史、故事、精神、价值四个角度出发,建构合理的内容体系,解决好“融什么”的问题。第一,构建内容体系需要以波澜壮阔的“四史”发展历程为主线。“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要梳理“四史”的发展脉络。历史主线反映了历史发展规律,是“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根本。脱离历史事实,放弃历史视野,“四史”教育就会成为盲目的说教。第二,构建内容体系要以人物故事为辅。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具有极强的渲染作用,是提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物故事为辅构建合理的内容体系,衬托历史发展脉络,能增强“四史”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第三,构建内容体系需要强化精神引领。在“四史”发展演进历程中,党和人民创造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促使人们前进的不懈动力。推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构建合理的内容体系,必须强化精神引领,构筑精神力量。第四,构建内容体系需要坚持正确价值导向。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文明成果,代表着该民族的品质和追求。通过“四史”教育,建构合理的内容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把握“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的契合点,坚持以历史脉络为主线,结合人物故事、精神信念、价值追求,构建合理的内容体系,使“四史”找到各自在思政课中的归属,是“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必然要求。
创新教育模式是提升“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推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要创新教育模式:一方面,要坚持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科学方法和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要为课堂教学注入新元素,统筹理论宣讲与实践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切实解决“怎么融”的问题。首先,创新教育模式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状况,引导学生走向课堂,打造学生参与宣讲的特色思政课,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其次,“四史”教育要统一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参观校史馆、红色革命基地、纪念馆、博物馆等,提升“四史”教育的有效性。坚持以社会实践为依托开展“四史”教育,帮助学生在课外活动、实践调研中感悟历史进程,有助于深化“四史”教育的效果,帮助学生增强评析历史事件、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坚定理想信念。最后,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互联网+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依托互联网平台创新教育模式,既能共享优质资源,在思政课上展示与“四史”相关的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应该通过大数据分析每个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准确发现问题并总结归纳,实施针对性教育。要打破时空限制,实现线上交流,解答学生疑难问题,提高“四史”教育的实效性。
推动“四史”教育有效融入思政课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开展的,选择、利用和建设优质的教育环境,是“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助产婆”,是解决“在哪融”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按构成要素划分,校园环境主要包括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校园物质环境,是指在校园内影响人们思想与行为的一切物质因素的总和。优化校园物质环境,需要充分发挥资源整合能力,从校园楼宇布局、道路规划、广告标语等方面优化资源配置,根据地区特色和学校实际增加与“四史”相关的建筑物、主题雕塑等物质资源,助力“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校园精神环境是指在校园内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精神因素的总和。优化校园精神环境,一是要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提升“四史”在校园文化中的“曝光度”,发挥校园文化长廊、校报、标语等传统文化载体的宣传教育作用,推动形成学习“四史”的良好氛围。二是要加强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既要强化校园网络监管、防止不良言论传播,又要运用校园网站、官方的微信公众号、视频网站等新媒体平台征集并推荐“四史”故事,打造学习“四史”的优质平台。三是要优化校园舆论环境,加强舆论引导,引领价值共识,抢占思想高地,形成学“四史”、知“四史”的良好舆论环境,助力“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