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身体素养培育的时代价值、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

2022-03-17 11:38程喜杰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培育身体素养

程喜杰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江苏常州 213164)

0 引言

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1]。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生力量,是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与着力点。培育大学生身体素养,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但当前大学生身体素养培育受到内外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通过分析大学生身体素养培育价值,挖掘现阶段面临的困境,提出培育路径,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1 大学生身体素养培育的时代价值

素养是通过先天与后天的训练、实践发展起来的行为模式[2]。身体素养属于素养的一部分,培育大学生身体素养具有多重价值。

1.1 践行体育强国战略,提升大学生健康水平

培育大学生身体素养,有助于普及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有助于促进全民族身体素质的稳步提高,落实体育强国战略和全民健身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1.2 落实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终身体育目标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大学生身体素养培育要求“体育情感”与“终身体育”相结合,运用体育故事与体育精神的强大感染力,形成真正体现终身体育的体育活动行为。因此,在培育大学生体育素养的过程中,一是通过宣讲运动员爱国事迹与拼搏精神,可以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积极进取、奋勇拼搏的精神,并且以体育为平台进行道德教育,具有直观的感染力与影响力。二是大学生从体育竞赛中可以领悟人生哲学和处事态度,树立公平竞争、人人平等、相互尊重的意识;可以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形成开阔的胸襟和永不言败的气魄;可以增强抗压力和适应能力,储备充沛的体力、精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形成健全人格,拥有健康体魄。三是将培育身体素养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可以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实现终身体育的长远目标[3]。

1.3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大学生身体素养的培育,一是强调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生命活力的张扬与追求卓越,促进其全面发展。二是可以推动学校体育改革,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秀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1.4 为大学生生命安全护航

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的免疫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身体素养培育能增强大学生的抵抗力,帮助大学生预防疾病,为大学生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一是身体素养强调全生命周期的身体活动能力,关注人的一生而不是一时,对人的生命关怀具有独特的价值,为生命教育贡献体育力量。二是可以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居家隔离或集体管控期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自发的体育行为,可以排解压力与焦虑,降低感染的风险。三是可以教会大学生科学的健身方法。居家隔离期间合理运用体育知识与技能,开展适宜的体育运动,可以舒缓心理压力和提升自身免疫力,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形成体医结合的有益局面。

2 大学生身体素养培育的现实困境

2.1 高校体育政策执行偏差

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是影响学生身体素养培育的重要外部因素,而当前,高校体育在发展中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制约着大学生身体素养的培育。第一,高校体育政策的约束力不强。目前关于高校大学生身体素养培育的政策,以纲领性、鼓励性、指导性文件为主,政策目标不明确,缺乏刚性与约束力,导致落实情况不佳。第二,高校体育政策执行质量参差不齐。各高校对体育政策的解读与执行力度差异较大,各高校从自身利益和实际情况出发,有选择性地执行政策内容,导致政策实施效果差异较大。第三,高校体育地位边缘化。高校评价指标偏向于办学资源、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等,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不够,造成体育经费投入不足,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滞后[4]。

2.2 大学生身体素养评价体系不健全

一是对高校体育工作评价体系不完善。2014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评价指标宽泛,没能合理区分评估等级,缺乏评估的实施细则,不能有效促进高校在培育大学生身体素养中争先创优。二是对大学生身体素养的评价体系单一。2014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方法》,仅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进行测试,忽略了学生的体育参与动机、身体能力、体育认知、体育行为等多方面的评价,不能全面反映大学生的身体素养情况。

2.3 大学生健康水平不高

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是身体素养培育的内部因素,直接决定着培育质量,但现阶段大学生健康水平不高,具体表现为:一是参与体育的动机不足。大学生参与和欣赏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承受挫折能力较差,缺乏终身体育意识与竞争协作意识。二是身体能力水平不高,未能掌握一至两项终身受用的运动技能,不能很好地把握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缺乏运动保健能力。三是运动认知水平不高。对体育运动的理解浮于表面,对体育锻炼存在错误认知,不能充分认识到体育作为一种积极生活方式所能产生的健康效益。四是体育行为未能养成。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不足、内容单调、效果不佳,每天体育活动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大学生的仅占57.94%[5]。

3 大学生身体素养培育的优化路径

3.1 明确高校体育的目标与定位

一是加大高校体育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明确的高校体育目标,增强政策约束力,提高标准与要求,促使高校管理者真正认识到学生身体素养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二是切实发挥高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的作用,开展丰富的高校体育活动,搭建运动知识与技能传授平台,推进“一校多品”建设,提升大学生的体育参与率。三是提升高校体育地位,加快体育学科建设,保障大学生的体育课时数,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力度,改善体育场地设施,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3.2 建立健全大学生身体素养评价体系

一方面完善高校体育工作评估体系,理顺高校体育管理层级,细化高校体育工作评估指标,缩短评估周期,合理区分评估等级,切实发挥高校体育工作评估体系的作用,推动高校体育工作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大学生身体素养评价体系,参照国外身体素养评价体系,如加拿大三种青少年活动测评体系(CAPL、PL、PLAY),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在大学生体测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体育动机、身体能力、运动认知、体育行为等多方面展开评价,全面反映大学生身体素养的状况。

3.3 全方位提升大学生身体素养

从体育动机、身体能力、运动认知及体育行为四个方面进行培育,有效提升大学生身体素养。一是增强大学生体育参与动机。强调体育对增进健康、强健体魄、塑造形象、锤炼意志、健全人格等方面的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胜负观念,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发挥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二是提高大学生的身体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强化“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疫情防控期间合理利用网课、居家锻炼等形式,传授多样化的运动知识与技能,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体育联合促进机制。三是提高大学生的运动认知。通过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和形式联合的一体化体育课程,在理论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运动认知。四是丰富大学生的体育行为。通过课内外结合、校内外并举的模式,组织体育社团活动与运动队训练,营造人人参与体育的良好氛围。

4 结束语

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背景下,高校应明确大学生身体素养的培育价值,提高对大学生身体素养的认识,针对大学生身体素养培育困境,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提高大学生身体素养,以提升大学生的健康水平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猜你喜欢
培育身体素养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